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东海岸观点

发布: 10:15am 25/10/2020

黄先炳博士‧教育不能脱离实场

作者: 黄先炳博士

ADVERTISEMENT

博士是学位,教授是职称。我有博士学历,但不是教授,人家称我教授,

我会很尴尬。教授薪酬很高,他们是大学的中坚分子,必须遵照大学制定的标

准做出学术贡献,例如每年在核心期刊发布多少篇文章,带多少硕博生等。我

不符条件,不够资格。

若说本地人因陌生而混淆,中国教育界不可能如此吧?好些中国朋友都称

我为教授。澄清后却觉多余,他们是故意的。他们觉得我在高校任教,一边传

授教育理论,一边又可以直面儿童,进行教学。这是比较罕见的。我喜欢这样

的判断。不是因为帽子够高,而是因为他们点出教育的真谛:理论和实践必须

并重。只说不做和盲从瞎干差别不大,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在南京留学时,同学笑说学了屠龙之术,以后恐无用武之地。所以,回国

后我便申请马大教职,希望持续学术工作。事不从人愿后,我安下心来,希望

做好我的职责——培训好新一代教师。

这一“安心”可不得了,我百分百投入教育了。我太太失去了陪她逛超市

的伴侣,孩子失去了带他们去海边戏水的父亲,他们身边却多了很多活力十足

的教职员。从课内到课外,我和学生的话题就是如何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我

说、我写,我身先士卒,我和他们一同钻研教材、分析课例、反思教学;我们

检讨、也展望,但最终一定化为实践,应用到教育现场去。

虽然偶有机会转换跑道,从事行政或监察的工作,但我都不愿意。总感觉

我们的制度会让当官的远离教学实场,离开学生实际的需求更远。

师范学院早期有个制度,讲师要定期回学校教学,体验实况进展。我去过

八打灵育才和关丹士满慕执教。这是很好的一个制度。后来甄选的县教育厅专

科培训官员,应该也有这样的要求。管行政的若也有上实体课的经历,理想和

现实的差距或许会缩到最小吧?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