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东海岸观点

发布: 10:21am 20/11/2021

包素菡 | 餐桌上的糾紛

文/包素菡

我國首個落實旅遊泡泡的景點浮羅交怡月初發生一起遊客遭“砍菜頭”事件,事因遊客一行7人被帶至有關餐廳用餐時,點了一尾鱸魚(Siakap),豈料結帳時才發現該尾接近7.5公斤鱸魚價值1196令吉。

ADVERTISEMENT

遊客事後把事發經過放上社交媒體,頓時引來網民陣陣騷動,在相同地點也接連發生遊客吃貴鱸魚的事件。貿消部官員介入調查後認為,有關餐廳業者並沒有違例。

遊客在旅遊區遭“砍菜頭”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即使不是在旅遊區,一般市鎮餐廳偶爾也會發生食客與業者因菜餚價格問題的糾紛,而食客和業者事後則各說自有理。

曾經,關丹也發生類似的糾紛,一名食客自帶海鮮到某餐廳要求業者烹煮,原以此舉只需付一些人工費而省下一筆,豈料結帳時才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

以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這些餐桌上的糾紛往往是因為食客與經營者的溝通出現問題所致,例如食客點餐沒有問清楚價錢,“以為”餐廳的收費“理應”是在自己的預算範圍內,而餐廳業者則認為全天下食客或遊客都知道其餐廳收費而不願作更多說明,除非食客詢問。

當然,餐廳業者價錢不公道,有欺瞞之嫌,消費者必須舉報,而時下消費者遇到不公平遭遇非第一時間向貿消部投訴,而是擺上網讓網民來主持公道。

在外用餐如果不是到明碼實價的餐廳用餐,其實需要靠一些點餐的經驗和具備對食材的認識,尤其點海鮮的時候,即使不知道海鮮市售的價錢,但至少知道其重量和餐廳售價,那麼就能夠用簡單的計算來決定是否夠吃、自己又是否負擔得起,避免“砍菜頭”的發生。

#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