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东海岸观点

发布: 10:23am 27/11/2021

羅水萍 | 一測再測

文/罗水萍

我國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人們如何適應與病毒共存,恢復更多的社交活動,對許多人而言也許是另一種考驗。

ADVERTISEMENT

自冠病疫情之後,許多人長時間不出門或遠門,一旦恢復日常社交活動,心理上或多或少產生不安與忐忑,有者甚至出現社交恐懼,身心似乎被負面情緒包圍,產生防疫焦慮。

本月初,我實現了疫情後的“首飛”,從哥打峇魯飛往雪隆一帶與好友短聚。起初,也經過一番思想爭扎,心理在糾結,到底要不要踏上這一段小旅程。

但後來想想,進入後疫情時代,我們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兩點一線或三點一線的生活軌跡線中。因為人類本質上是社會性動物,陪伴與社交是我們人性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如何在後疫情時代恢復社交活動,是一種心理素質的考驗。

為了自身和親友的安全,我近期更是“一測再測”(冠病快速抗原自行檢測),包括出行前以及結束行程返回工作崗位前的檢測。事隔數天,又聽聞身邊朋友確診,我又一連兩天進行檢測,感覺,我都快測出焦慮來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