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受邀談“大專佛青社區服務”。我是這活動的發起人之一,最初的計劃書是我草擬,應該夠格談這話題。佛青社區服務不是原創,而是改良,是參考80年代興起的“下鄉服務”而策劃。
發起大專生下鄉服務,主要是拉近城鄉的教育差異,不管是對教育的認識或實踐。這是場教育醒覺運動。
ADVERTISEMENT
我們的改良主要有兩點:一、為了提醒大專生不要自抬身分,把“下鄉”改為“社區”;二、取消“被領養”的儀式。
後來因為一些因素,我沒有參與大專社區服務。多年後,我卻在師範學院發起這活動,讓師範生也走進社區。為了應付講座,我召集當年的參與者以獲取反饋。意外的是時隔二十多年,大家對這活動還是回味無限,並認為它對就職後的教學有很大助益。
其一,為了辦這個活動,當年他們用了3個月時間籌備,接觸了不少社會的精英,給予他們啟蒙。抱著共同的意願籌辦活動更增強了凝聚力,共事更有默契,以致在畢業後,他們還可以組團協助學校辦活動。
其二,因為他們對教育有更清晰的認識,和孩子共處的時候,更清楚要做什麼,不只是到鄉區“服務”而已。當年我們以寫作為目的,引導孩子觀察生活,扣緊所接觸的事與物思考、沉澱、表達。結束前的村民聚會,不是文娛表演,而是孩子的文字饗宴。參與者都表示,這一次的活動,讓他們更知道如何教作文。
其三,由於活動期間的融洽氣氛和共識,致使後續活動在很自然的情況下進行,無需刻意安排。二十多年後,聽著當年的參與者報告他們接觸的“家庭”的概況,分享著誰當了教師,誰出國留學,誰事業有成,是最大的告慰。
今天,這樣的活動是不是還有存在的價值?肯定的。尤其是現今的孩子已經習慣“足不出戶知天下”的生活方式,更加需要有“外人”走進他們的生活圈子,幫助他們成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