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发布: 8:09pm 12/07/2023

自杀

忧郁症

李玟过世

自杀

忧郁症

李玟过世

臨床心理師:免誘發“模仿效應” 應救助宣導防治自殺

报道/包素菡
东:艺人轻生恐掀“模仿效应”,临床心理师与辅导员劝减少转发增加援助。
李玟自殺離世的消息傳出後令人震驚。(檔案照)

(關丹12日訊)歌手李玟自殺離世令人震驚,新聞大事報道並鋪天蓋地在社交媒體釋出,引發“模仿效應”的隱憂;臨床心理師與輔導員勸請民眾減少轉發相關新聞和訊息,並以提供援助和宣導防治自殺的方法取代,避免自殺事故帶來的廣泛影響。

东:艺人轻生恐掀“模仿效应”,临床心理师与辅导员劝减少转发增加援助。
梁耀文:希望民眾更多的同理,減少對自殺者或任何人的批判。
梁耀文:女性年輕人易受影響

臨床心理師梁耀文受訪指出,名人自殺不但對身邊的人、粉絲(歌迷)或支持者造成影響,也會影響社會大眾。

ADVERTISEMENT

“粉絲會有傷感的情緒,甚至會感到混淆,尤其年齡相近或經歷相同經歷如憂鬱症的粉絲,就會懷疑自己是否也會因此走上這一路。”

他認為,粉絲可以做的是儘可能減少閱讀這類新聞或找相信的人傾訴,避免繼續接受新聞衝擊的影響。

他聲稱,名人自殺對於社會大眾可能會誘發模仿自殺和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導致更多自殺事件的發生。

他指出,韓國一項在2015至2018年展開的研究顯示,每當發生韓國藝人自殺事件並經過報道後,韓國自殺率就會平均提高16.4%,而且,這是報道隔天的數據,顯見自殺新聞所帶來的影響。

“研究也發現到,女性和年輕人較容易受到影響,若閱讀新聞者的性別剛好與自殺藝人相同性別,受影響的程度更大,甚至會選擇模仿自殺手段。”

他提到,在社交媒體還未普遍流行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對媒體報道自殺新聞提出“六不、六要”的原則和指南,這也適用於如今的社交媒體或自媒體。

“如果非要報道,建議與衛生相關專家瞭解,媒體必須思考的是,應該重複報道自殺新聞,還是提供救助、宣導防治自殺的方法。”

他也勸請民眾不要轉發自殺細節、當事人照片或遺書,儘量不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進行解讀,也不要譴責任何人。

憂鬱症有年輕化趨勢

他坦承,我國自殺率不斷上升,數據顯示,2019和2020年分別有609和631宗自殺事件,而2021年飆升至81%,即1142宗自殺事件,當中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引起自殺。

“當然,憂鬱症也有不斷提升,2022年的研究,憂鬱症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在13至17歲中學生當中,每8人有一人有自殺想法,每10人就有一人曾經嘗試自殺,而女性比男性有更高萌生自殺念頭和傾向風險。”

他表示,民眾對自殺和憂鬱症意識有所提升,從社交媒體可以看到這一點,尤其疫情過後,同時也有許多組織和專業人士也利用網絡進行更多的宣導,提升民眾的意識。

他坦承,如今的憂鬱症和自殺防治工作比起從前更艱難,時代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策略應對。

东:艺人轻生恐掀“模仿效应”,临床心理师与辅导员劝减少转发增加援助。
國會通過修改法案為自殺除罪化鋪路。(檔案照)

“國會不久前通過落實自殺除罪化,若根據已落實這項法令和有經驗的國家而論,相信自殺求助率將會因此增加,同時,我們有更多準確的數據可以展開研究,以找出針對不同群體的策略,能夠更有效防治自殺和相關問題,這長期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他補充,意向自殺者發出救助是一件很有勇氣而非弱者的行為,如果發現自已的健康出現狀況,適當救助是必要和值得鼓勵的,而且,照顧心理健康與照顧身體健康一樣自然和重要。他希望民眾更多的同理,減少對自殺者或任何人的批判。

东:艺人轻生恐掀“模仿效应”,临床心理师与辅导员劝减少转发增加援助。
張志偉:民眾必須要有防治自殺意識,特別在社交媒體轉發和留言自殺新聞時應謹慎,而不是抱著八卦或揣測的心態。
張志偉:憂鬱症分心理生理因素

馬來西亞註冊與執證心理輔導員張志偉指出,名人的自殺經常引起“模仿效應”,特別是當自殺被“美化”或被煽動性報道,其中已故藝人張國榮輕生事故就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並在事件發生後成為香港自殺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名人或藝人很多時候是粉絲或支持者的精神支柱,所以,兩者在情感方面是有連接的,好比朋友、親人或重要的人,若前者突然離去,將會讓後者經歷深刻哀傷。”

他說,如果名人或藝人是以非自然方式死亡,家屬、粉絲或支持者可能經歷複雜性哀傷,可能會感到“內疚”。

“李玟一直予人健康、開朗、陽光的形象,即便不是絲粉,一般人尤其聽過李玟歌唱表演的民眾也會有情感上的連接而感到婉惜、哀傷、難過的情緒。”

“作為負責任的民眾,除了不胡亂揣測,也可以伸出援手,例如提供救求熱線、尋找輔道員、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生等。”

應助他尋求專業幫助

他坦承,儘管人們對防治自殺和抑症的意識有所提高,但還是有許多人誤解自殺和憂鬱症病人,例如許多人認為憂鬱症病人是“一時想不開”而勸解對方要“看開”,卻不知道有些憂鬱症患者其實並非心理而是與生理因素有關。

“除了陪伴和理解,我們也應該協助他們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他提到,陪伴或關懷有自殺念頭的親友需要一些技巧,民眾可以通過學習有關的技巧,幫助身邊有需要的人。

他補充,民眾必須要有防治自殺意識,特別在社交媒體轉發和留言自殺新聞時應謹慎,而不是抱著八卦或揣測的心態。

东:艺人轻生恐掀“模仿效应”,临床心理师与辅导员劝减少转发增加援助。
莫淑清:藝人自殺事件讓人感覺嚴重和絕望,而抹去了事情其實有扭轉和希望的餘地。
莫淑清:應避免轉發負面新聞

馬來西亞註冊與執證心理輔導師莫淑清指出,藝人自殺對大眾的影響甚廣,因為民眾往往從接收的資訊只看到事態的嚴重和絕望,卻沒有看到事情其實有扭轉和解救的餘地。

她聲稱,李玟一直被視為女神和“人生勝利組”,當被指患上憂鬱症和發生自殺時,讓一些原已憂鬱和負面想法的人更自覺沒有希望。

“李玟輕生事件,讓人感覺患上憂鬱症是一件很嚴重和絕望的事,而抹殺了憂鬱症其實是可以得到治療並有康復的希望。”

她提到,臺灣Metoo風波和藝人自殺身亡事件令人感到震驚,主要因為涉事偶像藝人一直予人良好健康的形象,當事實並非如此,也就是所謂的“人設翻車”時,就會令人感受到強烈衝擊。

文字影響力常被忽略

他聲稱,李玟自殺事件有幾個現象,首先,事情發生後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和討論,但是,在目前資訊爆炸的年代,許多人沒有足夠的能力辨別資訊是否正確。

她說,除了傳統媒體,目前也是自媒體盛行的時代,以致人人都可以撰寫和報道,但是卻忽略了文字所帶來的影響力。

“文字留下的痕跡其實比語言還要久,加上文字沒有語氣,看的人如果處在憂鬱的狀態,就會感到文字帶有很重的語氣,並把事件看得更負面。”

她聲稱,一般人對自己喜歡的藝人的離去都會感到哀傷,若無法劃清界線或心智未成熟者可能會視喜愛的藝人為終身模範,並對藝人自殺離世而陷入複雜的哀傷,包括自我懷疑等人生價值觀被扭曲。

“民眾在社交媒體接收到藝人自殺的新聞時,儘可能避免轉發,因為我們不知道朋友圈裡是否有情緒哀傷、想法負面的一群若看到這些新聞的後果。”

东:艺人轻生恐掀“模仿效应”,临床心理师与辅导员劝减少转发增加援助。
政府和非政府機構提供免費的諮詢、電話輔導等服務,求助管道更容易和便利。(檔案照)

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可以做到:

‧ 不轉發或上傳任何遺書或當事人與家屬的照片;

‧ 不在社交媒體仔細描述自殺過程與內容;

‧ 不過度評論或煽動情緒;

‧ 不放大、分析或胡亂揣測當事者的遭遇。

●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輔導熱線:03-4265 7995(請瀏覽www.lifeline.org.my查詢服務開放時段)。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