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光輝,你知道嗎?那天我帶了家人到美食節逛逛,幾個孩子吵著要喝珍珠奶茶、買了幾份炸雞塊、一些油炸小吃、一些零食和甜品,這裡買一點,那裡買一點,手上提著幾個小袋子的食物和飲料而已,花費就已經超過100令吉,這比我們一家人吃的家常便飯貴多了,而且還吃不飽,真不值得!”
朋友逛了美食節後,與我聊天聊起時,不由得向我宣洩他花錢花得很心痛的心情。
ADVERTISEMENT
我只能安慰他說,美食節攤位賣的往往是讓人感到新奇的東西,好吃不好吃是很主觀的,到底攤位租金有多貴,材料成本有多高,我都不知道,但是每件食物及飲料都標明價碼了,選擇價廉物美的商品,如果覺得貴就不買,這是最基本的消費人意識。
當然,像這位朋友那樣吐槽的人,其實並不少,如果你有留意到,今年無論是馬來社會圈子抑或華社圈子,似乎都特別流行舉辦美食節活動,例如神廟舉辦千秋寶誕慶典,也會招來餐車或特色小食攤子來辦個美食嘉年華會。
即使沒有舉辦神誕或慶祝大節日的日子,也不時有人會以各種主題或名堂,例如臺灣美食節、泰國美食展或咖啡嘉年華會來吸引民眾光顧,而每一場活動的確都成功吸引到大批人潮,尤其是好奇民眾到來消費,因此這類美食節越辦越頻密,規模也越來越大。
而在臉書等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逛過美食節的民眾,都針對美食節消費高的議題進行討論和互吐苦水。總而言之,美食節是一個讓小販做生意的平臺,價錢都是由業者本身所訂,價位有便宜也有昂貴,如果覺得負擔不起,就不必去逛,精明消費才是首要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