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已在中学执教华文班约20年。
这之前,我是华小教师,工作6年后申请到教师大学资格化课程(PKPG)特别计划,以一半薪水的条件,进入马大修读4年,算是圆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学梦。
ADVERTISEMENT
在中学执教后,我发现到几位昔日是华小教师的同事皆是教师大学资格化课程特别计划的“受惠者”。
差别在于,我主修华文,他们则攻读其他科目,例如数学、科学和历史等。
基于我“前身”是师训学院小学组的华文毕业生,在大学又主修华文之故,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校内唯一的华文老师,从预备班至中五的华文班全由我一手包揽。
至于其他曾是“华小华文老师”的同事,因在大学时修读其他科目,再加上校方顾及情况所需,便安排他们执教其他科目,在半途中转换“学科轨道”。
坦言,这类同事挺乐于如此的“身分调换”,也合了他们的意愿。
试想想,如果他们真的有意当中学华文老师,就不会拒绝选修华文。
早年出席县级华文科委会议,各校的华文科委得呈交已填妥的“华文班和华文老师现状报告”的表格,近几年改成了“线上报告”,可能为了比较方便做统计。
对于督学的指示和教育部的要求,华文科委均鼎力配合,“如实”填写各项资料,冀望全国的总报告和总数据有助于解决国内中学在闹华文老师不足的问题。
日前,我获悉教育部师资系统的标签(Tagging)显示中学华文老师竟然过剩,不存师资荒之虞。几乎每一年,华文科委皆无误地“下情上达”,也相信教育部衮衮高官有在办事,惟匪夷所思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我坚信,其他同道已意识到中学华文老师师资荒开始恶化的问题,亦察觉到中学面对着华文老师来源青黄不接的窘境。可惜的是,教育部罔顾事实,只以“数据会说话”来应对问题,确实难以服众。
多年以来,人力资源部矢志进行“漂白外劳”工程,或多或少见到一些成绩。相比之下,教育部为“教师重新标签”的计划见不到成绩,难道它是一项比漂白外劳更艰难的工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