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已在中學執教華文班約20年。
這之前,我是華小教師,工作6年後申請到教師大學資格化課程(PKPG)特別計劃,以一半薪水的條件,進入馬大修讀4年,算是圓了自己心心念唸的大學夢。
ADVERTISEMENT
在中學執教後,我發現到幾位昔日是華小教師的同事皆是教師大學資格化課程特別計劃的“受惠者”。
差別在於,我主修華文,他們則攻讀其他科目,例如數學、科學和歷史等。
基於我“前身”是師訓學院小學組的華文畢業生,在大學又主修華文之故,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校內唯一的華文老師,從預備班至中五的華文班全由我一手包攬。
至於其他曾是“華小華文老師”的同事,因在大學時修讀其他科目,再加上校方顧及情況所需,便安排他們執教其他科目,在半途中轉換“學科軌道”。
坦言,這類同事挺樂於如此的“身分調換”,也合了他們的意願。
試想想,如果他們真的有意當中學華文老師,就不會拒絕選修華文。
早年出席縣級華文科委會議,各校的華文科委得呈交已填妥的“華文班和華文老師現狀報告”的表格,近幾年改成了“線上報告”,可能為了比較方便做統計。
對於督學的指示和教育部的要求,華文科委均鼎力配合,“如實”填寫各項資料,冀望全國的總報告和總數據有助於解決國內中學在鬧華文老師不足的問題。
日前,我獲悉教育部師資系統的標籤(Tagging)顯示中學華文老師竟然過剩,不存師資荒之虞。幾乎每一年,華文科委皆無誤地“下情上達”,也相信教育部袞袞高官有在辦事,惟匪夷所思的“結果”,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我堅信,其他同道已意識到中學華文老師師資荒開始惡化的問題,亦察覺到中學面對著華文老師來源青黃不接的窘境。可惜的是,教育部罔顧事實,只以“數據會說話”來應對問題,確實難以服眾。
多年以來,人力資源部矢志進行“漂白外勞”工程,或多或少見到一些成績。相比之下,教育部為“教師重新標籤”的計劃見不到成績,難道它是一項比漂白外勞更艱難的工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