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丹23日訊)關丹雖然不是一線大城市,但在近年來,有不少中國人因緣際會來到這個美麗的沿海城市打拼,部分更在這裡找到了第二故鄉;隨著留馬中國人數的增加,本地飲食業也興起了中式的湘、川菜系、清真菜館及烤串小食等,豐富了關丹的飲食文化。
和許多人一樣,他們為了追尋更好的薪酬待遇或換個生活環境而到來,加上兩國互免旅遊籤政策延長、兩國雙園和東海岸鐵路的穩步推進,以及經貿合作的持續增長,兩國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為兩國人民創造了更多友好的交流機會。
ADVERTISEMENT
正值馬中建交半個世紀,東海岸《社區報》走訪了在關丹生活的中國人及開設中國餐館的本地人,聆聽他們講述跨國情誼和在異國他鄉的奮鬥歷程。
李彥璇:在異鄉找到家的感覺
來自中國江蘇的李彥璇與丈夫在米昔拉路開設了小李家燒烤吧,主打燒烤、涼菜和湖南米粉等。

“2017年過來參與產業園工作,2年後回國又再度到來,決定在曾經熟悉的關丹落腳,並開始了我們的事業。”
相比四季明顯的江蘇,她較喜歡大馬天氣,過去5年的生活讓她放慢生活節奏,也結識了不少好友。
他說,馬來西亞有很多華人聚居,語言和文化相通, 讓中國人感到很親切。本地不論華人或馬來人都友好熱情,包容性較大,而且樂於助人,讓他們在異鄉也能找到家的感覺。
“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幸好有本地朋友的幫忙,很多難題都迎刃而解。”
她說,開設燒烤店主要讓關丹人晚上有個夜宵好去處,與三五知己相聚“擼串兒”,吃點下酒菜,感受中國的烤串文化。

該店的特色相當受本地人歡迎,目前有70%顧客以本地人為主。
馬俊:努力開設新菜單
敦依斯邁商業區Mee Tarik Sedap 99負責人馬俊說,作為兩國建交50年友誼的見證者,剛到來關丹工作的他也深感榮幸。

他說,今年3月來到關丹之前,他在新加坡工作了數年,因此馬來西亞對他來說並不陌生,能夠親身經歷和見證兩國關係的不斷深化,不僅讓他看到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發展前景,也讓他更加珍惜這段跨國情誼。

“這裡與我家鄉甘肅在宗教上的相同,使得兩地在文化上多了一份共同性,所以在這裡開設清真餐館的發展空間很大,少了顧慮。”
他也說,儘管多種族生活在一起,但人民依然能夠和諧相處,可見尊重彼此是十分重要的。
他認為,來到異鄉打拼,就應該努力適應當地的生活形態。因此該面館正努力開設新餐單和申請清真認證,除了牛肉菜餚,也有羊、雞和魚類迎合不同顧客的需求,讓各族人民都可以坐在一塊吃飯。
來到關丹後,他與本地華巫同事相處愉快,並且還與顧客成為朋友,即使是路上不認識人也都十分友好,讓他感受到一份友善。

“廚房有一位華人大哥是我和巫裔同事的翻譯員,讓我們溝通無阻,但我目前也正在努力學習馬來話。”
雖然在關丹的日子不長,但他十分喜歡這裡的生活節奏、乾淨的街道,餐館衛生方面同樣做得很好,是個適合生活的好地方。
陳先生:堅持推廣中華美食文化
阿亦布爹路重慶火鍋東主陳先生受訪時說,該餐館是由中國籍妻子於冠病疫情前數年所開設,當時中國風餐館不如現在般盛行,顧客也一直以本地人為主,但夫婦倆堅持在推廣中華美食文化的路上持續努力著。
本身是關丹人的陳先生有感這些年來見證中國崛起和強大,對於另一半是中國人的他也感到自豪。

“以前不會留意中國的相關資訊,現在不論是自己還是妻子,也都逐漸對彼此的國家有了一份歸屬感。”
他說,中國的強大會對我國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尤其對經商的華人帶來更多商機。
他也說,馬中兩國文化相似,生活在大馬的中國人能夠很快適應,相比在人口多,競爭更大的中國,有不少中國人更喜歡在關丹生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