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频道 |摆脱老年人专属运动 耍太极趋年轻化




太极拳动作看似缓慢、软弱无力,练习人群又多是老年人,曾被视为老人专属的运动。
这种错误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渐渐有了改变,走在清晨的公园,三五成群的太极爱好者中,不乏年轻人在推掌展拳。
ADVERTISEMENT
虽然年轻人大多喜欢动态的运动,但有不少人开始认识太极拳这种慢运动,让他们在高压的工余时间,到一处安静的地方,调整好呼吸,排除杂念,修身养性磨练心智。

连灿仪:改善内在精气神
从年轻练到老,现年73岁的郑子太极拳教练连灿仪学习太极拳已经50余年,亲身体会到练拳带来的好处。
他说,年轻人在运动上有许多选择,觉得太极拳活动比较慢,只是老人们用来活动筋骨的健身操。
“实际上,长期练习太极拳,不止对老年人的平衡控制,动作灵活性有益处,年轻人练习也能打好底子,对身体百利而无一害。”
他补充,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呼吸方法,改善内在的精气神,不论年轻或年老,练习后会发现身体有了改善,逐渐爱上该运动。
他说,人体如一台机器,需要持续运转才不会“宕机”,培养出运动习惯能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
每天动20分钟身体好
“不用的机器会坏,不用的身体则会慢慢退化,宁可每天动20分钟也好,给身体带来很多好处。”
他说,部分人是因为有病而练太极拳,他们在坚持锻炼之后发现健康改善,因为它能疏通身体内部经络,促进新陈代谢。
“练多久才见到变化因人而异,即使看起来不用力而不像运动,其实身体上的变化是自然而然,循序而渐进的。”
养生艺术学会杨善喜成立
他提到,美国一项数据指出,练习太极拳减少了40%因老人跌倒而花费的社会福利。
为推广太极拳,来自台湾的连灿仪平时会以视讯方式与学员交流,从教练的反馈中获知学员需要改善的地方,并且每年到关丹一次,与学员近距离交流。
养生艺术学会(SWHA)由会长拿督杨善喜于2018年成立,现有学员40余人,除了郑子太极拳37式,还设有气功、太极108式和仁神术。

叶翠恩:海外“圈粉”无数
主席叶翠恩说,太极拳练习者遍布世界各地,在海外“圈粉”无数,她也是其中一人,学习至今已近10年。
“先是学气功,后再练太极拳,让当时工作压力很大的我,身心得到放松,因病导致的负面情绪也逐渐消除,学会调整心态,平静下来。”
从事大学讲师的叶翠恩说,太极拳要求动作轻松柔和,就像做人一样,可以柔化(和谐)处理就别与人起冲突。
练了太极拳之后,她以往的急躁、容易生气的性格变得柔和,做人处事的人生观也不同了。
“每天练30分钟,对需要排解压力的人很有益,37式既不难学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但兴趣很重要,首先要想学,才能持之以恒。”
她说,人们常说太极拳是老人拳,但从学员年龄层来看,学习者的年龄从21到90岁都有,圈粉年轻人可说指日可待。
每年学费仅收20令吉
为鼓励更多人学习太极拳,她说,该学会仅收每名学员每年20令吉学费,80岁以上免费。
她也说,学员每天到公园一起练习,强身之余还能联系感情,他们还经常参与社区公益和聚会活动,身心双修。
“我们有个口号叫“KITA SWHA”,KITA的每个字母串起来代表善心、诚实、团队与感恩,SWHA则是养生艺术学会。”

谢友带:摆脱疾病坚持练拳
学员谢友带现年67岁,6年前认识太极拳的时候,她癌症缠身,随朋友练拳后虽仍继续与癌共存,但面色红润的她一点也不像病人。
“当年患上子宫癌和乳癌,前后经历了3次手术。第一次化疗已经开始学气功,之后学太极。”
她说,尽管当时身体很弱,但仍坚持每天锻炼气功和太极拳1个小时,渐渐把气魄练上来。
她也说,以前经历过一场车祸,导致记性变差,但37式比较易记,不担心会记不住。
她鼓励病人不要轻易说放弃,在身体可行时试着练习,可从中得到纾解。

胡佩盈:陪婆婆锻炼被吸引加入
学员胡佩盈对记者说,本身因情绪问题暂停了大学学业,并在医生的劝告下回乡休息,却误打误撞下与太极拳结下缘份。
21岁的她每天早上都会陪伴婆婆陈爱金到公园锻炼,渐渐被太极拳吸引而加入学会。
“那时婆婆练拳我则跑步,偶然看到她们学员一起练习,很有氛围感,觉得招式很有趣,就跟着他们练。”
陈爱金:孙女练拳重展笑容
一旁的陈爱金说,孙女喜欢运动,学习太极拳2个月前以来,脸上重现了笑容,身体也不再消瘦下去。
胡佩盈说,由于打太极拳需要全神贯注,所以练拳时必须摒除杂念,全身放松,情绪因而逐渐获得调节。
“以前会想很多,每天都觉得身心疲惫,如今很有精神、浑身活力,早上跟婆婆去了公园练习,回家也会想要多练一下,晚上也还维持健身的习惯。”
她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练拳)使人身心愉悦,已经没有时间胡思乱想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当城市仍在沉睡,一群志同道合的MLC骑士已整装待发,启动引擎,奔驰在道路或山峦之间,展开一场风驰电掣的骑行之旅。
怡保传奇超级摩托俱乐部(Motorsports Legend Club 简称MLC)于2008年成立,是由一群对骑摩托车充满热情的爱好者组成,原本只有几十人,逐步壮大成一个拥有近200名成员的大家庭。
MLC的成员横跨不同年龄层,从20岁的年轻人到87岁仍活跃于路上的乐龄骑士都有。他们拥有不同类型的摩托车,当中不乏夫妻档并肩同行,体验骑行的乐趣。
曾耀权:吸引志同道合者加入
该俱乐部第五任会长曾耀权(William Chen),是名商人,现年55岁的他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表示,大家初期只是三五好友相约骑车,后来因理念契合,日渐吸引到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
他透露,俱乐部的会员当中有各式各样的摩托车,有小绵羊、超级摩托车、“KAP仔”(小型摩托车)、越野车及轻度越野摩托等。

“这个俱乐部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办的活动多元化,活动类型不设框框,有出国骑行活动,有探索本地旅游特色的骑行等。”
骑行足迹遍布泰印越台日
这些年来,他们的骑行足迹遍布泰国、印尼、越南、台湾、日本等地,每一段路途都有如一次人生历练与心灵旅程。

今年4月,该俱乐部成员组团前往日本骑行,展开为期10天的关东樱花骑行之旅,并在当地租借摩托组成摩托车队穿越东京、神奈川县、镰仓、伊豆、箱根、富士山等多个著名景点,深入日本风光清幽的地区,感受樱花盛开、富士山矗立的壮丽景致,让团友们深深感动。

曾耀权说:“我们骑行了超过800公里,看到富士山就在眼前,内心真的很感动。骑摩托车看风景,是最贴近当地生活与自然的一种方式。日本的交通秩序与路况理想,让人骑得安心,也让此行增添更多美好回忆。”
他强调,出国骑行必须事先申请国际驾照、购买保险,并做好路线、交通规则、饮食等各方面的准备。此次租用的是150cc至400cc的摩托车,可以进入高速公路及符合安全与舒适需求。

他分享,除了日本,他们也深入越南、印尼与泰国等地骑行。在越南,虽然车辆多,但骑行秩序井然;印尼的道路则较为狭窄曲折,充满探险氛围;至于泰国,骑行文化成熟,但需特别注意乡间道路的流浪动物。

追求速度也须有纪律团队精神
他强调,骑行前必须确保精神状态良好,不能逞强或疲劳驾驶。骑摩托除了有时会追求速度,也在途中发掘自我,培养包容、纪律和团队精神。
该俱乐部也不忘回馈社会,每年至少进行一至两次慈善活动,如探访孤儿院、让小孩体验坐摩托、举办感恩午宴等。同时,每月都有举办生日会为团员们庆生。

梁国信:近打河有个约会难度高
该俱乐部成员梁国信(发型师)表示,最近举办了两场名为“近打河有个约会”的活动,与队员们一起深入探索近打河沿岸的自然与文化风貌,完成了一段难忘的探索之旅。

第一场活动从乌鲁近打的苏丹阿兹兰莎水坝出发,由于前一晚下过雨,山路泥泞难行,途中更遇上路面破损,骑行难度颇高。成员们齐心协力,互相帮忙推车,历经三个小时才抵达“断桥”处,整段旅程从清晨7时半一直骑到下午5时,体力与耐力都受到严峻考验。

第二场活动则从怡保DR公园出发,沿着近打河一路前行至安顺,途经原住民村落、小溪等自然风景。旅途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需要将摩托车运上小船,跨越河道继续前行。两场活动来回总距离约200公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探险之行。

梁国信分享说:“这趟路虽然辛苦,但患难见真情,很难忘。”
他指出,许多人对近打河的印象仅止于怡保旧街场一带,而这次活动从源头出发,一路走到出海口,真正深入了解这条孕育霹雳州生命的母亲河。这是一趟发掘家乡之美的旅程,让大家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骑车看世界 让人重拾活力
对于骑行这爱好,他说:“想去就去吧,这就是人生。能走,就走;能骑,就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骑车、看世界,这种感觉,让人重拾活力与希望。每一次骑行,除了挑战体能,也是深入学习与发现的旅程。”

他补充,根据河流保护计划经理卡里塔山的说法,近打河的源头是来自海拔1500公尺的柏斯山(Gunung Pass),而非一般人所认为的可布山(Gunung Korbu)。这条长达逾百公里的河流,流域面积达2540平方公里。因此,每一趟旅行也是一次的学习。

陈文亮:俱乐部8月办慈善晚宴
在该俱乐部中,每位成员都扮演着重要角色,51岁的陈文亮负责规划路线,他说,他们不能规划太难的路线,安全是第一。新手也会由旧会员带领,教他们注意事项与安全知识。

还有成员负责导航、联络、联系租车公司、订住宿与餐厅,大家各司其职,让每一趟旅程都能顺利进行。

今年8月9日,俱乐部将在泰国勿洞举办第13届大型年度晚宴,预计邀请全马、新加坡与泰国的摩托骑士共襄盛举,场面盛大,活动后会延续传统举行慈善探访与物资捐赠。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