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东海岸观点

发布: 2:17pm 21/02/2025

记者随笔

记者随笔

朱淑仪 | 才流行不久的经典

 

市面上常见经典口味、老字号的标签,所谓的古早味食物,似乎承载了悠久历史,但不少所谓的传统美食,其实只是近代产物。

ADVERTISEMENT

说起本地人最熟悉的板面,一些人以为是从古老的朝代流传下来的面食,实则在我国广泛流行不过数10年。

早期的客家人称为刀麻切,即以大刀把面条切成条状而得名,如今人们熟悉的板面,配搭了江鱼仔高汤、肉碎和木耳等配料,还有酸辣的沾酱,则是近代才逐渐演变出来的。

虽然非真正意义上的“古早味”,但板面的发展确实是民间饮食文化的自然演变,不像一些茶饮品牌,主打经典茶饮或正宗茶文化旗号,实际是靠商业包装和市场推广,与真正的传统相去甚远。

讽刺的是,真正的传统糕点却在市面上日渐消失。

向来喜爱各籍贯的糕点小食,比如潮州人的红桃粿、咸水粿和水晶菜粿,客家人的糯米糍和茶粿、兴安人的兴化面线等等,有时配合不同的传统节庆前往采访会馆,都会期待能尝到这些充满温度的传统食物。

老一辈擅长制作糕点,随着时代变迁和工序繁琐,即使有人传承,都会因利润不高,而鲜少能在市面上看到。

一边是越来越少人制作和售卖传统糕点,另一边却是许多距离传统尚远的小吃,轻易冠上‘百年历史’之名,这才是令人惋惜的地方。

非传统食物并未没有其价值,关键在于正视其历史,不是滥用“古早味”之名。了解传统和珍惜演变过程,才是对美食文化最好的尊重。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