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新闻,民众促交通部禁止俄罗斯2家电召车平台inDrive和 Maxim运营,心里一沉。不到几天,政府就以违反规定为由,宣布7月24日起停运,当时脑子里马上闪过一个问题:以后要怎么搭便宜车?
我不是交通研究者,只是偶尔出门时想要方便、少走点路的普通乘客。准备出远门或有时身在外地,我都会乘搭电召车到目的地。预先订车,一键下单,价格便宜,车来得快、不绕路或误点,也不曾遇过鲁莽驾驶的司机。
ADVERTISEMENT
不是不搭Grab,只是Maxim性价比更高,如果inDrive也加入关丹或彭州市场,对消费者乘客来说会更好,但今后会不会只剩下Grab一家独大,像过去那个服务差、价格高的“出租车年代”,真的“指日可待”。
为何该些平台不注册为合法电召车运营商?有人说申请门槛高且程序繁复,毕竟平台本身需注册公司和提交完整营运模式等管理机制受控,旗下司机也须考取公共交通执照(PSV)、配合保险、客服和背景审核的额外要求。
曾经和司机聊天,他提到,Maxim之所以快速崛起,与平台抽成低、运营模式较为弹性化有很大关系,至少需缴的保险也比Grab低。
根据了解,inDrive主打议价模式,不像Grab那样设定价格,也声称自己不是电召车服务供应商。正因为这种试图绕过监管的做法,才会被政府以违规为由禁止。
申请为合法也意味要投入更多合规化的成本,或许难以维持低价策略及营运模式,但如果这些门槛让新平台进不来,只让少数龙头稳坐市场,最终吃亏的还不是消费者和司机?
据媒体报道,该两家公司目前正与交通部协商。换句话说,他们并非抗拒制度,而是在找出路,看来问题或许不在平台的态度,而在于制度能不能给出一点空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