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何时了? 家庭教育校园机制齐着手



(关丹20日讯)校园霸凌问题日益受关注,教育与心理辅导领域者指出,霸凌问题必须从校园机制与家庭教育同步着手。

汪爱薇:亲子缺沟通 情绪遭压抑
关丹德教会紫关阁教育资深导师汪爱薇指出,家长才是孩子行为与情绪问题的关键源头。她强调,孩子的霸凌行为往往并非出于本性,而是长期缺乏家庭沟通、情绪被压抑所致。
ADVERTISEMENT
长期为6至12岁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的她,发现近年来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冠病疫情行动管制令之后,问题更趋普遍。
“疫情前的小朋友普遍比较友善、愿意分享,但疫情长期居家,在缺乏互动影响下,孩子在语言与人际沟通出现了明显落差。”

家长须以身作则勿攀比
她指出,在小学阶段,语言霸凌较为常见。
从多位家长转述得知,孩子告诉家长“拿成绩单时妈妈要穿得漂亮一点,因为同学的妈妈都很漂亮”;也有孩子因为使用旧手机被同学取笑。”
她说,看似轻微的言语正在影响孩子的认知,塑造孩子的自卑与焦虑心理,比较与攀比的背后,往往反映的是家庭本身的价值观。
“孩子是张白纸,他们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因此大人要以身作则,需要做给孩子看。注重物质生活,孩子从中只看到外在、攀比和虚荣。”
霸凌者也渴望关注
她续说,霸凌者或受害者,本质上都是渴望被关注的孩子。霸凌行为有时是为了引起他人注意,有时则是发泄无处安放的情绪。
在她的辅导经验中,发现孩子问题的根源,往往藏在父母与孩子缺乏真正沟通。
亲子多深入交流多拥抱
她强调,家长应该多聆听孩子说话,不要吝啬肢体语言的爱,比如给予拥抱,不能总以工作忙碌而忽略亲子陪伴的重要性。
“有些家长可以看很久手机,却无法抽出15分钟时间听孩子说话。部分父母则是‘今天学校教什幺’、‘功课做了吗’的片面式交谈,这并不是深入了解孩子内心和感受的沟通方式。”
她说,有些孩子在遭遇霸凌时不敢说出口,可能是从小在因说错话而被打骂,促使他们想要自我保护。
“家本应是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但现实中,有家长不允许孩子在家生气、哭泣,情绪没有出口,孩子只能把情绪带到外面发泄。”
在处理相关个案时,汪爱薇说,她会先了解孩子的家庭结构、生活模式,再与家长深入沟通。
助孩子建立正确思维模式
“孩子也许不知道自己正在霸凌别人,不知道事情有多严重。我们必须帮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告诉他们什幺是对与错。”
谈及学校扮演的角色,她坦言,教师工作繁重,加上班上学生人数多,难以全面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
但她提醒,学校在道德与品格教育方面不可或缺,而家庭教育更为重要,不论预防或应对霸凌,家长的角色仍最为关键。


赖玉莲:校方重视预防辅导
关丹丹那布爹中学校长赖玉莲受访时坦言,刚升上中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因背景各异,最容易出现摩擦,常见的情况包括嫉妒、语言挑衅及肢体冲突,但多数学生在教育和劝导后都能悔改。
“校方除了要求施暴者道歉,还会安排心理辅导及义工性质的惩戒,例如协助清洁或搬运,让学生反思不正确的行为。
“被欺负的学生同样需要心理辅导,校方须让他们知道事情不是他们的错,给予适当的支持。有时问题涉及家庭背景特殊,我们必须认真看待。”

迅速介入不姑息霸凌
她说,校内虽曾出现打闹或肢体冲突,但校方一向迅速介入处理,确保不演变成严重霸凌事件。
她也强调,校方不会姑息霸凌,迅速的处理与心理辅导是有必要的。
“校方强调互相尊重,常在周会上不断提醒学生,一旦发现有意的霸凌行为,绝不会姑息,施暴者必须承担后果,包括停学甚至开除。”
她续说,校方也会立即召见家长,并由纪律老师及校长出面协调,确保问题获得解决。”
她说,学校目前有1600多名学生,尽管她与教师们工作十分繁重,但不会因此而忽略纪律,老师会定时巡视校园及厕所等角落,防止问题发生。
她重申,教育的目标是营造健康的学习氛围,校方将持续把预防和辅导放在首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