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允开垦 如今归财团 三代心血付诸东流


焦点社区:巴也朗

(百乐20日讯)1958年,一群带着锄头镰刀与希望的人家,在政府的召唤下,走入这片原始之地-巴也朗。当时,那是一片的沼泽的雨林,阳光透不过茂盛的参天大树,布满腐叶与藤蔓铺满地面。
ADVERTISEMENT
他们都是来自他乡的贫农,当时被政府允诺,只要开垦、只要耕耘,就能安家,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经过农民三代人的努力,前后60余年,该片土地已经化为绿油油高产量的油棕园,第一批农民有者已经不在人间,还在的也垂垂老矣,而今州政府一声令下,8月后土地收成全数归财团所有,叫100多名求助无门的农民情何以堪?

锺亚生:带领与彭大臣会晤
巴也朗第一批垦殖民前村长锺亚生,曾经成功协助农民向政府申请获得98段合法土地,他原是森美兰州马口人,他受访时说,得知彭亨政府开放巴也朗一片森林地,邀请农民到巴也朗土地上开垦种植水稻,对身无分文的农民来说,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他们首先到直凉,会见彭古鲁胡欣(PenghuluHusin),在他带领下到淡马鲁会见当时的第一届彭亨州大臣亚哈亚(YAHAYA),得到他的鼓励与首肯,一个农民家庭可开垦2至3英亩的土地种植水稻。为此,第一批抱着希望迁入各籍贯华裔有26户,老老少少约100余人。
他说,部分地点水深及胸口,无法耕作,农民选择较靠近陆地低洼的地方开始清林、筑屋、辟田经过一轮的努力,整片森林逐渐化为稻浪翻滚的希望之地。
“当时农民得到政府的支持与援助,不但提供水稻谷种、每户获派家禽家畜,如小鸡、猪等,帮助物资匮乏的农民。”
水利灌溉计划失败未安置农民

他说,70年代,政府推行青皮书计划,为增加水稻产量,在巴也朗900英亩水稻区进行水利灌溉计划,工程不幸出现差错,水利灌溉计划失败,从此,稻米也种植不起来,农民生活无以为继。政府也没有因为本身的失败设法安置农民,只是发出临时地契(TOL),任由求存的农民自己选择改种其他农作物,开始时是短期植物,因此,巴也朗曾经盛产芋头,过后转型改为种植香蕉、橡胶与油棕自给自足。期间农民不断通过各种管道向土地局申请地契,政府非但没有批准,连本身发出的临时地契(TOL)也断了延续。


李俊光:冤枉开发土地农民

15岁随父母迁入巴也朗的农民,今年70余岁的李俊光说,其实在巴也朗的这片农耕地上的农民,都是奉公守法的,所使用的土地,都是经过当时州政府首肯并发出三英亩占时使用准证(TOL),按照法定,一户家庭没有超过3英亩,也没有占用政府多余的土地。后来确实有非垦殖民大肆开发大片土地,但是这些都与农耕地(指的是在水利灌溉范围的土地)开发者无关。
“许多不明所以的外人,以‘非法芭’来冠名巴也朗的土地,其实是一竹竿打翻全船人,冤枉了开发土地的农民。”
他说,从受邀开垦的农业地,经过联盟政府、国阵到今天的团结政府不知民苦的官员们一轮操作,形成今天逼迁与争议,因为民选出来的政府本身在政策不断变动,牺牲的是老实的农民,他们在无辜中还被视为违规非法,谁来为过去负责?
指政府曾协助何来占地
巴也朗农耕地是一段未被写进历史的课本,成为农民永远的痛,从开垦、种植、收成,政府也在开始时为农耕地的居民提如水电、铺设沥青路、民众会堂、篮球场、与此同时也容许宗教庙宇的存在等,何来占用土地之说?如今农民的心血反交商业集团去收成,去坐享其成,政府要农民情何以堪?
他说,巴也朗土地今天的局面,高高在上的掌权者需与农民换位思考,反思国家与人民的信任断层,还这些农民一个公道,承认历史、负起责任,保存开垦的记忆,不要以“非法”二字来羞辱奉公守法的农民,留他们一口饭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