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天公”源起福建闽南人 李永球:祭拜形式礼俗各州不同



(哥打峇鲁19日讯)民俗研究者李永球指出,拜天公习俗主要由福建闽南人带入马来西亚,经过时间长久的发展,各籍贯及友族习俗交融混合,是必然的发展规律。
在吉兰丹晋江会馆三机构的邀请之下,来自霹雳太平的文史民俗工作者李永球,浅谈正月初九拜天公的源起及大马各州福建后裔拜天公的习俗。
ADVERTISEMENT
他把走遍大马各州福建人拜天公的照片收集汇成文案,通过电脑和投影,一边说明不同州属的福建人拜祭天公时的糕点、水果、牲醴,各州会有些许不同,不过会按照各自流传的礼俗拜祭。
当晚的主题是“正月初九拜天公供品仪式漫谈”,连同问答环节大约一小时半。
“即使住在公寓,福建人还是可以拜祭天公,就是按原来形式,每种物件相对的缩小,因为地方有限。”
他说,各州属的拜祭品种类,会依据祖传习惯而有所不同,比如供奉的糕点、面粿和牲醴,但一定是双数。
他说,近年来,有人会把天公误写天宫,但是这两种是完全不同意义,即使福建念音,完全不一样。
拜祭天公需遵守礼仪禁忌
至于是否可以去福建人的家里拜祭天公,他说主人邀请当然可以,可是客人必须遵守基本礼仪。
“必须等主人家先点香拜祭,不可以自己冒然点香。即使福建人本身,拜祭都讲究长幼有序,一定是长辈先才到子女、孙辈;有的福建人甚至区分长辈点的香比较粗长,孙辈的最细;不过,现代人可能不注重这些细节。”
他指出,拜祭天公最大的禁忌是说脏话、倒垃圾、扫地、倒屎尿、晒衣服这类有污神明的事就对了。
上述活动是在该会馆的奕定会议厅进行,出席者包括晋江会馆、名誉会长叶子梁、名誉顾问叶子柱、秘书苏维菱、副秘书李德温、副教育主任颜贻淮、妇女组主任蔡爱新、财政蔡玉莲、青年团文教主任蔡国栋。

拜甘蔗是风俗无关天公诞
另外,针对福建人拜天公时一定要准备甘蔗的传承,和逃难未必属实。
传说在明朝农历新年,有倭寇(也有说是清兵)在福建沿海一带烧杀掳掠,当地的平民百姓扶老携幼仓皇逃命,命悬一线之际,人们逃入前方的甘蔗林,躲过倭寇。
当时正值大年初九,他们认为是天公庇佑,逢农历年初九拜天公时必准备一对甘蔗表达感恩之德。
虽然这是最为普及的说法,李永球却对此有不同的观点。
“这都是传说,不确实。”
“其实,福建人或广东一带,在祭祀的时候绑上甘蔗是地方风俗,跟天公诞没有关系。”
“为什么要用甘蔗呢?甘蔗是要连根拔起,代表有头有尾,象征做人有头有尾,一生顺畅。有的人晚节不保,忽然被判入穷籍或坐牢,这就叫有头无尾。”
加上甘蔗味甜,寓意一年到头都甜蜜圆满,所以不仅是天公诞,婚礼上亦能看见甘蔗的踪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