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 | 放下的藤鞭还要再拿起吗?


好久以前,我放下了藤鞭,也不再随意处罚小孩。
如此也好,再不必花力气去鞭人。鞭打从来不是几鞭了事,还得对准手掌心,因为那里的皮厚。
ADVERTISEMENT
可有时仍会失手,藤条落在脉搏处,留下青痕,甚至鞭到手指而肿胀。
后来,我会让学生在脉搏处垫一本书,好让痕迹不那么明显。听起来或许残酷,但那是一个年代的教育方式——严厉、认真,也带着一份无奈。
那时的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拼尽全力,也严管学生的品德。若是因成绩受罚,必得指出错处;若是打架欺人,更要加倍处罚,再苦口婆心劝导。
那一代的教育深信:“见义勇为”、“一视同仁”、“改过自新”、“痛改前非”,才是做人应有的态度。
我曾讨厌教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害怕家长的过度关爱。后来因为缺乏国文老师,我放下华文课本,担起国文教学的责任。
放下严厉的角色,成为慈爱的老师;从高年级的课堂走入低年级的世界。渐渐地,我明白——低年级的孩子,不能处罚;哪怕是轻轻一捏脸,也可能留下痕迹。
父母的疼爱、孩子的委屈、长辈的心疼,都是老师要衡量的。低年级需要爱心,高年级则需要分寸与严厉。
然而,现今的教育,还需要藤鞭吗?
教师职工会的书记告诉我,如今老师被投诉最多的,正是来自家长——尤其是华校家长。当老师因处罚学生而被告上法庭,甚至戴上手铐、低头认错时,谁又能维护他们?时代变了,教育环境变了,老师若不改变,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学校像一个小社区,奖罚分明是基本原则。老师是课室的主管,教导学生本是职责所在;至于惩罚,或许应交由校方处理。
然而,校方是否愿意承担?他们也许担心车子多了几道刮痕,晚上接不完的信息;也许怕官员上门查问。于是,藤鞭成了摆设,成了“虚拟的工具”,敲敲桌子,也只是象征性地提醒。
或许有一天,学校会把犯错的学生直接交给警察,让法律取代校规。
当老师放下藤鞭,学校放下职责,教育若全交给社会——那,还算是教育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