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创业

2天前
3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从偏乡小仓库出发,到进驻雅加达最高大楼、创下月营收破千万令吉佳绩,刘仕豪以“不烧钱也要赚钱”的信念,打造印尼最大华人电商加速器印尼火箭Rocketindo。他如何在语言不通、资源匮乏的异乡,以蜗牛般的韧性,一步步打进东南亚市场? 文:廖君雅 图:印尼火箭提供 踏入印尼首都雅加达市中心第一高楼,来到66楼,映入眼帘的是“印尼火箭”(Rocketindo)的浓烈美式办公氛围。这里是印尼当地Z世代票选最喜欢的公司之一,被印尼年轻世代誉为“小Google”。即将出席2025年11月5、6日于台北举办的第23届远见高峰会的与谈贵宾刘仕豪,从台湾移民印尼12年,打造出这家印尼最成功的华人电商加速器,在社交平台Instagram和TikTok上分别坐拥逾20万粉丝,今年营收预估冲上15亿新台币(约2115万令吉),展现惊人爆发力。 创办人暨执行长刘仕豪今年45岁,他的创业故事的确波澜起伏。出身普通家庭的他,大学时期半工半读,出社会后靠着自己努力,先进了恒隆行、接着进入外商公司3M当业务,一路培养市场嗅觉和业务实力。 异乡淬炼:孤独与融入 由于太太是印尼华侨,2013年,他随太太移民印尼,在太太支持下,他开启创业之路。一开始非常辛苦,屡创屡败,前4年3次创业均失败,全部积蓄约70亿印尼盾几乎赔光,一度萌生回台湾再开始的念头。幸好妻子全力支持,第四次创业,2017年成立了印尼火箭,才成功咸鱼翻身。 第四次创业,他一一修正前三次失败的经验。首先,他下定决心学习当地语言印尼语,就是很大的突破。之前他以为用英文就可以在当地做生意,但跟客户、员工沟通时总是隔了一层,他语重心长地说:“若以外派者的心态经营事业,就无法真正拥抱当地的‘不完美’。”当他开始用印尼语与员工、客户交流,甚至开玩笑时,那份亲近感与认同感才真正油然而生,对于事业的推动帮助很大。 印尼火箭效率至上的“不烧钱”炼金术 再则,之前三次创业他总是很急,急着追求规模,却不够稳健。印尼火箭创立时,就摆脱之前的急躁,而是采取“蜗牛哲学”,步步为营。一般电商成立时,总是砸钱做广告、提供免运费,免不了“烧钱换成长”模式,但印尼火箭不这样做。 例如,印尼火箭不靠广告轰炸,而是用内容创造高效率流量。 与大多数新创电商仰赖资本市场大量投放广告不同,印尼火箭的商业模式核心在于 “在地化内容”与“精准投放”。他们自建庞大的短影音团队,每天为品牌产出数十支符合当地文化的内容,成功创造出大量低成本的自然流量,从员工到老板都“下海”当网红,分享产品的试用经验,就连刘仕豪都曾经在镜头前分享自己试用洗脸机的心得回馈。 每日高产出数十支自制短影音影片的策略,不仅让每一分广告费都发挥最大效益,更让品牌能在社群媒体上与消费者建立深度连结,有效提升转换率与品牌效益。这正是印尼火箭能达到超高ROAS(广告支出报酬率)的关键,也是“不烧钱”的流量密码。 刘仕豪说,根据他的了解,一般美妆品牌的ROAS平均仅2到3,也就是投入1元广告费,大约只能创造2到3元销售额。同样的品牌交给印尼火箭代理,却普遍能做到15到20,即使是新品牌也能有10的表现。这意味着,每投入1元广告费,Rocketindo能为客户创造10到20元的销售额。 再来是坚持超越市场标准,实现“不烧钱也替客户赚钱”的目标。 正因为刘仕豪抓到自媒体的流量密码,节省昂贵的广告费,因此也回馈到客户身上,他对代理的品牌订下“营运服务费与GMV(商品交易总额)1比10”的高标,远远超越市场平均的1比3至1比5。也就是向品牌每收一元营运服务费,可创造高于平均二到三倍的价值。 过去,一个品牌要从零做到单月交易总额500万新台币(约70万5000令吉),往往需要3至4年;如今透过团队标准化规格的一条龙操作,最快半年即可达标。 印尼火箭也严守风控,从失败中汲取成功养分。 有别于电商产业惯于快速扩张,刘仕豪自认更重视财务开支的把关。他会定期检视每一笔广告费用的成效,并根据市场风向,迅速调整策略。这种谨慎的态度不仅确保公司的财务稳健,更避免了因盲目扩张而带来的风险。他坚信,企业应该要有长期经营的明确方向,而且应聚焦于最有效益的3件事就好,而非将资源分散于10项任务。 线上线下并进:多元消费品版图 尽管目前主力集中于美妆、母婴、发品等女性消费市场,刘仕豪已放眼未来,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跨足时尚服饰领域,并于2026年开始拓展至饼干、零食、玩具等更广泛的日用品市场。 在印尼,八成消费仍发生在线下,因此刘仕豪在2024年就拟定策略,让印尼火箭积极打通实体通路,进入超过千家美妆门市。虽然投资高昂,但只要掌握价格策略与代理权,就能避免通路混战。他以iPhone为例,消费者总是愿意为所认同的品牌价值支付更高价格。 市场洞察:中产崛起与人才新浪潮 12年前移居印尼至今,刘仕豪亲眼见证印尼的经济成长,带动中产阶级的壮大与社会流动。当年高级餐厅里几乎只有华人身影;如今,戴着头巾的穆斯林女性也能自在进出,象征着消费力与国际化的提升。 同时,他也观察到印尼年轻人愈来愈具国际视野与出色英语能力,甚至在某些面向超越台湾同龄世代。 访谈尾声,他分享创业哲学。受乔布斯“用热情在宇宙中留下印记”的理念启发,他也认同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的观点:“真正的创业者无需鼓励,因为创业注定孤独,也难以让所有人满意”。他提醒年轻创业者,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与承受孤独的准备。 正如同他在脸书上的自我勉励:“有人质疑我没办法持续成长,也有人质疑我公司到底有没有赚钱,但对我来说,我一点都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反正,每天埋头苦干就对了。天道酬勤,天公疼憨人,我知道我不是聪明的人,但我愿意当每天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 更多【人物】: 演员狄龙/ 光影沉淀之后 回归细水长流 演奏家吴珮菁/手舞六棒,木琴不再只有四个音 画家陈天赐/不完美的画是真实的社会面貌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先打工,创业的事以后再说吧。” “可以升职,但不想太累。” “可以打工,也可以创业,为什么不能都要?” 新一代拒绝升职,管理层因没新血接管而出现断层的状况,近年来并不罕见。当上一代的八九零后一心追求稳定的职位和高薪水时,时下的年轻人却开始摒弃传统的“努力工作,早日升职加薪”思想,而追求更为灵活、自由的生活方式。大部分人选择打工带来的稳定,少数则选择创业,走上了经商之路。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双轨并行,既做打工人,也在为未来的创业梦想铺路。 这几位年轻人,是如何看待打工与创业的抉择,背后的选择动因又是什么? 谢淑欣(Nix):不要老板的烦恼,但要可以活得像老板一样 这是27岁的Nix在经历过一次创业的失败后最深的体悟。曾从事影视工作的她,在疫情期间转型经营手冲咖啡品牌。那段日子,她每天一睁眼就得想今天的促销方案、拍摄内容、客户应对,连最基本的生活作息都被打乱。虽然有小赚几千块,她却因而深知自己缺乏创业者所需的心理素质和高度自律,最终她决定回归打工生活。“创业不能摆烂,但打工可以。”她笑道。对她来说,打工,是一种稳定,也有喘息的空间。 Nix的创业经历,给她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也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她不再幻想创业带来的自由与财富,而是认清了自己适合的工作方式。“我发现,我需要被引导与被赋予任务,我能够把被吩咐的工作做得很好,却没办法自主地去做该做的事情,总是一拖再拖。”目前她在一家餐饮店当管理人,享受着比创业更为轻松和安定的工作节奏。打工,给她带来了相对的安全感和稳定收入,虽然不再拥有创业时的高风险,但她也从中获得了不同的成就感。 “打工虽然没有创业的自由,但我甘愿承担薪水范围内的责任,也很满足于现在能活得像老板那样自在。”她说,打工不意味着放弃梦想,而是选择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式,稳定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她还在这里遇见了人生中的贵人——现在的老板和老板娘,像父母一样循循善诱,教导她未来生活该如何规划。 苏莉微:我不想升职加薪,只想过得舒心 与Nix类似,23岁的咖啡师苏莉微也选择了稳定的打工生活,而不去追求升职或创业。她对于选择工作的要求并不高,最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苏莉微曾因前任主管的暴力管理方式而辞职,在经历过那种压抑的环境后,她现在特别珍惜自己当前这份能够保持良好人事关系的工作。对她来说,纵使有更高的薪资,她也不要委屈自己去迎合或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被问到对于未来的计划,苏莉微觉得就算一辈子打工也没关系。身为家里幼女的她受到身边的人的爱护,因此从未急着把买房、买车列入自己的人生清单,以免承受更大的开销负担。 咖啡师忙碌的工作,带给莉微不小的成就感,尤其是当她准备一杯咖啡、端给客人时那份满足感。虽然薪水并不高,但她不觉得缺少动力,也不渴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在她看来,能和同事和睦相处、和老板保持良好的沟通,比起其他的一切都重要。她不愿再经历以前那种不断进阶的压力,活在当下,过简单的生活,让她心安。 曾经,莉微也想过休息日去摆个摊,但后来想想还是不让自己那么累,这个创业的想法最终也不了了之。她的选择,代表了那种不急于求成、不追逐外界定义成功的态度。年轻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早已不再局限于升职加薪或成为老板,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满足感。 刘馨蔚:创业与打工,为什么不两个都要? 26岁的刘馨蔚(Shin)现在的身分颇为特殊而繁杂,她是品牌经营者、包装食品品牌的创始人、餐饮业者、内容创作者、占卜师、能量治疗师,甚至是宠物沟通师。她的职业生涯自16岁开始,便与销售紧密相连。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内衣专卖店当销售员,接着她当过神秘顾客(Mystery Shopper)核查商店服务质量,开始锤炼自己的市场嗅觉。 Shin的创业心路历程,与许多年轻人相似——最初的动机或许不是热情,而是生存和发展。“我创业的初衷并非完全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而是因为我发现市场的需求,认为有利润空间。要赚钱,才能支持我做更大的事。”她所创立的“RasaWow”蒜米辣椒油,是她最近的创业项目,并取得很好的成绩。与大多数全职创业者不同,Shin并未放弃打工,她在品牌经营工作为她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也给了她更多的创业资源与学习机会。 对Shin来说,打工与创业是互补的。打工让她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她的创意项目,而创业则为她带来了自由度和成就感。在她眼中,打工是一个稳定的平台,而创业则是让她实现自由与梦想的途径。“创业的好处是,你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挑战也同样巨大。”她强调,创业不仅需要创意和激情,更需要执行力、时间管理和持久的精力。“当老板和打工的心态截然不同,做老板不能懒散,没办法偷懒。”她明白创业的辛苦,虽然创业很累,但它也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成就感。 Shin鼓励年轻人可以选择兼顾两者,灵活地平衡工作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打工为创业打下资金和经验基础,创业则让职业生涯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张紫燕:想过创业,但工作结束之后累得无法再去想创业的事了 张紫燕在毕业后曾是一名药剂师,经过几年的工作,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满足于传统的职业生涯。经历过朝九晚五、日复一日的药剂师工作后,她发现自己喜欢自由度更高的工作。张紫燕目前在医疗行业做销售工作,虽然工作很忙,但她享受这种灵活的时间安排和相对较高的薪资待遇。同时,她也曾梦想过创业,并发想过各种创业点子。 “我想过开贝果店、开早餐档、开网红酒吧。”她说,虽然市场上类似的餐饮店不少,但只要能够打卡吸引顾客,生意不一定差。“现在的市场环境,让人感受到创业的自由,但同时也不缺乏挑战。很多创业者看似轻松赚钱,但背后其实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张紫燕虽然有创业的念头,但她清楚意识到,创业并不是单纯的乐趣,而是要直面市场和消费者的变化,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创新、如何营销。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决定公司生死的人,危机处理刻不容缓,不然可能连公司的员工都负担不起了。每每想到这,她都觉得自己还未准备好。 “做老板的责任大,不能放松。”她说,“而且,如果创业失败了,损失的就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还有自己的人脉和信誉。”因此,她暂时还是打工,同时思考如何在未来找到更合适的创业机会。对于张紫燕而言,打工和创业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并行的计划。她并不急于成为老板,而是通过工作积累经验和资金,为将来可能的创业计划铺路。 记者后记:选择的背后,其实是认清自己 这几位年轻人的选择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在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可否认,现在的她们确实无法预知未来,也曾想过或许年纪再大一点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但至少至今为止的选择都是最舒心的决定。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打工”与“创业”的选择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每个人的需求、环境和选择都不同,重要的是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当选择变得多元,也许,“打工”与“创业”之间,不是非选其一的战争,而是各自精彩的人生练习题。
4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