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医药卡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医疗保险涨价是现实,但聪明的财务规划可以帮你减少负担,确保晚年生活更轻松。 你有没有发现,医疗保险的保费最近几年越来越贵?很多人都在抱怨:“怎么又涨价了?”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现实是不可避免的,最多只能拖延,但迟早还是会来。 医疗费用上涨,通胀压力加剧,保险公司调整价格……种种因素导致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情况。如果你已经年过40或50,未来的医疗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到底医疗保险为什么涨价,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控制它,确保自己的医疗保障不会影响财务自由。 1.  为什么医疗保险又涨价了?   (1)通胀 + 医疗技术进步 = 费用飙升 想象一下,十年前治疗心脏病的方法跟今天比,是不是差很远?医疗科技进步,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方法、更先进的设备、更有效的药物……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例如最新的癌症免疫疗法,费用可能高达数十万令吉,保险公司必须考虑这些成本。加上全球通胀,医院收费、药品价格、手术费都在涨,最终导致保费上涨。 (2)理赔率上升,保险公司亏损 你可能以为保险公司赚很多钱,但其实医疗保险并不是它们的摇钱树。相反,大部分保险公司在医疗保险业务上都是“亏本赚吆喝”。 原因很简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赔,特别是大额理赔(癌症、器官移植、长期住院等)。 保险公司为了维持财务健康,必须向再保险公司(Reinsurer)投保,而再保险成本也在上涨。 结果就是,所有保险公司都不得不调整保费,维持可持续的医疗保险业务。   这不是某几家保险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趋势。你可以比较各家公司的医疗保单,会发现价格调整几乎是同步的。 (3)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保费涨更快 如果你现在50岁,保费一定比45岁时贵很多,而55岁又会比50岁贵。为什么? 大部分医疗保险的保费调整是按年龄组别(Age Band)来计算,比如:45-49岁一个价,50-54岁更贵,55-59岁又再贵一点。 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病和住院的风险也更高。保险公司需要用更高的保费来覆盖可能的理赔成本。 马来西亚也在迈向老龄化社会,50岁以上的群体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只会继续加剧。   2.  了解您的保费与保单:保费到底怎么算?   (1)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你买的是哪种? 马来西亚市场上主要有三种与医疗相关的保险: A. 个人意外险(Personal Accident, PA) 💰 最便宜,只保意外造成的医疗费用,比如跌倒、车祸、运动损伤。 不保 疾病或老年相关的健康问题。   B. 重大疾病保险(Critical Illness, CI) 💰💰💰 比 PA 保险贵,确诊严重疾病(癌症、中风、心脏病等)后,一次性赔偿现金给投保人。 赔偿的钱可以自己支配,不一定要用于医疗。 但 不包括 住院费、手术费等。   C. 住院与手术保险(Hospitalization & Surgical, H&S,即“医疗卡”) 💰💰💰💰💰 最贵,但保障最全面,包括住院、手术、ICU 等费用。 保险公司直接支付医院,或你先垫付再报销。 这部分的保费上涨最明显,因为医疗费用控制难度最大。   (2)保单条款你看懂了吗? 每年保险公司都会推出更好的新计划,但这些计划通常也伴随着更高的保费。例如,十年前的医疗卡可能没有覆盖某些先进治疗,但今天的新计划可能包含更多福利。 你需要留意: 续保条款:有没有保证续保?会不会因为健康状况被拒保? 免赔额(Deductible):你愿意自己先支付一定金额,换取更低的保费吗? 共付额(Co-payment):例如每次住院你自己付 10% 账单,保险公司支付剩余 90%。   与其抱怨保费上涨,不如更聪明地管理自己的保单,让你的保费更合理! 3.  你有哪些选择?   (1)如何降低保费? ✅ 选择更高的免赔额(Deductible)——如果你的公司有团体保险,或者你有一定的现金储备,你可以选择高免赔额计划,从而降低保费。 ✅ 考虑共付额(Co-payment)——如果你的医疗需求不高,可以选择部分自付的计划,例如承担 10% 账单,换取更便宜的保费。 ✅ 适当缩减非必要保障——你真的需要VIP病房吗?如果普通病房也可以接受,可以选择更便宜的方案。 ✅ 建立医疗储蓄——如果你能每年存一笔医疗基金,未来某一天,你甚至可以选择“自保”,而不是继续缴高额保费。 (2)退休后如何利用团体保险? 如果你的公司提供医疗保险,在退休前应该弄清楚: 公司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多少? 退休后可以转换成个人计划吗? 你需要购买额外的个人保险来填补差距吗?   有些人可以通过配偶或家庭成员的团体保险获得保障,节省个人保险开支。了解这些细节,能帮你更有效规划未来的医疗费用。 4.  规划黄金岁月:如何管理高昂的保费? 随着年龄增长,医疗保险的保费往往会大幅上升,尤其是在 50 岁以后,许多人的保费涨幅会比年轻时更显著。如果不提前规划,可能会对未来的财务状况造成很大压力。那么,该如何在不牺牲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有效管理医疗保险成本? 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帮助你在 40-50 岁阶段做好准备,确保未来的医疗开支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1)40-50 岁,你该做什么? 40-50 岁是医疗保险规划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你的健康状况通常还算良好,但未来的医疗需求可能会增加。因此,趁着身体健康,提前调整保单,可以避免未来因健康问题被拒保或增加额外费用。 趁健康时优化保单,避免“除外条款”或额外保费(Loading) 保险公司在评估投保人的风险时,会参考健康状况。如果你在申请医疗保险时已经被诊断出患有某些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关节炎,保险公司可能会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额外保费(Loading):意味着你的保费会比健康人士更贵,可能比正常费率高出 20%-50% 或更多。 设置除外条款(Exclusion):某些与已存在疾病相关的治疗费用不会被保险公司承保,例如如果你有糖尿病,保险可能不会覆盖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 直接拒绝投保:如果你的健康状况被视为高风险,保险公司可能会拒绝提供医疗保险。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在健康状况良好时尽早购买医疗保险。如果你已经持有医疗保险,也应定期审查保单,确保保障足够,并在健康状况良好时升级保单,以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此外,保持健康记录良好也有助于降低未来的保费风险。例如,如果你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或糖尿病,并在体检时展现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险公司可能会提供更优惠的续保条件。 选择高免赔额计划,降低个人保费 对于仍在职场的 40-50 岁人士,如果公司提供团体医疗保险,可以考虑选择高免赔额(Deductible)计划来降低个人医疗保险的成本。 什么是高免赔额计划? 高免赔额计划指的是你需要先自行支付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保险公司才会开始赔付。通常,较高的免赔额可以换取较低的保费。例如,若你选择 RM10,000 的免赔额计划,这意味着你需要先支付 RM10,000 作为自费部分,保险公司才会报销超过 RM10,000 以上的医疗开销。 适合高免赔额计划的人群 有公司团体保险的人:如果你的公司已经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你可以选择高免赔额计划,将个人保险作为补充保障。这样,每月保费会比全额报销的医疗保险低得多。 有一定医疗储蓄的人:如果你已经建立了一笔医疗基金,足够覆盖日常医疗开销,可以选择更高免赔额的保险,以减少每月保费负担,而仅在发生大额医疗费用时使用保险。   提升健康管理,降低未来医疗风险 保险公司在制定保费时,会综合考虑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因此,良好的健康管理不仅能降低医疗支出,还能让你的保费维持在较合理的水平。 如何保持健康,减少未来医疗开支? 控制 BMI(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关节疾病的风险。保持健康的 BMI 可以降低未来的医疗支出,同时减少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压力。 戒烟戒酒:吸烟者的医疗保险保费通常比非吸烟者贵 30%-50%。此外,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增加患上肝病、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影响未来的保险费用。 定期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降低患病风险,同时提高身体机能,减少未来的医疗费用支出。 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疾病可以有效降低治疗成本。例如,早期发现并控制高血压可以避免未来发生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对身体有益,也可以减少未来的医疗负担,让你的保险保费更稳定。 (2)如果买不起 H&S,怎么办? 随着年龄增长,住院与手术保险(H&S)的保费会越来越贵,尤其是到了 50-60 岁,很多人的 H&S 保险保费可能已经高得让人难以负担。如果你觉得 H&S 保险的费用过高,可以考虑以下替代方案: [vip_content_start] 购买重大疾病保险(Critical Illness, CI) 重大疾病保险(CI)是一种一次性赔付的保险,当你被确诊患上符合条款的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或中风等)时,保险公司会直接支付一笔固定金额的赔偿金。 优点 保费通常比 H&S 保险便宜,适合预算有限的人。 保险金可以自由使用,可用于医疗费用、生活开销、房贷或家人的经济支持。 适合担心未来可能需要大笔医疗支出但预算有限的人。   缺点 只保特定的重大疾病,不包括普通住院、手术或门诊费用。 需要符合保险公司设定的条件才能获得赔偿,例如癌症必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   如果 H&S 保险的保费已经超出你的承受范围,重大疾病保险可以作为补充方案,至少在面对大病时,你仍然能有一笔资金应对医疗开销。 利用人寿保险(Death Benefits)间接支付医疗费用 如果你无法承担 H&S 保险,但已有较高额度的人寿保险(Death Benefits),也可以通过调整受益人来间接支付医疗费用。 如何操作? 假设你持有 RM500,000 的人寿保险,但没有 H&S 保险。 你生病后需要支付 RM100,000 的医疗费用,你的家人帮你承担了这笔支出。 你可以修改人寿保险的受益人,将保险赔偿金指定给帮助你支付医疗费的家人。 在你去世后,保险公司会支付 RM500,000 给你的家人,等于补偿了他们之前的支出。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疗负担,特别是对于已经无法购买 H&S 保险的高龄人士来说,是一种可行的财务安排。 总结:50 岁以上如何管理医疗费用? 🔹 优化现有保单,选择合理的免赔额或共付额计划 🔹 利用公司保险,减少个人负担 🔹 建立私人医疗储蓄,降低对保险的依赖 🔹 保持健康,减少未来理赔风险 🔹 如果 H&S 变得过于昂贵,考虑人寿保险或重大疾病保险作为替代方案 医疗保险涨价是现实,但聪明的财务规划可以帮你减少负担,确保晚年生活更轻松。趁早规划,才不会让未来的你后悔!
5月前
5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医疗需求是一直被那些在财富金字塔顶端,或者想要获得更健康和长寿的人们在拉动,底下的人们也只能被动跟随。 最近出现关于医药卡保费调涨40%至70%的新闻,这不是什么严谨报道,而是《马来前锋报》根据访问了一些投保人后所得出的结论,更多是一种民情抒发。殊不知,这则新闻病毒式地在各媒体中传播开来,而舆论雪球越滚越大,现在还要闹到国会里。 大家想要国家银行又是介入,又是给出一个合理说明,解释为何他们罔顾人民利益。一些网民在社媒发表看法,那语气仿佛是要把保险公司架上断头台,让人有一种身处法国大革命的错觉。 所有的政客都急着扮演人民利益的守护者。哪怕他们心知肚明,保险公司调整保费的前提是得到国家银行的点头。但又如何?纵使知道了,该闹还是要闹,因为这么做有选票。这就是民主政治无法避免的闹剧。 我大胆猜测《马来前锋报》所采访的投保人在比较不同保费的差异时,并不是同一个保险产品,又或者,投保人的保费增长和其年龄有关,因为很多医药卡是以5年来计算投保人的保费,所以每个阶段的保费调整都比较大。故此,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投保人从保费较低的年龄段迈入保费较高的年龄段,就会有 “保费飙涨” 的感觉。 说回正题,医药卡费用涨价,或者说给人一种胡乱涨价的错误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 最简单的,就是保险经纪和投保人之间的沟通问题。说实在话,许多投保人根本看不明白那叠又长又厚的保险文件,就连我对当中的内容也晦涩难懂。如果你要保险经纪和潜在客户逐条说明这些特定条件,这保单一定无法成交。 试想一下,你今天去买一罐保健品,推销员每个成分和你说明,从医学名称到成分比例、到效果、到科学研究,到临床试验等等…你想要像YouTube广告那样跳过都不行,烦都烦死了。就算你最后还是买了这保健品,大概率之后也不会再向这位推销员购买。 这就是现实。在销售领域里,不当销售(mis-selling)是无可避免会发生的事情。这是系统性问题。所有保险公司都尽可能加强职业操守相关的训练,以确保这问题控制在一个可接受范围之内。要注意,是 “可接受范围” ,不是100%杜绝。系统性问题是不可能100%杜绝的。 而许多保险的不当销售,无非是承诺和兑现有所出入时爆发。说好怎么都不会涨价,但还是涨了;说好怎么都可以索赔,但还是被拒绝赔偿了… 撇除沟通问题,那么为什么医药费用会上升? 我问你:炒粿条为什么会涨价?可以是面粉涨价导致粿条涨价、可以是煤气涨价、可以是鸡蛋涨价、可以是食用油涨价,也可以是炒粿条的劳动成本也涨价。撇除政府的干预,所有涨价的源头,都来自于一个简单不过的经济学道理——需求大于供应。 而医药费为何会上涨?因为: 药物和仪器上涨。疫情后,更多新药物和医疗仪器问世。你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更注重健康,或者疫情期间把这些产品研发给压缩和延后,导致现在呈现井喷式的数量。 令吉疲弱。这不需要我多说了吧? 治疗需求增长。人变老了,也变有钱了,变得怕死,也愿意花钱延长寿命。 护士短缺。卫生部长说过,2030年会有60%的医护岗位空缺,许多护士都被中东国家吸纳。 除了令吉疲弱,以上诸多因素,并不只是我国面对而已,全世界都有同样的困扰,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这个世界的有钱人只增不减,而人们的寿命也是如此(假设没有世界大战)。这么一来,医疗需求是一直被那些在财富金字塔顶端,或者想要获得更健康和长寿的人们在拉动,底下的人们也只能被动跟随。 至于说你说保险公司是吸血鬼,我觉得这有点夸张。要知道,保险公司是盈利团体。只要是谋利,而且是合法手段,自由市场就不该有什么 “逼良为娼” 的胡闹剧本。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是吗?如果你觉得A公司的保单贵,那你大可找B公司的保单,市场里有好些保险公司供君选择。自由市场,自由选择。 况且,人家保险公司比你还担心这保险产品无法持续运作。所以,保险公司是希望增加“共同支付”(co-payment),以减少保费,让投保人继续投保。国家银行也大力推行这个概念。不过,据我的了解,许多投保人都不愿意选择这类保单。因为他们认为保险就应该是 [vip_content_start] “自助餐” 的概念,他们支付了保费,然后就要吃到饱,吃到吐为止。 聊完了私人医疗,我们看看公共医疗。 马来西亚的医药体系非常特殊。政府长期给予大量医疗津贴,人们不满私人收费,可以寻求公家服务。还是那句,自由市场,自由选择。 在这里顺便和大家聊聊一些关于保险的迷思,那就是: 保费永远不涨。理论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保险产品,都会分成几个部分,一个是医疗保障的支出,另一个则是保单的“现金价值”(cash value)。按理说,保险公司会用这些现金价值去投资,以维系这份保单。如果大家都安分守己,照顾健康,没有胡乱索赔,那么这些现金理应够用。反之,如果出现索赔过多的情况,严重影响现金价值,那么这份保单要继续运作,要么增加保费,要么是降低保额。 保单一定要买最贵的。正因为大家觉得买保险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加上不愿看到自己的保费“打水漂”,往往在购买人生第一份保单时,都倾向于购买最贵,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保单。在我看来,这就是保险经纪的职业操守问题。 全世界都知道医疗通胀往往都是双位数,是比官方通膨率更高的水平。不管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再怎么厉害,都不可能模拟得到所有的情景。你可以模拟10年,那么接下来的10年呢? 我们的保单保额在面对未来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时,难以提供足够的缓冲。故此,不存在“一劳永逸”的保单,大家都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给自己的保单升级,以此来抵御风险。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00年最贵的保单保额,到了2010年就是一个笑话,再到了2024年就是施舍金额。也正因为是动态,应该用当下的财务能力来衡量,慢慢改善。这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刚踏入职场所容易犯下的理财错误。 老实说,这一轮的闹剧,我认为对推广更为便宜的保单和普及保险的重要性,毫无帮助。这种把私营企业和人民报道发展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是弊大于利。 更重要的是,医疗保险和健康的问题,并不会因为你讨厌它而不存在。 文章提及的共同支付(co-payment)保单运作原理,可看作者这两篇文章: 健康是你自己的事,你准备好了吗? 保险共付:健康投资还是负担加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8月前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