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可兰经

小外甥某次从东马来西马游玩,第一次听到清真寺的宣召礼,大感惊讶,问爸爸:“他们吃饭前要唱歌?”因为妹夫全家都是基督徒,或许那召唤让小外甥想起了基督徒的饭前祈祷、谢饭仪式。 生活在马来西亚,清真寺召唤信徒礼拜的宣礼不时声声入耳,更精确地说,是一天5次。当住家周围的清真堂以扩音喇叭此起彼落播放,有些人可能不习惯。幸好我是喜欢的,尤其是某些男低音的祷告,配合上调校清晰的混音器,让我脑中生起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象,甚至也会联想到太史公〈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教徒向形而上的神呼告,其实是人类的大想像力,不只能减轻个体伤痛,也是安抚自己,暂别沉溺往事,往后开创人生的正途。 小外甥某次从东马来西马游玩,第一次听到清真寺的宣召礼,大感惊讶,问爸爸:“他们吃饭前要唱歌?”因为妹夫全家都是基督徒,或许那召唤让小外甥想起了基督徒的饭前祈祷、谢饭仪式。也曾遇见能吟诵可兰经(按:也译作“古兰经”)的华人朋友,本来想向他请益学习,但他一口回绝,说他可能发音不标准,万一学错了,以后就很难改正,提议我直接去清真寺向宗教师学习。几经考虑,碍于自己不是穆斯林,万一宗教师说非教徒不得学习可兰经,或直接邀请我当教徒,届时我也不好拒绝。这事也就作罢了,反正想学习阿拉伯文发音,网上油管其实也有不少视频。 《古兰似海》作者卡拉·鲍尔自小生活于中东地区,后长大为记者,911后有感于西方媒体在报导伊斯兰世界的流于表面,决心请教同事兼挚友阿卡兰,针对伊斯兰的源头——可兰经开展长时间的学习历程。阿卡兰有跨文化身分,身为虔诚穆斯林,既享有伊斯兰“谢赫”的至高地位,又在牛津大学的学术殿堂占有一席之地,前一身分让他必须将西方价值带入伊斯兰世界,包括至今仍守旧的印度伊斯兰世界,筹办一所女子伊斯兰学校、向信徒解释使用汽车是否符合教义、指甲油上能否“贴花”,后一身分则要将伊斯兰教介绍给西方,因此他撰著《女圣训专家:伊斯兰的女性学者》,从古老的文献里挖掘出上百位向男性传授可兰经的女学者,这些女性被掩藏隐蔽而消失在历史洪流。 阿卡兰向作者介绍可兰经的第一课,地点在牛津某咖啡店里,而不是正规宗教场所,当作者不无尴尬地承认,虽然自幼旅居伊斯兰地区,但从未认真翻阅可兰经,阿卡兰的回答让作者与我同感震撼,他说:“岂只是你,大部分穆斯林也没读过,既使读了,也是有看没有懂,古兰经对他们来说很陌生,他们只是循规蹈矩信奉。”因为经文里的古阿拉伯文除了能让信徒吟诵,其意义实际由伊斯兰律法学者诠释,其中伊斯兰四大律法学派,经上千年后,著作汗牛充栋,互有扞格。 作者当然追问,既然如此,为何还要执迷于伊斯兰律法,何不重头回溯可兰经?阿卡兰以为,除了信徒本来就不具备古阿伯文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怠惰,无需阅读、质疑、或思考,只要依循教士所说,没有比这更轻松了。阿卡兰说:“可兰经里反复强调的是什么?心的纯净,那才是最重要的!砍断小偷的手——这类书里只提过一次的事!——怎会变得对某些人如此重要。”不但如此,古兰经里也没提到圣战、女性必须配戴头巾……这些林林总总的生活规定,都是出自后来的伊斯兰律法,而不是原初的可兰经。 阿卡兰认为可兰经只是不断被人断章取义的引用,因为经文太难,全书其实是默罕默德一生里所收到无数来自上天的启示,譬如给先知的第一则启示,其实并不在书里的第一章节,而是安排到相当后面的第九十六章。这样的著作安排,本来就不是受现代人能轻易读懂,除了生活习惯与古代大相径庭,诠释方法也不是现代学术能轻易攻克理解。 阿卡兰主张政治寂静主义,当面对极端穆斯林,他号召回归真主之道。个人层面上的选择当然没有问题,但现实就在于,一旦放弃话语权,温和穆斯林现实上保持沉默,就会被极端穆斯林代表。无视于现实的纷纷扰扰,结果就是无所作为。在某些人眼中,阿卡兰也是极端分子,他立足于政治狂热的另一端。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宗教纷争不断,回到可兰经找答案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7月前
9月前
9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编按:我们虽然都厌倦了政客玩弄宗教之火,却万不能因为绝望而终止互相理解,也不必因此而失去认识伊斯兰文化历史的好奇心。今天,介绍你读这一本…… 某次父亲谈及社会层出不穷与宗教相关的纷争,那么乱该如何是好?彼时我手里刚好捧着《古兰似海》,就顺势回应:“读书。” 近日引起轩然大波的宗教相关纷争,无非是KK Mart袜子事件。各地KK Mart便利商店遭杯葛,连同供应商一起被控。后续又发生Vern’s鞋底字眼事件,差点引发另一波杯葛潮。 拉长时间看,清真、保守、符合伊斯兰教义等议题不时被提起。例如女性因裙子过短被阻止进入政府单位的事件,从过去到现在时有所闻。近10年间还有清真手推车事件,民众把宠物狗放进霸市手推车,工作人员必须一一清真清洗。2017年还是国阵霸权时代发生的猪鬃刷事件,贸消部大动作彻查油漆刷。当时没有杯葛运动,事件在卖猪鬃刷没犯法,但一定要清楚标记成分的说词下终了。 马来西亚华社普遍担心的“绿潮”发生在2022年全国大选,以及2023年六州州选之后。“绿潮”力量泛指伊斯兰党和国盟势力结合,将宗教和马来民族主义捆绑,形成排他的民粹主义。不过,KK Mart事件一直是由巫统青年团团长阿克马倡议杯葛,伊党特地划清界限。 简单梳理是想表达,以上脉络都可以从政治角度解析。政治人物玩弄宗教之火,都有明确的政治议程,以得到支持夺取政权。但无可否认,如此以宗教为名的纠察运动越来越普及至传教士、平民阶层,也越来越频繁。无止境的争论,令非穆斯林社会越来越找不到看待伊斯兰的位置了。 也因此,在越是两极化的舆论世界,越应找到其他视角来作眼前混乱现象的额外思考线索。从政治角度看清了眼前所见是各种仇恨与诋毁,那伊斯兰到底是什么样的宗教呢?于是试图从《古兰似海》找寻答案。 ◢很多穆斯林没读过《古兰经》? 《古兰似海》由美国犹太裔记者卡拉·鲍尔(Carla Power)撰写,副题为“用生活见证伊斯兰圣典的真谛”。本书记录的是她跟随印度裔伊斯兰学者阿卡兰(Sheikh Mohammad Akram Nadwi)修习《古兰经》(台译,即《可兰经》)的旅程。犹太人与穆斯林、美国(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女性与伊斯兰学者,一切看起来都是刻板印象中的对立,却也让人更加期待双方的双向交流。 《古兰似海》分为3个部分,作者从源头写起对伊斯兰的好奇,以及向阿卡兰的学习起点。第二部分,跟随阿卡兰进入他的生活、家庭,透过他的妻女理解女性在伊斯兰的地位。如此读下来,建立了基础认知后,作者再领着读者扩大格局去理解政治和战争。 作者一开始就向学者自白,不曾读过《古兰经》,但对方回答“大部分穆斯林也没读过,就算他们读了,也是有读没有懂。”阿卡兰说到,《古兰经》的次序不是按照启示降临的次序,要读懂必须掌握古典阿拉伯文,必须认识启示降世时的阿拉伯社会,要懂得先知穆罕默德时代的社会习俗与传统。 有了这个前提,后面的阅读吸收相对轻松多了。有太多在生活上遇到与伊斯兰相关的疑惑,在这个前提下得到了部分解释。许多事物都是经过后人错误诠释,甚至断章取义,矫枉过正的结果。 ◢西元8世纪曾有反对童婚的教令 就取其中关心的议题来谈:女性、政治与战争。当作者随学者回到印度村庄,那里严守男女分隔习俗,女性穿戴面纱。身为国际学者的阿卡兰为何不向村民好好解释?“他们无法分辨传统和伊斯兰教诲,栈达罕(村庄)人对面纱的唯一认识是,印度教徒不戴,穆斯林戴,许多村庄习俗不是根据宗教知识而存在的传统,而是为塑造集体认同。” 在第八章〈小玫瑰〉中,作者特写先知的第三位妻子阿伊夏(Aisyah)。她是顶尖伊斯兰学者、发布教令者,也骑在骆驼背上征战沙场。但最令人争议的是童婚关系,她订婚时只有六七岁。阿卡兰一开始的解释是,“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指出她(阿伊夏)不快乐。”作者不讳言对这位学者深感失望。 不过,这位学者最后被两名女学生提出有力的论点挑战,改变了立场。父母为钱把孩子嫁人,未成年性交、小女孩生产造成内出血、子宫脱垂,“世人怎能期待一个小女孩为此上法庭挑战自己的双亲,乃至期待他们拥有自己的立场?” 阿卡兰被挑战后,重新检视文献,找到西元8世纪反对童婚的教令,症结是女人的自主权,童婚剥夺了女孩的选择权。他还补充,今日童婚所包含的压迫和不公,凸显从法学层次反对童婚的必要性。 ◢穿戴面纱有不同的解释 针对罩纱,作者也点出另一个政治观点,穿戴罩纱与否俨然变成西方现代化与伊斯兰传统的二元对立。穿戴头巾就是传统、狂热、被压迫的,不穿戴就是现代的、思想开放的、温和世俗的。 然而,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穿戴面纱有不同解释。阿卡兰的女儿在英国,穿戴面纱感到更加自信;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下,罩纱不是选择,而是恭顺的表现;开罗的通勤族可能为了避免受到骚扰而选择戴头巾。 现在社会动不动就听到发动“圣战”(jihad),身为非穆,我们必须理解圣战并非jihad的唯一解释,还有奋斗的意思。书中还原《古兰经》出现杀戮诗句的历史时刻:麦加古莱须族破坏和穆斯林的约定,对穆斯林再三发动攻击,而先知已经尽一切可能对他们传道。阿卡兰认为,当代的圣战把暴力伊斯兰化,以为能利用伊斯兰争取土地、荣誉、尊严或金钱。 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信徒纷纷停止向传统学者请教意见。识字率提高,加上各种新科技,使一般穆斯林民众能自行解读文本。只要有网络连线,任何人都能向被戏称为“谢赫(Sheikh)谷歌”的搜索引擎请益,无须求助受专业训练的学者。“伊斯兰知识民主化,但不包括其严苛纪律,使自封谢赫的现象蔚然成风。” ◢像无止境的乒乓球赛 女性、童婚、政治与圣战,以上几点恰好也是马来西亚社会比较常遇到,会引起宗教相关纷争的议题。阅读此书,很多心里的疑问虽然能透过伊斯兰学者的观点得到解释,但未必得到解答。 因为,学者多次提到脉络。阅读和理解《古兰经》需要回归到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而唯有教育能养成掌握脉络的习惯”,“谢赫本人(阿卡兰)想传达的讯息不是挺身战斗,而是恳请他的学生们思考!” 然而,在政局不稳定,宗教很容易被用来发动民粹的情况下,相信未来还会遇到很多令人失望的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操作。教育是漫长的,才让人悲观认为很多问题短时间内得不到解答。 不过,作者有一段话是至关重要的提醒。她在本书后段写到,一位朋友曾被反犹主义穆斯林大声咆哮,她发自内心同情和同理朋友的遭遇: 不过,我也对以个人小故事讨论文明的方法感到绝望。那感觉,仿佛永无止境的乒乓球赛:“你说说你认识的穆斯林,我再跟你说我认识的。”或是,“你说说你认为具煽动意味的《古兰经》诗句,我会拿出呼吁和平的诗句反击。”这样的讨论没完没了,是用例子攻击彼此,而不是探索彼此。 无可否认,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历宗教相关而引发的事物,层层叠叠起来,难免当成一个现象来看待。然而就如作者提醒,每当发生憾事,再以好事回应,抑或举另一方更恶劣的例子回击,只是没完没了的讨论。 《古兰似海》即便回应的是泛指西方的欧美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但我们仍可透过学者分享的智慧,去理解那些错误示范宗教的人和他们的行为。在这样混乱的社会氛围下,阅读、探索对方,不也是一种温柔的抵抗? 延伸阅读: 相关文章: 白慧琪/书写绿潮杂想 【观绿潮/01】学者眼中的绿潮,你怕的绿是什么绿? 【观绿潮/02】李烈宽●研究伊斯兰,为疑惑寻找答案 【观绿潮/03】王俞勇(Ridzuan Ong),用华语跟你说伊斯兰 【观绿潮/04】陈妍颖●跨美食交流,分享清真版华人家常菜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