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大树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家外本该有三棵树——黄竹树、木瓜树,和一棵掩过那所处于草场边缘的幼儿园的大树。现在,只剩下了黄竹树一棵,显得寂寞;幸好香炉里的香还惦记着它。 说起这三棵树,就像一个家族的没落史。爷爷在世时,这三棵树过得挺好的,尤其是那棵不知名大树。几年前放学,我就见到外籍劳工身穿长袖,头包布巾,其中几个人用梯子爬上树,下面还有几个人在指点,最后那棵树连带着无言的树叶倒在大地怀里。 我似乎听见那棵树的呐喊,却无法救下。平时我们很少关注这棵树,但是自从它被砍去,家里时常会有一股热意——是它之前一直在帮我们挡太阳。 本以为这种悲剧只出现在一棵树上,没曾想木瓜树“死”得更无辜。 木瓜树几乎每天都在生长,每过几天,奶奶便带着鸭子般的步伐走向屋子对面——那棵黄竹树后,把木瓜摘下。摘下的木瓜,有时是青色,有时是黄青色,我常好奇地问:“这熟了吗?” 奶奶总坐在电视机前说:“没有。早点摘好了。”苍老的眼皮及黝黑的肤色常让我看不清她的眼神。 后来我才知道,摘木瓜行动必须快,毕竟之前就发生过有人抢木瓜的事了。 树虽矮,但是木瓜甜得很,有时我还不免怀疑,这棵树是否被黄竹树前的香炉“净化”过。傍晚,那些木瓜就是我们的饭后甜点。奶奶把它们切块,放到碗里,里头再摆着小叉子,说是准备给我的。当时我还没搬家,奶奶家就热闹些,8个人坐在客厅,围着吃木瓜,甜意从舌尖散落到各个角落。 “甜吗?”奶奶时常这样问我。 “甜。”我咬着木瓜,舌头浸在饱满的果汁里,说出来的话都是幸福的。 这种欢乐不知什么时候就终止了。木瓜树的结局不了了之,它不知道去了哪里,或许是没有了心情去种,毕竟奶奶已不再年轻。我想黄竹树的下场也会如此。 黄竹树算是这个家成长的见证者。翻开陈旧的相册,就能看见父亲年轻时站在那棵黄竹树旁,当时旁边的草场一片空荡,只有看不清彼此的青草,父亲的笑容则在竹树旁绽放。那个年代,黄竹树树枝和我父亲一样高,竹叶则高过头顶,前方面对着的不只是我们家和一条马路,更重要的是一个香炉。 黄竹树是时代的幸存者 奶奶在竹树前搭了个小石台,上面放着白色香炉,香支的红末端一直都屹立在里头,即使拔除,次日仍见它们的身影。香炉大概是祭拜天神用的,所以每次饭前奶奶都会到那里上香。一到大日子,奶奶就会到竹树下,一个用砖头围起的烧炉烧金纸钱,这使我佩服起奶奶和爷爷的手工,几乎周围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搭起来的。 当天,奶奶会拿着一支细铁棒和火柴盒到对面的黄竹树下去,随后放两支红蜡烛在香炉石台上。点火时因为风大,加上奶奶的手有些颤抖,总需要花几分钟才能划出火来。直到蜡烛点好,烧炉起火后,奶奶就会拿出一叠金纸钱,双手摩擦着一叠,随后转出花形,这样才更容易燃烧。刺鼻的浓烟让我不自觉退后,黄竹树的叶子也在雄火中发抖。结束一切后,黄竹树周遭又恢复了宁静。 在我心里,那棵竹树似乎有点神圣。我觉得这棵树拥有神的力量,或者说,它就是神明。 黄竹树孤单的身影立在家门前,我饭后看着它,总觉得它是时代的幸存者。这种悲凉感,让我更想记录它。但也不只是它,甚至是木瓜树和大树,我也想记下。这样,至少往后能让它们留下自己凄美的身影。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我几乎每天都遇见这母子俩。 那小男孩大概七岁左右,时常都跟着自己的母亲经过我的面前。我无法上前打招呼,我的双脚被厚重的泥土压着,自出生起就只能日复一日的看着眼前那两条分别往左和右分叉的路在日子的摧残下慢慢变成一道陡峭的路。 这路很少人走,除了他俩。他母亲很严厉,时常一阵风似往我后头快步走过,右手狠狠拉着他的手,我能明显看见他的手臂被抓红了。 “就你净在学校里搞事!”一声声怒骂让我想遮着自己的双耳,但是我的双手如同双脚,固定在我的皮上,像是粘了人们每天口中说的强力胶。 我来不及眷顾自己的双手,怒骂声就渐渐变小了,他们很快的往左边的路上走去。这个景象就是不断重复在我眼里,我也感到十分的无奈。要是我能被拉着走就好了。 我对那男孩的第一印象是他的祝福。每当这对母子俩没有吵架时,男孩总会大声的说:“大树们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母亲的唠叨:“喊什么!” 我第一次被祝福,竟然是被一个好玩的小孩祝福的。这让我更加喜欢这孩子了,反而他的母亲,脸上总带着满满的恶意。 在看完这对母子走过后,我又回到了孤独中。寂静的树林,带着我头发互相打架的沙沙声,有时还有些冷风吹过,我甚至不能为自身的寂寞而哭泣,因为我清楚自己擦不了脸颊上的泪水。 不仅如此,我又会回到那股无形的焦虑中——我的身躯正在快速衰老中。这是一种噩兆,代表我将要被砍去。我宁愿一辈子走不了路也不要倒在这片树林里,之后还要被持续加工,这实在让我彻夜难眠。 这时我总会想起那个男孩。他是我一生的伙伴,即使我们毫无交谈。我念着他的童真和对我的尊重,不像其他的人,几乎不把我放在眼里。 这种想念很长久,等待一个下午的到来让我浑身痛苦。 “大树们好!”这声呼唤点醒了整片树林,我的心情也不再苦闷了。 上小学的他开始时常被母亲念,这是一种成长的蜕变,我忽然感觉自己是那么的伟大,犹如他的父亲一般,十分欣慰。那时我透过他俩的对话得知那男孩迷上了写诗。我不曾听过写诗,连诗也没看过,直到那次,他摊开了手上的红色笔记本,坐在我的脚下等待母亲和朋友聊天时,我微微的望见笔记里的诗。 原来诗歌是一种浪漫的表达方式。我第一次读他写的诗时十分震惊,写的是梦想。我忘了里头的内容,只记得其中一句:梦想如水,活跃在我体中。 我越来越仰慕他。夜晚我也不再寂寞,时常背着那句诗,就能安然入睡,时间也变得快了。 一天,事情发生了天大的转变。他被母亲拉到了路中间,母亲的怒气不是一般的愤怒,我能感觉到这股火气比平时还要大。她迅速的抢走了男孩的红色笔记本,他还想夺回却被一把推开。 “写诗?怪不得老师会投诉你上课不专心!你知道你天生是做医生的吗?算命师傅说过你不做医生会吃亏的!以你的态度怎么做医生?” 他们在路中央停了很久,走的时候脚步还是十分混乱的。 周末之后,我再也不见这对母子俩了,我又恢复了孤独的状态。夜晚我不再背诗,而是被这件事所困扰,担心那男孩的遭遇。我清楚,他们或许需要一些时间。我仍会继续等待,就像等待下雨时雨滴替我洗澡一样。 等了三十年,期间我苍老了不少,头发变得更加沉重了,皮变得愈发残破了。一群外籍劳工和一名印度伐木工人走向了我,用钢笔对我指指点点,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他们随后又在我身上用拉尺量着我的身躯,所有人都皱着眉头,算着我的死期。 我的时间或许差不多了。此时我终于放弃了等待,也清楚他不会再回来了。 他们走后,我又不自觉想起了他——那个有梦想的男孩。我想着想着,夜晚的黑暗里出现了一个身影,轮廓看起来是一名男子。他手握红色笔记本慢慢向我走来,我却分不清是什么年纪的人。 他在我身边坐下,拿起笔,我知道他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温柔的贴在了我的脚下,走到了右方的路去,身边陪着一个年老的女人。 “写什么诗,快回去工作去!” 他走远后,我艰难的低头往下看,是那句诗,那句抚慰我入睡的诗:梦想如水,活跃在我体中。 是他。我刚反应过来,他已经走远了,走得比之前还远,更加的远了,犹如当年他追逐梦想时想的那般远。 【林健文点评】 作者用了一个拟人的观察者来描述“梦想”,故事和情节推动得还可以,只是理由不太足够,所以有点牵强。故事线拉得越长,布局就要更精彩,若只是轻轻带过,就显得有点眼高手低了。最后的那首诗也没有很特别,反而把故事带入一个相当老套的情节和结尾(揭题)。
4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