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微小

                淡不落(Temerloh)是一个离开太平约30公里的华人新村。在百年前,南来的中国人便开始在这里落脚,然后生根。   这个小镇之前是一个小渔村,也拥有炭窑。早年有数百住户,居民千余人。居民当时以捕鱼、养蚶、烧炭、务农及经营杂货店等生活。   华裔向来重视教育,秉承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淡不落扎根后,便萌生创办学校的念头。   1930年创办“公立新华学校”   在1930年,当地先贤以培养人才、教育绵延起见,毅然创办华文学校,取名为“公立新华学校”,当时的校舍是以竹干搭成棚使用。   该校于1932年的学生人数从十余名增至30多名。但过后日军南侵时学校暂停,1947年日军投降后在原址复办学校,1949年的学生人数增至40余人。   新华小学于1956后时的学生人数有60余人,于1958年获得政府的资助,兴建了两间教室、一间图书馆。校名于1962年改为“新华国民型华文小学”,当时的学生人数增加至170余名。   1974年学生逾220余人最高峰   新华小学过后的发展不曾中断,校方于1967年购得与学校相连地段,增建了两间课室,并完成了建筑篱笆及办公室工程。在1974年,学生人数达到了最高峰的220余人。   不过,好景不常,淡不落新村与国内许多新村一样,在当地工作机会减少后,年轻人纷纷外流到城市寻找工作,新华小学的学生人数也逐年下降,严重面对生源的问题。目前,该校拥有26名学生,当中华巫学生各占一半。       吴光华:人口外流 学生人数逐年跌   新华小学董事长吴光华受访时说,淡不落当今有60余户人家,居民多从事园丘工作,包括果园、油棕园及菜园等,出海捕鱼者已相当的少。   他表示,在村内,过去有8间杂货店,目前只剩下3间而已。此外也有手机店及数间茶室,可见人口流失的严重。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已外流,只剩下年长者留守,以及中年人承继祖业,因此小孩并不多。   他说,新华小学近年来便面对新生来源严重短缺的窘境,从40余名学生不断下跌至今年的只有26人,明年在六年级学生毕业后,可能会更少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董事部、家协及校方都费尽心思寻找新生来源,以便让学校得以继续办下去。而其中一项对策,便是招徕更多的巫裔学生就读。   “淡不落新村附近有许多甘榜,一些巫裔家长近年来不断将孩子送到华小就读,目前的巫裔学生人数已快比华裔学生多了。”   秉持有教无类精神   吴志华指出,虽然如此,但董事部及家协都秉持着有教无类的精神,不论是任何种族,只要进入该校,都一视同仁的对待,没有任何的区分。   他表示,这是华教的精神,除了华裔,其他种族要学华语及中华文化的精髓,校方都无任欢迎,不会排斥或干涉。   他举例,学校每年都主办各族的佳节活动,如开斋节、农历新年及中秋节等活动,让学生一齐参加,如此一来,学生便对各族的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课外活动方面,只要是表现优越的学生,便有机会代表学校到各地参加比赛,让学生为校争光,而费用由董家协负责。”   基设与城市小学没两样   吴光华说,新华小学虽然坐落在人口不多的新村,但学校的基本设备多年来在董事部及家协的努力提升下,几乎与城市的小学没有两样。   “在新华小学,除了拥有足够的课室,还有图书馆、多媒体室与电脑室、篮球场、储藏室及草场等,可说是麻雀虽然小,五脏却俱全。”   他表示,由于新华小学属半津学校,一旦需要提升设备,董家协便会主办活动筹款,而家长及商家都会给予支持,因此目前学校的一切设施可说是相当完善。   他指出,新华小学虽然面对生源的问题,但在华校“一所都不能少”的理念下,董家协不论是如何辛苦,仍要想方设法让学校得以经营下去,若真的没有办法便申请搬迁,让这所学校的生命得以延续。   郭丽芬:生源靠友族支撑   家协主席郭丽芬说,生源是该校最大的问题,无论如何,校方三机构无时无刻不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新生前来就读。   她指出,过去因为附近的亚逸都润毅成华小未开办五至六年级班,五至六年级的学生都前来该校上课,增加了学校的学生人数。   “随着毅成华小增设了五至六年级班后,新华的学生人数进一步下跌,目前只能凭靠友族学生支撑。”   郭丽芬表示,为了吸引友族学生前来就读,董家协也给予奖励,如资助一些家境清贫的学生生活津贴,以及派赠物资等。   她指出,有许多友族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到华校上课,他们表示如此一来,孩子将掌握多一种语文,将来在就业时会占有优势。   她说,学校偶而会主办筹款活动,作为维修复印机与电脑,及学生到各地参加比赛的经费等。而热心的校友也会主动前来捐献回馈母校。   她指出,友族学生到来就读,除了可以加强各族学生间的了解与认识,家长间也因为经常见面或聚集在一起,彼此间更融洽及和谐相处,之间从未发生任何的误解或纷争,这加强了各族间的团结,可以说是我国多元种族的缩影。   拟开办学前班吸引报读   她说,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曾指示其团队到学校视察,以便为该校预备学前幼儿班的硬体设备作好准备,相信不久后该校便会开设学前班。   “学前班是新华小学的重要计划,一旦成功,学校便会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就读,也不会因为没有学校,而落得必须搬迁或甚至关闭的命运。”   王秀云:微小学生人数少占优势   家长王秀云指出,她共有4名孩子在新华小学上课,感觉上学校一切齐备,而孩子在学生人数少的微型华小读书,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她举例,之前有村民因为工作迁至北海,但当地的华小一班有近40名学生,结果学生很难适应,成绩也受到影响。   她表示,新华有11名老师及1名校长,由于学生人数不多,一班上只有几名学生而已,因此老师与学生会更亲近,孩子一旦面对问题,老师也会察觉并给予教导。   “我的孩子在面对功课上的问题时,会直接的向老师请教,如果在一些大型学校,一班有40名学生,这种面对面的教导会较为困难。”   课外活动拉近种族距离   王秀云表示,其孩子喜欢打羽球及篮球,也有许多参赛的机会,经常与其他学生到各地参加比赛。   她说,华裔与友族学生在一齐上课、运动及参加活动,可以从小便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拉近种族间的距离,促进国民间的团结。   但她担心的是因为孩子在升上附近的达民国民型中学后,由于当地没有补习老师,功课可能会跟不上。            
5天前
2星期前
              (实兆远21日讯)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加上越来越多家长选择为孩子准备食物,以致在看不到盈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微型华小面临了找不到人经营食堂的窘境。   《大霹雳》社区报记者在曼绒进行的统计,在24所华小中多达7所华小出现食堂无人经营的情况,另有两所的食堂则是在找不到华裔经营的情况下,由巫裔业者来兼顾经营。   食堂已多年无人经营的华小有爱大华甘光马坡华小、拉也依淡培民华小、莫珍歪群贤华小、昔加里培民华小、双礼佛渊民华小、实兆远革成华小及实兆远五条路华小,至于由巫裔业者兼顾经营的华小是爱大华哲仁华小及木威培青华小。   根据了解,在学校没有人经营食堂的情况下,大部份学校采取了“搭伙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向附近的居民或附近学校食堂业者下单,由居民或业者每日根据订单,把食物送到学校。   至于没有采取“搭伙食”方式的学校,就需由家长自行为孩子准备食物,以便打包到校,以免孩子在学校挨饿。         学生人数有118人,面对食堂无人经营窘境的群贤华小董事长锺世强说,该校自多年前已无人经营食堂,董家协曾努力找了多名业者或村民,邀请他们经营,但获得的回应都是没有钱赚,所以不想做。   “学校贩卖食物价格与种类,受到教育部与卫生部的限制或规定,不能卖太贵,种类也不能卖得太多,再加上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为孩子打包便当带来学校,结果业者看不到有钱赚,就没有人要做了。”   他说,食堂无人经营,校方就通过找同村的茶室业者帮忙,每日准备固定份额送来学校给可享免费餐的学生,至于没有免费餐的师生就自己解决问题,包括打包带来学校。             哲仁华小家协主席黄祖德说,也是因为看不到盈利,以致从多年前开始,该校就找不到华裔业者经营食堂,结果在无计可施下,找来在国小经营食堂的巫裔业者帮忙,兼顾哲仁华小的食堂。   他说,幸好有巫裔业者协助,否则在无人经营食堂的情况下,享用免费餐的学生吃甚么,师生吃甚么?   “哲仁华小目前有75名学生,巫裔业者会根据每日的销量准备食物,而且食物种类也多样化,如会有饭食与面食,还有售卖糕点等,让师生可以每日吃不同的食物。”       木威培青华小董事长黄海驱说,该校一至六年级只有50多名学生,因此在人数少的情况下,食堂生意变得无利可图,实在很难找到人经营,幸好有在国小经营食堂的巫裔业者愿意兼顾。   “试想,如果不是这名巫裔业者就在附近的国小经营食堂,谁要接手经营只有55名学生的学校食堂呢?”     从冠病疫情开始后,就无人经营食堂的双礼佛渔村渊民华小家协主席张嘉豪说,该校获得在直民华小经营食堂的华裔业者帮忙,才克服了食堂无人经营的难题。   “渊民只有44名学生,无法吸引到业者经营食堂,因此校方采取了‘搭伙食’的方式,每天向直民华小的食堂业者下单,让业者每天早上9时许把师生下单的食物及免费餐订单送到学校,才解决了这项问题,因此非常感谢这名业者。”         实兆远革成华小董事长纪力炎说,该校目前有86名学生,加上老师有百人,但还是无法吸引到业者经营食堂,以致需要请求在附近国小经营食堂的巫裔业者帮忙,以“搭伙食”的方式向业者下单,让业者打包好食物送来学校,以解决师生用餐的问题。   “一些吃不惯马来人食物的师生,只能自己解决问题,包括来上课时打包食物带来。董家协还在努力,包括愿意以免租金的方式游说华裔业者来经营。”       甘光马坡华小家协主席王顺义说,该校食堂最少10年无人经营了,一直都是靠“搭伙食”的方式,由距离约两公里的拉也依淡新村一名村民帮忙,每天送来30份提供给学生的免费餐。   “其他没有免费餐的师生,就得自己解决问题,如我每天会让孩子带面包及健康饮料到学校食用,避免孩子挨饿。”   他说,董家协用尽了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找不到人经营食堂,曾成功说服一名越南籍家长协助经营,但因政府不允许外籍人士经营食堂,以致在过去10年,食堂都空置著。     属于曼绒县24所华小中学生人数最少,即只有29名学生的拉也依淡培民华小家协主席林守国说,学生太少,食物又不能卖贵,真的是没有办法吸引到有人愿意来经营食堂。   “我们学校的运气不算太差,因为自食堂无人经营以来,都获得一名女村民的帮忙,愿意协助根据订单来煮食,并且风雨不改的每日送餐来学校,解决了师生的吃饭问题。”   林守国表示,一天就煮10多至20包的食物,哪有甚么钱赚,但这名女村民是不忍心看到师生没食物吃,愿意帮忙。     五条路华小董事长彭宏国说,该校食堂已10多年无人经营,一直是靠一名女村民的协助,在家煮好食物后打包送来学校,才解决了师生的伙食问题。   “对于这名女村民而言,也是没有甚么钱赚的,她是为了华小,才愿意帮忙。”            
4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1年前
(麻坡13日讯)马华巴莪区会主席拿督林培兴指出,巴莪乡区微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面临关闭的危机,各华小之间应该避免“抢”学生事件发生。 他说,麻坡巴莪地区过去共有19所华小,后来因为学生人数不足,武吉士南邦的培智华小及新廊华小已搬到新山,仅存的微小因人口流失,学生人数仍在逐年减少。 他昨晚为麻坡益民学校主办的“中秋情.益民心”中秋义卖联欢晚会主持开幕时,呼吁年轻华裔夫妇多生育,并把子女送入华小就读,维持华小的存在及延续母语教育。 林培兴提及,益民学校旧校舍曾一度被列为危楼,后来在时任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协助下,以一令吉对一令吉的拨款方式,获得董家教及热心人士支持,才把崭新校舍建立起来。 “校方在明年将欢庆80周年校庆之际筹募80万令吉,兴建一座设齐全大礼堂及食堂,并开办学前教育班,让学生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他呼热心教育人士、校友与董家教紧密配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玉成此千秋大业。 他也在会宣布拨出5000令吉给益民学校,作为建校基金。 董事长林锦杯呼吁校友于明年校庆回到母校,见证学校的发展,并加入校友会,让校友会能够继续传承,学校能够继续发光和热,为华教献力。 他说,学校距离筹募80万令吉的目标仍差距甚远,需要校友及各界继续鼎力支持。 出席者包括校长张巧娇、副董事长陈志发、陈保顺、家协主席陈巧嫦、筹委会主席林昌盾及巴莪村长戴兴胜。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怡保21日讯)霹雳中华大会堂(霹华堂)日前在会长拿督关和贵的率领下,前往玲珑县拜访两所微型华文小学,并与学校管理层进行交流,为教职员及学生献上新春祝福。   两所微型华小分别是古打淡板华小及士力百加华小。前者在上一个学年共有13名学生,后者则有10名学生。随同霹华堂三机构理事一同前往者有霹雳增龙会馆与霹雳江夏堂黄氏宗祠的代表。   关和贵表示,霹雳州曾是非常富裕的州属,但随着锡矿业的没落,经济发展停滞,导致州内人口在过去数十年来大量外流,进而造成许多新村及郊区的华小沦为微型华小。 他指出,霹华堂在去年正式启动微型华小关怀计划,旨在透过华堂的影响力,整合州内华社的各类资源,并集思广益,解决州内越来越多华小沦为微型小学的困境。   他以是次的行程为例,霹华堂成功号召霹雳增龙会馆,还有霹雳江夏堂黄氏宗祠加入微型华小关怀计划,分别成为古打淡板华小,以及士力百加华的关怀单位,提供在软硬体方面的协助。   出席者包括霹雳中华大会堂署理会长张送定、副会长刘崇礼、秘书长余舜基、副秘书长余德耀、财政卢天德、妇女组主任唐佩娟、青年团团长凌泽铭、霹雳增龙会馆会长罗圣淐、财政林慧芳,以及霹雳江夏堂黄氏宗祠署理会长黄云龙。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