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排水系统

(马六甲24日讯)峇株汉拔水闸门一带漂浮着大量塑料瓶与垃圾,恶臭阵阵,看似已多时无人清理,卫生情况恶劣;堆积的垃圾不仅影响观感,更引发居民疑问:“大量的塑料瓶到底从哪儿来?” 居民向《古城》社区报投诉指出,近期垃圾情况愈发严重,担心若不及时清理,在雨季来临时恐堵塞排水系统,增加闪电水灾风险,他们希望有关当局尽快展开清理,并定期监督河面卫生。 塑料瓶最多 河面现油渍 《古城》记者今日前往现场观察,发现闸门前堆满各类垃圾,塑料瓶数量最多,其次是饭盒、保丽龙、塑胶鞋、包装袋、球、枯枝等固体废弃物;部分垃圾随水流漂浮,部分则被厚厚淤泥与杂物困在闸口或岸边,显见已积累一段时间。 同时,河面也有明显油渍,相信是受到这些垃圾的污染所致。 据了解,峇株汉拔水闸门是将上游河水排往河口的重要排水口,不排除垃圾源自上游,经水流冲下后被卡在闸前,影响排水效率;万一遇到暴雨及涨潮,恐造成倒灌或闪电水灾。 李春沅:应采短期和长期方案 马华历史城市议员李春沅受询时指出,水闸门垃圾问题是城市排水管理中常见但影响极大的隐患,必须透过短期清理与长期治理双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 “短期内,水利灌溉局须立即展开清理行动,包括派员清除闸门前后的漂浮物,如塑料瓶、泡沫箱及杂草;若垃圾量大,可动用吸污船或网拦车协助。” 建议装拦截网 定期清空 同时,他建议当局在上游加装临时垃圾拦截网,防止上游垃圾继续堵向闸门,并定期清空。 “清理后可喷洒环保除臭剂或生物酶制剂,减少异味与蚊虫滋生;若发现污泥沉积,也应安排专业工具来吸走淤泥。” 至于长期方案,李春沅认为,必须建立定期清理制度与监测系统,明确分工由哪个单位负责维护闸门区段,并设定固定清理频率,尤其在雨季前加密处理。 “主要闸门可安装半永久性拦截装置或摄像头监控,一旦发现堆积即可及时应对。此外,也应在上游住宅区与河口入口处增设垃圾桶或分流装置,从源头减少垃圾流入。” 他强调,除硬体与管理措施外,公众教育同样重要,可通过社区、学校及商界加强宣导“不丢垃圾入沟渠”的重要性,唯有全民配合,才能真正改善水闸门污染与排水问题。  
3天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万挠24日讯)大马道路档案系统拨款35万令吉,提升万挠后街(Jalan Maxwell)共500公尺长的排水沟,以挥别逢雨必灾的梦魇。 该排水沟提升工程耗时12个星期完成,工程已于8月15日开始,预计于11月19日完工。 蔡伟杰巡视工程 公正党万挠州议员蔡伟杰今日巡视万挠后街排水系统提升工程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万挠后街在过去数十年都是淹水黑区,该路段属于万挠地势最低之处。 他说,加上万挠多个沟渠的水都是直接流到后街的排水沟,再排出拉惹河,所以该路段在过去是逢雨必灾的黑区。 “原有的沟渠宽度为300毫米,目前提升至600毫米宽的水沟,水沟完成提升后,容水量提升一倍,有望协助舒缓闪电水灾的情况。” 他说,万挠后街已有百年历史,自英殖民时期延续至今,属于旧的规划区,该路长期缺乏妥善管理,过去公共工程局及士拉央市议会都互相否认由他们管辖。 将逐步提升整个排水系统 “我们于前年要求州政府处理有关问题,最终是由士拉央市议会去承担万挠后街的道路及沟渠。” 他说,水利灌溉局早前曾在后街沟渠及拉惹河安装水泵,加快排水以缓解水灾,但在强降雨时仍不足以应对。 他补充,市议会将与相关部门逐步提升整个排水系统。他已指示市议会展开研究,包括探讨分散水流至拉惹河的对策,并计划提升在巨人霸市前的沟渠,将水流更有效引入河道。 他说,掌管雪州基本建设与农业事务的行政议员拿督依兹汉近期在会议上,也关注该区闪电水灾问题,并促请水利灌溉局争取更多拨款进行提升工作。 “如果这些计划都顺利落实,相信后街约50间店铺将有望摆脱闪电水灾。” 出席新闻发布会者包括士拉央市议员朱丽诗。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峇株巴辖在过去的十多二十年里,可说是逢雨必灾,而且涨潮成灾也成了新常态,导致市民遭受财物损失,各种防灾措施都派上用场,惟却是治标不治本,只能纾缓一时之困。 和国内其他频频受水患蹂躏的地区一样,峇株需要一套全面和长远的防洪计划,才能在未来的数十年里,不再谈雨色变。而日前柔佛州行政议员莫哈末法兹里宣布耗资2亿8500万令吉的峇县防洪计划,相信将是峇株市民企盼的一帖消灾良方。 这项涵盖三大重点的防洪计划,工程包括提升和修整排水系统、加固河岸及升级水坝,期望能加强和改善预防水患问题。由于工程庞大,预料将耗时耗力,施工期间对市民肯定会带来不便,希望大家都能谅解和给予配合。 实际上峇株受水灾困扰已非新鲜事,特别是在郊区。90年代中期担任帆加兰州议员及州行政议员的马华前总会长丹斯里蔡细历,向联邦政府争取逾7000万令吉拨款展开治水工程,成功让峇株市区摆脱水灾恶梦。 当时,市区的苏丹娜路、丹绒拉务路、峇九尊隆路等展开了扩建水沟工程,让峇株市区此后约20年里不再一雨成灾。即使是2006年发生南马大水灾,峇株市区也都逃过水劫,显然是当时开展的市区治水工程奏效。 然而事过境迁,随着气候的改变,地理环境的变迁,峇株市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加上过度的开发,欠缺周详的土地发展计划,人口增加导致的环境压力,峇株巴辖河的河床淤积严重,导致沟渠及河流的轮廓发生变化,排水系统也已不胜负荷。 结果是闪电水灾日益恶化,涨潮引发的水患也严重侵蚀市区低洼地区,市区许多街道又恢复了90年代治水计划前的逢雨必灾窘境。 这次柔佛州政府在峇株推行的防洪计划,从河道治理、市区排水系统升级到森波浪水坝提升的综合性工程,正是对症下药解决长期困扰峇株市区和郊区的水患问题的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工程完成后不仅能降低灾损风险,更有助提升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开拓经济和商业发展,巩固峇株巴辖作为柔北商贸枢纽的地位。 由于这次的治水计划耗资接近3亿令吉,相关单位必须确保工程招标透明化,优先考虑本地承包商参与,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同时当局在施工期间,应该建立社区沟通机制,减少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干扰。 峇株马华团队也将会监督工程进度,并持续收集民意向州政府反馈,确保计划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提醒民众配合防洪基建维护,避免沟渠堵塞等人为因素削弱治水功效。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