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收入

6天前
7天前
2星期前
“阿强,你过去一直在追求高收入,却忘了留下底气。” 这句话后来常被他挂在嘴边,因为他终于明白,高薪虽能让自己体面地活着,但储蓄和资产才能在风浪来袭时不至于被打翻。 假设有一天,公司通知你:“经济不景气需要裁员。” 你手上的存款,可以撑多久? 最近跟一个年轻人谈起此课题,他认为自己的收入比同龄人高很多,所以他想买新款手机,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他认为其他同辈的人都太弱了,仿佛世界都围绕着他转。 我们会以为,只要薪水够高,公司要裁员就裁员吧,反正赔偿也多,积蓄够厚,没啥好担心。但,事实往往相反。 收入高的人,每月支出就更多,对收入也更依赖。当他们的现金流突然中断,风险比低收入者来得更大。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贷款压力、消费习惯,都是围绕高收入建立的。此外,裁员后想要赶紧找寻另一份收入相近的工作时,难度也会比低收入者来得高。 假设三个月没工作,能撑得住吗? 理财的第一个底线,不是投资,也不是赚更多,而是能不能不工作也活得下去。许多人看似风光,背后其实没有任何缓冲。只要薪水一停,房贷、车贷、信用卡、孩子学费,全都会如洪水般同时淹来。 天哥想到一位好兄弟——阿强,前几年用他的公司因为疫情冲击而决定裁员,他忽然成了无业人士。那段时间,他靠民间志愿团体派饭度日,每天到派饭中心和一些长者排队领取饭盒。对于一个平日里在办公室发号施令、习惯被人点头哈腰的经理级人士来说,那几个月的人生,就像被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那不是失业的痛,而是尊严被迫放下的无力感。 后来,他跟天哥吐苦水,说自己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明明他薪水也不低,为什么一点缓冲都没有?天哥当时没有多说什么,只轻轻提醒一句:“阿强,你过去一直在追求高收入,却忘了留下底气。” 这句话后来常被他挂在嘴边,因为他终于明白,高薪虽能让自己体面地活着,但储蓄和资产才能让你在风浪来袭时不至于被打翻。 理财界常提紧急储备金这个概念,指的是至少3到6个月的生活开销。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因为我们总觉得,钱留在户口里没在增长是一种浪费,于是拼命把钱投进市场、买车、换手机、出国玩,却忘了最基本的风险缓冲。 真正的理财智慧,是在风浪来临前就准备好救生艇。当我们有一笔足够的储备金,我们有的不止是钱,而是有了 [vip_content_start] 谈判权、选择权和自由权。我们不必被迫接受一份糟糕的工作,也不必慌乱卖掉投资,只因为必须缴下个月房贷了。 薪水再高,也只是暂时的收入流,而不是财富的根。你可以今天月入两万,但若生活开支也是两万,那么你也是月光族。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原本体面的生活,立刻就坍塌成负资产的深坑。相反,一个月入五千令吉,但能存下一至两千令吉的人,反而更懂得财富积累。 对天哥而言,财富从来不是赚来的,而是留下来的。很多人拼命追求加薪,但收入变得比之前更高后,却依然没有考虑过存钱。财务独立的关键,不在于赚多少,而在于当钱不进来的时候,我们还能维持多久。 但是,是不是说只要有存钱就算安全呢?其实不然。天哥常说,储蓄只是起点,不是终点。真正的财务自由,是从防守走向布局。当我们手上有三个月的紧急储备金后,接下来每一块钱,都该有它的任务。 有的负责保值,犹如公积金等低风险资产。有的负责生息,例如长期股票或者产托投资。有的负责应变,比如分配在MMF的灵活资金。 因为钱如果只是躺在银行,它帮不了我们成长;但若全部都丢进市场,又可能在风浪来袭时陷入阿强那般窘境,而且也没有理由低价把优质资产卖掉,只为了过日子。 理财的平衡点,就是在风险与稳定之间找节奏。这也是为什么天哥常提醒身边人:理财不是拼谁赚得快,而是拼谁能活得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大概率到达我们的终点。 我们都知道钱买不到幸福,但没有钱的焦虑也一样毁掉幸福。理财,不是追求数字上的富有,而是追求心理上的安稳。当我们拥有3到6个月的生活储备、稳健的资产配置、健康的现金流,我们的钱会开始为我们生钱的时候,我们的人生状态就会从被动生存转为主动掌控。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赚多少,而在于当明天没了收入,我们依然能安心睡觉。高薪是一阵风,底气是一口气。收入会停,资产不会。当我们能让钱替自己上班,人生才算真正下班。共勉之。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70年代,当时我正值年轻力壮,家乡许多青年人都一窝蜂到新加坡,在那里找工作讨生活。潮流所趋,我也跟着朋友过去制造厂打工,常常不停的加班。多年过去,兄弟姐妹都各自成家住得远,家里只剩两个年迈的老人家。每次过年过节回家乡,看到愈发老弱的双亲,于心不忍,心想行孝须及时,终于还是辞工返回老家乡槟城。 搬回来就在北海一家制鞋厂当学徒,跟着师傅学做鞋子。当年厂里还没有机器操作,是人工制作的,多数人穿的鞋子都是量身度做的。做鞋子是一门手艺, 和裁衣剪发烹饪一样, 要下足功夫学。然而师傅可不是直接教你的,我只能跟着做,细心的观察,记在心里,勤做苦学,锤炼出熟练的手艺。 要制作一双鞋子,首先需要准备合适的材料,然后给顾客的脚做一个模型,按照脚的尺寸裁切鞋子的零件,把这些零件组裁剪,再把裁断后的裁片用针车缝合,然后进行鞋底加工。这主要是鞋底、中底、大底的接合,并与鞋面贴合。成型后还要鞋面加工,做成鞋子的装饰设计,包括拉帮、画线、擦胶、贴底、压底和清洁,最后才完整装起来。 打发时间又有收入 传统人制鞋耗时费力, 一天内只能造出十几双的鞋子,当时顾客多需求量很高,我们日夜忙着赶工,全神关注,双手不停在做,每天放工时,体力眼神耗尽。老员工十指全是满满厚厚的茧,还有做鞋弄伤的疤痕。 几年过去,北海一带,几家机器制鞋厂开始营业,大量快速生产各式各样的鞋子。诸多的选择,大众化的价钱,吸引了消费者,转向购买新进厂家的鞋子。面对日益庞大的竞争,逐渐失去顾客的市场,加上人力短缺,手工制鞋厂陷入困境,日渐式微,只好关闭另谋出路。 我投身别的行业,但我已经学会了这门手艺,不用就可惜了。就趁周日空闲时,在社区街坊设个角落,替人修补鞋子,也可赚取外快帮补家用。娶妻生子后,家庭开销大,孩子教育费日益增加,扛起的生活担子不轻,还好有了补鞋的这笔额外入,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让我能维持小康之家的生活。 岁月匆匆,几十年一晃过去, 子女都长大成家,我有了五个孙子。我和老伴搬到槟岛峇六拜的一座住宅区,这里居民稠密,有巴刹学校熟食中心,热闹的人流。我虽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下来,想到闲着闷坏,不如找些事来做,打发时间,又可有收入。我在街角设了补鞋小摊子,重操我熟悉的老行业。 顾客带着运动鞋或皮鞋来修补,我为开裂的鞋子换上新的鞋底,鞋面撕脱的部分涂上黏胶,再缝合起来。看似步骤较简单,但还是要够细心,有纯熟的技巧,补过的鞋子日后才能经久耐用。 通常上门多数是年长者,把鞋子放在档子,让我慢慢修补。近年来,年轻的顾客也多了,他们把球鞋带来修补,告诉我市面上卖的运动鞋越来越贵,动辄几百近千元,破裂的鞋面或鞋底可以补回去再穿,不必买新鞋,这就能省下不少钱! 兜兜转转几十载,在制鞋补鞋这门行业里,埋首大半辈子,庆幸的是至今我的视力还很清楚,和年轻时一样,不必戴老花眼镜,手脚灵活利落,能把鞋子修补得令人满意,新旧顾客都陆续有来,让我有稳当的收入。我很感恩知足当下,就只管每天按时开档,快快乐乐地替人把鞋子修好!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