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电子钱包

20小时前
从存折到应用程序,从硬币到二维码。工具是会变,但钱的本质和理财原则,千古不变。耐心、纪律、智慧,这些才是代代相传的财富。 在80年代,我们这些孩子的第一堂理财经, 常是把硬币塞进存钱罐,或者拿着一本银行存折,心里暗暗期待利息加了多少。那时,父母常说:“钱要慢慢存,滴水石穿,积少成多。” 如今,我看着身边朋友的孩子,十岁还没到,第一个“钱包”不是皮革或帆布材质,而是智能手机里的电子钱包。买东西不需要掏钱,也不用找零,扫一扫即可。孩子们理财的第一课,不再是我们小时候的铁罐子,而是一串数字和通知声。 正所谓“时代不同,理财方式也不同”。可是,无论是硬币叮当,还是二维码亮光,钱的本质从没改变,它依然是生活的基础,是梦想的工具。 Alpha世代钱包长这样 根据万事达卡的报告,马来西亚Alpha世代97%已有金融账户,46%有电子钱包,40%有投资账户。 我看了都笑说:“哎呀,我们五十岁的人,有些到今天还不敢碰股票,孩子们居然已经开始投资了。” 他们的日常是怎样的呢? 在小贩中心点一碗laksa,扫一扫就解决 打游戏充值,轻轻一点就能买到装备 要转钱给同学买书,动动手指就能马上转账   对他们来说,钱是看不见、即时、互动的。他们期待付款要顺滑,就像滑一口拉茶那样顺口。 我们那一代的钱包 对比一下,我们这群婴儿潮世代和X世代的成长经历: 现金为王:口袋里有钞票才叫踏实 银行存折:排队存钱,看着银行柜台小姐把印章咔嚓一盖,才安心 邮政汇票:要寄钱给人,不是扫一扫,而是填表寄单,还得等上好几天   那时候,父母教的理财观念很简单: 存钱是美德,存久了才能买房 借债很危险,能免则免 投资是奢侈,定存才安全 我还记得年轻时第一次刷信用卡,心里紧张得要命,感觉就像背着一颗炸弹。对比今时今日小朋友拿着手机扫天下的情景,真是两个世界。 不同世代的金钱语言 今天的孩子金钱语言是:“top-up、cashback、电商优惠”。 而我们这一代的金钱语言是:“定存、产业、忍一忍别借钱”。 于是,沟通时常卡住: 父母说:“10令吉存起来,别乱花。” 孩子说:“top-up10令吉,电商平台送20%现金回扣,多划算!” 一代讲“米缸要满”,一代讲“手机要满”,看似鸡同鸭讲。可是别忘了:无论金钱语言再怎么不同,只要目的相同就好——生活要更好,未来须更安稳。 为什么要搭这座桥 但,如果两代人各说各的,问题可大了: 孩子只会花,不会规划 父母觉得自己过时,渐渐退出金钱对话 家族财富观念失传,甚至影响传承 有句老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要是父母不种树,或者孩子不了解树的价值,凉荫就没了。 所以,跨越代沟,不只是沟通问题,而是家庭财富、价值观、团结感的问题。 父母和祖父母该怎么跟上? 这问题其实不难,关键在心态和行动: [vip_content_start] 学习数码理财 别怕麻烦,从小处开始。去咖啡店买一杯kopi,试试扫码付钱。或者让孙子教你开个e-wallet账户。别忘了,这还是亲子交流的好机会。 用现代方式传承古老智慧 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传授“存、忍、守”。 教他们预算:用电子钱包账单追踪 教他们储蓄:善用电子钱包里的投资项目(如:TnG GO+) 教他们投资:陪他们开个小小的robo-advisor账户,体验复利。   老朋友Peter说过:“今天的电子钱包,不只是消费工具,也是记账本。几十年后,孩子一看账单,就知道通胀有多厉害——以前一碗面RM5,现在RM15。” 保持开放,不要防御 不要一听到“电子钱包”就摇头说:“玩钱”。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们当年买第一间房,存了七八年才付得起首期。如果那时候有QR Pay,照样得忍耐,照样得规划。” 教他们防诈骗 数码理财,最大的风险不是不会用,而是被诈骗。我身边就有朋友接过诈骗分子来电,说账号被冻结,他差点就上当。 我们要提醒孩子: 不要随便点击链接 转账前一定要再三确认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贪小便宜   一家人一起玩理财 理财,不一定要死板板地讲道理。反而,当一家人一起“玩”理财,才会变得有趣、有参与感。家和万事兴,金钱观念也要一起磨合。以下几个方式,可以让三代同堂的家庭轻松上阵。 先说旅行。假设全家计划去外州旅行,以前都是父母辛苦存钱,孩子负责花。现在可以换一种方式: 父母负责“现金账户”,每个月从工资里存一点,像我们小时候的“Milo罐”,看着里头的现金越来越多。 孩子则负责“电子钱包优惠账户”,系统性比对电商旅游频道与线上订票平台的酒店折扣,、外送与出行平台的返利机制,甚至找出哪间银行的信用卡或电子钱包付钱可以获得最多积分。 全家开一次“小型理财会议”,把每个建议列出来,最后选出最划算的方案。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孩子学会比较和精打细算,父母也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整个旅行过程活脱脱变成一堂财商课。旅行回来后,还可以回顾:哪些钱花得值,哪个部分可以更省。 再来谈投资。祖父母可以拿出1000令吉,开个小小的投资账户(无论是robo-advisor、共同基金,甚至一只简单的股票),然后把管理责任交给孙子: 孙子要每月记录涨跌 家庭聚餐时,花10分钟看投资成绩 借机解释什么是“长期投资”,避免孙子一看到跌幅就慌了   这种方式,不只是理财的学习,更是责任感的培养。孩子会因为“有份管家里钱”而觉得自己很重要,长辈则在过程中扮演导师角色。 小故事,大智慧 我认识的一位长辈,孙子教他用电子钱包。他学会之后,反而回过头告诉孙子什么是“复利”。孙子听了,眼睛发亮:“原来钱也会自己生钱!” 我也曾试过让儿子用电子钱包管理一周的零用钱。一开始,他花得相当快,临近周末才发现钱不够用。他在那周学到的,比我说十次“要节省”更有用。 马来西亚人使用电子钱包的普及率,其实比美国和欧洲还要高。换句话说,这是大势所趋,这不是小孩子的玩意儿,而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就像老话说的:“潮水来了,不游就被冲走”。与其抗拒,不如顺势。 传火不灭,智慧永存 父母和祖父母,依然是孩子最重要的理财导师。 从存折到应用程序,从硬币到二维码。工具是会变,但钱的本质和理财原则,千古不变。耐心、纪律、智慧,这些才是代代相传的财富。 所以,别怕自己过时、落伍。今天试试一个新的数码理财工具,跟孩子分享学习过程。你会发现,这不仅是理财,也是跨越代沟的桥梁。 衍生阅读: KCLau | 当孩子离巢,梦想正好归来 KCLau | 留在场上: 50岁后的风险管理真功夫 KCLau | 你该担心的,不是公积金改月领 KCLau | 450万令吉飞了!反洗钱专家也难逃骗局 KCLau | 先顾好自己再帮孩子, 别用掉退休老本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