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老店

1星期前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来发展而成的传统医学体系。19世纪,大量中国人移居马来亚,中医也随之传入南洋,所以有华人的地方,就少不了中医药店的身影。   金宝1886年因锡矿业而开埠,至今已有139年历史,当时吸引众多中国人涌入当地谋生创业,使金宝逐渐成为以华人为主的城镇,中药店也随之林立,当中不乏老字号。   坐落在戏院街门牌19号的德安堂,一家从开业至今仍在原址经营,而且保留了初开业装潢,有着77年历史的中药店,是当地社区所熟悉的老朋友,里头的装潢器具,皆保留着1940年代开业的模样,一橱一柜都承载着浓厚岁月的痕迹。   刘振杰:伯父与9友合资创办   医馆第二代传人,现年60岁的刘振杰表示,德安堂原名为“德安和”,是伯父刘南和9个朋友于1948年合资创办,名字是取“以德济世,以和为贵”之意,刘南此前曾在广仁堂跟老医师陈焕学师,创立“德安和”后便成为了中药店的驻诊医师。   “随着伯父年龄渐长,股东退股,以及子女无意继承中医馆,我便在1993年接手‘德安和’,当时也按照伯父建议,保留了‘德安’二字,将中药店改名为‘德安堂’,这样街坊邻里和顾客也觉得比较熟悉,而且药房装潢依旧,橱柜及百子柜等都是当年创业沿用至今的装备,还是相当耐用的。”   他指出,刘南直到去世前,仍在药店做驻诊医师,直到下午4时,就换他接手问诊服务,而目前德安堂是由他与太太黄秀萍共同经营,也有两名在此工作超过10年的伙计江婉玲及谢秋圆协助药房日常运作。   刘振杰说,他是在同样为中医师父亲的影响下,在中学毕业后报读霹雳中医医学院学士课程,为了增进自己的学识,也在接手中药店生意后,攻读中医硕士及博士学位,从前医师治疗感冒病比较多,而他则在治咳喘及睡眠方面有不少心得。   “由于早期医疗资源匮乏,患者通常选择到中药行,让中医师把脉和捉药,仰赖中药来治疗疾病,我们这里提供的服务就有问诊、抓药及煎药。”   他指出,来德安堂的除了有华裔顾客,也有印裔和巫裔前来光顾,外籍人士如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菲律宾人及印尼人在经人介绍下,也会来“执番剂药”。     医者除了医术 更需仁心   刘振杰强调,医者除了医术,更需仁心,“我们会收便宜些,甚至允许赊账,有些付不出也不追究。医馆不是只为赚钱,仁心不可或缺。”   他强调,行医除了有医术,更要有一颗慈悲之心。若趁病人虚弱、懵懂时胡乱开药,或一味兜售名贵药材牟利,便失了医德。   “遇到清贫病患,也会收便宜一些,或是准许赊账,因为大家街坊邻里都知道他的经济情况,有些无法支付也不会追究,不能说人家生病就不治疗看病,做医师开医馆要有点慈悲之心。”   他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及西医的盛行,中药房生意与以前相比是有些落差。例如以前每个月都有很多孕妇来中药房购买十三太保安胎药,现在则无人问津,吃的都是西医开的补血药丸。   他补充,曾经畅销的银翘片、明目上清片及黄连上清片等药丸,如今已不受市场欢迎,年轻人甚至连名字都未听过,如今药丸也从罐装改为“粒”售。   “中药店的工作可不轻松,除了日常问诊抓药等,我们还要处理药材,比如生地浸泡切片再水蒸成熟地,麻黄自己用蜜糖翻炒变成蜜麻黄,但有些药材如需要刨片做成引片的淮山、茯苓及白术等,则会让工厂处理代刨,不仅省时而且人工更便宜。”   见证金宝繁荣走向没落   德安堂在戏院街伫立多年,见证金宝步向繁荣,也看着金宝走向没落。   刘振杰忆述,昔日锡矿业繁荣,矿主财力雄厚,购买补品极为豪爽,加上矿工众多,药馆生意红火。然而1985年锡市崩溃,当地经济衰退,人口外流,中药店生意随之下滑,锡市昔日辉煌不复再,叫人唏嘘。   谈及德安堂未来,他感慨目前尚无继承人,但好在金宝仍有许多中医师,德安堂在金宝已逾70年历史,若有一天无法延续,确实可惜,希望在退休前,能有人愿意接手,将这间传统老药店延续下去。    
2月前
2月前
                当锡米于1840年间在拉律被发现后,以打造各种器皿的手工艺行业也慢慢涌现,而到了1900年,这个行业因为需求殷切,从事者也愈来愈多。   当时的工匠,都是通过工具及纯手工,一槌一槌的将器皿打造,这些器皿除了实用外,也可说一件件的艺术品。   在早年,太平因为锡矿业的发达而拥有多家打造器皿的商店,这些商店过后在锡业开始走下坡时,便逐渐改用白铁或原铁,因此有白铁店之称。   当年,其中一间极具盛名的白铁店,便是“源昌”了,这间白铁店于1913年承传迄今已有四代,在这112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曾经历过辉煌,也面对过最艰难的日子。   在经过太平马结路增龙公市附近的路段时,偶而会听到店屋内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在循着声响探寻时,抬头一看,便可以见到店前挂满了各种各样钢制品,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这就是“源昌”白铁店了。   第一代创史人温源泉从中国南来   “源昌”的历史可以从1913年开始追溯,当年其第一代创史人温源泉由中国南来,然后在太平马结律门牌110号的商店,与一名友人杨金生一齐从事锡器及白铁工作。   过后杨金生返回中国,便以150元将“生泰昌”店铺顶给温源泉,并立下了一纸合同,将店内所有的工具都转让给温源泉,并允许温源泉改换字号继续营业。   这张详细记录了当时交易及承诺的珍贵契约,目前仍完好的珍藏在“昌源”白铁店内,见证着当年那段创业的起点。   温源昌在顶过“生泰昌”后,将店铺易名为“源昌”,让这间白铁店一直传承直今,目前是由第四代传人温槟华经营。   温槟华凭着精湛的手艺及细心的构思,为消费人提供及创造了许多实用及耐用的白铁产品,以及维修各种破损的白钢用品,让“源昌”声名远播。   温槟华:镀锌铁广泛使用70年代生意兴隆   温槟华受访时说,其曾祖父温源泉过后将白铁店交由爷爷温吾汉打理。爷爷在经营时,因为当时像胶业蓬勃发展,打造像胶用具的生意极佳,当时也处于采用原铁取代锡的时代。   他说,白铁店过后交由二叔经营,但二叔在接手约1年后便不想再继续,当时在吉隆坡的父亲温炳吉便返回太平,继续传承这项家族手工艺。   “源昌”在1970年代因为镀锌铁被广泛使用而生意兴隆,店内聘请了多名工人,而且还拥有电话及货车,在白铁业界中极有名气。   惟好景不常,随着机器化浪潮的来袭,怡保一些工厂采用机器制造了大批的白铁器皿,由于机器制造的器皿价格低廉,因此对手工打造的白铁业形成了极大的打击。   温槟华说,当时“源昌”的生意一落百丈,工人也全都被遣散,最后只剩下爷爷一人经营,生意从火红掉到谷底。   他表示,当其父亲在接手白铁店时,太平拥有数间白铁店,加上塑料产品的涌现,造成生意相当的竞争。   “当时,父亲也曾尝试通过批发白铁产品以促进生意,但这些白铁产品不断的涨价,只有蝇头小利。”   父亲研发咖啡炉热卖   温槟华说,过后父亲凭着匠心研发出以煤气取代木炭的多功能咖啡炉,这种大型的咖啡炉,几乎所有咖啡摊档都在使用,炉内可以烧热水,炉旁还有一个小空间可以装满烧水,并把瓷杯放到热水中保温。   他表示,旧时的咖啡炉都是以煤或木炭作为燃料,但煤及木炭在燃烧时会发出薰人的黑烟,对环境造成污染及不符合卫生。   其父亲过后便研究打造采用煤气作为燃料的咖啡炉,结果需求殷切,许多小贩也将原本的火炉带来改造,“源昌”的生意也节节上升。   温槟华本身则是因为父亲过后身体不适,而在1999年接手白铁店,成为了第四代的继承人。   起初,他对白铁工艺并没有兴趣,但作为传承人的责任,以及维护家族生意的自觉,促使他继续经营这门事业。   在这期间,他面对许多新的挑战,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来自工厂制品以及中国廉价产品的竞争。此外,本地的手工制作往往需要更长时间与更高成本,与工厂制品相比缺乏优势。   打白铁须花心思琢磨学习   他说,打白铁并非是一门容易的手艺,必须要花费许多的心思去探索、琢磨及学习,才能慢慢的上手。   “这项手艺的挑战相当的大,必须依靠手工去完成每一件产品,而当顾客要求维修及改造旧器皿时,也必须要知道用什么材料,以及如何焊接修好。”   他指出,目前所采取的做法是继续接受客制化订单,并利用现代设备,例如铁板折弯机,以加快制作过程。然而,大部分工序仍旧依靠手工操作,以保持手工艺的品质。   温槟华也复制父亲当年制作的旧式信箱出售,这些信箱的设计和工艺技术,依然保持传统的原汁原味,以维持独特的质感。   没继承人太平剩两间白铁店   他说,不久前接获一名顾客的要求,以打造一个传统的炭烧咖啡炉,而这个咖啡炉必须如传统般的拥有保温茶杯的功能,因此挑战相当大。   他表示,打白铁可以说是一项强化金属工艺的遗产,这项工艺如今面对没有继承人的问题,至今太平只剩下两间白铁店而已。   “如果孩子对这个行业没有兴趣,我不会强迫他们继承事业。而年轻人若有兴趣,我也会愿意将这门手艺传授,让白铁业能传承。”   见证太平矿业辉煌变迁   “源昌”从第一代创业至今,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本地社会从传统手工艺的锡制品到白铁制品,再到不锈钢制品的经济适应能力。   这家历经112年而不衰的家族行业,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唤醒社会对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保护的重视。   “源昌”的历史也告诉人们,白铁工艺不只是打造器皿,更是对时间的锻造。它也见证了太平从矿业辉煌到城市变迁的百年脉络。  
2月前
                          1930年代,华都牙也正值锡矿业鼎盛,矿工与商贩往来频繁,居民的出行与运输需求随之大增。彼时汽车尚未普及,脚车因价格相对可负担、保养简便,又适合短途与中程交通,迅速成为居民与矿区工人的主要代步工具。   在这样的社会与经济推动下,脚车行业迎来黄金时期,全镇拥有多达6家脚车店,分布在主要街道与商业区。这些店铺不仅贩售全新与二手脚车,还提供维修、零件更换及轮胎补漏等服务,有些甚至经营脚车出租,方便无力购车的居民使用。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摩托车与汽车逐渐取代脚车的主流地位。昔日门庭若市的脚车店,如今缩减至4家,仅有3家仍坚持提供维修服务。斑驳的招牌、泛旧的工具,依旧静静守候在街角,仿佛在低声感叹着那个车轮滚滚,铃声清脆的黄金年代早已远去,却仍在老镇的记忆深处缓缓回荡。       承载着小镇岁月记忆   新力丰脚车商店屹立于华都牙也大街,至今仍保留着马来西亚早期英殖民时期典型的双层骑楼式店屋风格,瞩目的红色外墙配以古典柱式装饰与通风百叶窗,既散发着浓郁的南洋老街风情,也承载着小镇的岁月记忆。   走入店内,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木质柜台、成圈悬挂的外胎与内胎、整齐排列的锤子与锉刀,以及倚靠在角落的小车轮圈和各型号新旧脚车。空气中弥漫着橡胶与机油交织的味道,夹带着岁月沉淀的木香与金属气息,令人不禁联想到昔日脚车行业的辉煌,以及小镇的繁华景象。       陈义兴:从小跟父学艺经商   第二代东主陈义兴接受星洲日报《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指出,该店已有约80年历史,最初名为“新华兴”,由其父亲陈道模于英殖民时期创立。约10年前,店铺传至他儿子手中,才更名为 “新力丰” 。   他说,自小与父母在店铺楼上生活,伴着楼下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长大。自懂事起,就跟随爸爸学习维修技艺和经商之道。   “爸爸修理脚车时,我就在一旁递送工具。他手把手教我转动扳手、用校圈机校正车轮及调整链条等手艺,我也在多次练习中逐渐熟练,直到能够独当一面,继而接手这家店铺。”   他表示,这不仅是一门谋生的本领,更是父亲留给他最珍贵的手艺;而如今,这份手艺又传承给儿子陈力丰,继续守护着父辈留下的生意与初心。         锡矿业没落 脚车业也渐衰落   他披露,1930年代的华都牙也因督亚冷铁船运载锡矿而商贾云集,繁忙的港口带动交通与贸易,也让脚车成为普及的代步工具,促成脚车行业兴盛。   他透露,当年小镇共有6家脚车店,客户多来自华都牙也、布先,以及督亚冷的各族群。后来随着锡矿业没落,铁船停航,港口繁华不再,商贾往来锐减,脚车行业也逐渐走向衰落,慢慢缩减至如今仅存的4家。   他说,从前的脚车以钢铁为主,车架坚固耐用,但重量较重;如今则多采用轻量化合金或碳纤维材料,更适合长途与休闲骑行。       陈力丰:未算“夕阳行业”   第三代东主陈力丰指出,如今市场上提供维修服务的同行越来越少,但他认为,脚车商不能只懂销售,更要掌握维修技能,才能准确判断各类脚车的问题,确保其安全性。   “维修脚车是一门结合技巧与经验的手艺,需要细心观察、耐心调试,更要对每一处零件了如指掌,才能确保每辆脚车能够安全顺畅地上路。”   他说,他接手时,脚车行业已不如往日兴盛,但已是当地的老字号,仍有许多熟客支持,不时带着脚车来保养与维修,店铺才能一路经营至今。   他指出,店里业务不仅限于售卖和维修各类新旧脚车,还包括轮椅维修,以及摩托车轮圈的校正服务。   他披露,行动管制令期间,由于当地民众外出依赖脚车代步,加上无法跨州旅游,生意反而出乎意料地好。然而,自开放以来,生意开始恢复冷淡,顾客以马来族群为主,多数购买脚车在甘榜使用。   “从前除了锡矿工人和商家,当地的学生也是骑脚车的主要群体,几乎家家都有一辆,方便上学和日常出行。如今,随着汽车数量日益增加,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改为亲自接送,骑脚车上学的学生已属少数。”   他认为,脚车行业尚未算是“夕阳行业”,关键是不应只局限于销售,而要坚持提供维修服务,因为始终会有人需要脚车的保养与修理。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8月前
2024年12月22日发生一场大火,将座落在士乃大街近90年的3间老店烧的面目全非。原本独特的历史建筑,转瞬间变成残垣断瓦,实在令人惋惜。 3间老店和士乃同乐戏院,皆建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老士乃人所熟称的“上街场”,如今的士乃联邦大道旁。 根据老士乃人复述,这里是士乃最早人口汇集的地方,有戏院、有杂货店、有市集,商业蓬勃,车水马龙。 随后因士乃大街周围着重发展工业,导致外劳不断涌入,加上靠近新山和新加坡,年轻人口逐渐外移,许多老店难以经营下去。 起火的3间店中,一间是本地人与外籍配偶联营的行李箱店,也是最早的着火点。另外两间,一间是在疫情中结束营业的裁缝店,一间则是电器店。 火灾发生时是早上9时,当时士乃大街早市的人潮仍未散去,许多目击火灾发生的民众向我反映,由于起火建筑的半砖半木板,加上杂货很多,以致火势迅速蔓延。 消拯人员抵达现场后,面对旧店屋没有消防栓的问题,而必须从其他地方拉水,增添了救灾难度。而且消防车也面对侧巷违规搭建的雨棚所阻,只能从建筑前方进行灌救。 所幸早在2023年,笔者与古来市议会就在复新士乃老街时,已经将戏院前的非法摊位拆除,否则火势有可能波及到戏院或是左方的老店。 火灾发生后,虽然经营了50年的金华餐室得以幸免遭大火吞噬,但同一排4间的老建筑物,已经遭古来市议会鉴定为“不安全建筑”。 如今,4间老店都在一片非商业用途的大地契,同属30多个股东所拥有,通过成立一间公司来管理。如果就这样拆除,90年老店就将成为回忆,但即使要重建,也会面对重重困难。 站在市议会的立场,这些受波及的老旧建筑不仅未符合防火规范,如今大火后建筑结构也不再安全,已经难以将其保留。 突如其来的火灾已经烧毁了3间老店,还有波及1间充满士乃人回忆的咖啡店。地主应该以此为鉴,意识到老旧建筑所存在的防火问题,群策群力极力改善,才得以保住同乐戏院和剩余老店。
10月前
10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