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读者

9分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发现一件奇妙的事情,对于书店店员的称呼,如果别人在完全不知道该名店员的名字时,会怎么称呼呢?后来在别人的口中听到,因为书店有个同事是女生,所以他们会以“那位书店女生”称呼,而不是“那位书店店员”。或许也可能是书店有男店员和女店员的缘故吧。 第一次来到书店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落脚点在哪里。上班的第一天就包了大概20至30个的包裹(笑)。但回想起的时候,觉得满好玩的,我是喜欢包装包裹的人,那是暂时只用手力不大需要用脑力的时候。那时候学到的包装技巧,首先要把书裹上两次的泡泡纸,装入该邮寄袋子,然后压住,不要让空气进去,再包成整齐的四方形。后来被“派到”一间房间,房间有桌子、椅子,那就搭成一个办公座位了。我的座位对面是我的同事。编辑是偏向“门内的人”,“门外”则是需要到店面结账和处理各种店内事宜的店员,“门内”和“门外”这两个地方好像有种身分穿越式似的。 独立书店举办的活动从学术讲座、文学讲座到两性课题、独立音乐讲座、说唱会、脱口秀等。从参与者变为工作人员,虽然不是非常称职的工作人员,但真的学到了很多。 尤其是举办活动细节的部分,讲座主讲人的名牌的称谓、每当活动需要准备给讲者的矿泉水、检查麦克风和音响的收音、投影机和电脑之间如何摆放才能全屏展示、椅子的摆放。如何在收钱的同时还要回答读者的问题或和读者对话(笑)。当时有附送杂志的缘故,所以书店和读者的“通关密语”就像是:“每消费一次我们都会附送杂志。”或是“你需要加入会员吗?”除了常碰到的自己的工作电脑,还会碰到书店内设放的收银机。扫描器“滴”了物品,如果物品没显示在电脑上,就需要手打物品的汉语拼音或是物品全名的繁体中文。以前从事收银员相关的工作时,没有真正地思考物品怎么会那么神奇地就躺在电脑系统里呢,是一个按键就能解决的事情吗?后来每当书店来了新书,需要检查、分类、把新书一本一本地输进系统,再为每一本书拍照和上架的时候,才发现那也是一项琐碎和充实的工作。 啤酒和占卜拉近彼此 那时候从晚上下班改为傍晚下班,再后来换为晚上下班。记得应该是经历傍晚下班的第一天,我和同事都有默契地笑说:“终于看到傍晚的景色了。”以前当夜晚下班,每当夜色靠近,天空出现罕见的天文星象时,总会和同事一起看夜空和拍月亮。放工时,都会等待对方把店门锁好离开,再约定明天见。若是要写书店店员都在书店干嘛,那除了工作,还有别的可以聊。还记得当时来了一位实习生,他有在研究塔罗牌,每次到了放工后,我们都会在店内度过一个又一个塔罗牌佐罐装啤酒的夜晚。参与的就是我们书店的这几个人,以及相熟的朋友而已。虽说是塔罗牌的夜晚,但其实好像是闭上门谈心事的另个方式,有的人问感情运、有的人问事业运。与其说是一种占卜,我觉得也像是书店店员之间的对话,那些私密又难以启齿的事情,大概也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所以书店店员有焦头烂额、灰头土脸、开心不已、痛苦难过,也有喝罐装啤酒配上塔罗牌的时候。
5月前
独立书店的书架上摆放的大多数是社科、政治、历史、女性、文学等议题的书籍。那些偶尔背对世界,无法完全展开畅谈的议题,在那里,我们可以直面看待。身处在一个被不同种类的书籍所包围的场所,是什么模样,应该是我来到了一座迷雾森林。那是一个书本布满了不同角落的地方,能让它们变得躺平的、站立的、直面示人的、侧脸展示之处。可能会看到《成为西蒙波娃》、《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笑忘书》、《日常运动》、《书店不死》……与连锁书店不同的是,独立书店在选书上,比起量,更重于质。选书的品味不会迎合大众,这样反而会吸引一群小众读者。 有人可能会觉得现在是电子书的时代,比起实体书本,电子书也是轻便和随手可得之物。但是待在实体独立书店的日子,听着不同的脚步声,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步大步地踏着独立书店阶梯的每一阶,走到独立书店内,再站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区前随意翻阅和阅读,那瞬间会觉得庆幸的是,世界上还有个置放书本的空间,和让书本摊开,与读者进行实体交流的空间。他们不一定一开始就知道那本书是哪位作者所写,内容写的是什么。他们有些也会被书封所吸引所以拿起那本书,有些也是经友人推荐所以前来,但踏上阶梯或是打开书本的那瞬间,就已经是一场“认识”的开始和过程了。 对于独立书店店员,我会这么说:“我是一名书的狂热粉,我才能是一名独立书店店员。”喜欢书或是喜欢书店氛围,并不完全或一定能让你成为独立书店店员。但极度的喜欢,那就可能。 独立书店店员的偏执 专属独立书店店员的偏执与强迫症:书就该被归类到属于它的位置、架子上一定要是干净的、书腰和书封被伤害会觉得难过,还有很多……独立书店店员单凭着自身对某本书的认识和喜欢程度,大概还是不能满足于在一个“店员就是需要卖书”的时代。除了对书的喜欢与认识之外,还需具备真诚的说服能力和技巧。我倒有个小叛逆的想法,店里的书,除了是读者需要什么而店员去推荐之外,其实独立书店店员还是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读者。因为每个读者不同,有些是带着目的而来的,清楚知道自己要购买什么书;有些则是随意逛的,可能一个不留心就能打动他呢。 独立书店店员与图书管理员不同之处,是被动与主动的分别。在图书馆,读者是书的主动式浏览者。但是对一个有着售卖环境或氛围,和希望把小众书带出去让别人认识的独立书店而言,独立书店店员就是主动式的“E人导览员”(注:E是MBTI性格测试显示的特质,形容为较懂得社交的人),而读者则是可以随机选择成为被动式或主动式的浏览员。主动式的E人导览员,这对于社恐店员而言,是需要去面对和调整的事情。 听着音响播放出来的英文歌曲,看着前后左右琳琅满目的书籍。偶尔抬头望向悬挂在天花板上那盏不常打开,却具有历史和时间痕迹的风扇,各个书架上摆放的不同的绿色植物,被写上诗句的玻璃门,偶尔会觉得庆幸,我还在这个空间里,并且还会有很多人踏着阶梯,一步步靠近和走进。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9月前
12月前
真正阅读严肃文学,已经是25岁以后的事。那时刚进入硕士阶段,在中文系氛围的熏陶之下走进文学世界。半工半读和写论文之外,只有被筛网过滤后残留在碗底的时间碎片能用来阅读。于是我培养出极怪极异的选书习惯:出席作家分享会之前或之后,购买阅读他们的书。 像我这样的读者,短短几年下来贪婪的食书兽一样啃下韩丽珠、言叔夏、海凡等作家的书。毕业出社会后依旧维持这个奇怪的习惯,在不知道该读谁人的书,就去看谁即将举办分享会。久仰大名的自然书写作家吴明益,直到他去年到槟城办讲座,也因为这样奇怪的理由才正式被拉进我的阅读清单。 那是11月槟城文学节的最后一天,我拾级而上黑水壶咖啡馆的上方空间,座位已满,坐着的老外不少,我只能坐在工作人员靠后临时增加的椅子。吴明益说一句,翻译员小姐传译,中英转接,语速不缓不急,照顾所有语言背景的听众,可惜一来一往拖延时长,没法谈更深入的部分。 时间有限,但吴明益还是谈到了一些重点。他将作者分成九类:诗人、掘墓人、哲人、传道人、魔术师、说谎家、拾荒猎人、迷宫绘图师、博物学家。早期写出《睡眠的航线》的他是掘墓人;写《复眼人》的时候他是传道人;《单车失窃记》所展示的幸福牌脚踏车的历史知识和脚踏车的技术知识,还有罗列的参考文献,如此秉持写论文的态度去写一本小说的人,无疑是博物学家的姿态;最后的《海风酒店》,他自认是一名拾荒猎人,打捞过去的他的或者别人的生活经历,淬炼成一部他一心想写好的小说。 讲座结束,场地归还咖啡馆,签书移到别处。我和其他一样怀里兜着书等他签名的读者,三脚食蟹獴一样一路尾随,沿着土库街,途经食物狂想馆、静思书轩,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右转,签书地点在Prestige hotel对面的Loft 29。在那洞穴一样的空间里,签书队伍人数不多,但冗久,吴明益仔细聆听每个人的话,再认真思考、回应。 轮到我来到他的面前,抓紧时间迅速抛出阅读《海风酒店》后想不透的两个问题:歪脖子村长多年后重遇童年那头长大了的熊,为何会哭了出来?白狗Idas只出现在小说的前面和后面,为什么会缺席中段的大半时间? 他盯着字条上我写下的自己名字,再复制到小说扉页上,耐心回答。深入思考的片刻他一时忘了名字怎么写,回头查看那张字条,才谨慎签在第三本书上。 ——歪脖子想射杀小熊的时候,他还不是村长,但那时的他对村子有很强烈的归宿感。重遇同一只熊,双方都已长大成熟体,但他出卖村子为利益,已不再是当年一心为村子谋福利的小男孩了,因此流下内疚的泪水。 ——据我接触的原住民说,狗是每个男人的帮手。督呶曾有一段时间进入文明社会,此时他的原住民身分被隐蔽起来,作为象征的Idas自然也缺席。等到后期他以原住民的身分为村子抗争,Idas自然又出现在他的身旁。 领略到文字艺术的美好 作家投来坚毅有神的目光,深深触动我的灵魂某处。他使我惊叹,即使是小说里很小很小的,细微得几乎让人忽略的细节,都有作家下笔以前的考量和布局。创作者对文学的坚持可以如此打动人心,真不无道理。 抱着签好名字的书走入阳光底下,从站着的位置看向左方,道路延伸的尽头是海。土库街某根柱子上贴有蓝底白字,描述这段街的简史:“从港口延伸,是具有历史性的贸易集中地,北段是欧洲及华商的银行与商业地带,南端则是布满活跃的批发贸易活动。”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海风酒店》某处的场景:Truku歇息在船头靠岸的傍晚海滩吹海风,海风酒店里的村民、外籍工程师,以及城市来的人们静静喝酒听人唱卡拉OK,小欧绘画的童绘悬挂在屋梁底下和柱子上。在故事里,玉子、督岩、Idas和三脚食蟹獴走进巨人体内的洞穴;而在故事外,我们在作家精心安排的路线里,一步一步走进故事的洞穴,从而领略到文字艺术所营造的美好和想像。 话说,吴明益将签好的书交到我手里的时候,说火字旁的焌,好特别的名字。接着还说了一句,或许让双方都感动的话:“谢谢你把小说读得那么细。”
1年前
“文学关键字”每期将择一与文学创作相关的词语,邀请与那词义特质相近的创作者做客【文艺春秋】,谈谈他们的创作观与写作经验。 在近年冒头的90后创作者中,王晋恒可说是写作最拼、最频的一位,我们常收到晋恒的来稿,并且作品类型多元,举凡生活小品、散文、小说、书评、剧评、电影观后感、艺文活动笔记等,都有他的足迹。他甚至愿意接受特派任务,例如人物专访与讲座记录,说是文章多面手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他言之有物,慷慨,可靠。他有一份正职,并非全职写作。所以,我们想请他给新样貌的“文学关键字”打头阵,谈今日斜杠族无法回避的难题——“分身”。 1/当你知道【文艺春秋】想请你谈“分身”时,脑里立刻浮现什么? 想起病房里双相情感障碍的男患者,原是一名平凡的技工,却在一夕之间变成诸神使者,具有平息以巴、俄乌战争的超能力;也想起《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里双重人格的主角。我们都握着两本截然不同的剧本,隐藏在医者背后的写作人身分,虽然不至于像前述例子那样分不清虚实,却也像是生活中的007,尝试窃取可为书写题材的日常事件。 每次去往新的工作环境,被新同事发现书写者身分时都会慌张,当然不是拒绝与人讨论(谁出书不想得到一丁点关注?),而是怕自己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尤其要向非华裔解释何谓“散文”,横陈在前的是文化与阅读经验的隔阂。被问及为何还有时间书写,会有一种上课被发现偷读漫画的焦虑。把文学和工作完全切开,是我实习期的自救方式,不确定那是不是健康的因应机制(coping mechanism),至少身心被生死、责骂与有毒环境磨损时,下班直奔书桌,还有另一个世界值得期待。 2/能否先分享您现在的日常?尤其说一说你的时间分配:工作、阅读、写作,与其他休闲活动是否都有定时? 说起来也许不迷人,我的作息的确满规律的,倾向村上春树那一派的时间观念。十年如一日,他早上写小说、跑步;下午搞翻译、听音乐。我大概也是如此吧——下班后精神不济,所以选择观剧、听音乐。周末,清晨是我的写作时间;下午弹吉他、游泳;晚上挪一些时间来修稿。兴之所至有灵感时通常都不方便下笔,所以我将灵感抄录在笔记本,“择日”再串联成文。生活的其他方面,我都是蛮随性的一个人,但正因为自知时间不够,“定时”成了我偷时间的唯一方法。 3/写不同的文章类型时,你会否设定自己的身分或个性?例如,会不会先想像自己是某个人?那时候的你,与工作时的你可有不同? 处理不同文体,我都会以“我该出现于那篇文章的频率”作为参数。散文无疑最亲密贴身,讲座笔记则化身听众,全然“无我”。在这个意义上,小说里被允许伪装的“我”,也许是最诚实的。至于剧评、读书笔记等文章,“我”的介入程度、“我”与作品的距离、下笔时“我”该以什么形象出场诸如此类的考量,至今我仍处摸索阶段。以前会很抗拒写评论类文章,但不知道靖芬还记得你曾指教过我,写剧评要“重评论观点”、“将作品放到更大的脉络里对比评述”吗?那些建议影响我至今,以致我每次书写时都会如此提醒自己。一篇好的知性文章,读者读毕都应该像忒修斯之船,每次更换一个木头,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第二个问题很有趣,十分贴近我近来的心境。我发现在精神科服务,有时竟然要有典狱长的威严。护士提醒我“不要太温柔”,否则无法威慑病人,他们就不会乖乖戒毒、吃药。规训与惩戒,和我心中暗持的自由主义冲撞。文学包容了我那些阴暗,败德的欲念。这也是为何我想要清楚区分二者的原因。如果被冠上“医生作家”称号,自然给人一种阳光向上,使命感满满的错觉。而这个错觉不是我写作的目的,多少让我有点不自在,深怕辜负这一个标签随附的美好幻想。 4/你可曾感到“分身乏术”的疲惫?怎么应对? 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说:“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尝试多种文体的我,看起来像只狐狸,事实上不过是刺猬,挖着同样的一个洞。16岁开始写作,从小就是一条书虫,小学时捧读《世界未解之谜》、《十万个为什么》;初中读历史和政治;高中接触文学……口味看似多变,其实不离其宗。阅读不过是幼时养成,长大难以戒除的“嗜好”。我的人生再多斜杠,经过化约不过是“医生/书写者”而已,不似我的其他同事还可以当健身教练、业余运动员、电竞好手,甚至微型企业家。如果轻言“乏术”,那也未免有些差劲。 5/读者与作者,你更喜欢哪一种身分?为什么? 近来正好读着香港青年作家叶梓诵的《断层路径》。作者谈及波赫士的短篇小说〈皮埃尔·梅纳尔,唐吉诃德的作者〉。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学习古老语言和风土人情,最终写出“一部与《唐吉诃德》逐字相同的作品。”虽然类似,但小说主人公的文本却比《唐吉诃德》“有几乎无穷多的意味”。作者引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说法,指出“此处最精确严谨的重复,正好与最大的差异搭上关系。”叶梓诵借此谈谈他对翻译、创作实践的期待:“将原有之物重复一次,继而生出无穷的新义。” 或许写作者都面对题材重复的困扰,可是没有任何“创新”是可以脱离历史脉络的。电影《回到未来》的马丁从1980回到1955年,在当时的环境演唱〈Johnny B.Goode.〉使全场感到耳目一新,然而结尾加入的超前吉他技巧如大风车刷弦、点弦、背后弹奏,却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觉得他在胡闹。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作品,才是创作的规律与门道。这个问题有点难选,或许可以那样说,我喜欢成为作者,但那之前我必得是勤劳的读者。 6/书写自己,你可有困难?介绍别人,你可有不甘? 要是以前,我会毫不犹豫昭告自己是“灵魂暴露狂”,但近来我开始反思这种“不知羞耻”的姿态。上个星期参与作协讲座,有人问许维贤(翁弦尉)老师有关“散文可否虚构”的问题。他的回答有所保留,但配合当日讲题,他认为如果说现今社会是一个持续被监视的“集中营”,那么当面与作者对质,逼问其书写是否真实,会不会类似一种逼供行为?我开始放慢脚步,自问“真的有必要那么急着向这个世界招供吗?”以后我还是会继续书写自己,但是从此多了这层考虑。后来也读到沐羽对散文的再思考,尝试书写“祛除第一人称的散文”——“不以自己为本位的思考位置”、“不在自身所在之处”、“不作为自己的叙事者”——我觉得挺酷的,希望可以拜读。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套用商业人士挂在嘴边的那句“把这块饼做大”来回答。中学那年随手在“马华文学部”翻了翻李宗舜、方路、黎紫书等作家的作品,进而慢慢发现这整张网,觉得马华也写得过人家。所以我也有一份私心,希望文友的好书被发现,新收获的“野生读者”也会发现自己。有感于这几天书展讲座场场爆满,买气甚佳,“熬过严冬”的许友彬在脸书留言:“看见春天的花开出来”。既然不是零和游戏,那也无妨介绍更多好书,只要他们写得好,我推介时就不会心虚。女友一直鼓励我抢滩“小红书”,将马华文学推给潜在读者,无奈我的说书能力欠佳,搁置了。近来看到“《流俗地》讲书人大赛”那些可以把书说好的文艺爱好者,真的非常羡慕他们这一项超能力。(哈,顺便给大家推介了一场文艺活动。) 7/以上问题你都回答得很冷静,很有智慧,来一题脱轨的好了(不是说有阴暗的一面么,哈):如果你有《复仇者联盟》中Thanos那样的邪恶手套,戴上后一弹指就能让世界的一半消失,你希望哪一半消失,哪一半幸存? 如果说要留下好人,去除坏人,无疑是偷懒的答案。人性善恶本是流动的,世间尚有千百道伦理难题悬而未决,不同位置衍生不同立场,我岂能随便处决观点与我冲突之人?原想清除宗教狂热分子,但那岂不是比他们更狂热?假如选择抹杀愚昧无知的人,则怕自己也被邪恶手套点作飞沙。前面提到精神医学和文学的抵牾,有件事情却是两者一致的,那便是相信每个人今时今日的人格都由过去所形塑,于是我们摘除道德滤镜,潜下冰山至深,去发现回旋于海平面之下的暗流。 近来遇见一个重度成瘾的冰毒吸食者,从他浑浊双眼读到对人生的彻底弃绝,毕竟毒品成瘾到后期,吸毒已不再带来快感,只求最基本的好受。家人的不舍和爱,其实掺杂着多少道德、伦理和宗教的“不得不”。他们会不会想要他离开,哪怕只是一个刹那的起心动念?我的邪恶手套想要“帮助”的,是像他这样的人。这不是行刑,也并非倡导自我了结。有人提过:“自杀是以无可逆转的决定,解决一个可能只是暂时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说法冷静、理智且有力。换句话说,如果困境毫无转圜(比如癌末),想要消失的人思觉正常,深思熟虑的决定是否应该受到尊重?“毫无转圜”、“思觉正常”、“深思熟虑”等预设,凡人包括医生,又怎能精准判断?所以邪恶手套这个宇宙神器,正好派上用场。 相关文章: 【文艺春秋】王晋恒/英语诗歌节 【读家】九字辈新晋马华作家探讨——王晋恒访梁馨元、胡玖洲、陈凯宇 【煲剧联合国】王晋恒/《精神病院也会迎来清晨》写在我们仍未发病前
1年前
1年前
不知道诸位对自己刊在报上的文稿是如何裁剪的。很久很久以前,就剪个四方、长型,或长稿时有凸有凹的块状;而今,我却喜欢整版剪下来,折好收进透明袋的文件夹。 不知为什么,还是很留恋当天看整版时的心情,看看插图美不美,邻舍的作者是谁。啊哈,一年下来,最常碰到的是张某与颜某,也真的是邻舍——一个在永平,一个在居銮,都在柔佛。 喜欢那次西西的插图,公园的长凳,描西西坐着。电子版的西西是戴了帽子的真人,只是女人上了年纪又短发,乍看会以为是男子。 虽然【星云】插图多为单色或二色,但我就是偏好这样子的简单,一种清新感。 如果走进任意门,回到年少剪报,必把当年《新明日报》每周半版【年轻人的】给剪下,那三五年的青春真热闹。有一个作者写得特短又很有氛围,与人说起都认同,连他笔名都像是原名——郭国强。他有一篇短得只有两三百字,写的是离别感伤,其中末了一句在问对方——怎么啦你?至此之后,我受之影响,喜用“怎么啦你?”而不用“你怎么啦?” ● 不知道作者怎么想副刊编辑,编辑又怎么想读者。从读者角度,正如范先生所说,题目就有如橱窗,要吸引人进来。编辑出一个“本日主题”引人,或者有时出个题目邀稿,这出题比老师出题给学生还难。编辑难为,又深具挑战,若资深作者来稿,或有交往的前辈,都一律“待用”不?这真考智慧。回复“惟不适用”,不是不好乃是“不适”,回函得体,后加一句勉励“欢迎继续赐稿”。是尊你为上,由上“赐”下。写得不好的新兵,月月来稿仍没进步,真是考验心软或心硬。 作者写得言之有物,是不是具体得毫无想像力?写得抽象飘渺,读者看懂不?客观而人云亦云,主观得来又是否自我膨胀?读者嫌之——都写得老套,又或学术性太强,读不完看不明;写身边琐事,那太零丁琐碎。而像台湾大师兄在殡葬业这样特殊的工作经历,或寻访精神病科医院里的神经个案,法医与警局有什么样的离奇命案、路边街友为何不回家……人们以为这样子的事故就一定能吸睛么?真文青假文青不文青在这些平淡日子里,又该写什么寄予报刊呢?编者难为,作者亦是。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