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投稿须知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创作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投资理财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社团动态
星期天头条
深度报道
非凡人物
发现东盟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鼓励
星云
该开心就开心/小泥(马六甲)
日前家人的投稿收到某报副刊留用通知,我很高兴,他却没什么反应。忍不住念着,哎呀,该开心就要开心,不然你什么时候开心?再说留用总比退稿好,对吧。我觉得该开心却开心不起来,其实是折磨自己。长期压抑情绪不太好,万一习以为常,感情麻木就不好了。 有位年轻文友和家人的反应差不多。曾恭贺大作见报,他有点意兴阑珊,总算见报,我说见报总比迟迟未见报好一点。我好奇为何看似不太开心,他表示自己若因这一点小事太高兴,担心习惯了养成骄傲,会飘。 我回应无须多虑。写作之路孤独艰辛,一点小小的快乐,不妨好好珍惜,可成为自我鼓励的美好资产,借此度过因写作而来的挫败低潮。尤其除非第一本书就得诺贝尔文学奖,否则现实的挫折会让无名作者无所适从,甚至停笔。写得太少太慢、作品不如预期、退稿、作品发表乏人问津……在在需要修复心情。当然若经深思熟虑,放弃写作未必不是好事。写作不难,写得好很难,况且写得好也未必换来满意回报。不想写作而去做别的,说不定人生更快乐。写作不见得优越,没写也不丢人,只是不同的人生选择。 生活需要小小的快乐 以往农业社会看天吃饭,天灾突如其来,以致平日必须努力备粮,以便度过未来可能的灾难。再说温带地区冬季无法从事农作,于是夏、秋两季必须储存足够食物,多多益善。既然劳动无休无止,于是官方民间长年歌颂劳动,吃苦当成吃补,好像一高兴便会松懈了劳动的意志,总是要求精益求精,仿佛唯有死亡才能放松,这是农业社会的生存之道。 可是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如今物质、资讯过剩,生活丰裕,但也衍生许多崭新的压力。比如日常无法避免与熟人、陌生人接触,太多人际互动难免让人疲倦。物资、资讯太多,让人追赶不及又选择困难,享受和烦恼并存。科技进步迅速,连带社会也快速变化,有时让人适应不良。个人、公众烦心的事务源源不绝,未必都能好好处理。生活多艰,需要很多小小的快乐调节,不然累积太多情绪,容易生病。 多数人一生庸碌,宛如微尘,尽管并非毫无价值,但总是难有荣耀时刻。倘若只在获得极高荣誉才开心,那么终身少有快乐时光,着实惨淡。一般人不如该开心就开心,有益身心健康。
3星期前
星云
关注东海岸
沈春祥:顺应国家政策大趋势 鼓励青年学徒积极考取技能证书
彭亨州消费人与人力资源事务委员会主席沈春祥指出,为了顺应及满足国家政策的大趋势,他鼓励各技职领域的青年学徒积极考取马来西亚技能证书(SKM),以保障更光明的前程。
4星期前
关注东海岸
星云
教育在孩子们的掌声中成长/黄家佳(麻坡)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全班的小朋友都开心地鼓起了掌,虽然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小脸上都堆满了笑容。 那是我以幼教的身分踏入社会的第3天,因为还不熟悉课程内容和教学流程,所以课间我都在课室后方观摩。 这节课是一天中的最后一堂课,落在了下午时段。通常这段时间孩子们吃饱喝足又刚午睡完,心里又想着上完课要赶快回家。他们当中眼睛真正放在白板上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前方讲课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开始进行抽查式问答。点到谁,谁就要站起来回答问题,答不出来的得站着直到下一个小朋友回答完毕为止。 “吱……”一个小男孩被点到了名字,他站起来的动作使得后方的椅子向后推而发出了缓慢又长的拖拉声,用战战兢兢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老师低头看着他,问道:“数字‘2’的英文怎么拼写呢?” 他张口欲言又止,似是对自己的答案没有信心,可面对老师咄咄逼人的眼神又怕不说会被骂,只能用不太确定的语气回答。 “是……是T-W-O,Two。” “很好,请坐下。” 听到老师的肯定,他的眉眼瞬间舒展开来,表情由不相信自己会答对的难以置信,转为“劫后余生”而暗自庆幸的喜悦。他抬头看着老师,好像在等着什么。可惜老师转身就想继续下一道题。 小男孩肉眼可见地急了,于是抢在老师还没叫下一个小朋友的名字之前,使出了毕生最大的奶劲为自己鼓了个响亮的掌声。 带动全班为自己鼓掌 其他小朋友听到了掌声,也跟着一起鼓起了掌。这个坐在前排的小男孩听见身后渐渐有响应他的掌声,拍得更起劲了。还开心地扭头看着自己的同班同学。他的笑容感染了大家,于是班上一瞬间就充满了欢笑声和鼓掌声。 老师被他的举动弄得哭笑不得,觉得他可爱,于是也没有阻止。 小男孩沉浸在这短短几秒的喜悦中,他张开双臂迎接着小朋友和他同乐的时光。或许在老师眼中,这场因他而起的小插曲也算是为笼罩着睡意的课堂添加了点精神气。 不过,在我眼中却是悟出了另外的看法—— 从我还在念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到大学,如果老师没有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让我们全班给他一个掌声!”几乎是没有人会主动给自己一个鼓励的掌声的,更别说是带动全班为自己鼓掌了。 我很惊讶,惊讶于新生代有这样的勇气。毕竟在我那个时代,没有得到父母或是长辈的指示所做出的行为,基本上就会被归类为叛逆或品行出格的孩子。所以,这位新时代老师的包容也是小男孩可以放心开怀的条件。 现在很多大孩子,成长自以往的东方教育。我们从小被教育隐藏自己的情绪,压制自己的表达欲。从此一生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生怕一步错,步步错。我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指我们少了试错的勇气。若不敢尝试,那么这一生得到的经验注定会比其他同龄人来得少。 谁说答对了老师问的题,就不能为自己鼓掌呢?我相信学校也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规定,对吧?孩子们,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吧。记住,只要无愧于心,只要不伤天害理,那么鼓起勇气一次也无妨。
2月前
星云
星云
第一次被看见/燕林(怡保)
那天,是我人生中一个小小的高光时刻。读书会刚结束,我的心却像被一阵柔软的风吹过,暖暖的、亮亮的,连脚步都轻盈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成长课程的读书会。说不紧张是骗人的。坐在陌生的环境里,大家都带着自己的书本、笔记,神情专注。我像个新生,局促地把书放在腿上,手心微微出汗。但我告诉自己:没关系,就当一次新的尝试。即使只是安静地听,也好。 读书会的节奏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样。我们轮流朗读、分享,老师点评,每个人都认真投入,氛围温柔又有力量。轮到我朗读时,我深吸一口气,翻到画上重点的那一页,声音虽然有点颤,却还是读了出来。 没想到,读完之后,老师竟抬头看着我,眼里带光地说:“你读得非常好,很有节奏感,情绪也到位,像一个真正喜欢书的孩子。” 不需要做到最好才被肯定 那一刻,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很久了,我没有因为“本来的样子”被这样肯定过。有时候,一句认可、一个眼神,就能在心里开出一朵小花。它提醒我:努力从不白费,总有人看见你在发光。 同学们也笑着说我“好有学生范”,调侃我像个书生,常一个人安静地坐着看书。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心里却悄悄开心。那是一种被看见的幸福,好像你默默在角落的样子,终于有人注意到了。那一句“你做得很好”,轻轻地落进我心里,像春风一样。 接下来的读书心得分享,我本没打算发言,只想听大家的分享。但或许是前面的鼓励点燃了一点勇气,又或许,是老师突然点名,把我轻轻“推”了出来。 当老师喊出我的名字,我甚至下意识反问:“是我吗?”确认后,我轻轻吸气,脑中飞快整理刚刚的阅读片段。虽然心跳加速、声音略颤,我还是尽力平稳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我一直以为,阅读只是一个人的事,但今天我发现,当你把它分享出来,它就变成了一种连接,让彼此都被启发,也被触动。” 说完,教室里响起掌声。 我几乎红了眼眶。原来,被肯定不需要做到最好,只要你愿意敞开心,说出那份真实就足够。那一句“你真的很棒”,治愈了我长期以来的不自信。不是因为别人说我好我才变好,而是那一刻,我终于用别人的眼睛,看见了那个发光的自己。 读书会结束后,有几位同学走过来,说喜欢我分享的那段话,觉得我的声音很温暖。我笑着回应,心里却悄悄冒出一个想法:也许,我并不是不够好,只是以前没有给自己机会站出来。 成长,有时候就是从一个掌声开始的。它不轰烈,却像光,照进你曾害怕触碰的角落,提醒你:“你也可以。” 那天回家,我舍不得放下读书会的小卡片和笔记本。翻着自己做的笔记,我忽然意识到,这些文字背后,其实是我对生活的认真与敏感。也许平时没有机会说出口,但这些书页,就是我与世界连接的桥梁。 阅读,是对世界的理解;而分享,是对自己的理解。我终于懂了:成长,不是忽然变得强大,而是终于敢说:“这就是我。” 那一天,我收获的不只是一本书的意义,而是一段被自己接住、也被他人看见的旅程。我想,我会记住那个被掌声包围的瞬间很久很久。因为那一刻,我知道:我真的在发光。
2月前
星云
时事焦点
黄诗情:以鼓励民众响应为主 霹暂无意强制挂国旗
掌管霹雳州地方政府事务的行政议员黄诗情指出,针对在国庆月悬挂国旗一事,目前霹雳州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强制性规定,而是以推动与劝导的方式,鼓励悬挂国旗为主,希望民众积极响应。
2月前
时事焦点
全国综合
李文轩:应效仿狮城 拟策鼓励年轻人婚育
民政党青年团团长李文轩指出,政府应致力打造有利于年轻人安居乐业的环境,以增强他们规划未来家庭生活的信心,以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及出生率下降问题。
3月前
全国综合
狮城二三事
陈邦鋆四度无缘视帝 陈汉玮:你很好只是少了运气
(新加坡10日讯)从11岁开始演戏,2007年夺下《才华横溢出新秀》冠军的陈邦鋆已入行27年,今年第4度入围红星大奖最佳男主角,最终仍不敌阿哥李铭顺,再次与视帝宝座擦肩而过。 《8视界新闻网》报道,7届视帝、3届最佳男配角得主陈汉玮对此特别发文鼓励他。 陈汉玮日前在社媒贴出与陈邦鋆的合照,并写道:“你不是不好,你很好。只是少了一点运气。不要气馁,保持住你的态度和正能量,因为你的态度就是你最好的风水。继续坚持加油,有一天,会有你的一片天空,相信自己。” 陈汉玮也不忘恭喜李铭顺,称他三度封视帝是实至名归。
3月前
狮城二三事
星云
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哪里可能,你哪里可能做得到/张施美(实兆远)
前几天,我也跟风在Instagram发了一个帖子,问大家:“新的一年里,你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的网友们分享了自己听过的负面评价,其中一条留言特别抓住了我的眼球——“哪里可能,你哪里可能做得到的。”我看到这条留言时,心里一震,这不是我常对我男朋友说的话吗? 他总说我爱“泼冷水”,总是以消极的语气说话。我们在一起一段时间了,他觉得我太理性,忽略了他需要的温暖与鼓励。对我来说,这些话出于实际考虑,是为了提醒他。可是,我慢慢明白,他并不总关心结果,更多时候他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和信心。 有一次,他告诉我想尝试一个新项目,但内心有很多顾虑。我下意识地说:“你不觉得这很有风险吗?万一失败怎么办?”他愣住了,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低声说:“你总是这么说,感觉我做什么都不行。”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提醒在他耳中变成了否定,他感到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成功。 这一刻,我明白了,我的消极言辞没有起到提醒作用,反而让他失去信心。我一直认为理性和现实的提醒能帮助他,但他更需要的是情感支持,而不是质疑。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忽视情感的力量,但正是温暖的话语,才是最需要的支持。 通过这次反思,我决定改变自己。新的一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不仅是别人对我说的,也是我不经意间说给男朋友听的那些消极话语。我曾认为这些话是提醒,但现在明白,它们像一道墙,隔开了我们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每个人面对挑战时,都会有不安与恐惧,而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质疑,而是亲近的人的鼓励与支持。我知道,我需要学会更体贴和理解他,让他感受到我真心的支持,而不是单纯的理性分析。 新的一年,我决定改变我的态度。过去,我总习惯用冷静的语气分析问题,甚至不自觉地提出消极观点。现在,我明白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分析,而是在困境时,坚定地给他信心,感受到我无条件的支持。 不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 我开始调整与他的沟通方式,不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更多地聆听他的想法,给他空间表达感受。当他说出困惑时,我会更关注他的情绪,而不是直接给出理性的建议。我会告诉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即使有困难,也会有办法解决。”这些简单的句子,是他最需要的力量。 通过这次反思,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温暖的语言包围,而不仅仅是冷静分析。在新的一年里,鼓励和支持能让我们更有动力去迎接挑战,而消极的言语常常让我们感到失落,甚至怀疑自己。 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多说些温暖的话,给自己和周围的人更多支持。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我们都需要来自他人的鼓励和正能量,这种支持比任何建议都更为重要。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每个重要时刻,成为那个给别人力量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提醒者。 “哪里可能,你哪里可能做得到的。”这句话,我不想再听,也不想再说。新的一年,我选择删除它,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的,我相信你。”有时候,支持和信心,能够改变一切。
7月前
星云
星云
身上的味道/李显营(浮罗山背)
你出门时,随身会携带什么呢? 同龄女孩的“出门时尚单品”不外乎是小巧玲珑的斜挎包、背包和手提包,里头装着镜子、口红、梳子、粉底、证件等各种小物品,方便携带又美观。 与这些女孩儿不同,一位湿疹女孩在购买包包时,优先考量的永远是包包的大小,其次才是包包的造型。 这个包包的收纳空间得足够大、材质得耐用、背带得耐重,女孩才能够安心地在包内置入手持小电风扇、保湿喷雾、保湿乳液、止痒润肤霜、防晒霜、护唇膏、手帕、发圈、消毒液、折叠伞、透气外套、充电包、水瓶,对女孩而言是必需品般的存在。 这些瓶瓶罐罐犹如贴身看护,时时刻刻都得伴随着女孩,随时为她“补坑填洞”,就连上学也不例外。 褐色木桌的右上角摆放着一瓶无色椰子油,皮肤干燥时,靠它;抽屉里摆放的是一个塑料小圆形膏霜盒,皮肤瘙痒时,靠它。 坐在塑料椅子上,解开袖口的纽扣,一层一层往上卷起沾到血渍的白色长袖,在手臂上来回涂抹,再把卷好的袖子平整地往下放,把袖口的纽扣系上。 又或是时不时在上课途中、站岗巡逻中、操步训练休息时间,往脸上擦油。 这是女孩同学每天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是女孩的日常。 虽说是日常,理应习以为常,但女孩始终会在意身旁经过的人,不是因为同学向她投去异样的眼光,也不是同学刻意与她保持距离,而是生怕别人闻到那一股女孩自己都厌恶至极的“药味”。 时而椰子油,时而橄榄油,时而中药混合西药,上演中西合璧,简直就是“五味杂陈”。 直到一位男孩的无心之举,让女孩卸下顾虑的包袱,稍微不那么讨厌自己身上的味道,也不再害怕旁人靠近。 “你擦的是什么油?好香哦!” 初三那年,离教室门口最远、最靠近窗口的位置,坐在女孩隔壁的男孩无意间蹦出这一句话,让女孩顿时懵了。原来有人喜欢椰子油的香气,是自己早已忘了,椰子油其实是香的。 女孩随后回答,说是自制的纯天然椰子油。 “那我可以擦点试试看吗?”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女孩桌上的透明喷雾瓶,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可以啊!”女孩又惊又喜,只因她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因为身上的味道与他人分享手上的瓶瓶罐罐。 女孩拿着瓶子往左边递过去,下一秒映入眼帘的,是男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沉浸在椰子油香味中的画面。 男孩不经意间的举动似乎在告诉女孩,平日里多虑了;男孩坦率自然的回应仿佛在对女孩说,至少他不在意。 如今,女孩毕业了,结束了那段反复卷起袖子又放下的时光,只不过与无数个药物为伍的日子仍持续中。 如果问女孩,此刻还会介意身上的味道吗? 老实说,偶尔还是会感到无奈,还是会幻想搭配衣服,带上少女心包包的情景,不过却比当年的女孩少了一份焦躁、多了一份安心。 感谢男孩当年无心插柳的每一句话、每个举动,悄无声息地在我内心深处筑起无形的支柱。
7月前
星云
最新文章
害羞女生不敢演讲 暖心老师陪伴鼓励助突破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耐心引导和鼓励,他们的潜力往往能在获得爱与支持下绽放光彩!
8月前
最新文章
星云
怀念怀鹰/达拉(新山)
今天上午在脸书上惊悉新加坡前辈作家怀鹰(李承璋)已于2024年11月26日清晨安详去世,享年74岁。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我和仍在南大修读数学系的田土(陈振汉,已故)因喜欢写作,三不五时投稿到各报刊杂志,如《星洲日报·青年园地》《南洋商报·青年文艺》及当时的新加坡刊物如《建设》《笔端》《青年文艺》等。 有一天,田土对我说,有一位《青年文艺》杂志编辑李成章(当时的名字)想从新加坡进来,到我们居住的小镇K城找我们。 到约定的当天,在车站看到有两位年轻人从巴士上下来。我和田土互相交换一下眼神,应该是他们吧? 果不其然,他们走到我们面前自我介绍,并问我们是不是红桦和田土?因到了午餐时间,我们很快熟络地到我家附近的面档“捞半餐”先解决肚子的问题。 李承璋的个子和我们一样高,看起来比我年轻,后来我悄悄问他,果然比我小3岁。另一位因日子比较久远,忘了是谁,可能是崇汉吧?个子比较瘦削比较高。因为有共同的话题,我们言谈甚欢,后来我们带他们去小镇和新村逛逛,并介绍两个同学朱也山和张志权给他们认识。 一直到了傍晚,他们才尽兴告别回新加坡,临走时承璋还说如果下次来,要我们安排去26哩的加拉巴沙威跑跑,因听说那里有很多种菜人家,他想体验生活,充实自己。 之后我和田土常到新加坡去交流,拜访承璋在组屋底层的住家(忘了是在什么地区),也曾去大巴窑,红山、杨厝港等地聚会学习,从而认识一些有共同爱好,共同兴趣,以写作为使命的如高水明、崇汉、吴登等热爱文艺的青年。 稍后的几年,我因被当局限制居住在小镇,不可离开住家方圆20里的范围,有一段时间不再踏入新加坡。当时还没有手机互联网可以像现在这样方便,因此渐渐地比较少联系了。 遇到不平事一定会直说 在1971年及1972年,新加坡万里文化企业公司出版了我的两本书:新诗集《幸福在哪儿?》和短篇小说集《盼望》。有一天,在新加坡工作的大哥从新加坡回来时递给我一份当地的报纸副刊,告诉我,有一位作者(已忘记大名)洋洋洒洒用了整版篇幅批评拙作小说的不足和各种不恰当及错误的写法。 后来我私询承璋关于这件事,他说他也有注意到,但他不赞同该作者的看法。他还鼓励我继续创作、继续加油、继续努力。要我不断地鞭策自己,更不要颓丧、不要放弃写作。我很感激他,在我失落的时候为我指点迷津,感觉他像一盏明灯为我照亮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后来有朋友告诉我,吉隆坡的前辈作家陈雪风也曾在《南洋商报》副刊发表鸿文替我辩解,可惜我找不到他的原文。 光阴荏苒,经过好一段日子之后,有一次在新广连续剧的片末,快速向上流动的字幕上,赫然发现有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已经当上编剧了。偶尔还在某某剧中看见他的身影:匆匆忙忙地走入电梯、走在路上、在巴士站上等车……原来他还是茄哩啡( carry film)客串扮演路人甲、路人乙呢! 很快的来到这个科技发达,可以快速又方便在互联网传送讯息的时代。他和朋友创设了“四海,文学雅会”网站。他的作品通过脸书、微信迅速广泛地被传播传递,我也从而知道更多有关他的消息:他坚持写作,勤于写作,几十年来如一日,从不言放弃,也乐于提携和指点教导后进,受到广大读者的尊敬和爱戴,都尊称他为老师、前辈。他的惊人毅力和创作力也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的作家:出版了39部大作,在国内外共获得28个文学奖项。他在新传媒服务了14年,也曾任联合早报电子报编辑。 新加坡诗人语凡说, 怀鹰从以前到现在一直刚正不阿,有话直说,遇到不平事一定会抒发感情。 半年前蒙怀鹰讬文友宋铭给我送来一部洋洋洒洒长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长夜》,让我欣喜万分,爱不释手。 得悉他逝世的噩耗,如今抚摸这本他费尽心思(历经前后约47年修改才定稿1973-2020)完成的巨着,回想五十多年以来和他的交往,不胜唏嘘感慨! 附上怀鹰〈遗诗〉(只录前段和后段)—— 我带了两袖清风来 在辽阔的天空驰骋 我已启程了 你会在繁花盛开的彼岸 等我吗?
9月前
星云
全国综合
黄日昇:助实现一万充电站 “鼓励青年投身绿色能源”
马华副总会长兼丹绒比艾区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黄日昇认为,政府应积极鼓励年轻人参与绿色能源经济领域,以便协助国家在2025年实现全国有1万个电动车充电站的目标。
10月前
全国综合
星云
怕见家长/廖舒辉(亚罗士打)
潘碧华老师写过〈怕见老师〉,说的是毕业以后觉得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期盼,而一直不敢与老师相见。每当想起这篇文章,我便在想,家长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老师的跟前。 当老师以来,年年都是班主任,与学生和家长走得最近。个别家长会私讯我,与我交流学生的情况,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在家长日才能见上两次面。每当把成绩册摊开交到家长的手上,心里头有无数的话想要告诉家长,但最终也会咽下许多的话。每位家长只能有5至10分钟的时间,试问如何把孩子在班上的学习状态、交友情况、优点和缺点一一在孩子的面前摊开呢? 许多时候,我选择说好听的话。平日常私下与我交流的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很了解,一般上不等我发问,家长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积极交流的家长常与我讨论的是孩子的学习及态度问题,因为他们经常关注学生的情况,往往不会形成大问题。反而,我看到的问题是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他们总爱放大孩子的缺点,却缩小孩子的优点。家长与学生同时处于焦虑之中,两者都不好过。家长说的学生不听,学生说的家长不理。于我,我会在家长面前肯定学生的优点,说一些家长在家里看不到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很好。 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其实从家长的神情也分辨得出来。一般上,他们坐下来时非常局促,笑容有些勉强,而且很想赶快离开。很多时候,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并不需要由老师告诉家长,家长们自己也清楚。遇上这样的家长,我会打开成绩册,但并不会一个个回顾孩子的成绩,而是更多地与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通常,这些学生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以及强项。我会分享孩子在学校范围内体现孩子强项的地方,可能是一张纸张上的涂鸦、运动场上的健儿、老师的小帮手或者是同学们的开心果等。我相信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鼓励家长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专长,学会一门手艺。 不同的家长说不同的话 尖子生好说,后进生好说,最难说的反而是处于中段游的学生。一般上,他们中规中矩,不会过于突出。然而,最多学生处于这个位子。除了个别的优点,我还会说一些四海皆准的鼓励语,比如鼓励家长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勇于争取参与巡察员或图书管理员等职位。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多增进自己的知识。对于中段生,长期的厚积薄发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进行质的变化。 即便是经常说话的老师,在见家长的时候讲话也丝毫不可以马虎。遇上不同的家长就得说上不同的话,但大多都是好听的话。就算是缺点,也要经过一番修饰才可以说给家长听。平心而论,谁又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口中是缺点一大堆的人呢? 家长,一年只见两次。每当家长日结束,老师都还是会忍不住长吁上一口气。其实不只是怕见老师,老师也会怕见家长。
11月前
星云
关注东海岸
莎巴丽雅:通过培训课程 鼓励女性创业增收入
彭亨州社会福利、妇女及家庭发展委员会主席拿督莎巴丽雅说,通过培训课程,可培养更多女性企业家。
11月前
关注东海岸
古城
曾桂安:通过语言关爱鼓励 赏识教育改变学生
赏识是对爱最具体、最有效和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国际行知赏识之道倡导者兼前任沙巴崇正中学校长曾桂安说,赏识需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感受到爱。
12月前
古城
热点
李强:鼓励中马人民往来 中愿续推进签证便利化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指出,中方愿同马方继续推进签证便利化,鼓励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年朋友常来常往,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12月前
热点
更多鼓励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