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传统

阿姨没读几年书,年轻时在母亲的理发店帮忙,母亲出嫁,阿姨跟过来,就在爸爸的裁缝店里帮忙打点、烧饭煮菜,渐渐累积生活经验。 小时候,父母忙着做生意,阿姨负责照顾我们,阿姨清楚兄弟姐妹的口味,工作在外,回乡时,阿姨总会煮几道拿手小菜给我们解馋。 阿姨不会用现代科技电炉来烧饭煮菜,虽然方便省时,她依旧用木材燃火苗,加入煤炭使火旺起煲汤,只用瓦斯炉炒菜。买回来的电炉器具,她通通藏在壁橱里,原封不动。过去蹲在炉灶口用铁筒吹气,看着星星火苗窜动燃起,情浓炭烧或许是她老人家的执著吧。 阿姨的日常,除了烧菜煮饭做家务,就是看电视。 她每天早上6点半爬起床,在厨房里东摸西抹,开始烧开水,装满大中小3个热水壶。过滤器的水她总是不敢喝,老说喝了肚子不舒服,水一定要烧开才能杀菌。也曾考虑换个设有冷热双用的饮水过滤器,随时有热水泡杯咖啡,然而,始终不放心。 忙完烧开水,阿姨就准备早餐,或蒸面包、蒸包点,要不就来个干捞面、煎饼等。那刻,我们还卷在被窝里呢! 早餐还在胃里没等消化,阿姨已想着煮什么午餐了,她自言自语一番后,打开冰箱,把菜一一摆在洗手槽旁,肉更是提早拿出来解冻。有时真想不通,问起时,101个理由,脑筋可灵光了! 离不开旧时代观念 阿姨的生活离不开旧时代观念,时间的火没有在她思维里点燃。的确,不是每个老人家都能脱去过往的束缚,跟着时代的轮轴转。他们对新颖万变的发明缺乏信心,越方便快速的时代,宛如魔爪消耗他们的精力,然而,缓慢与等待是否成了现代人耐力的考验?是不是一把磨损耐心的刃? 午餐后,阿姨才稍感悠闲,躺在懒人椅上听听午间新闻,看看电视节目。阿姨习惯一边看电视一边操控波道。我们很少陪阿姨看电视,原因?每当广告一出现,阿姨就会转换波道,有趣的是她熟练遥控器的按钮。阿姨还会一边看一边说故事,细数情节,往往让你错过演员的某段对话。如果你想知道结局,阿姨能记上365天,一再重复也不厌。 阿姨习惯睡午觉,寂静的午后的确是她小憩的好时光。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人认为午睡是养神静心的活动。其实,静也是动的前奏。 睡醒,正是阿姨准备晚餐之时。以前,一家十口,菜量大,碗盘多;如今,孩子们各奔东西南北,有的远在海外,不能每个农历年共餐团圆,视频祝福成了管道。父亲回天家后,母亲和阿姨早已习惯三两人一起吃饭,菜量虽然少了,但种类不缺。 阿姨的日常堆叠了平凡的生活,然而,一个快步入80的老妇,还能行动自如,煮菜烧饭打扫卫生,我想这是上天的恩泽与赐福。 岁月递嬗,时光荏苒,新一年好好与自己和他人相处,与老人家共处,更需多一分体谅与包容,珍惜彼此。愿——生活好好过,即使平凡也是莫大福分。
1星期前
我的邻居是一位矮小勤奋的印度阿姨,也是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偶尔见面聊天,她总是笑意盈盈,谈起她幸福的家庭时更是眉飞色舞。她的丈夫是退休文员,温文尔雅,每天傍晚都会带着狗在草场散步。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娶了一位漂亮的华印混血太太,夫妻俩都是工程师,育有两个可爱的小女儿,由阿姨帮忙照顾。小儿子也是工程师,全家人住在一起,家里常常充满孩子们的笑声和嬉闹声,热闹非凡。 今天是阿姨小儿子结婚的日子,我们一家受邀参加婚礼。之前我错失了几次机会,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印度婚礼,心里既兴奋又期待。婚礼设在附近一间冷气多用途礼堂,时间是上午9点到11点。 到达礼堂时,新郎和伴郎穿着全白镶金边礼服,在门口迎接宾客。他们看到我们远远走来,热情地挥手招呼:“来来来!快到里边就座!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新郎满脸笑容地向我们握手。邻居阿姨今天特别打扮了一番,化了精致的妆容,头发盘成圆发髻,装饰着白色花环,身着深紫色纱丽,显得高贵优雅。她和丈夫满面笑容,看得出来十分开心。 婚礼场地布置得美轮美奂。以白色为主色调,礼堂内约有40席,桌椅都披上亮白布套。中央的红毯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台上,两侧摆放着精美的大象雕像,每个雕像立于芬芳的花盆中,增添了一份庄重与神秘感。台上的背景是一幅白色网状板,连接着两根白色粗圆柱子。上面挂满了鲜花串,显得庄严而神圣。旁边的白色仙女神像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于印度的神庙之中。 礼堂内宾客众多,不仅有印度人,也有一些马来人和华人,显然是新郎的同事。随着音乐响起,男方家族成员排成行走入礼堂,花童领着伴郎、新郎与家人缓缓步入红毯,走向台上。新郎坐在备好的垫子上,开始接受传统祈福诵经仪式。接着,女方家族陆续入场。 “新娘好漂亮啊!纤细高挑的身材,真像模特儿!”女儿感叹道。 新娘身着印度传统纱丽,乌黑亮丽的长发垂落在背后,以多串白色花环点缀着发间,额头与鼻旁都装饰着精致的金饰,妆容细致,脸上挂着温柔的笑容,美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我们坐在台下,一边欣赏婚礼仪式,一边品尝主家准备的小食。香脆的印度零食“母鲁古”让我们吃得停不下来。女儿兴奋地说:“这零食超脆的,真好吃!” “这红豆冰也不错!包含玉米、豆蔻丝和百香果,加上少许炼乳,风味独特,又冰冰凉凉的,特别开胃!”儿子回应着。 仪式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欢呼声。两位新人正式成为夫妻。接下来是用餐时间,宾客纷纷起身排队品尝美食。右侧是印度自助餐台,各式咖哩有羊肉、鸡肉、蔬果和脆饼一应俱全;左侧则是准备给穆斯林宾客享用的清真菜肴,包括什锦菜、咖哩鸡和洋葱沙拉,香味扑鼻,让人食欲大开。外子最爱咖哩了,所以吃得赞不绝口。 餐后,我们依照传统方式排队上台,向新人献上祝福语和礼金。道别时,邻居阿姨热情地拥抱了我,笑着说:“谢谢你们的到来!” 想起善良的印度朋友 这场婚礼让我深深感受到邻居阿姨一家人的温馨与幸福。在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能近距离体验如此丰富的文化是一种幸运。 这场婚礼也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共事的一位印度助理玛苏拉。她是位个子娇小、勤奋又贴心的女孩,工作时总能与我配合得天衣无缝,我很喜欢与她一起共事。那时,我正怀着女儿,特别嘴馋,无意中提到自己很想吃咖哩鱼,没想到第二天午餐时,玛苏拉递给我一个装满咖哩鱼的便当盒,说是她特地为我做的。还有一次,我随口提到已经很久没吃花蟹了,因为家人担心孕期吃海鲜可能引发过敏,所以一直不让我碰。同样地,玛苏拉第二天又带来了一份香气扑鼻的咖哩花蟹。 “你运气真好,最近市场很少见到花蟹,刚好今天让我买到了!” 她笑着说:“虽然你是孕妇,但尝一两块问题不大。按照我们印度的传统,孕妇想吃什么,家人都会想尽办法满足。”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她们的习俗,但她的体贴与关怀让我深受感动。 我们共事的时间不过短短一年。她没有手机,除了工作上的每天见面,我们没有其他的联络方式。后来,我为了专心照顾家庭和3个孩子辞去了工作。不久后听说玛苏拉也离开了公司。从那时起,我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半年后的一天,我意外接到了她的电话。“姐,我现在在外地工作,一切都很好!姐,我要结婚了!我的未婚夫是个好男人,对我很体贴,还买了一间挺大的房子。我真的很开心!”电话那头,她的语气洋溢着喜悦。她接着说:“姐,我知道你现在忙着照顾孩子,婚礼太远就不用来了,我也没时间好好陪你。今天就只是想跟你分享这个好消息!” 我还未来得及回应,电话里她的声音就渐渐变得模糊。是的,她还是没有手机,那通电话是从公共电话拨的,因投币用完而不得不挂断。从那以后,我再也收不到她的任何消息。 一晃18年过去了。今天的婚礼让我不禁想像,当年的玛苏拉会不会也像今天的新娘一样,满怀幸福地走进人生的新阶段?不知如今的她过得怎样?也许她已事业有成,也许她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甚至成为了祖母。无论如何,我都衷心祝愿这位善良的印度朋友,在遥远的地方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1星期前
“衆”是“眾”的异体字。 那时候和同事刚进入编辑的工作时,我们都准备了一份异体字的对照表,以便我们可以检查书中错误的字。还把在书本排版软件InDesign如何导出印刷档的步骤也写了出来。这个方法是否有效?其实我觉得后来我们在写着写着的时候,都把大部分的异体字记牢了。有些方法虽然不够聪明,但太聪明的方法不可爱。自从接触编辑后,发现有些方法很聪明,也很有效率。但也觉得有些事情可能是需要自己“摸”出来,你才知道那是什么。比起手把手指导,我也希望把自己放到一个空间,让我尝到失败与成功的时候。 上班了一段时间,手提电脑上添加了不少的贴纸,感觉每个贴纸都代表着不同的心态或是感受。唯一没变的贴纸纸条——就算发黄、破旧或破烂,我也只是会换上新的纸,但还是会在上面写上相同的句子:“我想一觉睡到天亮。”一觉睡到天亮,除了是失眠者奢侈的愿望,更是编辑的愿望。能一觉睡到天亮,也因为“赶工(赶书)任务”已经完成了、书本似乎毫无差错,可以安心入睡。有人会觉得书本进入印刷,不就代表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吗?其实不然。进入印刷阶段,那也表示一切再也无回头路(不是)。另个想法就是编辑能够保持精神状况良好,尽量睡得多一些,还满重要的。夜夜笙歌的编辑因为精神不足,可能会没办法做好一本书,但是夜晚不睡觉的编辑,不一定无法做好一本书。因为有些编辑适合白天,有些编辑适合夜晚。 接触过的出版社或独立书店好像是个“水里世界”。所谓的水里世界是你会遇到的同事,恰好都是水象星座。但同时我也有感到却步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做事情”或“做工”的时候,感性的情绪是否就该移后?后来接近所想像的、梦寐以求的,却也更知晓那些可得与不可得的。不可得就好像一个完好无缺的身体,一个假日的时间,一个不受影响的心理状态。日子的变化是从厚重的ASUS手提电脑换了轻便的HP手提电脑。有好多不适的身体状态加深或是更强烈了,例如腰酸背痛,眼睛干涩,容易感到疲倦,假日可以睡一整天。当时在想:在征聘任何想进入编辑行业的人,在进入编辑行业之前,是不是也应该准备一份“编辑检查”(好像健康检查似的)。例如可以询问一天需要喝多少杯续命水(可以是咖啡也可以是酒精,也可以是任何甜甜的饮料)、是白天人还是夜晚人、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是否龟毛、是否会对小细节执著、是否很偏执、是否能够忍受寂寞、是否能够同理的人……这些看似聊天的问题,却更像是编辑的工作会遇到的问题。 出版犹如“死里逃生” 当看到说出版社是否要“放掉”好内容,迈向转型或是另一种经营方式的时候,那种“传统型”的人格会冒出,还是觉得专注做一种书,其实就足够了。即使知道这可能并不会有任何的盈利,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执著地坚持那些无用的东西。我相信“新”,也相信转型有它的好,但有些东西还是有个专属于它的位置或定位。以“死里逃生”形容出版,或许过于复杂和严重,但有的时候,确实好像一种死里逃生。在死线前完成一本书、一本书在印刷的时候需要完美出品、一本书只能容许少许的错字,或是有的时候在选择进退之间、发生事故时的各种情绪转变,就好像“死里逃生”一样。
2星期前
2星期前
近日车上的播放器修理好了,可以通过手机信号接通电讯网络。驾车时可以在大屏幕上使用导航、播放音乐、收听新闻、接电话和语音视频等等,一举数得,非常方便。在上下班两个小时多的路途给我一个娱乐和吸收新知识的平台。 一天,在收看罗振宇的《文明之旅》视频中了解到宋朝庆历七年,也就是辽朝重熙十六年,赵宗实和高滔滔结婚,他俩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以及高太后,对照显示当年是公元1047年。当时心想如果国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纪年是非常不方便的。 记录生活、工作和历史等等,最关键的是在于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社会、国家和世界所造成的影响和回响。然而要将事情串联起来,并且厘清一些事件的因果关系,一个统一的纪年和历法变得非常重要。 虽然现今世界各地仍然存在许多年号和历法,但是公历纪元或称西元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广泛使用的纪年标准。这相当于为国际社会设立一个共同的时间表。它源于西方国家使用的基督纪年,据说当初是以耶稣出生年份为纪年的开始。 今年2025年是耶稣出世的2025年,言下之意,如果耶稣在世的话他已经2025岁了。 在以前纪年历法还没有统一的日子,大家都习惯于自己的生活区域,而对外界没有太大的交界。共用一种纪年作为记录方式使一切变得更简易和便捷。或许这也可以诠释为人类走向世界,勇敢走出自己舒适区的表视。 例如一对走出各自国度的异国夫妻,在历法纪年未标准化之前,他们趋向使用自己国家的年号和国号,在表达时间和日期比较缺乏默契。可能一方会说:“他与太太在昭和33年末相识,翌年结为夫妻。”太太却说:“我们是民国47年在日本横滨邂逅,第二年结婚。” 不记年龄 只记生肖 经纪年对照,他俩是于公元1958年结识,1959年结婚的,双方都没错。 十多年前,到马六甲旅游,在三宝山下的宝山亭看到一座石碑,碑题以篆书刻写着“建造祀坛功德碑记”,立碑日期乾隆六十年乙卯桐月。对照西元纪年为1795年3月。根据记载,此亭由第8任华人甲必丹蔡士璋和善士们出资兴建,以供前来扫墓的后人落脚休息。 去年7月,正值华教元老沈慕羽111岁冥诞公祭,出席者包括华教人士、学者、政要、社团代表和学生等等。墓碑镌刻着用沈老浑厚书体写出的对联、墓志铭“服务一生,战斗一世”、肖像、国民党党徽、后人子嗣姓名和生卒日期等等。 如墓碑所示,沈老生于癸丑年六月十八日,逝于己丑年正月十一日;也不必查阅纪年对照表,墓碑上镌刻着生于1913年7月20日,逝于2009年2月5日。 比起用历法、年号、日期来记录事情,妈妈的记忆法更精彩了。她说老家的旧冰箱是小妹出世不久后买的,小妹几岁,这冰箱就有多少年。老家开始重建时,我还未上小学。 妈妈共有13名兄弟姐妹,她从来不去记他们的年龄,只记生肖,再从生肖推算年龄。几年前的农历新年,大家齐聚位于吉打州日得拉的小舅家,场面热闹非凡。如果所有的舅舅阿姨,加上他们的孩子、甥侄、孙玄辈都到齐,肯定有百余人。 妈妈说我、小舅、二舅以及大姨都肖狗。那年我虚岁50,她顺序往上算小舅62岁,二舅74岁,大姨妈86岁。结果引起一阵生肖比拼潮,各个生肖“拉帮结派”拍全体照,气氛顿时活络起来。在喧哗声中,还比较哪个生肖人数最多呢! 另外,妈妈虽然说不出冠病疫情期间的行动管制令(MCO)是公元多少年执行,但是她却牢牢记得当年中国(其实是武汉)农历新年除夕封城,还记得她的孙子在四川大学念二年级,有幸在封城的前两个星期回国。 妈妈这种没有国号,没有历法的记忆法,虽然不是很精确,不过不要紧,记录生活并不像撰写历史那样繁琐。这种一件事挨着一件事的记忆法好处可多了,尤其是在家人联谊叙旧时,总会牵动许多主题以外的“花絮”,让大家沉醉甜蜜的共同记忆中。话题不断,笑声不绝。
2星期前
曾经听历史老师说,当年从中国南来的华侨,在马来亚落脚了一段时间后,聚居的地方一定有这四种场所——庙宇、义山、宗祠和书院。 庙宇是为了祈求在异乡谋生顺利、身体健康,如马六甲的青云亭;宗祠是为了不忘自己的根,如吉隆坡陈氏书院(这是南来的华侨延用当年中国岭南这个省份的做法,为避免遭受清廷的对付而以书院取代宗祠);义山是为了让身故后不能回到中国安葬的过番客在当地入土为安,如吉隆坡的广东广西义山;书院则是秉持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传统观念,为随自己南来或是后来在南洋出世的孩子接受教育而设,如槟城的五福书院。   去年底到了槟城一趟,原本想搭乘缆车上升旗山,但因为适逢假日旅客众多,就打消了搭缆车的念头,改以步行,按路线标的,却被引到了升旗山脚的天公坛。 此坛内存有石碑刻文,记录了1932年间的华侨企业家、万金油大王及报业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捐助天公坛的事迹。碑文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文化载体,是记录当时历史重要的信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还听一位历史导览员说过,古早记述的工具不像现代如此发达方便,要了解一段历史可不可靠,需要的是文字记述,碑刻文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天公坛主殿大门上方挂有“人千天一”的牌匾,此牌匾历史可追朔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956年修复至今。我用搜索引擎找了一下,发现只有天公坛有这四字的相关资料,那似乎是天公坛专有的。我一直思忖,什么是“人千天一”,估计意思是“人有千个,天只有一个”,那为什么人的单位只用“千”,而不是更大的单位“万”呢? 这或许跟出自《红楼梦》的成语——“千人一面”(意思是人数众多)有关系。但千人一面有贬义,通常用作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众多人一个脸谱,所以又将千人倒装成人千吧。 从槟城回到吉隆坡,我又接到友人的邀约,到位于雪兰莪雪邦县内的沙叻港新村饮茶。沙叻港是一个小镇,也面临着年轻人不断外流的窘境。据当地耆老罗先生说,早年那是一处港口,临近现在的雪邦机场,叫山番港;雪邦市区则叫致和港,都可经水路连接到海口,而旧时陆路不发达,交通多半依靠水路。 水尾娘娘庙是镇内唯一的庙宇。水尾娘娘是海南人供奉的神明,早年沙叻港主要是海南人聚居地,在其入口处,可以看到沙叻港下方又标上“洛伽亭”三个字。罗先生对这事有点探究,经常四处向到沙叻港做田野调查的中国及本地学者推敲这事的由来(由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离沙叻港不远,经常有教授带学生到那里进行田野实地考察)。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遇见了一位中国来的学者,给他提供了些线索——这个洛伽亭,很大可能与海南省的洛伽寺有关。 据那位中国学者说,洛伽寺是一座建立在海上的寺庙,位于海南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东和村。由于沙叻港早年主要是海南人为主,所以在沙叻港下方出现洛伽两字,也就有了理据。因为庙宇已用水尾娘娘为名,故而就不用洛伽庙而用洛伽亭,又或许要与海南洛伽庙有所区别。 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往往在这些阿公阿嫲们留下的瑰宝被重视的程度可窥得一二。
2星期前
3星期前
报道、摄影:伍思薇 (吉隆坡17日讯)时代改变,加上或是受到冠病疫情影响,今年的清明节祭品市场除了推出更多紧贴潮流的祭品,也出现更多消费者选购年轻往生者供品的趋势,尤其是孩童相关的祭品需求显著增加,因此,市面上也可看到更多年轻休闲服、儿童服、玩具、奶粉等款式的纸扎品。 清明节将至,神料店各式应节纸扎品已纷纷上市,款式包罗万象,从衣食住行到最新的豪华汽车、电子产品、建筑物及美食到小朋友的物品等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给。 《大都会》社区报记者早前走访半山芭巴刹一带的神料店时,只见店内已开始出现大量顾客在选购祭品。 有些顾客细细挑选,希望能为先人“购置”更体面的用品;有的则直接买上一整套,包括衣服、鞋子、豪华住宅及豪车。业者及店员都熟练地为顾客包装好,并提醒他们祭拜时的注意事项。 只见大部分神料店的货架上都摆满各类祭品,除了常见的纸扎屋子、汽车及金银元宝,甚至还有仿真的手机、电子手表、名牌包及各类美食。 纸扎品价格涨10至20% 据了解,3月5日的惊蛰日(白虎开口日)被认为是“阴阳交界”较明显的时候,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去世后一年内的往生者仍属于“新亡”,不适合在清明节正日进行大型祭祀。因此,家属会在惊蛰日后开始为前一年去世的亲人准备祭品、上香及扫墓。 受访业者表示,今年的惊蛰日落在3月5日,自6日起就陆续有顾客前去神料店购买祭品,准备祭拜去年逝世的往生者。 神料店里也有纸扎大闸蟹,其精致度让人大为惊叹。 他们表示,今年的纸扎品价格普遍上涨10至20%,纸扎品也推出很多新品,包括特斯拉电动车、休旅车、3C电子产品、按摩椅及四合院等。 他们说,以往大部分顾客都是为年长往生者购买祭品,近两年许是受到疫情的影响,购买儿童及年轻往生者祭品的数量增加了。因此,纸扎品也推出更多年轻休闲服、儿童服、玩具、奶粉等款式。 苏伟业(万能香神料有限公司业者):特斯拉等豪车受欢迎 “目前,许多人已经开始购买清明节的祭品。按照传统习俗,人们可在惊蛰(白虎开口日)后开始祭拜去年逝世的往生者,而逝世多年的往生者则要等到3月20日后才适合祭拜。因此,不少人选择提早采购祭品,以便为先人进行祭祀。 纸扎品的价格每年都会有所调整,今年也不例外,整体价格略有上涨。然而,这并未影响人们对祭品的需求,基本的供品及衣服、鞋子、首饰等,都是常见的购买选择。 在祭品方面,近年来消费者的会选购新品,如纸扎车的款式紧跟潮流,今年新推出的特斯拉等豪车备受欢迎。相比之下,旧款的私家车已逐渐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路虎揽胜(Range Rover)及雷克萨斯(Lexus)等豪华休旅车。此外,祭祀用品的种类也不断丰富,例如独立式洋房、甚至中国四合院的建筑模型,都已成为市场上的新选择。 除了车辆模型外,其他食物如鲍鱼、啤酒、大闸蟹及寿司等食品,以及仿真度极高的智能手表、手机、平板电脑及蓝牙耳机等电子产品也开始流行。厂家不断创新,推出更精致、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纸扎品,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此外,目前清明节祭品市场方面仍以年长者为主要顾客群体。然而,或许是受到疫情的影响,近年来许多顾客也开始购买年轻往生者的供品,祭品市场也因此出现新的趋势,特别是孩童相关祭品的需求增加,如奶粉等用品。” 杜成坤(成坤神料店业者):引进中国新款祭品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采购祭品,但目前的购买量仍不算太多。今年由于人工成本上涨,祭品的价格也略有上调。 在所有祭品中,销量最高的依然是纸扎衣物,如衣服、裤子及鞋子等。此外,冥纸、金银纸、往生钱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祭品。至于其他祭祀用品,顾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预算决定是否购买,有余裕的可以多买一些进行焚烧,而预算有限的则会减少采购。 我发现今年中国厂家有生产一些新款式的祭品,其中就有仿真的纸扎缝纫机。我已经订购,但由于货品尚未到达,暂时未能上架。类似缝纫机这样的纸扎品在本地较为少见,主要是中国厂家专门制作,工艺精致,外观逼真。 作为小本经营的商家,我不会大量引进这类国外进口的纸扎品。主要原因是进口货的到货时间难以掌控,若是延误,可能会导致滞销。” 唐文杰(生宝香烛神料店业者):顾客仍以年长者为主 “近年来清明节祭品的购买趋势相对稳定,整体购买量变化不大,许多家庭长期以来都有清明拜祭的习惯,因此每年都会固定前来购买供品。 在价格方面,由于通货膨胀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祭品的价格普遍上调10至20%。不过,这种调整并未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因为祭祀用品属于刚需商品,消费者仍会持续购买。 如今清明节祭品市场也不断推陈出新,如金银纸等传统供品在设计上进行改良,同时,纸扎电子产品也紧跟科技潮流,例如iPhone 16等最新款式的智能设备已进入市场。此外,今年也推出来许多豪华休旅车的款式。 目前我们的主要顾客仍然是年长者,年轻一些的则是80后。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一代对祭祀文化的熟悉度较低,因此通常由长辈负责采购,年轻人则可能仅选购额外的祭品作为补充。”      
1月前
“你说,如果我们人死后遗体不下葬的话还可以用来干什么?”朋友偶然的一句话,开拓了我的思路。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老太太,她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医学研究,遗体最终被切片成2万7000份。科学家通过仪器扫描这些薄片,然后通过科技把这些数据变成“数据人”,以作为往后的医学研究。我很佩服老太太的豁达,愿意让自己的遗体为医学做贡献。 就在不久前,新加坡也有一位老人为自己注册了遗体捐赠。他的遗体将会交给国家的医学院作为研究用途。个人也为这样的行为感到万分敬佩。 很早很早以前,我也想过,如果可以,我希望死后,身上如果还有可以用的器官,我都愿意捐赠出去。就比如眼角膜、心脏、肝脏之类的,让那些身患疾病等待器官的病人有机会健康地活下去。但是科技的进步,仿佛已经有办法通过三维打印技术把所需的器官打造出来,不用再苦苦守候,虽说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确实是病人的福音。 早点思考和讨论死亡 生命真的很神奇,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明白,两个连肉眼都看不见的东西,通过结合和孕育就可以长成一个一米几的大个子,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然后衰败。到了最后留下一堆的血肉。 我们在生的时候,已经体验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一辈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那么剩下的这一堆血肉是不是也应该归还给这个世界,尘归尘、土归土?如果真的有谁还愿意用这一堆血肉去发展人类的文明、去拯救他人的性命、去喂养花草动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是被传统的熏陶束缚,或许是信仰的不允许,又或许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未知和恐惧,我们总是不愿意思考和讨论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和安排。其实,如果人生只有一件必然的事,那么就是死亡。既然它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和身边的人聊一聊?至少告诉他们,关于我们留下的那一堆血肉,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对待。 人生短短几十年,多给家人一些陪伴,也给他们多做好一些思想准备。别离的时候一定会有,先道别,莫等时候到了匆匆一去,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他们。
1月前
2022年有一部电影叫《人生大事》,看得我泪流满面。电影主要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小女孩之间。男主从事殡葬业,小女孩是一个孤儿,两个孤独的灵魂就这样牵扯到了一起。男主的父亲去世前告诉男主,他的葬礼不要铺张,也不要什么灵骨塔和骨灰坛,越简单越好,人本来干干净净地来,最好也是干干净净地走,最重要的是要体面。 男主最后不顾姐姐的反对,把父亲的骨灰和烟花混在一起,一炮烟花把骨灰送上了天。给了他父亲一个简单、干净且体面的最后一程。 无独有偶,最近在新闻上看到,有人把自己祖父的骨灰也用同样的方式,贴在烟花上朝空中发射,给祖父美丽动人的最后一程,一家人则温馨地围观这场盛宴。他们受访时说了,这样他们就会感觉祖父一直与他们同在。 把骨灰制作成宝石 这么奇怪的“安葬”方式,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荒唐。也有很多网友调侃,这样所有人都会吸入他们祖父的骨灰。我只是觉得,只要他们一家人觉得这样很美好,事实上也没有什么不好。比起烟花葬,我还听过有人把骨灰制作成宝石、把遗体用防腐剂保存做成客厅的茶几,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只是对已故的人一种爱与思念的表现,并没有对与错。 其实这也和我们的人生一样,活着主要还是要自己觉得舒服。什么世俗的礼节,社会的批判,只要我们不伤天害理,只要我们不妨碍别人,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需要顾虑那么多。 人走到最后都要和这个世界离别,就像戏中所说的一样,人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么为什么还要留下一堆的土坟灵位去麻烦后世的子子孙孙?过了两代,他们也不一定理会你到底是哪一位。像这样放一炮烟花,给自己的人生画上美丽的句号,其实就很灿烂,很美好,很体面。
1月前
我有一个姐夫是藏传佛教徒,我有很多西藏文化和知识都是因为他才开始接触的,当然也包括了“天葬”。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我去他的家做客,那个时候他正在看一卷西藏纪录片,为什么用一卷,因为那个年代还有录像带。正好播放的段落就是藏族的“天葬”。 他们会在人死后用白布包裹起来,再请来喇嘛为其超度。等待三天的超度仪式结束,就会让家中长子,或是和死者关系相近的人把尸体背上山,交给天葬师。天葬师接过遗体后,会用工具,比如斧头和大刀把尸体砍碎,然后散落在天葬台附近。说那是天葬台,其实也就是一片比较宽敞的山顶。 无需祭拜和立碑 尸体还没完全撒出去,就会有一群秃鹰从天而降,开始啃食那些尸块。纪录片里面的画面拍摄得很客气,但是通过图像可以想像现场的画面有多么的触目惊心。当时年幼的我却不觉得可怕,反而对这一种文化多了一分好奇与向往。甚至我能够体会他们那种让死者回归自然的心境。等待秃鹰把尸块啃食得剩下骨头的时候,天葬师就会用一些较大的石头把骨头砸碎,再混入一些血肉,继续抛给秃鹰,直到什么都不剩。 在藏族人的信仰当中,他们相信人的灵魂在100天之后就会离开人世,所以不需要祭拜也不需要留下什么牌位或是墓碑,因此肉身也没有保留的必要。像这样把肉身回馈给自然就是在效仿当时佛祖割肉喂鹰的善举,为世界尽最后一分力。他们也相信,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操作,人的灵魂就可以去到天堂。 当然,这是藏族的文化与信仰,在很多国家天葬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只是我在想,在这个讲究环保的年代,天葬也许是更适合的一种选择,毕竟比起我们熟悉的土葬和火葬,它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最少和最小的。
1月前
1月前
(新山21日讯)柔佛古庙洪仙大帝第拾壹大锣鼓队名誉主席拿督林德明,欣见鼓队每一年都有新的苗子加入,充份体现了华人对“传承”这个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他昨晚在柔佛古庙洪仙大帝第拾壹大锣鼓队平安福宴上致词时,对鼓队的成员集合了老中青少多代人的特色给予赞赏,并深受这样的组合所感动。 林德明提到,鼓队的永久名誉主席兼执行顾问叶楚善是最佳例子,她从小就跟著父亲加入鼓队,随后更担任鼓队的主席,这种一代人传给一代人的传统,是文化传承所不可或缺的。 第拾壹大锣鼓队是在1954年创立,他说,鼓队成立以来,一直是新山福建会馆在柔佛古庙游神队伍中的中坚份子,特色之一就是洪仙大帝战鼓,雄壮的鼓声不仅振奋人心,更令许多参与游神者心中升起莫名的感动。 “除此之外,鼓队在每一年的平安宴,本著慈善捐出款项支持教育的精神,也同样令人感动。” 他指出,这些年来,鼓队捐出的款项,已累积超过100万令吉,支持华教及帮助莘莘学子的心意,值得其他团体敬仰和效法。 林德明也是新山福建会馆的会长,他希望会馆也能向第拾壹大锣鼓队看齐,为有需要的贫寒子弟提供帮助。 第拾壹大锣鼓队主席刘建国致词时则透露,今年是他第一次率领鼓队参与柔佛古庙游神盛会,他很感谢各方的配合,让鼓队顺利完成今次的游行。 在昨晚的平安福宴上,鼓队再次发挥大爱精神,总共拨出3万2800令吉捐助多个教育团体及关怀基金。 受惠团体分别有:柔佛古庙关怀基金(3800令吉)、新山宽柔中学贫寒子弟助学金(3000令吉)、宽中古来分校贫寒子弟助学金(3000令吉)、宽中至达城分校贫寒子弟助学金(3000令吉)、南方大学学院(2000令吉),南兴华小董事会、培华小学家协、宽柔一小家协、宽柔二小家协、宽柔三小家协、宽柔四小家协、宽柔五小家协、圣若瑟华小董事会、坚柏华小董事会、班兰华小学董事会、国光一校董事会、国光二校董事会、辅士学校家协、建集华小董事会、明德华小家协、金山园泰丰华小家协、丹柏华小董事会以及江加埔来文化华小家协(各获1000令吉)。
2月前
2月前
女为悦己者容,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亮丽自信,现代女性到美容院洗脸,购买护肤品为自己增添姿色,已经是习以为常。 然而,在祖母及母亲那个年代,经济条件不足,生活条件匮乏,浓妆艳抹只能靠传统手艺,那时流行一种叫绞面的独特美容技艺,也有人管它叫线面。 那时,在乡下长大的人都听过,福建人称作挽面(bán-bīn)的一种使用细线除去妇女脸上汗毛的美容传统技艺。 那个年代,女子一生至少要挽面一次,女子出嫁之日会进行挽脸美容的礼仪。挽面的习俗是为开脸(开面),具有带来好兆头、吉祥好运之意。产妇在满月时也习惯挽面,寓意脸庞如满月般美好皎洁。 但也有个别情况,在富裕家庭的小姐们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挽脸一次,在盛大传统节日前,姐妹们喜欢聚集在居家明亮的场所,一对一地轮流“挽脸”,为增添节日的气氛先从脸部开始。 每当农历新年到来,妈妈会与左邻右舍的女性长辈,相约在一起互相为对方挽面,作为年幼晚辈的我们,对大人的这一活动深感好奇,长大后才明白个中道理。 回忆在乡下窥探挽面的技艺,不但经济实惠还能增进邻里情谊间。首先在对方的脸蛋抹上一层香粉,那时的香粉是装在一个小四方盒子,叫做“双妹”的品牌。 出嫁时要挽面 挽面手艺看似简单,操作起来还得靠一双巧手。嘴咬线头一端,一只手在拇指与食指上把线头绕好,另一只手腕把线套着,再给线圈转两三圈,形成剪刀状就可以开始操作了。 驻足围观的小姐姐们,看着妈妈手上的细线犹如蝴蝶般,在阿姨脸上来回拉弹,脸上的细毛就一一被除掉,都叹为观止,直呼好神奇啊! 当小姐姐被大人问到要不要挽面时,个个摇头说不,而大人告知出嫁时也要挽面,小姐姐们急着回应不嫁人!不嫁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从前还流传着一道闽南语谜语:“四目相看,四脚相撞,一个咬齿龈,一个面皮痛。”谜底就是“挽脸”啦!这有趣的谜语成为小时候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挽脸这种古老的美容法纯粹靠拔,其感觉并不好受。但是,长辈会对准新娘说挽脸时有点痛感才会“有人缘,得人疼”。这种古老奇特的美容法,不仅仅是省钱,而是比用剃刀要好,它不会伤损皮肤,能延缓汗毛再生,使皮肤变得细嫩明亮,并减少皱纹的产生。 曾经有老外在中国闽南地区乡间游走时,看到挽面这一传统修容法,赞叹这是“东方奇观”的技艺,但这个“儿时奇观”在我国已经落寞至无迹可寻了。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