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停车场

2天前
2天前
4天前
1星期前
3星期前
(新加坡9日讯)39岁咖啡店助手庆祝跨年后,被发现倒卧在停车场,头破血流,昏迷送院4天后丢命。55岁男子落网后被控蓄意伤人。死者遗孀和弟弟欲知来龙去脉,远道飞往新加坡听审。 《新明日报》报道,来自越南的39岁死者陶文谦(Dao Van Chien)在狮城一家咖啡店担任助手,岂料庆祝跨年后于今年1月1日凌晨12时40分,被发现倒卧在园景路贵族保龄球场的露天停车场。 他当时头破血流,昏迷送院,4天后情况恶化,最终在家属的同意下拔管离世。 一人事后被捕,他是现年55岁的新加坡男子黄志宏。他面对一项蓄意重伤他人的控罪。 根据控状,被告事发时朝死者脸部打了一拳,死者倒地时后脑重创,最终导致死亡。 死者的遗孀武氏琼(35岁)和弟弟陶文本(30岁)在事隔9个多月后,首次踏出国门,从家乡花了5小时车程前往河内机场,再飞到新加坡听审,希望能厘清事情的始末,也将取回死者遗物。 遗孀与死者结婚14年,育有13岁和8岁儿子。她受访时不禁悲从中来,多次落泪,更说当天接获噩耗后多次晕倒,几乎无法下床。 她说,丈夫是家中长子,虽然长年定居外国,但家中许多事情还得由他做主。夫妻两人每天打视讯电话,一天至少三四次。她称,丈夫离世后一家人终日以泪洗脸。 “孩子们都非常想念爸爸,放学回家看见他的遗照都会哭。我的家婆情绪也很激动,只要一提到丈夫的名字,她就会流泪。” 弟弟陶文本则说,死者在他眼中是个100分的哥哥,从不发脾气而且很照顾弟弟们。他说,父亲4年前出海捕鱼时不幸跌入海里失踪,没想到哥哥也客死异乡。 “我需要帮助时哥哥总在身旁,对我来说,他是最好的。现在哥哥走了,轮到我帮助大嫂一家。”(部分人名音译)。 出国闯荡20多年 死者原计划年底回乡安居 死者自幼出国闯荡养家20多年,原计划今年底回乡买船,捕鱼为生。 弟弟陶文本说,哥哥很小就辍学,16岁便离开家里,先后到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闯荡。不过,离乡24年加上母亲多年来患有关节炎,他打算今年底回乡与家人团圆。 遗孀武氏琼也说,死者曾透露回乡后打算继承父业,买艘船以捕鱼为生,但如今再也无法达成愿望。 她也说,上次与丈夫见面是2022年冠病疫情解封没多久后,之后有超过18个月没见面,如今却天人永隔。 她说,虽然丈夫已经离开,但为了2名孩子与家婆,她会坚强下去。 庭揭被告有6次伤人案底 被告今早认罪,庭上揭他有6次伤人案底。 被告黄志宏今天早上在新加坡国家法庭认罪。 根据被告的求情书,他事后要作出赔偿。代表律师说,被告为死者筹了1500元(新币;约4934令吉),但之后尝试转交给死者家属时,对方拒收。 控方则说,被告在未被挑衅的情况下动手,看到对方倒地后也没留下协助。 庭上也透露被告有过6次伤人案底,也曾因此坐牢。 案件展至明天下判。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新加坡15日讯)7岁小学女生在公寓停车场等校车时,岂料遭另一辆校车撞倒,送院后不治。 《新明日报》报道,这起致命车祸发生于今早6时20分, 地点是在芬维尔巷(Fernvale Lane)的执行共管公寓(EC)The Topiary。 媒体接获读者通报,指一名女学生遭校车撞倒,被紧急送院。 记者赶到事发地点,据观察,现场约有四五辆警车停在公寓的停车场,警员也在检查一辆白色的校车,周围也放置了证物号码牌,当时家属正在和警员交谈。 据了解,女学生出事前站在第23座公寓前的停车场等校车。一般相信,校车从公寓大门进入后,会绕公寓一圈,并经过停车场。 死者的哥哥受访时神情伤心,他告诉记者,撞倒妹妹的校车并非她在等的校车,当时她要搭的校车,跟在肇事校车的后方。 他指出,早上同个时段,有多辆校车在该处接学生,妹妹也是在停车场等校车,岂料遭校车撞到。 “听说肇事校车司机当时是在看着左边的车镜,没看到站在前方的妹妹,直到司机发现碰撞到东西才停下。” 他也说,妹妹送院后在医院过世,家人过后要去医院办理手续。 死者的哥哥过后跟亲属一起离开,其他亲属神情悲伤,一名女家属甚至需要人搀扶。 传撕心裂肺叫喊声 居民议论纷纷 事发后,有居民听见撕心裂肺的叫喊声,议论纷纷。 据记者观察,因为多名警员现场做调查,而引起居民注意。 不愿具名的居民说,今早6时许听见撕心裂肺的叫喊声,没想到是小学生被撞。 另一名居民也指出,女儿告知她今早在公寓内发生的车祸后,她也提醒女儿等校车时要特别小心。 “平时,有的校车在大厅接学生,有的则去每座公寓楼下的停车场接送。” 67岁校车司机被捕 校车司机因粗心驾驶导致他人死亡被逮捕。 新加坡警方受询时表示,警方于今早6时20分接获通报,一名7岁的女行人在昏迷的状态下送院后逝世。 67岁的男司机在粗心驾驶导致他人死亡的罪名下被逮捕,警方还在做调查。 新加坡民防部队受询时证实,接获一起陆路交通意外,一人被送往盛港医院。 公寓管理层回复媒体询问时则表示,事件目前交由警方调查,无法提供更多信息。
3月前
五十肩真是个苦人筋骨,磨人心志的病症。虽然如果不说,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健康的人,但肩膀到手臂那时好时坏,始终挥之不去的痛和不适,状态差时足以让人好几天都精神无法集中,病恹恹地提不起劲做任何事。 生理和精神状态虽差,我可不想连心理状态也陷落郁闷谷底,看韩国奇幻喜剧《她的日与夜》和重温三胞胎大韩、民国、万岁小时候的影片排解郁闷心情之外,也思考一下生病的意义。 首先是不能把健康当作理所当然这件事。一些小状况,不及时关注和处理的话,可能会恶化成棘手的问题。物理治疗师就推测,我的情况最初可能是运动伤害,当时如果及早治疗的话,或许就不会恶化成五十肩了。 生病培养起同理心 然后呢,我想生病也是个培养同理心的机会吧。 因为惯用手患上五十肩,手举不过肩、绕不到身后、使不上力,生活上许多再平常不过的小事都变成了大挑战。开车时系安全带、转方向盘都要小心翼翼,以不伤到患处的姿势、力道和角度进行。泊车时因此变得笨拙,以往调整一两次就能轻松泊进的车位,现在可能要尝试三四次才成功。所以我告诉自己,以后看到泊车很费劲的车主,不要随便嘲笑,人家可能也是五十肩或有其他伤势或状况,不能随心所欲地操控方向盘而已。 进出停车场也变得不轻松,即使我特地去买了俗称“苍蝇拍”的刷卡棒,直接用右手伸出去这样一个小动作还是会拉伤患处。所以,按下玻璃窗之外,我必须切换到N档、拉手煞车、解开安全带、左手拿起“苍蝇拍”俯身向前伸手去刷卡。如果停车场使用泊车票的话,就更大工程了,还得开车门下车才拿得到票。 所以啊,以后在停车场或高速公路收费站遇到如此大费周章的人,请先不要不耐烦,人家可能也是有难言之隐。 多年前我曾经因为急性盲肠炎入院动手术。前一天晚上肚子就开始隐隐作痛,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都不见好转。当时灵光一闪:难道是盲肠?立刻上网查盲肠的位置,果然与痛的地方一致。到邻近的诊所看医生确认病情后,医生要我立刻去医院。因为还不是非常痛,就问医生说可不可以迟点才入院,事隔多年依然清楚记得医生当时气急败坏的语气:“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感谢医生当时激动的反应,我不敢再拖延,马上开车到几百公尺外的医院(呵呵,正是传说中孤独的最高等级)。到医院急诊室都还能一个人好好地走进去,但在等着医院的工作人员跟保险公司确认这确认那,在急诊处的冗长等待期间病情急转直下。等到我终于可以进入病房准备被送进手术室时,已经痛到站不起身了。 盲肠切除是个小手术,手术好像只是花费一个多小时,在医院住一晚就可以出院。手术切口只是一吋半左右,多年后只剩下淡淡的一条线。然而,出院后约两个星期内,因为那小小的伤口,我却不得不以只比树懒稍微快一点的速度走路。只因那伤口是在核心肌群上,走快一点、迈大步一点都会牵动到还未完全复原的伤口。 原来走路会用到核心肌群,这是当时体悟到的一件事。另一个领悟则是:下次在路上遇到走路很慢的人,先不要在心里抱怨人家“阻住地球转”,他们可能也是想快却快不了啊。
3月前
编按:面对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如果你想到的解决方案跟标题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样只会城市越变越糟哦…… 身居城市的有车人士,必然都有为寻找停车位而耗时耗神的经历。有人会认为只要在街道上设立更多停车位,就能解决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可惜的是,如此简单粗暴的方案,却是让停车位问题持续恶化的导因之一。 亨利·葛瑞巴尔撰写的《神啊,请赐我一个停车位》,以美国大量设置的停车场、停车位为考究,叙述以车为主的城市,如何连带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素质与交通形态。书中提到美国的法定停车位设置,要追溯回1985年由美国运输工程学会(ITE)出版的《停车位生成手册》,这本手册所列的停车假设性需求很单纯,即是认定每一栋建筑都会产生汽车行程,而且停车场的兴建必须容纳最大使用率尖峰时刻需求。这两个大前提,都衍生自“不论大家去往何处,都必然是开车前往的方式”。于是这样的建筑规划,就否决掉无车人士的步行需求。城市规划图中,车子停泊的需求成为首要考量,更多可以用来建立公园、文化场地、平价住所等的土地,必须让渡给停车场、停车位。 笔者不清楚马来西亚是不是也有这么一本《停车位生成手册》以供参考,但马来西亚的确因为许多购房者对郊区有地住宅的青睐,进而引发对汽车的依赖,也间接导致高速公路大肆兴建。从这些细节来看,马来西亚几乎复制了美国的发展模式。本地交通堵塞和花长时间寻找停车位的问题日益严重的倾向,和美国如出一辙。 ◢扩路就砍树;车多建高速公路? 以探索马来西亚社会、历史、文化为主轴的知识型YouTube频道——“荧光笔Hi!Lighter”曾做过好几期与马来西亚城市规划相关的视频。当中一期以“城市蔓延Urban Sprawl”为主题的内容,就跟之前亨利·葛瑞巴尔所描述以车为本的美国城市有相似之处。 “城市蔓延”是指城市人口向外发展之际,侵占城市边缘的乡郊地区,形成了低密度、单一功能、且通常依赖汽车的郊外社区。而这种城市蔓延,一般都被认为是负面发展——把城市原有的问题稀释向外辐射,却没有从根本原因上找寻解决方案。 以吉隆坡为例,导致城市蔓延的原因之一就是开车。因为马来西亚的燃油价格比其他国家更为低廉,加上自1985年政府推动普腾(PROTON)国产车,于是所有建设规划都是以车为本。想要疏通扩大马路面积?那就铲除路旁树木与行人道。车子太多导致交通阻塞?那就建更多高速公路。长年累月下,就形成一个对步行者或公共交通使用者不友善的环境,稍有经济能力的人民,为了人身安全,都会选择买车作为代步工具。 ◢“住商分离”,出门只好驾车 一个完善的住宅,最好周遭也具备提供生活所需的商店、诊所、学校、绿植公园等设施。而如果这些地方都在步行可达的距离,就堪称完美了。但吉隆坡的城市规划图,大部分区域都是住宅和商业区隔离开来,这简称“住商分离”的状况,加上人行走道的不完善,让每个人出门采购日用品或办理事务时,只能选择驾车。而每个人开车上街,让停车场、停车位的需求节节攀高,也让驾车人士得付出更多时间和金钱来寻找一个栖车之所。 如此恶性循环,深受其害的是城市里的每个人。不论开车与否,这种汽车泛滥的现象都在透支民众的生活品质。对汽车和停车场的依赖,会让购屋者需要承担更高的房贷,因为房价里也包括了占比35%的停车场建筑成本。上下班通勤高峰时段因为更多人选择驾车,而让大量汽车同时塞在马路上。2023年吉隆坡市政厅的一项研究显示,平均每天有600万辆汽车驶入首都吉隆坡,每个车主光是上下班耗在路上的时间,一年总计580小时。 ◢应该打造“以人为本” 要阻止情况继续恶化,重整先进城市的概念,舍弃以车为主的文化,打造以人为本的社区是重中之重。要如何落实这样的想法,《生态建筑可以怎么做?》这本书会是不错的参照。 《生态建筑可以怎么做?》出版于2020年。作者杨经文(Ken Yeang)是马来西亚建筑师,专长高楼层建筑生态环境设计。他曾针对摩天大楼及建筑生态设计准则及实务应用出版过许多著作。雪兰莪的Menara Mesiniaga摩天大楼(1992)、东京奈良塔楼(1994)、新加坡国立图书馆(2005)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有别于主流建筑师将节能作为美学形式的一般考量,杨经文更关心对建筑基本概念的重塑,以及对生态建筑的推广。但这些也只是杨经文永续设计理念里的其中一个面向。他认为从更宏观的角度入手,将整座城市乃至各项基础设施、运输体系进行彻底的绿化改革,才是拯救城市大作战的关键。 ◢建筑师也要懂一点生态学 杨经文在书里提出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建筑师不仅是要具备建筑技术,还应当具备生态学家的思考脉络——学会检视自然界与人为世界的关系,即一方如何影响另一方,双方如何产生交互作用。将这样的思维融入原本仅考量人类自身的建筑设计,来实现共生式的生物整合。 作者认为,目前的设计方案都聚焦在建筑功能性、美学或其他面向(例如方位、调节性等),但只是设立出一个调节良好、对环境友善的封闭区域是不够的。既然要把自然纳入,就不该把建筑设计成一个跟自然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工构造体,反之需让建筑跟自然生态系与生物圈运作达成无缝接轨,建立一种良性关系。 因为建筑构造和加工方式,都会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也会在环境体系里留下后果。自然界的生态结构应当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元素,二者共同运作才能成为一个整体。但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生物成分,在城市中大幅减少,仅存点缀性质的数量。城市蓝图里庞大的公路系统、不透水的表层、混凝土、沥青等结构都是在清除自然,并且这些坚硬、黑色、致密的材料,白天吸热,夜晚散发热度,于是连带提升城市温度产生“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城市树木要预留成长空间 城市规划里,树木的栽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单单栽种矮灌木丛或花朵还不够,某些情况下没有树木遮阴的绿地,实际上会比周围城市地区的温度来得更高。当城市树木覆盖率达到30%,可有效将夏季的平均气温降低0.4℃。马来西亚虽然随处可见许多绿植,但对城市树木的规划却远远不足。尤其近几年频频发生树木倒下压伤人或汽车事件,有些路边长势过大的树木就被直接砍伐清理。 树木的生长变化理应在最初栽种时便被纳入城市规划的一环,并预留适当的根部与树冠成长的空间。笔者住宅附近的道路栽种了许多茂密好看的雨树,但随着树身逐年壮大,一些树木的根部把土地表层的人行道石板给撑开,形成步行障碍。但若把这些树龄已达20-30年以上的大树给砍掉,却又让人惋惜。 联合国在2015年提出了永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SDGs11.2细项目标为——“为所有人提供安全、可负担、易于使用及永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改善道路安全。” 永续的概念关键,其实在于前期规划里对当下以及未来所有细节的完善考量。以目前观察,政府的确有在施行建设更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像是已开放的MRT路线,以及还在商议中的隆新高铁项目。 ◢除了建捷运高铁,人行道是否完善? 这种一启动就耗资几十个亿的项目听起来高大上,但笔者觉得只是把资源投入在建设捷运和高铁其实并不够。当民众走出捷运站,穿梭在城市里不同人行道时,每一段路的步行体验是否安全?串联的商店住宅的步行距离是否靠近?身障人士的无障碍走道是否能顺利运行?种种诸如此类的琐碎细节,论经济效益是比不上那些高利润项目,但在促进国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推动上,是绝对不能忽略。 开车是国民的选择,停车是每个拥车者的权利。但这些权利也是最肤浅粗糙的一种,甚至阻碍了人民去拥有舒适生活品质、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的福利。 期待未来,每个人可以凭借双脚,无阻碍穿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黄美锦 / 颜值当道,更不以貌取人? 【读家说书】黃美锦 / 诈骗太猖狂,我们还能有信任吗?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