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关心

5小时前
(新加坡12日讯)新加坡一名32岁女教师因学生发现自己的母亲不是他的生母后,无法专心向学,于是在放学后抽出个人时间,帮助后者复习功课和开导他,协助他改善与家人的关系。 《8视界新闻网》报道,在雅德小学执教的32岁教师柯俐恩,以及在立德中学执教的32岁教师李俊辉,这些年轻老师对学生无私奉献,获新加坡教育部颁发杰出青年教师奖。今年共有六人获奖。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需求,32岁的立德中学教师李俊辉,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他也邀请外籍劳工们到学校与学生们接触,让学生们更了解外籍劳工所付出的辛劳。 李俊辉接受访问时指出,一对一的非正式交流有助于他和学生建立信任和联系,也帮助他更好地支持他们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确保能够在个人层面上,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体恤外籍劳工们的辛劳,以及让他们了解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性,李俊辉决定邀请外籍劳工到学校,接受学生们的“访问”。学生们过后也为外籍劳工们写卡片,献上祝福。 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还能学会如何进行采访和记录历史。这种真实的学习经验,不但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另一名获奖者柯俐恩的一名学生萨姆(化名),在发现自己的母亲原来不是他的生母后,无法在学业上专注,还经常逃课、没完成作业。 柯俐恩得知后,会在放学后抽出时间帮助萨姆,协助他完成作业。 萨姆的母亲也主动联系柯俐恩,向她诉说她与儿子之间面对的问题。 “萨姆的母亲担心他每天放学在外面溜达很迟才回家,也不与她交流。我和萨姆交谈,向他强调父母对他的爱,并提醒他我们都很关心他。” 升上六年级的萨姆,希望能达到通过小六会考的目标,柯俐恩于是开始催促他多练习数学。 “小六会考成绩放榜后,萨姆的成绩比预期好,他也达到了通过小六会考的目标,我为他感到十分骄傲!”
4月前
那天午饭时间,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语琳出来吃饭。我们从中学就是好朋友,毕了业后也选择到同一间公司工作。我们像往常一样走到那间熟悉的美食广场,可不寻常的是她今天十分寡言,我感受到了我们之间的氛围有些怪异。我不以为然,觉得她可能是工作累了,便主动开启话题,问她想吃什么。 她竟然只是冷冰冰地抛下一句“我自己去买”,就往别的方向走。走不到几步,她遇见同事,又笑嘻嘻地跟别人打起招呼。我看着她的背影,百思不得其解,她这是生我的气了吗?我站在板面档前发呆,心想等会儿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餐桌上,我们都默默吃着食物,一语不发。我只好先发制人,开口问:“你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她抬头督了我一眼,好像听不见似的,又继续埋头干饭。我轻叹口气,又继续问:“我做了什么惹你生气了吗?”她不看我,只是嘴里“啧”了一声,又继续吃饭。 我当时气得胸口发闷,我不理解那些有心事不说出来,还要摆臭脸的人。美好的午饭时间,怎么一见面却只释放负能量,搞得气氛僵硬。要不是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肯定理也不理,关心的话也不说一句。 我是这么认为的,你要是摆脸色,那就是想要朋友的关心,这我可以理解,那朋友关心你的时候,你就该好好交代。反之,你要是不想别人多管闲事,那就该把脸色收好,没必要因为你一个人影响了别人的心情。可能会有人说,我心情不好就摆脸色关别人什么事,我又不是杀人放火,根本没耽误别人的生活。那换位思考一下,倘若你看见好朋友摆臭脸,关心地问他发生什么事,换来的是他的烦躁和无视,你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自懂事以来,每遇到问题我就会把问题了解清楚,连根拔起,以免将来后患无穷。所以当下我继续追问她,“你到底怎么了?”我语气略带不爽。她不耐烦地低头回答:“我现在不想说话,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烦人?” 我听后,深吸了一口气,她似乎料到我要对她输出一长段大道理,便开口说:“吃完了,回去吧。”见她这样,我只好作罢。 后来,我什么都没问 那天晚上,我抱着手机给她发消息,我说有什么事情都得说出来,我们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我还说我这么逼问她也只是不想她把问题藏在心里,待他日吵架的时候她一次过爆发,那时就真的难以收拾了,我又说她生我的气肯定是有原因的,那倘若她不说出来,我又要如何更正我的错误呢?那到时岂不是会重蹈覆辙? 一开始,她并没有搭理我。可能是被我不断发消息,打长文的压力紧迫下,她也打了一长串的文字回应我。大概内容就是说我很烦,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应该让她静静,为什么非要逼问她?她说我没做错什么,只是那天我无心说的一句话让她走心了,所以不想搭理我。 后来我又和她争辩了一段,最后我们争了大约一个小时才和好结束,可能是真心妥协了,又可能是双方都争累了。那晚的我们可说是两败俱伤,好像忘了是为了什么而争,只是知道自己很累。 后来有一次午餐时间,她又摆了臭脸,又不跟我说话。这次,我什么都没问,自顾自地说了当天的趣事,还有用特别搞笑的方式来说。她听着听着,就跟我一起笑了。那之后的有一天,我们聊天的时候,我轻轻提起这件事,她才告诉我那天心情不好的原因。 有时候我觉得对的方法,它依旧是对的,但实际上对的方法多如牛毛,在不同人的身上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像语琳一样,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跟她说这么多道理是何苦?道理她不懂吗?她都懂,但我们心情往往比什么都大,比道理大,比朋友大,所以何不给她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她与她自己的心情和解。当我们没办法阻止别人带来的负能量时,那就努力散播自己的正能量。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把问题说清楚马上解决确实没错,但这个方法有时候会变得十分复杂。有的人你一问,他就答,我们一起好商量;有的人呢,你问他十句,他心情不好,他就偏不说。那这时候我们就该退让,毕竟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把资源投入在错误的方法上,简直是多此一举,有时甚至是在火上加油。
7月前
10月前
12月前
关心那天我和朋友H从一家连锁日式料理店离开时还有说有笑,买了两件价廉物美的新衣。逛完一家模型店后,H突然说想去厕所,结果半小时未归。我拿起手机,用通讯软体询问,过了一会儿,H用寥寥几字表达了不舒服,需要我去帮忙买瓶如意油。 买完如意油,从厕所隔板下递给她时已是晚上9点30分,购物中心里的商店陆续关门。我又在外面焦急地等待了半小时,两次跑到厕所门板外呼唤H的名字。H只是虚弱地回应我,让我可以的话再去买一些止痛药。就在我走出厕所时,一位穿着红色碎花衣服,拿着黑色环保袋,身材娇小的安娣拉住我,焦急地问:“你朋友还好吧?要不你让她别锁门,不然她晕倒在里面就不好了,我去帮她买100号,补充水分,现在NTUC还开着,她这种情况脱水就危险了。” “不用了,她好像也喝不下。”我有些怀疑地看着她,不敢相信有人如此热心。可是对方没有注意到我的怀疑,解释道:“我刚才听到那个小妹在里面呜呜叫的,看起来很不舒服,要不你让她开门,你是她朋友,应该可以去帮她清洁一下拉好裤子,我在外面看着。下面有个24小时营业的诊所,我们扶她下去看医生。” 她的建议说服了我,我心中迅速打消了对她的怀疑,转为无以回报的感激。她随着我来到厕所,虽不至于担忧得像是自己的亲孙女患病一样,但对陌生人来说已是难得的关心。我敲敲门,问H能开门出来吗?厕所里发出一些干呕声,H说:“很难,我尝试一下。” H推开门,原本就瘦弱的身材加上偏白的肤色让她如今看起来更脆弱,安娣抢先搀扶着她,一边问情况一边按压H掌心的一个穴位。我拿起H的包包,和她一起把H搀扶到楼下的诊所。 期间H的眼睛半张,双腿打颤,若不是我们两人扶着,恐怕马上瘫倒在地。终于来到了诊所,我感激地向安娣说:“谢谢你帮我扶她过来,这边我来接手就可以了,时间也很晚了,安娣你可以先回去。” “没关系啦,我就住在这附近,你跟护士拿一点温水给她喝。”她走之前还不忘叮嘱。 不过柜台前的马来护士找不到水杯,只能给H勉强递了一瓶矿泉水。我摸了摸她颤抖的手臂,上面有些冷汗,见她也拿不起瓶子,干脆将开好的瓶口送到她嘴边,但她只是闭着眼睛摇头拒绝。 难道外劳没有生病的权力 我们是唯一的病患,医生很快接见了我们。一位同样也不高,但梳着整齐油头,戴着口罩的医生坐在椅子上。我小心翼翼地扶着H坐下,H忍不住发出干呕声,而我迅速拿起之前护士给的呕吐袋放在H面前。 “你今年都22岁了,不是小孩子,要学会控制呕吐,你再这样吐下去会脱水的。”那位医生用严厉的语气说道,在权威面前我反射性地点点头,竟然也附和似地想要收走呕吐袋,但H还是忍不住干呕,甚至因为频繁的走动而更不舒服,几乎要从椅子上滑落。 “拉肚子的次数多吗?” “一点点。”H小声地说,我连忙转达,顺便补充她的情况。“她今天吃得不多,我怀疑是刚刚她吃的汉堡肉盖饭不太卫生。” “那她是要打针还是吃药?” “啊?”我转头看向H,H虚弱地做出了一个打针的姿势,我像是一个扩音传声筒,向对着电脑打病历单的医生说:“给她打针吧,她平时吞药就很辛苦了,现在也吞不下什么东西。” 医生拿起桌子旁一个小罐,也不晓得是什么药剂,却只摇了一下罐子,就径自走出去。我诧异地看着他走出去,隐约听见门外的医生告诉护士药已经空了,护士便往身后的药箱翻箱倒柜地找,甚至再次越过我们,来到看诊室翻查抽屉,寻找还有没有注射用的药剂。难道这家诊所都不把他们的药记录在案? “因为我们新的药还没测试过,我怕她过敏,所以我还是开口服的药给她。”几分钟后,医生和护士似乎都放弃寻找了,并擅自决定了要给H开口服药。 哪怕我对这位医生的专业度已产生了质疑,他的冷漠和无礼却能更上一层楼。开了一些抗生素和止吐剂后,他再次严厉地说:“你们是马来西亚人来这里工作的对吧?要强壮一点,这里不是你们这种人可以随便生病的地方。” 由于H的雇主没有给她购买医疗保险,所以H必须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在柜台替H垫付110块新币的医药费时,我脑子转过了很多的可能性,也许那位医生想要表达的是,我们在这里看病很昂贵;也许他是出于好心,希望我的朋友能坚强一些,省下医药费或照顾好自己的健康。但这些猜想都抵不住我心底一个最糟糕的念头,就是他认为外籍劳工来这里是为了工作,理应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坚强的心智,而没有生病的权力。 那位医生走来柜台时,仍在唠唠叨叨地说不要再干呕了,那只是在浪费你的体力。被屡次责骂的H忍不住小声咕哝两句,又不是我可以控制的,随后继续干呕。正当我的脾气在爆发的边缘,准备卷起袖子和医生理论时,一道熟悉的声音响起,只见那安娣竟然又绕了回来,还带着她一身黑衣、打扮朴素的女儿。对方似乎刚下班,但还是主动上前扶着H,向我问道:“她现在怎样,还站得起来吗?” “刚吃了点药,可能有点晕。” “唉,你看年轻人在外面生病也是可怜,还好你朋友在。”安娣边说边又继续按摩H手上的穴位,“你们知道这里打车的地方在哪里吗?我扶她过去,来,阿妹,你来帮忙扶她的左边,另一个小妹要拿药又要叫车,不方便扶她的朋友……” “谢谢,真的谢谢你们。”我连忙弯腰鞠躬道谢。看着两位素昧平生的路人热心地帮助我,不由得在心里感叹,无关身分或职业,在新加坡这个大米缸里也能养出千百种不同的人。
1年前
1年前
看着同事手中捧着暖暖的咖啡,她说:“每天必须喝一杯三合一,一天两次。” “难怪啊,那个味道好甜呢!”我呢,改喝黑咖啡两年了。 2020年起实施行动管制后,我就开始关注一些大马营养师的视频或教育短片。这仿佛打开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摒弃了许多旧有的迷思。由于自己有糖尿病家族史,家庭成员也有糖尿病患者,所以我非常小心照顾自己的饮食,更警觉自己每天摄入的糖分,三合一咖啡里的糖分也是考量之一。 看着同事边喝咖啡边打字工作,我犹豫了一阵子要不要给她我的建议,便开玩笑地对她说:“年轻真好,我应该不能像你这么喝了。” 啊,等等,这会不会是变相鼓励她呢?赶快补了句:“但……你喝的量不是很好噢,真的。”看她没有回应,我也就不说什么了。算了,忠言总是逆耳的吧。 但很快就风水轮流转,主角换成了我。下午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聊天时,她拿起我的手说:“你贫血吗?看起来皮肤有点黄,好苍白啊。” “是啊,我贫血。但我有服用铁片维生素噢!”我为自己有好好照顾自己感到骄傲。但…… “我不赞成你的做法,这样不好。你应该要……”同事直接说了一系列的建议。 听完,我也安静下来。虽然我感受到她的关心,却有种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在她分享建议时,慢慢地选择不回应。天啊!这是不是早上那位同事的感受? 那……问题出在哪里?这明明是出自关心,但关心怎么好像变成了负担呢?这位同事会不会也觉得忠言怎么那么逆我的耳呢? 安静整理了自己的思绪。嗯,刚刚我的心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感受到我没有先被了解,没有先被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用现有的方式,而不是对方所给的建议,例如说,有些建议我其实早已试过。整个谈话也让我觉得,自己在对方眼中仿佛挺无知的。这该死的自尊心啊!但我完全不怪这同事,闲话家常时要觉察这样的对话是挺不容易的,也许她已经刻意过滤她想说的话了呢。 谈话中多保持好奇心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会怎么和早上的同事聊这件事呢?或说,如果我就是早上的那位同事,我会希望别人怎么跟我聊呢?我模拟了以下的对话。 “看起来你很爱喝这三合一的咖啡呢。噢对,我好奇,你喜欢无糖吗?为什么呢?” 这是真的抱着好奇心,不是假的。因为,认真想了想,我其实有多了解对方呢?我怎么知道她做过什么衡量,才决定买什么来喝呢?我相信,抱着好奇的角度出发,会让我更明白对方,而不是一开始就断定她不懂得控制自己的饮食。 当她分享她的喜好或原因后,也许我可以说:“我那天听了营养师的分享,也学到了咖啡的新知识。欸,想不想听啊?”也许有些别扭或刻意,但总比我之前那句直接否定她的喜好或决定来的好。任何有意义或建设性的谈话,都需要刻意经营的,不是吗?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生,他在面对我的低潮时,做得特别棒!他不会强迫我分享难过的事,不会特地把我的困难背过去。他也不会在我哭泣时,紧张兮兮的帮我处理完所有的问题。一开始,我会觉得他怎么这样,是不是不关心我呢?因为他的关心方式跟我以往所了解的很不一样。但特别奇妙的是,也正因为他这样的关心,慢慢地让我觉得手上的困难好像没有很绝望啊!他没有负担的关心,让我觉得我有能力面对我的问题,我有智慧去选择,我能背起选择的后果。而我也知道他会在我身旁支持我,这真的很足够了。 一杯咖啡的反省,提醒我给身边人的尽可能是关心,而不是负担,也要在谈话中多多保持好奇心!
1年前
朋友见面,问安,问好,那是礼仪,是待人处事的基本礼貌吧!当然,那也是一种关心。他有你的心在,通过问安问好表达出来。朋友对你关心,你当然不能没有相应的表示。你说:“谢谢你!大家都好。”听起来好像很俗套,然而,俗套归俗套,能有这样有情有意的回应,一般人的感觉,都还是得体的。不是吗? 都说,拥有健康,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问安,问好,问的是对方的身体健康,心灵的愉悦,日子的安乐。可不是要问出一个详细的状况,而且笼统的概括性的祝福。所谓问安,问了,你心我心都好。对方,除非是关系亲密得像兄弟,不然,也不必详诉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只要简单答个“粗安”之类的客套话,对方也不会认为你虚伪。 原来,关心也有层次。普通交情的问候,合乎情止乎礼,客客气气,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交情较深透的,见到朋友身体消瘦了,话头不会止于礼仪上的,而是会有进一步的关切,想知道他是否病过,或者是遇到什么揪心的烦恼,还是意外困顿……细细探寻,也是细细交心。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结群而居。群居而要维持和谐的状况,靠的是彼此合作。合作有很多种,而彼此关心则是合作的基本要素。对方疲倦了,让他有休息的机会;对方生病了,介绍好的医生给他看病……诸如此类,即是在营造一种气氛,让大家情同手足。对方的状况好,才能期待他跟自己分工合作、搭档配合。所以,对方好,也是自己好。这是关心的情理,合作的基线。推而广之,在社会上,对别人好,也就是对自己好。 有真心才有真情 过去三年多,碰上了冠病疫情的全球散播,危及健康与生命。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民众生命的安全,都采取了严厉的居家隔绝策略。一时间,城镇变色,生活运作大受影响。大家居留家中,犹如处身牢房中,亲友间没有了那份想相聚就相聚的自由。这时候,彼此间的联系和关切,靠的大多数是手机的短信或留言,或者直接以手机通话。人不是孤岛,被隔开的时候就会更加想朋友,想到他们会否无恙地渡过难关。 在平时,一个久无音信的朋友忽然联络上了你,一般上都可能有事相求。这本是人之常情。疫情肆虐期间,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而更多的是表达对你的关切情怀。你们因而聊起彼此的隔距生活、感受以及相关的讯息。朋友彼此关心,是迷茫的疫情期间的相互鼓舞,犹如彼此都为对方点燃了一盏心灯。在疫情煎熬中的日子漫漫长长,太多不知与未知的因素会造成人心举措失据。这时候才知道,多一个朋友的关心,就是多一个的定心丸。 人的情谊,靠的是心与心的联系。有真心才有真情真意,才能够有诚挚的沟通。当人处身于困境时,这种情况更容易体会到。使我感动的是:一个疫情,竟然让很多人顿然间发起心去帮助别人,帮助那些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已的受困者,无助者,像给他们派送餐包、捐助日常必需品,等等。这不正是内心彻悟之后所发出的力量,所做出的行动吗?而且,这种情谊,已不是普通朋友的那种相熟相知,而是心胸扩大,视人人为知交,识与不识,同样关心。 大爱之心,不正是这种关心天下每一个人的心吗? 冠病疫情这一个没有硝烟的灾难,可以把一些人的心变得闭塞,也可以把一些人的心磨砺得更慈悲,更急切地发挥爱的力量。有的人活在小我的天地里营营役役,而有的人呢,一次经历一种感悟,渐渐走到大我的天地里发挥生命的能量,提升自己,照耀别人。 我这才意识到,真正懂得“关心”的人,天地是大的。正如心量大的人,天地绝不会小。而今,疫后的生活逐步让社会转进另一个阶层的水深火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是越来越紧密呢,还是越来越疏淡、冷漠?我们不能只是静观冷待,我们也是有份的参与者啊!
1年前
2年前
2022年7月26日,一名网名叫依奈的18岁少女在已经确诊抑郁症的情况下,因不堪长期遭受网络霸凌和挑衅,最终直播跳楼身亡。 然而,即使直播的画面定格在一片蓝天,网暴她的人们在聊天群里依旧冷言冷语嘲讽和质疑她的死亡,甚至出现“去死”、“别复活”这种词汇。 让人心寒的是,依奈的死讯一经确认后,这些人的反应并非反省、愧疚,而是抱团推卸责任。 而依奈做错了什么? 仅仅是在一款游戏里,将ID改成“拿不到金头就自杀”,随后没取得金头(一种游戏奖励)但没自杀,本应被视作夸张表达的戏言,却成了网民网络霸凌她的“把柄”,不断在各个社交平台嘲讽她该自杀不自杀。 这群人多半是依奈的同龄人,甚至比她更小,其中不乏初中生,用词粗暴、猥琐、恶毒,丝毫不见丁点同理心,令人心生惶恐,惊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根据联合国的一项相关数据调查,10人中就有7人曾遭到网络霸凌,三分之一因此自残,十分之一曾尝试自杀。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成为下一个“依奈”?或者避免孩子变成压死骆驼的其中一根稻草?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 相比起80后的我们,于网络时代出生、长大的孩子仿佛更愿意在镜头前展现和表达自己。 在YouTube搜索一下,就能发现不少孩子开设了专属的频道,上传自己的作品,比如莫淑清今年仅8岁的儿子也是YouTube博主,他的作品包括自己剪辑制作的地理知识视频、介绍玩具、自拍出镜等等,这也是许多新世代儿童日常生活的缩影。 广阔无垠的网络世界可以是知识海洋,交友的天堂,但随时转变成烈火地狱,引来无数恶鬼缠身。 身为马来西亚认证与注册心理辅导师的莫淑清,在儿子开设YouTube频道之前是否为他打过“预防针”? 她笑说,如今网络发展迅速,许多父母并非在网络世界里成长的,对于社交平台和资讯的掌握往往不及孩子,所谓的“预防针”,其实根本无从下手,因此日常建立的亲子关系尤为重要。 “当孩子愿意跟你分享学校、网络里遭遇的事情,如果有差错,切勿第一时间就责怪他,否则以后什么都不会跟你说。 “反而要和他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个差错?设法引导、调整回来,这比提前铺排更重要。因为我们对网络了解不多,你怎么去防范呢?” 于是,从孩子口中得知他犯错之际,即便怒火攻心也要先深呼吸,缓和自己的情绪,再与孩子一起探讨犯错的原因,接着耐心纠错。 “让孩子愿意与你沟通,很重要。”她强调。 不做强势父母 她认为,如今很难避免孩童接触网络,因此父母要很真诚地向孩子表达他们的担忧、焦虑,千万不要做强势的父母。 因为一旦他们发现网络上的资讯,比父母懂得多时,便会挑战父母的权威。 “所以,父母要适时表达自己对网络认识不足,但是看到新闻提及网络霸凌,问问他在这个前提下,他的年纪还小,制作的内容适合被人评论吗?” “倘若孩子表示他可以接受被评论,那就要多问一句:假设是负面留言,会不会受伤?抑或是把评论功能关掉?” 教会分辨现实与虚拟 除了定期翻出儿子YouTube浏览记录,母子俩也共同讨论该视频的内容、观看该视频的原因等等,实际上她的儿子在6岁那年已经向她要求开设YouTube频道。 “我允许他8岁时开设,但前提是不能在他的视频内容透露父母姓名,尽量避免拍摄到居家环境,以便被有心人士定位具体居住地点。” 在经过母子两人商讨后,决定了频道的内容,在她的陪伴下,他展开YouTube博主之旅。 当然,她会监督每一条视频以及视频下的留言,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这种时候小朋友又会怎么想呢? “他很聪明,会删掉那些不好的评论,也会关掉评论的功能。” “他也很清楚知道,评论是评论,我是我。” 她指出,网络霸凌是文字,可以在网上留存很长时间,比语言霸凌的杀伤力更大,所以要适当地协助孩子将“评论”和“本人”的关系分割出来。 分不清伤害行为 “不仅仅是在网络,可能是因为少子化的关系,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里,很多孩子也是分不清霸凌、嘲笑还是批评。 “他们会用‘丑’‘呆’这种词汇去说同学,所以就会跟他们讲:也许是因为家中独生的关系,当同学这么说你的时候,可能没想到会造成伤害。” 在这种时候,为孩子培养的自尊心往往能够抵御这些怀揣着恶意的语言。 尽管他做的每件事于成人而言不一定完美或有意义,可当他有成就感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她会肯定孩子在制作视频时,愿意付出的努力以及学习的新技术,肯定他的自尊感,而非盲目吹捧赞美。 当有留言嘲讽儿子丑时,她就曾带着他站在镜子前展开以下对话: 她问:“你觉得我丑吗?” 儿子答:“你不是很美,但我还是很爱你。” 她笑说:“对啊,我们每个人不是很美,但我就是我,你爱我不是因为我很美。但同样的,我爱你也不是因为你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长相有自信,爱上自己的身体,才能活出自己。” 她强调,切忌采用打击式的“激将法”,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如何,他都值得被尊重。 灌输正确价值观,不做霸凌者 每当在网上看到一些用词猥琐或恶毒的留言时,我不禁会思考若这些人的父母看到他们的言语如此粗俗无礼,恍如无下限的老色狼或小太妹,会作何感想? 反正,莫淑清作为母亲是难以接受的。 “我们不能抓行为,而是抓核心,就是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是善的,不是恶的。有意伤害人家的话不要说。” 孩子受到同学影响也在所难免,所以家长的适时引导此刻就要发挥关键作用。 “有时孩子从学校回来,也会说朋友都这么讲,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们就要抓回那个价值观。 “告诉他,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会讲这些话,做这些事,但我们可不可以说不呢?能不能易地而处,别人这么说你时,你会觉得难过,那你对别人这么说,别人也会伤心。” 她坦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远没有朋友和社会来得大,也只能从日常生活中尽己所能一点一滴地注入。 “现在的父母最难为的是,孩子的世界很大,可我们占据的地方小。” 另外,当孩子们使用那些粗俗恶毒的词汇时,极有可能只是复制粘贴地跟风,并不理解其含义,所以家长可逐一分析那些词汇会引发怎样的反应,以及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 “然后就问孩子,你想不想给别人这样的留言?如果别人这么留言给我,我也会很难过,我也不想你被这么对待,没有一个人应该这么被对待。” 从小培养同理心 她提到,这时代的孩子越来越需要同理心的培育。 “7岁至9岁是孩子是寻找自我认同感的时候,也是与父母关系最好的时候。此时,你不要去管理他的行为,而是培养他的同理心。” 怎么培养呢?一切要从父母开始,当他开始懂父母、照顾父母、同理父母,他的同理心才会培育起来。 “这是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情感关系。你不要让他去同理别人,别人跟他没关系,他同理不了。 “比如我说你这样对我,我会难过;我看到这样的留言会伤心、害怕。通过情绪的同理部分,孩子就知道他不该这么对别人,别人也不能这么对他。” 让孩子明白你的担心 莫淑清提起,8岁的儿子因为开设了YouTube频道而与一名经常给他留言的西班牙网民交好成为朋友,将聊天阵地转移到聊天应用程式Discord。 这时候,她又怎么做呢?偷偷看儿子的聊天记录吗? No,no,no,这是最下乘且破坏亲子关系的做法。 她得知后,便向儿子强调:“你能说这是秘密,我可以不看,但是你这个年龄拥有秘密,会让我更恐慌、更担心。” 听了母亲的这番剖白后,他同意让她查看聊天记录。 “我看聊天记录,他们之间的言论是胡说八道的。我就告诉他,在不暴露身分、地址、年龄等真实信息的情况下,即便是网络交友也要真诚,不能欺骗对方,不能吹得天花乱坠。 “在这种陪伴的过程中,他一定会出很多这种差错,可就是要慢慢拉回来,调整回来。” 如果因为担忧和焦虑而采用强硬的手段禁止孩子上网,可能会适得其反,且并非长久之计。 “在给孩子手机之前,会跟他说明,我不会阻止你在网上的动作,但你必须告诉我你在网上发生什么事。”   更多文章: 家有失智者 照护有窍门 错戴耳机听力受损 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性教育启蒙 从生活中贯彻 留不住生命,把爱留给家人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