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回家

话语不会脱口而出,人类所有言辞都是脑中处理过才出去的。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因为它刻意伤害了我的家人。我深明人情世故,绝不会对上司或工作伙伴说出类似恶言,就算情绪上头乱说都会即时道歉解释止损。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只有至亲才有无条件的爱,任由对方如何撒泼打闹都可以不设前提地和解。 我对父母讲过最难听的话,就是“早知我不要回家”。我知道这句话像利刃般直锥父母心房,但我总把自己的想法放在世界之巅,凌驾所有善意。现在光是想起这句话,都会俯首贴耳背脊发凉。 来吉隆坡工作10年,别人问我住哪里时,我会说旧古仔,然后再补一句:其实是务边。就是那个夹在怡保和金宝的小镇,椰壳洞附近的某个新村。我家人都住在这里。 说来惭愧,作为在新村长大的人,我早在十多年的城市生活中染上了一些都市习惯,像是休假时宅家一整天,三餐全靠外卖,就喜欢全日毫不受打扰一句话都不说的孤独感。一旦在新村生活超过3天,父母的过度关心便开始让我感到压抑,惊扰了我渴望安静的休假。 我理解这种想法大逆不道,新村的集体性带来了归属感,却也因为太“热闹”而让我难以真正放松;城市的孤独感虽然冷清,却提供了一种反思与自处的空间,尤其是结束密集工作后急需孤寂自省时。我既希望保留新村生活的温情与人际联系,又渴望都市生活的宁静与自由,非常矛盾也很自我中心。 某次只因为一件小事不顺,事件小得我绞尽脑汁都想不起到底具体是怎么发生了,只记得大概是自己在房间用电脑处理事情时,母亲在厨房喊了我好几声。声音一声比一声急促,我的情绪也在翻江倒海,觉得世界上每个人都在打扰我,连一刻安宁都无法拥有。终于,我忍无可忍地推开房门,带着满腔委屈和怒气,说出那句最伤人的话:“这么麻烦,我以后不要回家了。” 看清自己的幼稚和自私 话音刚落,就看到父亲脸上稍纵即逝的失落,还有母亲气急败坏的神情。我知道伤害已经造成,但当下没有弥补的打算,直接关上房门,关上了沟通的大门,也把自己关进忤逆的牢狱,用一把无限长的尺丈量我的恶意。 几个小时后走出房间,妈妈就问晚上想吃什么,爸爸则说难得女儿回来应该问我。饭桌上父母像没事般话家常,还问我:“什么工作那么难搞?做事不用急,可以慢慢来。”这些无声的包容像是一记耳光,打得我无地自容。 我比别人更了解,“口快讲错”的本质并非真正的“未经思考”,而是思考的结果与预期后果的落差,使人无法承担话语带来的后果时,才会懊悔莫及。 父母海涵锋利的话,不动声色地抚平那些伤痕,让我深刻体会到爱的宽容,也让我看清自己的幼稚和自私。那句话像是一把剑,刺伤了我最爱的人,也刺穿了我的骄傲狂妄与自以为是。 或许爱与包容就是如此,它不会因为一时的伤害而消失,却会一次次无声地提醒我——珍惜,是对这份爱最好的回应。而我能做的,就是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用每一次回家去回应这份爱。
5小时前
3天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阅读时看到这句话:如果你认为自己开悟了,你不妨搬回家和父母住看看。 一棒敲进我心里。 读了不少心灵成长的书,参加了不少情绪管理的课,自认性情温和、说话温柔、耐心超好,一回到家,立刻剥洋葱式的被揭去了层层美好外衣,赤裸裸的露出本来面目。 常常,回娘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冰箱,看到里面屯着3天前吃不完的蒸鱼、上个星期打包豆花配送的糖浆,以及上个月去喝喜酒带回来的雪梨燕窝糖水,还有干瘪的酸柑枯黄的青葱等等等,我就忍不住开始碎碎念。(以致于后来妈妈见到我开冰箱,不等我开口问食物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就主动说:很久了,可以丢了) 看到院子的大花盆移了位置,问妈妈是否又去搬重物,妈妈说:“我一点一点地移动,没事的啦。”然后在我变包公脸之前快快开溜,“时间到,我去煮饭了”。 (回家前不是跟自己说好要对妈妈多些包容吗?) 厨房墙上多了几个钉子,其中一个挂了一包一公斤装的咖哩粉。爸爸表示挂在显眼处才会记得拿来煮。包装袋是没有提手绳的,爸爸用打孔机在包装袋上打了个小孔,然后挂在钉子上。这样不是容易受潮吗?再一看,食用截止日期是两个月后。家中只有爸妈两个人,怎么消化一公斤咖哩粉啊? 改变自己不再反驳妈妈 看到爸爸的脚有些水肿,是高血糖影响了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问题。要带他去看医生,他坚决不去。要带他去公园散步,增加腿部运动,他也不肯。多劝两声,他就提高声量:“不要,不要,我什么都不要!”我马上火大就责备了他几句。 (回家前不是提醒自己要对爸爸多些耐心吗?) 明明是担心与关心,但为何话一出口就成了埋怨与责怪? 照顾年老的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理上的问题或许用金钱可以改善,但要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身体机能已经退化,许多事情已经无法胜任,同时又要照顾到他们的尊严,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父母眼中,我永远都是“孩子”。他们习惯了担任照顾者的角色,不喜欢成为被照顾的“弱者”。而我却急于变身成为爸妈的“父母”,要教他们该怎么做,要求他们要“听话”,因此常会有冲突。 父母已是耄耋之年,我能陪伴他们的日子不会太多了。我不想留下遗憾。在道别的那一刻,我希望道谢及道爱,多于道歉。 这一次回家,尝试改变自己。看到冰箱过期的食物,悄悄处理掉就好。听妈妈抱怨朋友圈的人事纠纷时,不要反驳她处理得不好,只是借出一双同理的耳朵。 不是念念叨叨提醒爸爸要记得吃三高的药,而是直接倒杯温水,把药丸送到他面前。不指责爸爸乱给家里增添不必要的装置,而是了解他的需要,把家里的设施依照他的方便安装好。 不求父母长命百岁,但求能陪他们安乐度过晚年。 看着父母的晚年,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晚年会是一种怎样的光景?我希望我的孩子如何对待我?我的保健医疗以及收入开销,又要如何安排?看来,是时候好好思考,尽早做好准备,希望能达到“乐龄乐活”的状态。
4月前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