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团结政府

1天前
2天前
6天前
以自身宗教的光辉时刻,生搬硬套在现代社会严谨定罪后的罪犯身上,岂不是对自身宗教的大不恭,大不敬? 特赦附录风波,首相安华终于揭露,前任最高元首确实有将特赦附录提交时任总检察长特里鲁丁,而特里鲁丁基于当时新任元首已经上任,于是把附录呈交最高国家王宫。 安华的揭露,为纷扰多时的特赦附录风波提供了最新的线索。 在上诉庭宣判,纳吉获得准令,得以在高庭进行司法审核,逼迫政府揭露并执行特赦附录,以让纳吉得以居家服刑过后,伊党与马华皆火力全开,指责团结政府“隐瞒附录”。 安华的揭露,意在反击“隐瞒附件”的指控。然而,人们迟至现在,方从当今政府知晓附录存在与去向。表面上看来,这就是“隐瞒”了一段时间。 分析“隐瞒附件”的政治指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伊党与马华指控“隐瞒附件”,更进一步是要指控政府“欺君”以及“违宪”。安华的揭露,其实更多是应对这背后的政治攻击。 倘若安华政府没有将附录如指责般,很卡通化的“扔入垃圾桶”,或是完全不加以处理,“欺君“与”违宪“的指责,就不能自动与轻易成立。 此外,当人们指责当今政府“隐瞒附录“,这或多或少,是指责至今提出”没有见过附录“的体制与人物撒谎。 如果信函仅仅是交到总检察长,而非特赦局,那些轮番澄清没有收到或见过特赦附录的监狱局、特赦局、联邦直辖区部长扎丽哈、内政部长塞夫丁、首相署部长阿莎莉娜,都没有撒谎。 总检察长之前似乎没有宣布“没有见过附录”,而是“不予置评”。所以,整体上政府没有“撒谎“。这也是安华澄清后,可以得出的结论。 安华的发言,其实只是三言两语。仔细分析,却能大致获知议题的时间顺序。倘若总检察长接获附件时,元首已经换人,那附件就是特赦局最终决定过后才提出。 其实,纳吉向上诉庭提交的来自彭亨王室的信函,并未提出附件是特赦局讨论后的结果。但是有人为了攻击政府,却提出“附录就是特赦局讨论的结果”,来宣扬附录在法律上的有效性。 目前看来,这种靠扭曲事实,来达到攻击目的的说法,恰好证实附录有效性确实有争议。这是那些攻击者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如果安华提出的时间点准确,事实也符合之前的主流观察,附录属于宪法宽赦条款体制外的行动。 回到“欺君”与“违宪”的指控。总检察长如果将附录呈交国家王宫,实际上也是尊重当时已经上任,对于宪制宽赦权有话事权的新任最高元首。 马来西亚奉行的是“君主立宪”,而非绝对君主制。尊重王室,必须放在宪法框架之下。尊重君主,也是尊重“君主体制”,而不是任何的个人。 因此,总检察长将信函交给国家王宫进一步处理,原则上还是尊重马来王室的。 当然,攻击政府的一方,显然不会轻易对此买单,反之会重申特赦附录是绝对有效,必须即刻执行,允许纳吉居家服刑,刻不容缓。死忠支持者,对此的深信不疑,当然也不是安华,或其他任何解释,可以扭转。 第二,指责政府“隐藏附件”是基于抨击政府行政决定缺乏透明度。 处理特赦附录,原本就是行政决定。人民对政府的行政决定具备知情权。知情权也是人们得以监督政府的基础。 及早交代实情,也可以免去纳吉支持者、伊党与马华炒作议题,导致贪官能否获得优待这种荒诞主题,主导舆论多时,浪费公共资源。 但这毕竟是个团结政府。巫统就是在政府当中。安华要是很早明确提出附录的存在,巫统施压政府执行附录的力量,就能更快的一鼓作气,成事的几率,至少会比现如今高得多。 此外,总检察长将附录呈交国家王宫后,球就在新任最高元首脚下。最高元首不发球,政府却另一方面公开宣布,附录已经呈交元首,这可能等同施压元首。 新任最高元首是否在体制内与政府有所沟通;附录议题的公关处理是否也是两方默契的结果,人们无法确知,却可能存在的“内部协调”。 一开始就承认附录存在,也承认不予执行,当然是更光明磊落的做法。但以今天某些势力炒作的模式观察,争议与争论只会是提前出现,程度不会少于当下。争议更早发生,但会否更快结束,也还要仰赖其他变数。 当然,无论苦衷何在,这些都无法洗白团结政府在处理附录课题上不够透明的罪责。这在选民在来临的选举时,整体评价团结政府,尤其是希盟时,会需要考量这个污点。 其实,如果真的可以无需妥协退让,处理附录最佳的方式,不仅是一开始就公开附录,而且还要明确提出,政府认定附录无效,无需牵涉现任元首。 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让民选政府掌握在宪政灰色地带的诠释权,避免在各方博弈、权力制衡时,王室有空隙再度扩张权力。 希盟显然没有如此能耐,既面对违抗王权的压力,又要回应巫统的诉求。形势固然凶险,但希盟如能险中进取,就更值得钦佩。 安华透露处理特赦附录内情后,伊党继续追击,不令人意外。伊党总秘书提出,安华的解释软弱,引发宪政危机。这比较是重复之前观点,即是倘若不执行附录,就是“欺君”。 比较具备新意的,是伊党主席哈迪阿旺。哈迪在党报《哈拉卡》发文,行文涣散,读不出太多理据。哈迪引用经文,提出“宽恕”的概念,但没有明确说明对纳吉贪腐案件,何以“宽恕”是恰当的做法。 一些媒体报道,哈迪要表达伊斯兰因为注重“宽恕”原则,所以赞成让纳吉居家服刑。在当下议题背景下,这应该不算歪曲哈迪言论。 哈迪提出穆罕默德光复麦加的历史,佐证伊斯兰注重宽恕的价值。在伊斯兰的论述当中,穆罕默德光复麦加时, [vip_content_start] 没有对曾经迫害穆斯林的异教徒屠城、掠夺、报复,成为伊斯兰宽恕的历史事例。 在战争中,原谅曾经兵戎相见对手,最后带来敌对族群的和平共处,值得赞许。但这与原谅通过司法程序定罪,监守自盗国家财富的贪官,应该还是有巨大的差异。 以自身宗教的光辉时刻,生搬硬套在现代社会严谨定罪后的罪犯身上,岂不是对自身宗教的大不恭,大不敬? 文中,哈迪提出,反对特赦纳吉的有三种人:缺乏宗教知识、非穆斯林以及急于复仇的掌权者。并且,哈迪还提出,此课题可以团结穆斯林,只有仇视伊斯兰的人,才会厌恶穆斯林的团结。 如此,哈迪把对纳吉特赦附录议题的反对者,标签化、脸谱化,甚至有意无意的暗示这是非穆斯林针对伊斯兰的做法。 这显然是牵强附会,但却凸显宗教政治化政党,论述之贫瘠。为了撕裂,为了煽动,为了夺权,竟然不惜以宗教种族,捍卫贪污腐败,令人震撼。 希盟在处理纳吉特赦附录课题,当然不尽人意。但观察伊党那方的荒唐,人们不禁感叹,马来西亚,为何不配有更好的选项? 整个特赦问题,安华最值得批判的,是主动在特赦局提出特赦纳吉。如此做法,应该是为了回应团结政府一员巫统的诉求。 很遗憾,纳吉刑期减半,罚款锐减已成既定事实。但特赦附录风波,显示要进一步让纳吉逃脱刑罚,包括干涉其他审讯当中案件的部署,不容忽视。 要确保安华不再进一步顺应这些势力,人们对纳吉被特赦的怒火,要被看见。希盟其他领袖,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在内部传递人民反贪的愿望。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特赦也是我国体制的一环。但体制却用于减轻像纳吉这类案件的刑罚,难道不会有人认为,这才是对司法运作的一个挫败? 纳吉赢了官司,上诉庭推翻高庭裁决,纳吉因此获得了“司法准令”(judicial leave),得以在在高庭开启“司法审核”,最终目的乃逼迫政府执行“居家服刑附录”。 纳吉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舆论总是这样:任何阶段,某方的司法胜利,将主导当下的舆论讨论。要消费纳吉政治影响的各方,自然不会错过炒作的良机。 彭亨王室信函证实“居家服刑附录” 存在。其实,这又如何?纳吉就有绝对权利享受居家服刑?不去执行,就是司法不公?就是剥夺良民应有的权益?就是当今政府违背宪法? 司法案件毕竟有一定的复杂性,也要求人们对法律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将其简化为一种道德判断,对当前政府“扣帽子”,对于一些盲目支持者,似乎难度不高。 不执行“居家服刑附录”就是违背宪法?请读好宪法条文。联邦宪法第40(1)列明:最高元首执行宪法职权时,必须依据内阁或部长的建议(shall act in accordance with…)。 宪法第40(1A) 更进一步阐明:最高元首必须接受与执行(内阁)的建议(shall accept and act in accordance with such advice)。 如此反复强调,说明宪法对立宪君主的权力疆界,有清楚的规范。 当然,同在宪法第40条之下,第40(2)列出最高元首“必须接受建议”的三个例外:第一,委任首相;第二,拒绝解散国会的请求;第三,召开统治者会议。 宪法第40(3)还列明,联邦法律(还未必需要是宪法)还可以限定,最高元首行使职权时,必须依循内阁以外的体制与个人之建议。 人们当然还可以申辩,特赦局的决定,并非一般的行政决定。但是,最高元首职权必须严格受宪法条文约束的精神,还是必须依循。 直接关系到最高元首特赦权力的,是联邦宪法第42条。其中第42(3)(a) ,列明最高元首的特赦权力,受限于宪法第40(3) ,也就是联邦法律可以规定,最高元首必须根据建议行事。 简单来说,最高元首绝大部分的行政权力都必须严格依照内阁或部长的建议行使。唯一例外,就是40(2)当中的三个权力,一般称为“裁量权”(discretionary power)。 特赦权,属于40(2)列明的三个“裁量权”吗?显然不是。再加上,特赦权条款列明,最高元首的特赦权,是依循第40(3) (需接受内阁以外法定机构建议),而不是40(2)的“裁量权”。 理解最高元首特赦权的界限,在解读当下的“附录门”争议,至关重要。 传递给监狱局的白字黑字中,关于特赦局在减少纳吉SRC案刑罚的决定,是刑期与罚款减少,完全没有什么居家服刑。当下争议的是特赦令的“附录” 。 支持纳吉的一方,最显著的是伊党与马华(这次巫统都比他们逊色),对附件的存在兴奋不已,嗨翻了天。 但,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如果特赦局原本就要让纳吉居家服刑,那为何这个条件不在特赦令的主文,而以“附录”形式出现? 倘若居家服刑是特赦局依据宪法体制行事的合法决定,但却在特赦令主文刻意删除的话?由多个成员组成的特赦局,会共同承担违宪风险,一致沉默至今? 更为关键的是,倘若特赦令主文原本包含居家服刑,却被刻意删除,被视为有意让纳吉居家服刑的时任最高元首,能沉默至今? 不要忘记,时任最高元首曾在国盟执政时,就伊党议员在国会指出,获得元首首肯解除紧急状态的事件,发文痛斥当时政府“假传圣旨”。 倘若此次也出现主文被修改,岂不是类似“假传圣旨”?时任元首没有同等对待,龙颜大怒,及早澄清,就令人费解了。 坊间出现的解读是,“附录”是在特赦局决定后,元首追加决定。倘若属实,这文件是否符合宪法规定,就大有可议之处了。 最高元首如果可以绕过特赦局体制,私下订立额外特赦条件,这就王室权力的扩张。任何捍卫君主立宪的人们都应该警惕。 伊党这次似乎“捡到枪”,一开始以“捍卫司法”的有趣理由,参与力挺纳吉的集会。庭上出现彭亨王宫信函后,就转打安华隐瞒附件,乃“欺君之罪 ”,要求安华辞职谢罪。 沉迷种族宗教、没有能力理性讨论法治议题的盲目支持者,指责希盟对马来统治者不敬,非常符合抹黑希盟“反马来人”的宣传框架。 伊党发难,当然可起动员之效。伊党在居家服刑议题嗨翻了天,基本还是反映其无的放矢的炒作本质。 马华对上诉庭判决,看似也嗨翻了天。其中原因,乃是可以挽回决定参与挺纳吉集会,旋即就被巫统放鸽子的尴尬。 马华一开始也和伊党默契配合,喊出“捍卫司法”,但没有解释此议题与司法何关。 实际上,司法对纳吉案的量刑考虑,是严肃慎重的。联邦法院最终判决12年监禁,以及2.1亿令吉的惩罚,自是考虑到,这是我国开国以来,最惊人的贪腐案件。所以,量刑讯息必须明确,以对未来国家反贪决心有标杆意义。 当然,特赦也是我国体制的一环。但体制却用于减轻像纳吉这类案件的刑罚,难道不会有人认为,这才是对司法运作的一个挫败? 许多犯罪的形成,有其情境因素。被边缘化人们,欠缺社会资源、教育机会、获得生计的能力,被生活所迫犯下轻罪,若他们服刑后有悔改之意,特赦在这种情景之下,才显得深具意义。 让不曾悔改的权贵轻易获得特赦,还史无前例的让他舒舒服服“居家服刑”,这就与人们对特赦的人道主义想象相去甚远。 那些呼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对纳吉也要“平等”对待的,是否也应该看看,纳吉在面临审讯时,由国内天价收费的顶级著名刑事律师为其辩护。这种“平等“,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 何况,纳吉也或得一般两次上诉后,额外一次的联邦法院复核(review)。又有多少被告,有如此资源与能耐进行如此冗长繁复的司法周旋? 审讯时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绝对必须维系。纳吉作为被告,确实应该享有任何被告的同等权利。但没有证据显示,纳吉在审讯期间,权力有被剥夺。 特赦属于国家给予的特别待遇,并非所有罪犯理所当然的权利。因此,获得特赦的前提必须是,该决定有严格符合宪法规定。特赦局程序之外的额外附录是否符合规定?人们心中自有一把尺。 纳吉在高庭兴讼,是申请对特赦条件的“司法审核”(judicial review)。司法审核是司法介入行政决定的管道。 以这种形式起诉,根本就承认了特赦决定是 [vip_content_start] 三权当中“行政部门”之决定,绝不是立宪君主的自由裁量权。 那些认定政府必须执行附件的人们,忽视了民选政府有权力,甚至有义务,拒绝执行在宪法框架之外的谕令,哪怕那是来自在传统上应被尊崇的建制。 原因很简单,我国宪法至上。我国施行的也是君主立宪,而非绝对君主制。 有人为了让纳吉享受居家服刑,而炒作附录必须执行,不执行就是叛君,这最后将改变宪政体制的初衷。 为了扳倒团结政府,无所不用其极的政客当然不理会这些。为了让纳吉摆脱囹圄者,也当然会视宪政为无物。 马华最集中炮轰的是,团结政府对附录的存在讳莫如深,无法正面回答。马华似乎要引领人们配合其他纳吉支持者批评政府通过隐瞒附录,“剥夺”了纳吉应有的居家服刑权利。 诠释附录之法律效应而后行事,是民选政府的职责。诠释的是非对错,法庭会定夺,政府终究也会面对选民的裁判。 没有公开承认附件存在,目前看来更多是避免让时任最高元首尴尬。因为承认其存在后,自然需要公开解释:政府不予执行,是认为附录无效。这显然就是公开打脸时任元首了。 最高元首没有因为附录没有被执行而持续跟进,彭亨王宫甚至一度宣称不会对附录争议发言。这也应该是理解附录的有效性(至少属于灰色地带),所以避免与民选政府难看地争拗。这展现立宪君主避免卷入政争泥潭的智慧。 希盟首次得以上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选民希望无耻掏空国库自肥的政客,得以面对法律制裁。 无论是如马华指责那般,团结政府刻意隐瞒附录,不让纳吉居家服刑,或是团结政府真诚认为附录无效,无需执行,这最终都让有罪之人更全面的面对司法原已裁定的应有惩罚,且符合厌恶贪腐的主流民意。 当然,目的无法合理化手段。但抨击团结政府的人们,将执行附录当成宪法之下的必须,无疑是对宪法的曲解与误读。因此,团结政府不仅目的合理,手段也没有违宪。 此次团结政府为了让纳吉面对应有的惩罚,竟然要面对各方的压力。坚持反贪的人们,在眼花缭乱、风向乱飞的时刻,确实应该清醒的理解宪法内涵,也同时认知此刻,谁是贪腐同路人,谁才是顶着压力,惩罚贪腐的一方。 如果一个政府,因为坚持并合宪的惩罚贪官而倒台,这个国家,会有未来吗?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