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团聚

11小时前
6天前
最后问自己: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答案:因为,家里有你,以及伴侣最深切的思念与牵挂。 “Oh 新年又来到 Long long 的过去了,U-lar lar lar lucky 到 Kampung 最热闹,唱首新年歌谣 Happy 就跟着跳……” 打开车里的音响,热闹的新年歌钻进耳朶,秀云用手揉了揉眉头,只觉脑袋益发疼痛了。 对于新年,秀云有着说不清的低落情绪,听见敲锣打鼓式的年歌就会莫名烦躁和抗拒。“妈妈,过年了,我们什么时候回奶奶家?”小女儿睁大眼睛,一脸的期待。秀云吐了口气,蔫蔫地说:“过个年就这么开心?” 秀云回想小时候的苦日子,尤其是新年将来临之际,母亲总会唉声叹气地数着钱包里的钱皺眉头。小小的秀云不知如何让母亲开心,捧了存着些零钱的小猪扑满给母亲,但母亲只是露出苦涩的笑容。 印象中,母亲总是在除夕匆匆忙忙带她去买件新衣服、年货。而每年新年前父母的争吵声、母亲的眼泪、吃着提心吊胆的年饭,年年上演,但新年年年过。直到秀云也当了妈妈,对新年这个节日一如往昔暗暗抗拒,也特别容易对丈夫生气。 如今秀云虽然不像母亲,需要艰辛的过年,但心灵敏感的她下意识继成了母亲对新年的负面情绪。新年歌是秀云情绪的按扭,让新年成了她情绪记忆的电影,年年播放年年坏心情。 虽然不是人人都有秀云的成长经历,但不少人似乎也会对新年这个晋天同庆的团圆节日产生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疲于应对各种问候、社交应酬、准备年货、发红包、回哪家过年、做不完的家务事、煮不完的饭菜、洗不完的碗碟、笑不停的脸、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等等,仪式感越足反而让人越累,有人将这种过节焦虑,称之为“过年恐惧症”。 “我真的压力!不想回但又不得不回,唉,又是一场要解释为何还不结婚的战要打!” “我想回娘家而不是回夫家累成狗。” “回家当散钱童子,但我钱包瘪瘪。” “当然要回家,热热闹闹多好啊!” “过年回家可以好好休息睡饱饱!” 新年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但实际回家后可能要面对亲戚间的攀比、父母的催婚催生、长辈的生活询问等压力。年轻人对于未来发展、事业收入等问题本身就感到焦虑,新年假日期间的社交活动可能会令其焦虑感加重及放大这种情绪。 另外,聚会、送礼等也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对于经济不穩定的我们而言,确实是一项现实血淋淋的挑战。 面对节日带来的焦虑,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自我调整: 1、调整认知 新年佳节回家的核心是家人团聚,而非满足他人的好奇。不要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尽以平常心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过度关注。面对不愿回答的私人问题,可以 [vip_content_start] 礼貌地转移话题。 2、合理规划 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和金钱的预算规划,避免造成心理压力。不做攀比,以自己合理的能力给予。 3、跳出原生家庭的束缚 不舒服的感觉和情绪也许是过去的影响,或承继了不该是你的情绪负担。如果自己厘不清,但它却又影响了你,辅导是其中可以寻求协助看清真相。 4、安排不一样的新年聚会 与家人去旅行、转换地点到其他兄弟姐妹的家等。重点是一家人在一起,而不是一定要在固定的地方。 如果你觉得自己跳不出过年恐惧症,那么可以先审视自己内在的评判标准是源于他人,还是自己制定的。如果源于他人,可以问问自己:“为何我要他人给予我like? Like了才象证我是“优”吗?能不能由我自己like自己?” 最后问自己: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答案:因为,家里有你,以及伴侣最深切的思念与牵挂。 过年回家,是为了让父母放心,也是为了让自己安心。 父母就是我们每个离家后的飘荡心中,最深的牵挂。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1月前
4月前
5月前
父亲于二战后,独自从中国来马来亚谋生。初期做水客,替人携带物品往返两地,因此能常回故乡探望及支付家用。不久父亲在乡下成亲,夫妇双双赴马开了间小洋货店。随着9个儿女出世,家庭开支飙升。但父亲依然竭尽所能,不时寄钱回乡。于是家境捉襟见肘,导致无能力再踏足乡土,成为毕生憾事。 我们小时候从不明白父母既已在此地落地生根,何以还对故乡念兹在兹。我们不满,觉得利益被素未谋面的亲戚剥削。但慑于父威,不敢表态。 父亲与家乡的兄长有家书来往。我们欺父亲不谙英文,将中国来信放进标明Bill (账单) 的收信袋,以示无声的抗议。 平心而论,伯伯信中只报平安话家常,从不要求钱财物质。有次提到屋顶严重漏水,父亲赶忙汇钱回乡。结果我们的过年新衣就此泡汤。 1982年父亲往生。彼时中国经济开始增速,我们不再寄钱回乡,惟鱼雁依旧,母亲口述,我们执笔。母亲是童养媳,婆家即娘家,所以跟父亲一样,对故乡甚为眷恋。母亲多次申请回乡,终于在1988年获得准证,可惜她已病入膏肓。夫妻同命,至死无缘再嗅乡土味。 母逝后,我们搬了家,不再与伯伯联系。本以为我们这房人家,已从伯伯记忆里抹去。殊不知于2013年,伯伯的孙子辗转通过大哥的客户,把电话号码交予大哥。 于是大哥与伯伯的孙子,即我们的堂侄,借助微信,恢复两房的联系。堂侄三不五时力邀我们回乡走走。盛情难却,于是今年兄弟姐妹4人,踏上神州。 甫出机场,堂侄一眼认出大哥,红着眼眶说:叔叔姑姑终于回来了。走,回家去! 途中,他的父亲,即我们的堂哥,频频致电问何时抵家。在离家约100米处大路旁,两位老人家拄杖,颤颤巍巍立于冷风中,殷切望向来车。大哥感动地熊抱堂哥,哽咽无语。堂嫂在祖先牌位上香念道:子孙从马来亚回来了,保佑他们健康平安发大财。再度惹泪。 接下来的4天,我们犹如参加了免费的梅县永定旅游团,因堂侄不让我们付钱。且餐馆商店小贩景点门票处皆称没散钱,不收人民纸币。我们抢着用支付宝结账,却永不及堂侄手快。 叙旧时刻,堂哥夫妇将往事娓娓道来。那久违的乡音啊,摧人泪下。朦胧间,仿佛回到小时候,一知半解地听父母话家常。念旧的堂哥还保留着我父母的卧室,置身其中如进入时光隧道,看到年轻夫妇喁喁细语,憧憬未来,却从没料到他们会客死异乡。我想,如果父母是被火葬的,我会把骨灰撒在这故乡土地上,以圆两老夙愿。 堂哥说他父亲千叮万嘱,须牢记马来亚的叔叔曾无私地伸出援手,助他们渡过无数个难关。所以堂哥自从家境渐好时,就千方百计寻找大马亲人,以再续亲情。 我们得到贵宾式的待遇 很快的,这趟回乡之旅到了尾声。临别依依,我们给堂哥夫妇深深的拥抱。我们这一代人,和先辈一样,情感内敛,爱在心里口难开,更甭说拥抱。是以我们从未拥抱过父母,极为遗憾。此刻拥抱着堂哥夫妇,宛如父母就在怀里。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温馨,泪水溢出眼眶,对父母澎湃的思念也似乎得到了宣泄。 我们得到贵宾式的待遇,无以回报。于是往机场途中,趁堂侄不察,将身上的人民币悉数掏出,放进几个红包袋,藏在车内。等进了候机室,方拨电告知堂侄,我们留了小小心意。 我们对家乡亲人的心态,从小时候的埋怨、青春期的抗拒、成年后的漠不关心、至初会面时的猜忌,全是负面的。然相处几天后,发觉亲人是坦荡荡的君子,真诚热情地招待我们,令一开始存有些许小人之心的我们惭愧不已。进而觉得父亲付与血浓于水的亲人毫无保留的信任与爱护是正确、义无反顾的。 从父亲这心态,我们始悟当年他为了我们的温饱,选择不回乡,牺牲了他与亲人的团聚。想想祖母日夜盼儿归,父亲却无从再侍奉,他内心是多么的煎熬啊!祈望父母与先人们已在天堂欢聚。谢谢您,爸爸,那些年,您辛苦了。
8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