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生

1天前
1天前
3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身为华文老师,我对写作充满热忱,却常常对阅读和批改学生作文感到恐惧。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的语文、语法,甚至字体都越来越“不堪入目”,也因为他们的写作方式和内容越来越单一和规范,于是让我这个唯一的“读者”感到困倦乏味,远不如从前阅读学生作文时偶尔带来的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这样的现象不只出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上,也频繁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若与学生对话,会发现学生在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时经常会出现“尽在不言中”的情况,就是情绪很复杂也很丰满,但到嘴上却变得很单薄,表达不出真实情感。也就是说,学生表达情感的词汇变得越来越少,也造成他们表达和分析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匮乏的现象被称为“刺激匮乏”。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80年的研究成果,指的是儿童在成长过程的语言环境中,因为没有接触足够丰富的刺激,日后在表达时也缺乏足够资源,而只能流于扁平甚至退化的状况。 正常来说随着年岁渐长,阅读量和生活经验日渐丰富,语言和表达能力会日渐积累和丰富。加上网络让资讯和知识的传播更加快速,人们每天接触和吸收的资讯越来越多,理论上无论是学生还是大人,语言丰富度和表达能力都该提升。 但没想到网络的普及反而导致时间和注意力的碎片化,大家都在追求“短小精悍”和“爆炸性”的讯息,导致更为细致和丰富的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网络环境中都被“超xx”、“西北xx”简易地取代,并且不加以解释。于是让扁平的表达方式和网络用语大行其道,且若是认真询问原因,他们大多时候也说不上为什么。 时间和注意力被网络占据,也让人们对现实生活和生命经验缺乏思考和感知,这进一步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受到限制,也对现实生活缺乏热情和好奇。现代人的生活过于忙碌,闲暇时间被手机轻松占据,获得的资讯既碎片化又缺乏营养,让大家都成为困在笼子里的鸟,看似可以欣赏外面的精彩世界,但其实不过是被这个世界困住无法逃脱而已。 只追求高效会变得没有“人味” 缺乏情感表达能力对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而言,更具有负面影响。在教育现场的我经常发现,如今的学生无法精准合宜地表达内心的负面感受,在生活中又找不到好的示范,于是千言万语只能浓缩为一句又一句锐利穿心的粗言秽语。表达能力有限的后果,是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也培养不了对他人情感的同理之心,这对于急需培养人际相处能力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严重的。 尽管资讯时代的到来让许多知识和资讯变得浅显易懂且容易传播,但这不构成我们可以放弃复杂和细致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理由。什么都追求精简高效的世界并不会变得精彩纷呈,反而只会变得破碎且单一,这还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扁平单薄,变得更没有“人味”。毕竟真实情感并不会因为忽略和无法表达而消失,而只会被压抑,最终反噬自身。 更进一步去想,这些孩子长大后,成为扁平单薄的大人,又会带出怎样的下一代呢?恐怕会陷入更加“刺激匮乏”的恶性循环吧!
1月前
“老师,你为什么要做老师?”唉,又来了,这个问题。 我从没想过成为一名老师,这一点我非常确定。大学专业,我考虑过各种各样的职业,医生、植物学家、编辑……唯一不在考虑范围的是老师。老师是所有长辈都希望我走的退路,可年轻人毕竟心中还有一腔热血,所以我说,让我去别的地方试试吧。如果其他地方都容不下我,如果我终于碰壁,从理想主义者成了现实主义者,那一天,我会去做老师。 我清楚,对于教学,我是从来没有热忱的。凭着“忍”的本事,我可以度过一天、一个月、一年,但是5年、10年、一辈子呢?也许说不定在某日我豁然大悟,发觉原来做老师的意义,但谁又能保证我不是妥协于公务员的福利,或只习惯了一切,再无力对一切反抗?一个没有热忱无法负责的老师,最对不起的还是那一群孩子吧。 我也曾经是学生。中学的时候,偌大的学校,面对无数的老师,摸着良心又大逆不道地,我必须坦言,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教书。初中二的数学老师,第一次进班时问班上多少学生在课后报名了补习班。在茫茫高举的手中,老师略过了我,朗声宣布既然大家都有补习,那就不用教啦。那一年的数学课,我靠着抄同桌的答案度过。无数个炎热的午后就着窗,阳光洒落在作业上,每个数字是如此醒目,一个个下午在解不出题的委屈与哭怨悄悄储存在心,成为难以抹去的阴影。我自此痛恨数学,即便此后我的数学科成绩是全级最佳;我羡慕、嫉妒所有能够上补习班的同学,怨恨过为何偏偏是这样的老师。 中二以后,遇到类似的老师也不少。有不相信我,所以在年度会员大会决议后,又私下请我撤去学会副主席一职的老师;有当着全班人面,对着我成绩惊讶地说“你居然拿A”的老师……当下总觉得委屈,认知笃定信念说服自己老师应该不是像他们般,可即便拥有这般认知,也难以完整地抹平一切伤害。嘴角微微上扬的回应,只有自己知道实际上耗尽了多少力气。 可我还是回去了。几乎没有犹豫,去和母校申请就地实习。是苦了一群孩子,要面对一个只因为各种划算的老师。回家乡实习划算,回忆自己的少年勇划算,下午两点放工、周末不上班划算……只是告诉这些孩子这个事实,未免有些残忍。他们眼里有星星,他们值得美好的童话。他们要的答案是浪漫主义,我的现实主义是扯破童话的巫婆。对着那些澄亮的眼睛,我转身在白板写字,一边回应:不要问废话,都给我认真听课。 太讽刺——中五那年国语老师进行志愿“民调”,只一位同学坚定地说要成为老师。国语老师是个五十出头的大叔,长裤衬衫偶尔领带,讲话调子高低起伏,铿锵有力,像保险代理,像市场的推销员,像激励营讲师,唯独不很像老师。他低头略露出镜框后的眼睛,不知是镜片的阴影还是真实的眼袋,俏皮的双下巴,不屑玩笑中有几分认真道,你们看啦,以后你们这里一半都会变成老师。好像还真的给他说中了,虽然一半的数量夸张了些,但毕业后报读师范的绝不止一人。噢!看来他还像预言家。 那一天是着了魔了,我把预言家老师的话重复了一遍,我猜是也许我当时也用了笃定的语气,反正听起来肯定讨厌。中三二班的道德课,因为教学进度超前,想想不妨和这群孩子说说志愿的事,毕竟确定方向这种事无所谓早的。我说着说着上瘾了,来来回回重组了几次同样的信息,再添油加醋地给他们普及各种老师的划算。最后一次,后排的一位学生用挺大的声量冲我喊了一声。朦朦胧胧中是他不满地说,老师你哪里可以这样讲。现在想起,还是不晓得该怎么反应。那孩子的母亲其实也是老师。 实习里其实哭了无数次 果然我成为了那种最可恶的老师。实习结束之际,和学生道别,班上哗啦啦的起哄,甚至早在几个星期前已经有学生问起“老师你什么时候走”。那眼神闪着期待的光。忍着难堪,心中有无限的委屈。回望整个实习,自己究竟也勤勤恳恳,自觉配得上尽责二字。可到头来被问起与学生的相处,竟得强颜欢笑解释——还挺好啦,就这样咯。 最后一天,回到中三二班。办了一个“写给未来的自己”活动,承诺他们会在他们中学毕业后寄给他们。从来闹腾的班霎时静了,忙忙碌碌地写起明信片来。我就在课室里打转观察,在钟声响起前与他们道别。又是那后排的学生,冲着前方喊了一句:“老师做什么要走,做什么又要换老师!我会想你的诶!”我望着他的眼睛。清澈的眼睛里或许有几分玩笑,有抱怨,但应该也有几分认真。就像在回家后,我翻看那一张张明信片,偶然读到有几张字歪歪斜斜、别扭地写谢谢你老师;痴迷篮球的孩子画了一颗篮球,备注:NBA邀请函,收件人是我的名字。 一个月后大学的实习口头汇报会上,评委老师笑着说你的实习好像很开心,刚刚的汇报一直笑着。总不能在汇报时大吐苦水吧——实习里其实哭了无数次,有时被学生气哭,有时觉得一切努力归了虚妄。只是一切故事酝酿成的句点,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校长回答:“你肯去学,你有知识了,你肯接近学生,不计较,这就是老师了”;是隔着玻璃门,导师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是一份良心工作啊”;是学生偷偷放在我办工桌上的纸星星;在我说再见时偷偷塞到我手心的一颗糖……默默不语的明信片。 就为了那几分的认真,其实实习老师,都挺好。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