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孩子

1天前
2天前
岁月无声,年华匆匆如流水,弹指一挥间就坠落耄耋的丘壑里。身载这把年纪,心里却是空空,不沾丝毫的期待和欲望,独有一幕幕的往事不时游荡于心头。回眸既往,人生宛若月亮,总是圆少缺多,正如常言,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于我而言,其中最让我揪心的莫过于那句暗藏毒素的口头禅:你那么笨。 口头禅是普通人常挂在嘴边而并无实际意义的语句。但是,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如果使用得恰当,它具有激励人的功效,例如,当学生答对问题时,教师会说“很聪明”等等,这给予学生肯定和赞许。反之,倘若使用得不适宜,它会伤害到学生,激起消极的负向作用,比如,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教师说“你再看看书吧”等等。 我父亲的书香气稀薄得比珠穆朗玛峰的氧气层还要淡薄,可是,他做事却很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行动健步如飞。每当他见到别人慢吞吞地做事,他就会冒出一声“那么笨”,有时候他看得难耐还往前凑插一手。其实他并无恶意,仅仅是性情急躁。而母亲则做事总是非常谨慎而慢条斯理地进行,事事求完美,所以父亲老说她笨,然而母亲尽是保持沉默,心无旁骛地干她的活。自忖,母亲是不愿意把鸡毛蒜皮的事闹得鸡飞狗跳,她的智慧教我敬佩。 懵懂的我不知反省 我本性有点羞涩,笨头笨脑,做事总是慢腾腾的,大概是承受了母亲的基因吧。我的慢动作让老爸着急,他总要我尽快把作业完成,所以他动不动就说我“你那么笨”。我对他的反应犹如母亲那样有些低声下气。我相信父亲底子里确实不明了那句话的杀伤力,但是,我年幼无知,听了那句话也不知所似然。可是,几经老爷的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经意间“你那么笨”便牢牢地烙在我稚幼的脑细胞里,动辄就破口而出,不知好歹。 缘由那句粗鄙的口头禅,使得众多的挚友都向我投以冷漠的目光,如遇臭鼬般,往日的热诚亦随风而逝。但是,懵懂的我总以为他们只是变得傲气凌人,而自我却不知反省,真是破瓶摔破瓶,不知如何收拾。 执迷不悟的我,终于在为人之父后方才领悟到自我确实愚笨不堪。儿子上学后,我经常帮助他厘清他的作业难题,因而他的成绩都很优秀。说实话,在指导难题时,自我不经意地会冒出一句“你那么笨”。久而久之,我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渐渐地他不再向我请教了,我俩间的距离渐行渐远,他放学回家就直冲进他的卧室,掩上门,挂上耳机听音乐,自己摸索答案。 学校每学期终都办理一次家长日(parents’ day),其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次,儿子的班主任告诉我,她发觉我儿子的作业越来越草率,考试成绩也每况愈下。经盘问后,儿子告诉老师说,爸爸常说他笨,所以他不再有兴趣读书了。 儿子给老师的告白仿佛晴天霹雳,当头棒喝,使我心痛如割,泪珠直在我眸眶里打滚。我自愧地向老师阐明儿子的委屈是因为我口无遮拦地滥用粗俗口头禅引起的,是桩让人痛心的结果,我并非有意伤害他的自尊心。 返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冲着儿子,紧紧地把他拥进怀里,含着泪向他道歉,对他表明我不是故意伤害他幼小的心灵,只是因为我肆意乱用鄙俗的口头禅,今后我会把那句不文雅的话埋入土里。儿子泪汪汪地把暖暖的小头屈埋在我胸口里,歇斯底里地说:爸爸,对不起你。事后,我俩间的抵触如同春雪般融化了,相欢如初。值得庆幸的是儿子豁达大度原谅了我。 随之,儿子的脸庞重新挂上往日的笑容,他学习态度回归正轨,在校成绩蒸蒸日上,篮球也打得很出色。他高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我与老伴都为他的成就感到无比欣慰,幸甚至哉! 经过此番折腾后,我领悟出一个人生道理,万万不要随便用不文明的口头禅,无论是对朋友还是自己的亲人,谨言慎行为善!
2星期前
2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新加坡19日讯)新加坡一名居住在义顺的女子,日前因邻居孩子过于闹腾,留下字条作善意提醒,邻居得知后感到不好意思,特别带5名孩子登门致歉,满满歉意和诚意让女子感到非常暖心。 张小姐告诉《8视界新闻网》,不晓得是不是近期正值学校假期,楼上经常传来小孩奔跑、打闹、嬉笑的声音,跑起来甚至会发出“咚、咚、咚”声响。 她透露,本月8日晚上,邻居孩子甚至一度闹到深夜11时许,因此认为有必要跟邻居沟通。 近期常留在家中找工作的张小姐表示,本月9日下午3时左右,孩子的闹腾声再次影响到她,于是便上楼按了3次门铃,不过无人回应。 心想家长或许出门工作,她决定写张字条留下联系方式,贴到这户人家的铁门上。 从张小姐分享到小红书上的照片可见,她在字条中告知邻居,孩子跑来跑去的声音有点大,尤其把地板弄得咚咚作响,希望邻居能提醒孩子安静一些。 肯定邻居家庭教育佳 当天下午5时22分左右,张小姐突然收到邻居通过手机即时通讯应用程式“WhatsApp”发来的数段短讯,除了表达歉意,还解释为何按门铃后无人回应一事。 她说:“就感觉很温暖吧,就是她不仅道歉,她讲得很周到,就是我在意的点,她都答复了,然后我就觉得人家态度特别好。” 张小姐本想回复没关系,但邻居接着表示希望能带着孩子亲自来道歉,且她刚答复自己在家,邻居就已经在门口了。 她开门一看,就见这名母亲带着两名十几岁的女孩和3名年幼的女童站在门口,亲自和她致歉。 张小姐在社媒分享此事时表示,自己回到卧室坐着时感觉有些懵之余,心底也暖暖的。 “总之就是,我被尊重了且有回应。我还看到了有教养的家庭教育,而且女孩子都蛮乖的,这之后真的好安静,一点嬉笑打闹奔跑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她说,她事后参加线上面试,需要比较安静时,就会发消息告知邻居,邻居也会积极配合。
1月前
“游玩”对每个孩子而言是最快乐的事情,亦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重要到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11日定为国际游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2024年6月11日则是首个国际游玩日。 引述联合国官网,游玩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是各年龄段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在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能通过游玩学会探索未知、解决问题、责任感、学习和人际连接的精髓,还能刺激大脑发育,提升社交技能,有助于调节情绪,并促进身体健康和体能,并且培养复原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可谓获益良多。 无需昂贵的玩具,即使只是一个普通纸箱,一盒彩色笔,孩子就能创造新世界。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何正圣 我们总认为,玩具总要带点“高科技”或看起来炫目又有趣才好玩,但如今质量较好的玩具动辄上百,很多时候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是一种负担。 然而Maple bear幼儿园一角却展示另一种可能。 毫无用处的“垃圾”有大用途 走到该园的“艺术角落”,就能看到分别由纸皮、矿泉水瓶拼成的“玩具”,又或者由塑料瓶、纸杯、厕纸筒组合成的作品。 靠墙的橱柜上,只见叶子、矿泉水瓶、厕纸筒等物品被分门别类地摆放妥当,令人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废品也能变成玩具。 这是园长温薇薇于多年前在国际学校执教时习得的废品创意手工(Junk Modeling),然后引入到幼儿园,为孩子创建这样的角落至今。 一来能提高幼儿们的环保醒觉意识,加上老师本就喜欢做手工艺,于是看到“垃圾”就如同发现到宝物似的。 “所以孩子在家里,可能吃酸奶后,会想把酸奶盒的塑料盖带来学校,然后开始分类。” 此外,当园方需要回收品时,亦会列出所需物品,呼吁和鼓励家长捐赠,例如纸巾盒、缎带,甚至是旧衣服都在回收之列。 她也尝试把大自然的元素融入到环境里,树枝可作装饰,树叶可作为感官游戏(sensory play)的道具,以及手工艺的素材。 看似毫无用处的“垃圾”,原来另有大用途。 “你知道他们会有很多想法,他们想建造什么东西时,就喜欢到那个角落,拿出大大的胶带,开始动手做。” 她提到,逢年过节要回乡时,许多人会发帖推荐适合旅游的十大玩具等等,可她认为实际上并无必要。 “我就带一个小小盒的蜡笔和一些橡胶圈出门。当成年人打麻将或玩乐时,我一岁半的女儿能做什么?我就问我的家婆有没有纸箱,拿出纸箱、蜡笔、橡胶圈后,她就开始自己用蜡笔涂鸦等等,能玩一整天。” “所以人家说她很乖,其实并不是的,要视乎你怎么取悦她。对小孩子来讲,纸箱比纸张有趣多了。” 给孩子发挥创意的空间 她直言,每次看到孩子的成品会大感惊喜。 比如有个孩子特别喜欢蛇,会阅读跟蛇相关的书,自然也会动手做蛇的模型。第一次做时,只是用纸张剪出一条长长的形状;第二次同样是长形的白纸,但尾部变尖了…… “他可以天天做蛇,连续1个月,可是到最后他做壁虎(模型),我有吓到,因为超像的,他通过实践已经掌握了这个技巧。” “我们要通过这方面激励孩子的创意、提高他们环保回收的觉醒意识,放手让他们做想做的东西。如果我们限制他们,例如我告诉他机器人就是要有两只手、两只脚,他们就无法发挥。” 她回忆,有一次给孩子发一张白纸画地图,由于白纸的面积太小,不足以让他们画完,于是又继续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纸。 结果他们开始将一张张小小的白纸拼接成一张大大的地图,地图上有医院、诊所等设施,他们开始拿出汽车在上面行驶玩乐。 “所以你真的给他们这种空间和资源,他们是可以做到的。” 她笑说,现在有些孩子太乖了,当她把彩色笔递给他们时,他们第一反应就会问:纸在哪儿? “如果我说画在石头上,他们会跟你说不可以。他们知道规则了,可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被局限、固定了。” “因此我们老师很多时候是要帮他们打开思维。” 孩子的宏图大计在进行中 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大概难以避免一地玩具的混乱场景,甚至偶尔还会误踩“玩具地雷”,接着不是传来家长的嘶吼声,就是家长低头弯腰边叹气,边收拾。 但是,育有两名子女的玩具品牌Aden+Ren创办人张美萤却主张,不要轻易地收拾孩子的玩具,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他们在玩的时候有自己的灵感,但是中途可能由于各种事情,需要暂停下来。可其实他们还没有完成原定的计划。” 比如,孩子想用积木搭建一条道路,这条路上可能还有一座桥,尚未搭到桥的部分就到饭点,只好放下积木去用餐。 “如果他在吃饭时,我们去拆掉他原来建好的积木,然后收起来,可能他就会很不高兴了,因为他还没做完。” 试想我们的工作还未完成,亦没来得及保存,只想着吃完饭后继续做,不料回到座位上却发现被人一键清空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们没有给他机会,他原本可以实施更多、更大的想法,可是他的进度一直只达到20%,我们就收拾清理,他几时才能完成?” 曾有一名专家与她分享时提到,对方一星期才打扫一次房子,因为他年幼女儿可能想要搭建一座屋子,屋子里有厨房、睡房等等,但是搭建计划无法在一天内完成,她需要很多时间。 “她搭屋子搭到一半,可能想先去画画,然后就暂时离开。假设父母当晚就收拾,她就没有时间完成。” 她笑说,每次家人要收拾孩子的玩具时,她也会先喊停,免得破坏孩子的“宏图大计”。 她建议,父母在收拾孩子们的玩具前,可先询问孩子,他们的“建造计划”是否已经完成。 “我们要给他们自主性(autonomy),要得到他们的许可。我们自己长大的时候,可能就没有人问过我们的许可。” 那要如何判断孩子们可能已经放弃他们的“计划”?依然还是要“问”。 “我们可以告诉他,已经注意到他两天没有继续他的计划了,是不是可以收拾了?如果他说可以收了,那就能要求孩子和我们一起收拾,怎么收?放哪里?” 下一次,家长们不妨给孩子一个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尽情挥洒创意吧! 更多【家庭】文章: 短视频当道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思考? 马术治疗 开启特殊儿童心门 走进考古走近历史 博物馆也能很有趣
1月前
1月前
五年级的课本里有一篇名为〈生命中的烙印〉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女孩面对死亡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女孩养了一只小飞鼠,而那只小飞鼠在某天早晨死了。这是小女孩第一次面对死亡带来的震撼,从那天起,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整天唉声叹气。后来,妈妈拿着照片和她谈起自己和外婆的故事,告诫小女孩要勇敢面对,珍惜当下。小女孩经过妈妈的开解后,想通了。 课文里的内容贴近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情境。面对死亡,感到悲伤,然后在旁人的劝慰下走出来。曾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大人会告诉你,死亡是一件令人心碎的事,痛得撕心裂肺,仿佛某个人一直住在你心里,却在某天突然离开了。然而,孩子呢?孩子在面对死亡时,是否也会感受到同样的沉重?我原以为是的,但在上完这堂课之后,我的看法有所改观。 在课堂上,我询问学生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课文中小女孩的心情。不出意外,他们用了悲痛欲绝、伤心、绝望等负面的情绪词语。不过,当我询问有饲养宠物经验的学生时,他们告诉我自己在面对宠物死亡时的心情与白板上的这些词语不太一样。他们的答案让我出乎意料,六七个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好奇。他们或许会为宠物的死亡感到有些难过,但更多的是好奇,为什么他们的宠物会死亡?它们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妻子也是一名老师,她在教这篇课文时,学生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她的学生觉得故事中小女孩的反应太“假”了,怎么可能会因为一只宠物不吃不睡好几天?他们说自己最多只是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好了。 他们的反应令我感到惊讶,因为我曾经历过宠物的死亡,也曾经历过外公外婆的离世,我感受到死亡是一件破坏性极强的事。然而,在孩子们的口中,死亡似乎变得如此稀松平常。一开始,我以为是因为他们与宠物没有建立起长久而深厚的关系,但仔细一想,觉得孩子的感情很直接,有时候他们看见别人哭,也会跟着哭。孩子是情感最丰富的那一群人。 会不会,问题在于我们一直以来对孩子的认知是错误的,我们总以为孩子没有能力面对死亡。 大人或许比孩子更无助 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写道:“孩子会令人意想不到地思考死亡。但是,孩子很少对大人提起这件事。也许是因为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就算说给大人听,大人也只会露出不愉快的表情……” 我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身边的大人是如何和我们讨论死亡的。“长大后你就会知道了”、“他去了很远的地方”、“他去当天使了”、“他不在了”,大人们从一开始就预设孩子无法面对死亡,想出了很多模糊且带有美感的说法。 我曾看过一首童诗: 〈死亡〉 曾经,我有一只猫咪, 后来,再也见不到它了。 我不停地寻找, 找遍了这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直到我遇见另一只刚出生的猫咪—— 叫声小小的,嫩嫩的。 于是,我忽然明白, 死亡,其实也是另一种新生。 死亡,孩子们都懂。当我们与孩子谈论死亡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对“死亡”这一课题充满了好奇。像我,在和孩子们上完这节课的当下有些生气,因为我认为孩子们的反应太冷漠了,他们应该为死去的宠物感到悲伤才对。然而,当我想通了,我才意识到,孩子们都懂死亡。孩子会伤心,但他们从伤心中走出来的速度或许比大人还快。在面对死亡后,他们会意识到死亡是正常的,甚至意识到死亡也是另一种新生。 许多大人在死亡的面前崩溃,除了接受不了亲人的离世之外,其实和童年的因果有关。当大人还是小孩时,我们不与孩子谈论死亡,我们以模糊之词搪塞,总说“长大后你就会明白了”,而失去了一个谈论死亡的机会。当大人不与孩子谈论死亡,他们的“好奇”在长大后可能会变成“无知”,“无知”则可能会转化为恐惧。因此,大人在面对死亡时,或许比孩子更加无助,因为我们是在大人的蒙混过关中长大的。在死亡的课题上,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去正视它,接受它,以正确的观念看待死亡。 既然死亡是生物无法逃避的宿命,在面对死亡这个课题上,或许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学会如何看轻死亡。随着长大,我也渐渐觉得死亡是该敞开怀抱去接受的一件事。对于逝世的人或宠物,或许就像《爷爷变成了幽灵》里所说的“要时不时地想着”,而不必时常记挂着。要知道,活在世上的人还有更多可以去完成的事物。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松巴岛的夜晚来得特别早,六点多黑幕已经盖满天空,镇上灯火处处。旅游车开到街场,转进一条长长窄窄的巷子,这里靠近渔村,沿着巷子两旁都是卖海鲜的摊档,微弱的街灯下,看到卖的多数是大鱼小鱼。其他虾和螃蟹倒是少。守坐在档口的小贩多过来买的人,只有寥寥无几的顾客。 我们下了车,走进亚答和木板撘成的棚里,这是一间简陋的海鲜食堂。叫了炒饭和烧鱼,我们排排坐在长长的餐桌前,个个饥肠辘辘,等候着上菜。外头人来人往,喧闹吵杂,熏烤海鲜的烟火,加上风沙飕飕,弥漫整个空间。 我们低着头看手机之际,突然眼前冒出个人来,看着我们。黝黑的皮肤,凌乱的头发,绑着马尾,细幼的身子,她看起来只有五、六岁。女孩身上穿着陈旧的衣裙,破烂的鞋子,两手在桌面下,似乎在抓着些东西。 “要买吗?”她用印尼腔的马来语问,一脸的期待。她把双手抬起来,是几包透明的小塑料袋,里面装着的竟是白砂糖!我们都愣住了,我摇摇头,小女孩木然转身,朝向旁边另一个人问,就这样轮流一个接一个,把坐在两排的同游朋友都问了。过两天我们就离开这岛,买了不知如何处置,实在是爱莫能助。 小女孩走向其他餐桌,再一个个人问。食客有的是游客,有的是本地人,都是摇头不买。她只好慢慢走出去,我有点于心不忍,多么希望她卖的是花生、水果、番薯蔬菜或是纪念品之类,至少还能买下帮到她。 晚餐后,走出店子,看到那小女孩还站在店外,向游客和往来的路人兜售白糖。看看她手上的几个小包,仍旧一样多,卖不出去。 回民宿路上,车子开得缓慢。我看到几个小男孩、小女孩,就和刚才那一个女孩差不多的年龄,他们赤手抓着几只鱼儿的尾巴,向路人和游客兜售,还有的孩子停在路旁鱼摊,要鱼贩收购。这岛上不少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和成人一样扛起赚钱养家的责任。 参观岛上的传统村落,旅游车驶入停车处,守门的村民就出现,拿本大簿子,要游客写下车牌、国籍等资料,然后索取入门费。一踏入村里头,一群小孩就蜂拥围上来,个个瘦瘦小小,年龄大概介于5至15岁,猛追着你问要不要拍照,他们可以帮你拍,和你合拍或与一群孩子大合照。敢情是见惯了游客,生活的磨练,日久有功,他们会用手机拍美美的照片,还能口操流利英语。孩子不断推销自己,说个不停 :“安迪,我帮你拍照,要拍什么样子我都会!” “安迪你自己拍的不美,我帮你拍!” “安迪,我拍panorama给你!” “安迪,我可以和你合拍!” 村里还有骑着马儿的少年,靠过来让你上马,或给你拍照,当然要给些钱他们。尽管我们拒绝,但孩子并不泄气,仍旧步步贴身粘着你,一直问个不停。即便是和他们合照,小孩也要钱讨酬劳。看着四周物资匮乏,简陋的居住环境,我们明白旅游带来的收益,对当地居民很重要,能帮补他们的生活。我们也理解群孩子的心里,想赚些零用钱。我们从旅游车里拿出糖果饼干,分派给了孩子。 从村子出来,停在路边亭子休息吃午餐,打包多买了一包饭菜,有个小男孩在那儿,就给了他。满满一大包饭,看着他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一眨眼就吃完了。看他一脸的满足,好像已经很久没吃得饱了。我心里不禁感触良多,想到自己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家庭里,一些被宠坏的孩子挑食咀刁、浪费食物的情形,当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马儿是岛上的交通工具 白天旅游车开在蜿蜒狭长的马路,沿途看到的是摩托和载货车,没几辆汽车,更没有脚踏车。马儿是松巴岛的普遍交通工具,在马路上随处有人骑着走,很是有趣!天气酷热,当地行人却没有雨伞。步行上学的孩童,穿着制服,背着小书包,顶着炎阳高照,就这样三三两两的,走长长的路上学去。 偶尔路上冒出没遮盖的货车,上面是满满的乘客,男女老少都有,人挤人贴身的站着。导游告诉我们,这群人到别的村子参加宴会或祭拜庆典,是当地司空见惯的情景。虽然烈日当空,在颠簸弯曲的马路上,超载货车摇摇摆摆的开着,路途偏远,然而他们看起来兴高采烈,一脸的兴奋,不以为苦。 在族群村落里,人与人的联系,人与神的关系如此的密切。一座松巴岛式的原始茅草屋子里,住着好多家庭和他们的亲戚,大家族共同的生活,可以互相依靠扶持。屋外有神灵雕像,是膜拜的对象,岛上居民继承土族的宗教,世世代代都敬仰神明。每间屋子旁边的平地上,都有座四方高凸的大坟墓,形状似个平台,象征活着的人,与祖先或去世的家人,仍旧同在一起,相互陪伴。 这海岛天气干旱,雨量很低,自来水供设备不足,很多村子都缺水。村子里有水源的地方,如瀑布、水塘、溪流旁,都聚满了村人冲凉汲水。男人种稻栽菜,女人洗衣煮饭,孩童嬉戏玩水,小小婴儿就在田埂间爬来爬去,各做各的,一片祥和,乐融融。游客到来,向村民打个招呼,他们都会友善地微笑,亲切地回应。 蔚蓝的晴空下,浩瀚的大海,高耸的断崖,青葱的树林,绿油油的稻田,广阔无际的大草原,壮观的瀑布,碧澄的水潭,群山环抱的村落,拼合成一幅亮丽的美景图画,浑然天成,涌现于松巴岛上,遍处可见。这片原始乐土,大自然怡人的景色,淳朴的民情,紧扣人心,净化心情。 未经现代化的污染,纯朴的居民过着简单,朴实无华的生活,他们快乐且满足。幸福感是来自内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拥有来衡量。这趟松巴岛之行,我有所领悟,感受了满满的正能量。同时,也反省自己,家乡资源丰裕,我要懂得惜福,该时时感恩才是!
2月前
潘碧华老师写过〈怕见老师〉,说的是毕业以后觉得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期盼,而一直不敢与老师相见。每当想起这篇文章,我便在想,家长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老师的跟前。 当老师以来,年年都是班主任,与学生和家长走得最近。个别家长会私讯我,与我交流学生的情况,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在家长日才能见上两次面。每当把成绩册摊开交到家长的手上,心里头有无数的话想要告诉家长,但最终也会咽下许多的话。每位家长只能有5至10分钟的时间,试问如何把孩子在班上的学习状态、交友情况、优点和缺点一一在孩子的面前摊开呢? 许多时候,我选择说好听的话。平日常私下与我交流的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很了解,一般上不等我发问,家长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积极交流的家长常与我讨论的是孩子的学习及态度问题,因为他们经常关注学生的情况,往往不会形成大问题。反而,我看到的问题是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他们总爱放大孩子的缺点,却缩小孩子的优点。家长与学生同时处于焦虑之中,两者都不好过。家长说的学生不听,学生说的家长不理。于我,我会在家长面前肯定学生的优点,说一些家长在家里看不到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很好。 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其实从家长的神情也分辨得出来。一般上,他们坐下来时非常局促,笑容有些勉强,而且很想赶快离开。很多时候,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并不需要由老师告诉家长,家长们自己也清楚。遇上这样的家长,我会打开成绩册,但并不会一个个回顾孩子的成绩,而是更多地与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通常,这些学生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以及强项。我会分享孩子在学校范围内体现孩子强项的地方,可能是一张纸张上的涂鸦、运动场上的健儿、老师的小帮手或者是同学们的开心果等。我相信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鼓励家长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专长,学会一门手艺。 不同的家长说不同的话 尖子生好说,后进生好说,最难说的反而是处于中段游的学生。一般上,他们中规中矩,不会过于突出。然而,最多学生处于这个位子。除了个别的优点,我还会说一些四海皆准的鼓励语,比如鼓励家长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勇于争取参与巡察员或图书管理员等职位。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多增进自己的知识。对于中段生,长期的厚积薄发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进行质的变化。 即便是经常说话的老师,在见家长的时候讲话也丝毫不可以马虎。遇上不同的家长就得说上不同的话,但大多都是好听的话。就算是缺点,也要经过一番修饰才可以说给家长听。平心而论,谁又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别人的口中是缺点一大堆的人呢? 家长,一年只见两次。每当家长日结束,老师都还是会忍不住长吁上一口气。其实不只是怕见老师,老师也会怕见家长。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