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客家

上周,挚友带路到热水湖村吃酿豆腐。 我喜欢他们家的白豆腐。只是酿法很奇特,酿肉竟然不在豆腐里而是做成“肉棒”(嗯,很色情的形容),有一种外挂软件的感觉,挂在白豆腐旁边。我看着,笑了,真是奇特! 这家酿豆腐最让我惊艳的是他们调制的汤汁,有蘑菇的味道。特别的浓郁,很香的胡椒粉,很香的蘑菇味,与爆香的蒜米结合得天衣无缝。在酿豆腐还没有吃完前,我已经把这盘汤汁给喝个精光。 酿豆腐我自己会做。手艺继承自我母亲。疫情之后就没有再酿豆腐了,有些细节已经忘记。为了确认这道菜的做法,我打电话回家问了母亲。 当年第一次做这道菜是我刚上来吉隆坡不久。那时候年纪轻轻,才二十几岁,忽然想念这道客家菜的味道,起心动念就要动手做。当时YouTube正夯,却找不到任何一条我中意的、印象中跟我母亲做法一样的酿豆腐。我很苦恼,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拨通了老家的电话,向母亲学酿豆腐。 是的。我的客家酿豆腐是电话里跟我母亲学的。所幸,从小就对煮饭有兴趣,小学时的第一志愿填了老师看了可能会觉得很不长进的厨师职业。那天跟朋友说起我小时候的职业志愿,除了厨师还有服装设计师。结果两个都没做到,倒是在老师-编辑-文化文字工作者的身分之间跳跃,用现实一点的说法就是,这些工作不会饿死你,但要你用马鲛鱼打的肉泥做酿豆腐可能会让你的薪水损失一大笔。 昨晚,忽然想不起母亲教我做酿豆腐的程序。赶紧打电话给她老人家问一下。我妈忘了戴假牙,说话模模糊糊的,像感冒。 我问她:“你感冒啊!” 我妈说:“你才感冒,我没有戴假牙!” 我说:“哦,原来没有戴假牙的说话声像感冒。” 几句废话后,进入正题。酿豆腐的制作过程。小时候,父亲卖鱼为生。所以,我对海鲜不会过敏,作为卖鱼佬的儿子,我家的餐桌上最不缺海鲜。父亲也爱家人,常常把当天卖剩下的海鲜带回家,隔天餐桌上就会有好吃的海鲜。逢年过节,什么名贵海鲜没吃过?只是当年吃的时候不知其品种。我跟玉蓉姐说,小时候吃太多山珍海味,反而没吃过快餐,所以才养成我不爱山珍海味,只爱麦当劳、肯德基的奇怪口味。 做家常菜都是“agak-agak”来 我妈的酿豆腐有点豪华。我看其他客家人酿豆腐都是放咸鱼,我家的酿豆腐放的除了猪肉,还有马鲛鱼混合虾子的肉泥。我妈说,这样才鲜!可是相隔十多年后跟她提起这件事,我妈竟然说:“我有说过咩?有猪肉和马鲛鱼就不错了,不用放虾也OK。 果然,上了年纪记忆力会衰退。但也可能是我的记忆错置?不知道。我当下唯一晓得的是,我又在电话里向母亲讨教怎样酿豆腐了。 马六甲的Sungai Udang出产的豆腐是我们家酿豆腐的豆腐首选。在雪隆找不到那种品质的豆腐,我颇为暗伤。但在SS2的巴刹还是可以找到品质不错的豆腐。猪肉也新鲜。我把我记忆中酿豆腐的调味跟母亲重复一遍:“绞肉拿回来后,我用盐、胡椒、糖调味ok?” 老妈连忙说:“错了错了,不用放糖,你可以放酱油,李锦记的酱油好吃。记得要放薯粉。”我听了,诶,怎么又跟以前她教我的食谱用料有出入?但这些调味料的味道加到绞肉里,其实也是美味,没事。接下来母亲说,你做汤汁用蒜米就好了。我问,不用放薯粉调羹吗?母亲曰:你就加一点咯! 做家常菜,我最大的领悟就是没有所谓的准确性。所有东西都是“agak-agak”来。还有不时用卫道人士看了会觉得恶心的手指去点烹煮中的食物,然后放到口里尝一下,味道对了就不用再加调味,味道不对,“啧”一声之后再加调味吧! 问完酿豆腐的流程,我也顺便问了酿茄子。这是麻烦的酿!因为切不好,浪费茄子。酿茄子有什么秘诀吗?我妈说,没有。就是酿好你要控制好火候,慢慢煎到金黄,然后再做酿茄子的汤汁。蛤?不一样的哦?我说。 老妈说当然不一样啊!我突然为即将呈现的年菜感到为难。说完酿豆腐,母亲顺水推舟说,你要做扣肉吗?大吉利是,我才不要做扣肉。扣肉是所有客家菜里面数一数二的工序麻烦,很耗时的食物。等哪天我想不开了,再来学做这道菜吧!再说,这种高难度的菜,还是交给我妈吧!不然,我回到老家她叫我做,岂不是累死我,不过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道菜永远都是出自我妈之手。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有说,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擂茶可吃。尤其是广东省揭阳河婆县、陆丰、海丰等地区,保留着“无擂茶不成客”的习俗。 从小就知道身为客家人的父亲是一口都不碰擂茶的,当时不明白为何父亲这客家人自己都不吃擂茶,他怎么能向人讲述自己籍贯的特色食物呢?事实上,父亲才不在乎,他不以这客家名菜为荣,偶尔还向母亲抱怨,说这东西像喂猪的剩菜剩饭。父亲是无肉不欢的肉食主义者,因此母亲每回煮擂茶,同时还特别准备另一份有肉的饭菜给父亲享用。 我们家族这道擂茶美食之所以获得传承,母亲可说居功不小。原本因父亲讨厌擂茶,据说婆婆也因屈服家里男丁都不喜欢擂茶而停止准备这道菜,在看似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反倒由母亲一个福建媳妇向婶婆们讨教,几经辛苦学会这独道的客家食物,同时还比客家人更坚持;从选购菜蔬、干粮配件,都无不讲究。即使工序再繁锁,母亲尽量尊照。无论是家庭聚会和节日,母亲都以擂茶做为招待亲朋戚友的“见面菜”。 当时母亲为擂茶的厨艺,三不五时就煮擂茶。母亲盼望熟能生巧,完全掌握煮擂茶的精练。 古时常煮擂茶的家庭,通常备有陶土制成的擂钵、由番石榴支做成的擂棍,和薄竹片制成筛除渣滓的捞瓢,这三种特殊工具,称为“擂茶三宝”。母亲只用了前两件,筛瓢就由铜网篱取代。擂棍用来将放在擂钵里的茶叶、麻油、芫荽、金不换、苦棘心、芝麻和花生擂成泥状,或收集器皿待用,这绿色泥状物称为擂茶膏。如果就地食用,取出绿色泥膏,冲滚烫热水,即成了茶汤。 口感特别的擂茶披萨 另一工序是洗菜、切菜和炒菜。凡蔬菜类皆可加入,通常会芥蓝、白菜、包菜、长豆、蒜和青葱为首选,主要是容易采购。其他配料有炒虾米、豆干和咸酥花生,再配以蒲米、爆米或白米饭,一道充满芬芳菜香与配料咸香的擂茶餐就完成了。 每逢正月初七,母亲选用7种蔬菜,泡擂茶和香饭,意义是为人日庆生。后来发现,擂茶的吃法,丰简由人,寻求口感的人,可能会添加酥脆的小鱼干或干肉丝,这完全不违和,反倒另有风味。虽然过去,擂茶给人印象,是客家人生活贫困,物资欠缺时的食菜;可是现代人经济宽裕,吃法和花样增多,近来还品尝到以擂茶烘烤的披萨,味道口感堪称新鲜特别,不得不佩服店家的创意。能在大城小镇的擂茶店铺中,异军突围,为旧食材改造,成功划出一道新的亮光,同时也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 至于我和家人,几乎每星期都必吃擂茶最少一次。有人好奇的问,是不是为了健康、为了环保,还是为了省钱? 我们都笑而不语,心里知道,除了缅怀母亲和怀念妈妈味道,主要还是:“就是喜欢擂茶”。
4星期前
2月前
4月前
6月前
我家附近有一家客家饭店,长年售卖客家酿豆腐、算盘子、猪脚醋、客家面、客家粽子等等客家美食。阿嫲尤其喜欢他家的算盘子,时常会外带回家加菜。 小时候,我会问:“怎么最近没有买那个像肚脐的食物?”阿嫲摸不着头脑,经过我一番比手画脚加“口齿不清”的形容,阿嫲才恍然大悟说:“那个叫客家算盘子啦,不是什么肚脐!”哈哈,我们婆孙俩大笑起来。 算盘子,是客家人的传统菜肴,更是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在大日子吃算盘子,寓意团团圆圆,取其有钱“算”的好意头。由于它像算盘上的珠子珠圆玉润,故称“算盘子”。 对我来说,它扁圆形且中间有个凹进去地方,更像婴孩们的肚脐呢!其实算盘子的制作并不复杂,但需要一定的手艺和耐心,以及芋头和淀粉之间的正确比例。 通常为了省时,我会买冷藏的算盘子,自己在家炒热,然后多放些虾米、鱿鱼丝和肉碎,还可以加入小米椒和猪油渣,一盘香辣咸香Q弹的算盘子上桌,令人爱不释“口”。 我有位好朋友于疫情期间,在巴生开了一家“客记故事馆”,其前身是客家公会会馆,楼上还保留着客家会馆历代理事等肖像,以及一些历史悠久的文物。这间“有故事”的餐馆,结合了展示客家籍贯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工艺体验以及品尝客家美食,让食客们在用餐之余,也可以了解客家人的文化。 一些旅行团也会安排一日游,来这里品尝客家菜肴,体验擂茶制作并听听巴生客家人的导览故事。 最近,“客记故事馆”也举办让小孩参与的“迷你小厨房算盘子”。看着小孩们用袖珍版的厨房和餐具烹煮算盘子,很是可爱。 通过这类亲子活动,大人小孩们得以深一层认识传统美食与文化,一举两得。 我常想,现在很多新一代的小朋友已经不会说自家籍贯的方言,也不了解籍贯文化,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可惜的事!让我们通过美食,再重新认识籍贯文化吧!
10月前
我与龙的故事,得从7岁那年的清明节,首次跟随父亲去扫墓说起。那时候,父亲就指着公太、婆太(客家话曾祖父母之称呼)的墓碑上,用扁宋体所刻的“广东东莞”4字告诉我,我们公太、婆太的老家在龙的故乡。他们是在龙的庇护下,越过伶仃洋、七洲洋,还有波涛汹涌的南海,才来到了当时的英属马来亚,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2017年冬,几经辗转,持着马来西亚护照,我越过了划分港深边界的深圳河,从罗湖口岸回到了清代隶属广州府东莞县的塘沥洞油甘埔村(今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村)所在地。经族人的带领下,终于踏入了公太和婆太当年下南洋后,再也未踏足的“朝良张公祠”。古朴的老祠堂,历代祖先牌位之后的那面墙上,左右各画了一条盘着柱子的龙,龙之上有凤。我心头一震,这不就是龙骧凤翥吗?那一刻,我总算明白父亲为什么说公太婆太老家是龙的故乡——那是因为我们客家人的DNA里早就镌刻着龙的印记。 自古以来,老祖宗在传统农耕社会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龙具行云布雨的形象,雨水滋养了五谷,使人得以生息繁衍,降雨水便成为了莫大的恩赐。故此,早些年华南地区的客家人会在每年夏至过后的第一个“辰”日庆祝“分龙节”,祈求龙王降雨,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龙能腾云驾雾,穿天入地,又能呼风唤雨,集天地之豪气、霸气、灵气、正气于一身,彰显一种无所畏惧、无可阻挡、无所不能的进取精神。同时,龙变幻莫测的特质也体现了灵活和极强的适应能力。龙这些精神面貌,早已经潜移默化融入在客家人的信仰里。清末民初那个动荡不安的困苦岁月中,祖辈不正是执龙之志,果敢扬帆,远走他乡,创造了另一片新天地。 如今,我们早已和龙的故乡相隔千里,一些跟龙相关的节庆也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然而,龙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将持续成为我们客家子孙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茁壮成长的重要养分。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