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年轻人

8小时前
就像廉颇需证明,自己虽然老了但还能打的价值;马华要能吸引年轻人加入,还需证明自己是能打的,在政坛依然有立足之地。   先说个“老”故事。 公元前245年,战国时期。 因为秦军压境,赵悼襄王想起之前被自己晾在一边的廉颇,想重新起用廉颇带兵抗击秦国。 但是,赵王眼里廉颇就是个老家伙了。他都怀疑已经70岁高龄的廉颇,还能不能打仗?于是,就派使者去请廉颇,也探一探廉颇还能否上战场? 廉颇为了向使者证明自己一点都不老,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着盔甲骑上战马,表现得很神勇。 这就是著名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 故事里,使者被廉颇的政敌收买,向赵王报告廉颇真是老了,赵王就没再用廉颇了。 人们都说,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政治现实里,政党也是如名将。 一旦政党的精神气垂垂老矣,就会让人觉得这个政党没了战斗力,没有前途了。 如今,马华面对“老”的危机,跟廉颇的“老”处境是类似的。 马华总会长魏家祥坦言,马华已经老了,年长的人越來越多,年轻人越來越少,尤其18岁到30岁的新党员更是稀缺。 马华老化是政治现实,理论上广开门户吸纳新生代,是能减缓这危机。问题是,要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 一般而言,政党要能吸引年轻人加入,各种因素当中,有一个因素说起來挺玄的,但又是实在的。 这就是,要让年轻人觉得入党有 [vip_content_start] 使命感与荣誉感。 20多年前,也就是2008年3.08大选前那几年,国阵已大量流失年轻人支持。 当时很多华裔年轻人对马华和民政,及对行动党和公正党的态度,有着天渊之別。 当然,还是有年轻人愿意加入马华的。 记得一位年轻朋友私下感叹,他加入马华后遭同龄朋友圈排斥,彷佛他一个年轻人加入马华,是很可耻的。 但是,年轻人加入火箭或蓝眼,却有着抗争的使命感与改变的荣誉感。 这就如同台湾时评员黃哲斌曾在文章里写的,在长期一党独大的统治下,政治高压和滥权腐败,使到执政的国民党在年轻人和学生心里,成了邪恶象征。 与之相反的,是年轻人支持和加入在野的民进党,彷候有一种入列出征的光荣,这才是年轻人的热情与梦想。 马华难道没有给过年轻人使命感和荣誉感吗?不,曾经有的,尤其是上个世纪50到70年代,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只是,当高层领导年龄老化,长期执政官腔十足,大局为重唾面自干,党內恶斗争权夺利……种种负面印象,要如何说服年轻人加入和支持呢? 曾经承载年轻人热情与理想的民进党,执政久了后出现跟国民党一样的问题,也让不少年轻人痛骂。 那么,承载年轻人热情与理想的行动党和公正党,在执政后有没有变得国阵化?有无明明执政不久,就出现跟马华长期执政一样的老问题? 如果没有,马华依然难入年轻人法眼;如果有,只要马华没有改变到能让年轻人觉得入党会有使命感和荣誉感,在他们眼里马华依然是那个老政党。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马华老矣,尚能战否? 就像廉颇需证明,自己虽然老了但还能打的价值;马华要能吸引年轻人加入,还需证明自己是能打的,在政坛依然有立足之地。 那么,年轻人才会觉得入党能有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的机会,而不会像“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般……才净身要入宫,大清朝就完了。 那真是憋屈。
1天前
6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医疗保险的本质,并不是我们“想不想买”,而是“我们能不能承受没有它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调整、优化自己的保单,让它更符合自己的经济状况,但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直接断保。 “保费这样起法,哪里顶得顺哦?” 卅岁的弟弟看到保费涨价的新闻时,忍不住发出如此感叹。虽然他不算很年轻,但也才在职场站稳脚步,每个月的收入除了应付日常开销,还要供车贷和年少无知时欠下的债务,一家四口的压力都在他身上。可如今,连医疗保险都开始吃紧。 “到底该继续缴,还是直接断保算了?” 当时候他向我抱怨到。 天哥认为,他不是唯一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有这种想法的人。最近,大马保诚(Prudential Malaysia)宣布,由于医疗索赔率上升19.6%,医疗保险保费将从下个月起调整,平均上涨4%。有市场反馈指出,部分保单的实际涨幅或较高,引发了不少年轻一代的担忧。这让许多人开始思考,医疗保险还值得买吗?还是该放弃,省下这笔钱来靠自己?万一将来越起越高,直到无法负荷才断保,年老时的医药费不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医疗保险涨价,问题出在哪里? 老实说,保险公司并不是凭空决定保费的,每一次调涨背后都有数据支持。根据大马保诚的数据,每1000名投保人中,提出索赔的比例已从62人升至74 人,增加了19.6%。不仅如此,每宗索赔的平均金额也增长了3.9%,从RM 14,113提高至RM 14,664。 这说明了什么?医疗成本在增加,投保人使用保险的频率更高,保险公司自然需要调整保费,以维持财务平衡。虽然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不爽,没问题时保险公司就赚钱,有问题时就把费用转嫁顾客,这样还得了?但是,保险公司也不是做慈善的,和我们做生意的道路相同,来货贵了,不就贵来贵卖,没理由赔本卖的。 但这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医疗科技进步、治疗成本上升,以前可能无法治愈的疾病,如今可以治疗,但代价是更昂贵的医疗费用。还有就是药物价格上涨,尤其进口药品,价格受汇率影响,越来越贵,医院也贵来更贵卖。不久前,一则关于是否公开药物价格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层层叠加下去,就引发了整条链的价格上扬,保费也跟着上扬,最后变成顾客买单,这也是整个医疗行业成本上升的结果。 年轻人该不该断保? 面对涨价,很多年轻人第一反应是:“要不干脆不买保险了?” 这种想法看似合理,毕竟如果1年要缴RM 3,000的保费,10年就是RM 30,000,不如直接存起来?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你能保证10年内都不会生病、不会出意外吗?如果真的发生意外,RM 30,000块恐怕就是杯水车薪了,以现在的医疗费用来看,住院动手术一次至少要RM 20,000-RM 50,000,如果是癌症治疗,费用更是高达RM 200,000或以上,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10年后的 [vip_content_start] RM 30,000可能连小手术都无法完成,更别说其他大型手术或癌症治疗的费用了。 而且断保后,未来可能买不起新的保单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保费也会更高,所以为何保险从业员总是说,保险是越年轻买越划算的,但是中间其实也有点猫腻,因为不同类型的保单,有些提早买也未必更划算,不过篇幅有限,今天就不聊这个课题了。而有些人则会认为,反正自己现在健康,等以后需要时再买就好,只能说我们想到的,保险公司也想到了,所以他们都是以健康状况来核保的,一旦身体出现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超标),可能会被加费、受限制,甚至拒保。 所以当我弟问我该不该断保时,我跟他说,既然你已经开始了,那么“老虎螃蟹”你都别让保单断掉,因为保险就是一种“以小搏大”的玩意,就算断保让你省回几年1-2万块,分分钟你也是花掉的,但如果真的无端端出事,那就一切都完了,虽然说可以去政府医院排队,但是政府医疗资源紧张,是否能负担所有需求?就算能都好,花费在政府医院排队的时间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意味着没法正常上下班,一场大病就毁掉一切了。 所以,断保恐怕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反而应该思考如何调整才能让自己既有保障,又不过度增加财务负担。如果真的无法负担,天哥认为可以考虑调整保单数额,而不是直接断保,如果保费压力太大,可以考虑调低保障额度,降低投保成本。公司若有提供Group Insurance,可以将它作为一道防线,以降低未来保费上涨的风险。 听完这些分析后,弟弟沉默了一会儿,最后问道:“那如果真的缴不起呢?”,我笑了笑,说:“缴不起也得缴,没事你每年省几千块,出事你人生直接完蛋,这个风险你能承担吗?” 其实医疗保险的本质,并不是我们“想不想买”,而是“我们能不能承受没有它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调整、优化自己的保单,让它更符合自己的经济状况,但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直接断保。毕竟,当我们面对疾病,保险是唯一能帮助我们分担风险的工具。而人生最大的无奈,就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买不起了,这也是人生中最大的无奈。 官方回应   大马保诚(Prudential Malaysia)表示,此次保费调整是根据国家银行(BNM)的临时措施,涨幅平均为4%,并未超过10%。我们已就相关市场反馈信息作出澄清,特此说明。
1月前
2月前
为什么会有人迷恋购买盲盒,我其实也搞不懂。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盲盒,恭喜你,你没有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漩涡中堕落。买盲盒是给了一笔钱,买了一个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也不晓得会不会喜欢的物品,除了贪图一个惊喜和刺激感,真的找不到什么确切的理由。 记得很久以前,我在商场看过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购物。孩子嬉闹着,身为父亲的看中了一件衣服,一旁的老婆好像鼓励着他去试衣间,看看是否合身。那位父亲看了又看,拿在手上又放了回去,看似喜欢却又好像买不下手。这场景让人难忘,感觉到一家之主除了扛在肩膀上那赚钱的责任,也在花钱的事上处处考量着。 有没注意到以前的电影里,常常都有主角路过商店的玻璃橱窗,停下脚步站在外头凝视着橱窗里展示的商品。不管是一件衣服,还是一条项链首饰,主角欣赏着自己想要拥有,当下却没有能力买下的东西。定下储蓄目标,将来把喜欢的东西买下,那是以前的电影桥段和以往的消费观念。现今的消费主义不再如此,已经演变成了我愿意付款来买一些我不知道喜不喜欢的东西。是现在的消费者闲钱太多吗?还是消费观念变成了购买体验,实际上是什么商品已经不再重要?如果不喜欢盲盒里的东西,把它放在一边,那其实就变成了垃圾。 阿公阿嫲也深陷购物漩涡 纵观这几十年的商品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当社会渐渐富裕,消费者的心态也开始改变。要吃面包喝咖啡时,已不再只是单纯的买咖啡店里的烤面包配上咖啡。年轻的一代买的是一种沟通,一种潮流,一种生活体验。你慢慢看到新颖商店里卖的白面包也有了温度,告诉了你不管是65度还是99度的故事,付出的价格往往就是一顿午餐的花费,而那杯咖啡嘛,当然就是晚餐了。 看到了消费者心态的转变,那我们的社会是否真正变得富裕了呢?诡异的是,新闻总在报道年轻一代的薪资过低,多数人无法在城市里过日子。年轻消费群体并没有过得富裕,却把购物心态升华成了购买体验,不富裕却宁愿付出更高的价格,这么矛盾的心态,社会开始变得畸形。 这种风潮的形成,可能和我们拥有太多容易影响着彼此的社交媒体有关。一场网红直播带货推介新产品,另一边网红带着你惊喜开箱,折扣连连。任何时间地点,一场接着一场,观众看得情绪澎湃,我们也开始明白传统广告为什么要靠边站了。新时代的这种推销模式,不要说年轻人,年长一辈的主妇或是煮妇,阿公还是阿嫲,他们都轻易被影响而深陷购物漩涡。我们不需付费就能享用社交媒体的服务,其实反过来,我们也是在为社交媒体服务着,看看网络科技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就不难理解。 社交媒体风靡10年,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模式,引领了各种各样的购物风潮。我们现在是否该停下脚步,开始冥想和内观自己的欲望,不要再被牵着鼻子走?不然再过个10年,新时代的消费价值观已根深蒂固,那时大家就只好自求多福了。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在社区服务有一段时间了,从不会到略懂一二,我从各界人士、男女老幼身上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待人处事的道理,累积了一些在社交,处事和与人沟通的经验。 近几年,把自己的生活圈子扩大了,接触的人、事、物都有不同,也踏入为前辈的阶层,开始与年轻人共事与合作。 在这些日子里领悟到以下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勉之。 虽然,在中国华人的传统文化中,前辈的教诲历来受到极高尊重,前辈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常常以自己的经验指导年轻一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许多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与前辈的时代有着巨大不同。 不可否认,前辈的经验对年轻人来说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但如果过度拿过去的经验来教训现在的晚辈,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阻碍年轻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科技进步、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前辈在他们的时代取得的成功,往往是建立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的努力与机遇。 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截然不同,许多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经验可能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如前辈可能会认为“吃苦耐劳”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但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更多强调创新、灵活性和团队合作。 过于拘泥过去的经验与方式,反而容易让年轻人陷入困境,错失适应时代发展的机会。过度的比较和指责,容易压制年轻人的自信心。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前辈应该理解,曾经历的挫折、迷茫和失败,今天他们也在面对自己的困惑和挑战,我们应给予年轻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努力,而不是过度批评。 许多社区组织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有的是资深领导放不下权力,有的是找不人代替,也有的说年轻人没经验,不放心把组织交给他们等。 每个人都是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只要前辈给予他们机会,尊重年轻人的方式,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径,年轻人需要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前辈的指导是宝贵的,但更重要的是能与年轻人站在同一视角,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态。 年轻人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过时的观念,而应该拥有更多自由尝试、失败和成长的机会。 如果长辈能站在支持和理解的角度,给予年轻人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环境,前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醒,而不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教训晚辈。 真正的关爱和支持,应该是理解年轻人的现实困境,尊重他们的方式和选择,并鼓励他们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代际之间的和谐与共赢。
3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