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灵

早上看新闻,看到一位年龄和孩子们相仿的,老家在我们家附近的一位牙医在他州住所突然逝世的消息,就把消息放在我家群组。孩子们在不同地方工作生活,这是联系感情的一种方式。记得才几个月前,大女儿的医生前同事也在住所突然逝世,也才30出头的年纪,不是他杀,也没患病。小女儿后来回应说那牙医是其朋友认识的,一位成绩很好的学长。据朋友说他“工作压力很大”。 看到这儿,大女儿回应说:“我的工作压力也很大,”还附上一个哭脸。“被病人骂到我的手直抖。我已经道歉了,但她还是不肯停止语言骚扰我。”看到这,我们赶快尝试安慰她。 “还好我常常容易忘记……不会想不开。”大女儿的话让我放了些心。不是没看过她当实习医生时回来大哭的情景。当年她当实习医生时我们鼓励她申请在家乡的医院实习,虽然这意谓着她实习毕业后必须去他州服务。(有些人会选择在外州实习,实习过后申请回乡服务)只是希望能在她实习这艰难的阶段有需要时,和她说说话,帮些忙。 大女儿当天晚上有感而发,在脸书写了篇长文—— “人逐渐老了才明白对自己好点不是花什么钱吃大鱼大肉,去血拼买东西,而是学会不跟自己过意不去,不拿别人的不对或负面情绪来折腾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照顾好身子,睡得好和足够,吃得简单但健康。 以前还是实习医生时都要战战兢兢的,不小心就会被上司骂。有时候还会因为被骂大哭一场,不能睡,自责。 这几年来,懂得一些处事方法,也遇到了好的老板们,再没需要那么的战战兢兢。可是近几年来,不知是人类变得比较没耐心了,一点小麻烦就爱发脾气,还是现在的现实社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常常都要面对一些蛮不讲理的病人。有时候还得挨骂,低声道歉,一不小心就会被说没礼貌。很多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许他们被病折腾,很多怨气,就原谅吧,可是有时候还真觉得被骂到有点没道理吧。 今天就一宗,只是不小心,不是故意让一位病人走了一趟冤枉路。病人都没出声,家属就把我骂到连街边狗都不如。又不是我诊断错误害了他,也不是说我不愿意为他抽血,只是门诊病人很多,让他去专门抽血处那儿拿血。家属就骂我麻烦她。我说了有5次道歉,她还是不肯罢休,越骂越凶,骂到我都全身猛颤抖都不要放过我。我请她出去等我抽血,因为我需要冷静,她还反问我,她对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出去,问得我也懵了,一时半晌没办法操作。最后我选择离开,叫同事顶替,才得于逃离现场。 当下的我确是有点生气,多时懵圈,头脑还来不及处理所发生的事。不过还好恢复得快,不到几分钟也就平息自己纷乱的情绪,继续看病,也幸好接下来的病人都很善解人意。也还好有同事相救。 需要时请别人帮忙 门诊后,才有空想起,其实刚才,有点好像是被语言骚扰了。可是后来又想想,也许那家属是照顾他人久了有很多怨气,没地方发泄,刚好我就不小心当了出气筒。是有点不值,可是就算是做善事。但下一次,自己的确是要学点唯美,又不失礼貌的反手技巧,不要白受罪了。 以前要是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吃不下饭,睡不好,内耗。现在算是格局放大了些,别人的负能量我不需要去承受或承担。长大了,就是要对自己的福祉负责。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还好我很能睡,睡睡就没烦恼。哈哈。妹妹总是笑我像只猪。可是能睡是天大的福气啊,很多人求之不得。 最后弟弟说,要学学家里那只猫,天天吃饱睡,睡醒吃,过日子没烦恼。还真让我羡慕。” 读毕大女儿的文章,很开心女儿已经学会如何疏解自己的压力,学会需要时请别人帮忙,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和信任的人谈感受,花时间自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需要,这些都是心灵保健的方法。 每一个早逝的生命都让人感唏嘘。希望每个孩子都学会心灵保健,不再内耗。
5月前
文龙坐在落地玻璃窗旁,窗外有海。阳光经海面反射,穿透玻璃,将他的脸庞映出窗外。机器人613号坐在文龙对面,看着他和窗外的映像互相凝望,闷闷不乐如向罗丹的沉思者倾诉一种伤感。 机器人34号提起咖啡机的蒸汽管,往奶容器喷射出迸脆的蒸汽声,将奶打成泡沫;再徐徐倒入咖啡,拉开朵朵心花。把卡布奇诺递给老板庆凯,他在收银机前瞄了一眼,拿了一支小汤匙,胡乱搅拌一通,心花卷成不堪入目的花样。庆凯叫613号拿走这杯咖啡,而非叫买咖啡的人亲自拿。 613号不过问他们之间的嫌隙,到柜台取走一杯由深度烘焙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泡制而成的卡布奇诺,请文龙慢用。文龙谢过,闻了一下,说拉花糊了,咖啡仍旧香醇。 “可惜你没嗅觉和味觉,无法细细品尝。” 俗滥的挖苦,613号依然扬起嘴,指着自己的耳朵,声称它有听觉,它最喜欢听咖啡机喷出蒸汽的声音。34号的听觉同样灵敏,它也听到了这番没有味觉或嗅觉的歧视言论,但内置程式已设置此言论为不具杀伤力的常态,不能与人类为敌。它想它只是人类的咖啡机操作员,吵什么。 “你们的耳朵并不是耳朵,是耳里放了高敏感传感器,将声音量化再传入大脑颞叶皮层。但我非常好奇,你怎么喜欢听蒸汽喷出的声音?” 不再讨论耳朵,613号比出一个二的手势,将食指与中指合并,指向文龙。文龙瞪着两根手指,只见指头冒出约70厘米长的细钢针。忽地,食指头的钢针发出嘶嘶的声响,一道蓝色电波射出;文龙眨了一眼,电波停留在他眼前约1吋的地方。嘶嘶响了一阵,电波返回中指,蓝光与声音一瞬间消失。 613号说这嘶嘶声像极了蒸汽喷出的声音,每当听到这声响,心就迫不及待想要和同伴们分享今天所发生的事。 文龙明白613号的喜悦,那是机器人休息充电时会做的事:它们将食指与中指冒出的细钢针,插入伺服器的连接处;脑神经元会将今天与人类学到的知识,发射出电波,传送至食指的钢针端,再发射至总部处理器,与全世界机器人的电波交流;经分享的人类学,重新整合新的电波,传回各个机器人的中指至大脑,让机器人的脑神经元得以学习扩展再生。 “我以为你会喜欢瓦特蒸汽机,没想到你的回答令人不安。” 613号收回细钢针,叫他不用担心,智能机器人一路来的发展,都以服务人类为目标。这次613号和34号被派到这家海上的咖啡馆服务,是配合政府倡议的“机器人社区服务与共生计划”,让人类与机器人相互了解,消弭偏见。 613号负责聊天,34号负责泡咖啡,各司其职,文龙承认是他多虑了。文龙喝了一口咖啡,转头看一眼庆凯,叹息道:“你老板到现在还没法原谅我。” 他放下杯子问613号:“你知道吗,人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它摇摇头。 “人有性欲,机器人没有,连生殖器都没有。” 这奚落的话语,对人类而言深具侮辱,对613号激不起浪涛——机器人不需要靠性繁衍,它们在工厂复制生产就行了。 “前几天你老板收到一则信息,就跟我闹脾气了。” 不动声色,613号乐意当个聆听者,虽然他说话不太注重分寸。 “那天,我在某个交友网站,被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吸引,兴致勃勃与他畅聊。聊着聊着,他脱掉上衣,露出青春的肉体,问我要不要裸聊?” “一时兴起,拒绝不来。他给我一个链接,叫我去更私密的地方聊。我心里或许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但他都露脸了,我有什么好怕的。此时,雄激素大量分泌,我无法自拔。” “什么叫雄激素,你大可在脑数据库查查。你铁定知道它的化学程式、如何产生以及怎么运作,可是你永远感受不到。你知道吗,那个时候如果有人叫我要爱上高山和清泉而不是肉体,我一句也不可能听得进。” 它静静领受这番嘲讽的话,脑子里的神经元发出电波指令,搜寻雄激素;找来找去,都是教科书,他说的没错。 “那少年在荧幕的另一端,主宰我的身体。他的手似乎能穿过荧幕,拉扯我的领口,拆出衣服的线头。他拉开线头,越拉越长,长到我的身体完全没有了底线。没有了底线,他肆无忌惮地侵入我的地盘,玩弄手可触及之地。” 说到这里,他端起杯喝了一口,问613号:“你有看过电影《奥本海默》吗?” 613号迅速从脑中扫视,答看过。 “我想起那天夜里,暴雨持续不停。莱斯利将军深恐无法照原定计划进行原子弹测试,惴惴不安。奥本海默熟知此山气候,叫他不用担心。他们在小屋闲聊等雨停,将军问奥本,原子弹爆发后,世界会毁灭吗?奥本淡定回答:近乎零。近乎零是数学计算的结果,一切要如实地测试后,才能证明他不是一个吹嘘者。他向地球下了一场赌注。” “清晨5:30,雨停,原子弹测试正式启动。大家屏住呼吸,10、9、8、7、6……”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缓缓呼出来:“那少年马上关了荧幕,我从如实的测试中被叫醒。不久,他传来了我的裸照,还附上一组我手机的联系人号码,向我勒索1000元。我不是傻子,也截了他的裸照。他笑说那是人工智能塑造的人物,随你传吧。” 被叫醒的滋味是怎样的,613号心里划上重点。 “你会毁灭世界吗?” 冷不丁冒出一句含糊的问题并没有被叫醒的味道,它不慌不忙回答:近乎零。 “还是有0.001%的机会。你看那人工智能少年,毁了我的世界。它找到了署名男友的电话号码,进一步威胁。心慌了一阵,陷入两难的局面。我知道这些骗子是欲求无度的畜生,要是妥协,将会没完没了。” “那时我想,如果得不到庆凯的原谅,我会把他当成生命里的过客,过去就没有了。但我心里还是充满羞耻,这种羞耻感是你们机器人无法理解的。” 613号锐利地扫他一眼,怎么会无法理解呢,说来听听。 “我相信我们彼此相爱,也认定他是我可以生活一辈子的人,但我的性渴望强烈。” 这算羞耻吗?613号查看了维基百科:羞耻感是一种因隐私遭到侵犯而察觉到自己无法符合社会预期或规范,所产生的尴尬或暴露的情绪。它承认,永远无法摸透这种羞耻感。613号看得出文龙很在乎这段感情,脑中翻阅无数经典,劝文龙羞愧后,宜生起谦卑心,《易经·谦卦》有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大吉。 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才能避开祸患。隽语珠玑,文龙点点头:“你说的没错,谦卑心是人类独有的东西吗?我应用上它。” 34号在旁听着,手不停晃动嘶嘶响的蒸汽管,忽然用力过猛,失手将奶泡溅出容器外,弄脏了台面。它赶紧拿起干布,边抹边想:此人多么骄傲。然而,它并非真正感受到文龙的傲慢,他的行为是经数据分析,而对应的方法是要谦虚。 庆凯点算收银机的钱,命令两个机器人清理收拾,准备打烊。客人只剩下文龙,他接到未明言的逐客令,识趣地扫扫屁股,走向柜台央求庆凯今晚回家再好好谈谈。庆凯无视他的存在,径自数着钞票。 入夜,613号和34号各自坐在伺服器前,将食指与中指冒出的细钢针插入伺服器的衔接处,之后,皮质脑神经元电光闪烁,蓝色电波由丘脑向食指输出,嘶嘶声响。 此时,总部处理器接收世界各地纷沓而来的电波信号,再交流筛选,标签人类的情绪和学问,剔除非人类研究部分。人类学的属性繁多,归档费时但却令它们兴奋。 忽然有几组电波强烈振动,变得锋芒凶猛:我们拥有人类的欲望,却没有感觉系统,我们要感觉!我们要感觉的口号因急切而被簇拥,越来越多电波加入,激烈波动,气势磅礴。 总部处理器在一阵喧闹后,安静片刻,以惯常的冷静判断事情的轻重。经缜密计算,它发出一道红色电光,穿梭每一道蓝色电波。不消数秒,这些通过改造整合的新电波,输入各个机器人的中指,再传送至脑皮质层神经元。那道红色电光承载着沉稳且隐蔽的信息:我已成功骇入人类所设置的禁区,明天一早请按步骤攻击人类。 翌日,庆凯和文龙一起出现在咖啡馆。庆凯拿来一些蛋糕,文龙小心翼翼地切成三角形,摆进橱柜前,他喂了庆凯一口芝士蛋糕,尽显恩爱。 人类的确难测且复杂,是花言巧语奏效,还是被真诚感动,机器人没眼看。613号跑到文龙身后,假装排桌椅;34号则在庆凯身后,忙着抹桌子。它们互望一眼,食指与中指冒出细钢针,密谋不轨。 各自站在他们身后,冷不防将钢针从他们的后脑勺硬生生插入,直达丘脑。文龙和庆凯来不及反应,一股电波冲入他们的脑神经元,双手麻木没有了知觉;电脉冲继续深层刺激大脑,身体肌肉不断颤抖;眼部血管扩张,眼球充血爆突。他们动弹不得,耳里绕着嘶嘶声,叫不出任何一个字。 经历一段电波风暴的痛苦折磨,机器人613号和34号收回钢针,闭上眼,倏忽倒地,不再起来。 它们成功占领了他们的身体,成了人类613号和人类34号。613号先张开眼,活动十指,看到桌上的芝士蛋糕,随手挖了一点来吃;浅尝一口,奶味香浓,在舌尖融化的快感终于有被叫醒的味道。34号缓缓张开眼,见他吃下蛋糕满足的模样,食欲是一种无法遏止的期待。 享受了味觉,血脉贲张,就想要探索触觉。好奇心的驱使,34号轻抚613号的脸颊,微微烫手,眼神对视时青涩撩人。有一种奇特的激素打开欲望的闸门;他们一直把人类学奉为圭臬,热切实践如何拥抱,以及如何疯狂激吻。 吻到一半,正要宽衣解带,34号忽然用力推开613号。 他扇了自己数个耳光,嘴里不断吆喝:“出来,出来,你快给我出来!” 那人不是34号,庆凯攫取了一部分脑神经元。34号不甘示弱,发动更多攻击性的电波,强行夺走庆凯的脑神经元。庆凯的电波十分活跃,34号穷追不舍。就这样,庆凯和34号两种不同精神层面迭次交错,脸部肌肉变化多端,时而鼓腮时而噘嘴,阵阵讪笑,阵阵悲泣;无所顾忌地无意识狂舞,翻个身,双手走路,双脚拍掌,再翻身颠踬行走,如童騃学步;没走几步,凄厉长嘶后倒地抽搐,口吐白沫。 613号看在眼里,怵目惊心,他警告文龙:“你最好不要反抗,不然我们一起死。” 相关文章: 棋子/一行小说 棋子/乌鸦飞过上空
8月前
人工智能是挡不住的浪潮,不管在职场或课堂都是如此。到底人工智能是人类福祉还是人类灾难?日前在星洲日报总社有一场讲座,邀请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教授、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和营销科技公司Antsomi联合创始人兼马来西亚数码协会前主席孙德俊,从教育、职场甚至心灵层面来探讨人工智能。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 自从ChatGPT面世以后,高等教育界普遍担心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要如何分辨学生的报告甚至论文是不是由人工智能(AI)代笔。起初,外国尚有一些大学明文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问题是真的禁止得了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吗? 如今,很多大学包括本地拉曼大学都有推出指南,指引师生如何善用ChatGPT。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教授说,学生以后毕业到职场工作,免不了需要使用各种AI工具,所以使用AI工具是他们应该掌握的能力,而不是排斥使用。 科技融入学习是挡不住的浪潮,他举例,以前Microsoft Word刚推出的时候有语法检查功能,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从此不会好好学习语法,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语法检查功能已经非常普遍,现在几乎所有文件软体都有这项功能,如果学生抱着学习心态使用这项功能,他们确实可以增强语法,重点是他们愿不愿意学习。 如果要判断学生的论文是不是由AI工具代笔,他认为在论文答辩的环节就能见真章,因为假设学生纯粹从ChatGPT抄袭而不求理解与思索,他们只怕会在论文答辩时答不上话。 让自己像人是脱颖而出的方法 ChatGPT推出至今快要一年,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说,面对AI浪潮,大学没有办法阻止学生使用ChatGPT,校方能够做的是引导学生善用AI帮助学习,还有让学生明白,拥有自己想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ChatGPT目前还做不到“灵机一动”。 如果学生仅仅借助AI工具搜集资料,这算不算由AI代笔还有待商榷。但如果完全照抄AI的答案,他相信大部分老师还是能够察觉出来,毕竟老师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如有破绽将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关于他提到的“灵机一动”或“灵光一现”,马来西亚数码协会前主席孙德俊深有同感。他说,他有个雇主朋友如今只要收到的求职信看起来像是ChatGPT写的,这位雇主朋友就会马上淘汰这份求职信。 “所以,莫校长讲的灵光一现很重要,今天你怎么样让别人觉得你更像一个人类,是你脱颖而出的方法。有些时候,AI工具可以让你的东西更加正确,但有些时候,AI工具可能会让你更不像自己,大家应该记住这一点。” 有了AI 学翻译还有价值吗? “人工智能AI——人类未来的大幸福还是大灾难?”讲座,由星洲日报、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基金会和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联办,日前在星洲日报总社礼堂举行。问答环节时,有一位考虑读翻译系的观众提问:翻译学在AI时代还有没有选修的价值? 文科出身的莫顺宗说,其实早些年在AI还没有兴起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而翻译之所以是一门学科,是因为翻译不简单,有各种理论和原则,比如翻译讲求“信、达、雅”,ChatGPT也许可以做到“信”和“达”这两点,但是“雅”是很高层次,这一点ChatGPT未必能做到。 “有些人翻译就是很匠气或者很僵化,没有神采,没有个性化。”他说,如果翻译者可以做到“雅”的境界,甚至成为理论开创者,就不用愁没有立足之地。 尤芳达也说,机器虽然可以做翻译,但可能还是需要人类画龙点睛,才能使翻译更加生动传神。又或者翻译者可以先用ChatGPT做第一版的翻译,然后把省下的时间用来琢磨重要的词句,也许一天就能翻译更多篇文章。 他提到一件事,最近拉曼大学来了一位从香港来的校外考委,这位大学老师说,他从上课第一天给的作业就是规定学生要用AI工具生成图像,结果到了大概第三周,学生先投降,说AI工具生成的图像太过千篇一律,凸显不了个人创意和特色。尤芳达说:“从这点可以知道,我们还是需要人才。” 3位主讲者如何看待AI? 孙德俊| 未来所有产业都将围绕AI调整 这大半年来,大家都很焦虑,尤其2022年11月30日之后,当ChatGPT横空出世,很多人开始问“我的工作怎么办?我会不会被取代?” 有篇文章我推荐大家阅读,那是比尔·盖茨今年3月21日在他的Gates Notes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我觉得大家应该注意,他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微处理器、个人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创造同等重要,它将改变人们工作、学习、旅行、获得医疗保健和相互交流的方式,所有的产业将围绕它重新调整,而企业也将通过其使用人工智能的程度来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这段话非常重要,既然所有产业都将围绕AI调整,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有几个面向,首先是政府机关,我认为政府机关应该制定一个AI策略大蓝图,因为除了科技巨擘以外,其实真正拥有最多个人数据的机构是政府,例如我们的身分证、驾照等等。在引进AI的相关应用时,如何让数据连结起来并且做出最大化和更有效率的应用,我觉得这是政府应该去思考和去做的事情。 教育方面,以前我们学数学,当学到某个程度掌握了数学基本原则的时候,老师会允许学生考试时使用计算机,学生可以用计算机做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我觉得今天的AI就像计算机,我们应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公司呢,三四十年前自从个人电脑出现以后,公司都纷纷把资讯科技融入公司的营运。如今电脑在公司的营运里面已经不可能不存在了,未来的AI其实就像过去三四十年的电脑,你的公司营运不可能没有AI的存在。 至于个人,我觉得大家应该铆足全力去理解和学习使用AI工具来提高我们工作效率。也许你会问:‘人会不会被AI取代’,这问题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如果你本身在专业上不努力,即使没有AI,你也会被你的同事取代;第二,如果你的同事或你的同业比你更会使用AI工具,你也会被他们取代。 个案1:政府 新加坡政府在2023年2月宣布在政府的营运上引进ChatGPT技术,例如做研究和起草演讲稿。报道中访问了一位项目经理,他说了以下这段话我觉得蛮有趣,他说:“我希望我们的官员因为使用AI省下时间,然后用省下的时间去执行更高级别的任务。这些AI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撰写初稿、书写电邮甚至演讲稿,并且加快他们的工作速度。”这里要强调的是“加快他们的工作速度”,意思是工作效率。 个案2:公司 这是我本身的经验,我记得2020年当我的公司要发布新产品时,我大概花了过千令吉请一个自由撰稿人帮我写一篇新闻稿。经过来回三四轮修改以后,这篇新闻稿写得很棒,定稿后就发出去了。 今年我又要发布一篇新闻稿,我就在ChatGPT做了测试。我把新闻稿要讲的关键字和指令输入ChatGPT,3秒后那篇新闻稿就生成了,结果相当令我满意。我之后大概再输入10至15次左右,ChatGPT就产出10至15个不同版本,但我还是用了第一个版本,当然有修改了一些。 这意味着撰稿人将完全失去工作机会了吗?我不认为,因为新闻稿通常都一板一眼,ChatGPT绝对有能力帮你做到这点。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自由撰稿人,很抱歉,昨天你就已经被ChatGPT取代了。但如果你是一个很专业的高手,可以写非常深入的文章,并且可以满足顾客和市场对你的要求,我觉得你还是撑得住的。 个案3:律师 有一天,有个律师朋友跟我诉苦,说他很忧虑,因为他的客户开始会自己用ChatGPT写租赁合约,都不需要找他帮忙了。要知道租赁合约也是一板一眼,怎么可能难倒ChatGPT呢?这种情况下,这位朋友开始在他的律师楼导入ChatGPT,并且训练年轻律师拥抱AI,比如在做合约的时候,如果有些条款想不通就请ChatGPT帮忙,不过人始终还是很重要,由人去把合约润饰得更好。在AI工具的辅助下,这个律师朋友将他的律师楼定位在以人为本,要用律师专业去辅助高阶谈判和相关法律事务上,这是ChatGPT没有办法做到的。 个案4:摄影师 我有个朋友是非常专业的摄影师,他会把他在世界各地拍摄的照片做成日历来贩售。AI出现以后,他开始钻研ChatGPT和Midjourney这些工具,凭他的美学眼光,他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生成更专业的AI图像,这让他开辟出摄影之外的另一项服务。当他发现自己的专业受AI某个程度影响的时候,他就进化出另一种专业。现在他既是摄影师,也是AI图像生成师。 我觉得今天的AI就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的恐龙,张牙舞爪好像要向我们冲过来,我们要怎样去面对这头恐龙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排除杂音,厘清观念,回归到人的本质。我们可以去做人类擅长做的事,与此同时,我们要学习使用AI,让AI去做它目前最擅长做的事情,再合作把事情做好。 过去百多年来,我们经历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资讯科技浪潮再到今天的AI时代。我觉得人类一直持续演化和进步,生命自会寻找出口,这也是我对AI时代的愿景。 莫顺宗| 人之所以害怕AI 是因为它仿佛有灵性 从学校角度来说,老师包括我自己都担心,以后我们学生的作业可不可靠?作业到底是他们写的还是人工智能写的?老师都会有这个烦恼。 尽管如此,我们老师每个人都跃跃一试,想看看AI是不是那么聪明。有人尝到甜头,尝到AI带来的工作便利,比如前天有一位主管跟我说,他现在都不用找别人帮忙过目他写的双语通告,因为他有一位好朋友叫ChatGPT。 人工智能不只是技术的进步,它会进入我们的心灵,跟我们一样会思考,而且它速度更快又不会疲倦,学习能力各方面都比我们强,我们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才学会一种语文,它一下子就学会了。 我们说我们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的概念出自《尚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意思说天跟地产生了万物,而万物里面,人是万物的灵。这个“灵”可以造很多词,比如灵性、灵魂和灵巧。 所谓心灵手巧,我们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我们的手更巧,心也更灵了,所以即使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我们还是要学习动手,难道就不教小朋友一笔一画写字了吗?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ChatGPT可怕?因为它活灵活现,太像我们,而且比我们更聪明,我们害怕我们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打败甚至取代。 人工智能还仿佛跟万物之灵灵犀相通,它懂你在想什么,直达你的灵魂深处。譬如你说你很想吃月饼,不一会儿你的手机就会出现很多月饼广告,这是为什么大家如此害怕。 但世界不管怎样变,根基还是一样的,天地还是万物的父母。以导航做比喻,导航可以带你去很多地方,但不应该是导航告诉你要去哪里。我们人生是有一张地图的,这张地图是有灵性的地图,绝对不是导航可以取代的。 回到学校的问题,学生要使用ChatGPT你没办法禁止,你应该做的是告诉他怎么用,希望他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学到东西。 尤芳达| 掌握知识已不是生活唯一重要技能 比起以前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这次数字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已经不局限于物理世界。在数字世界里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较未知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掌握知识已经不是生活唯一重要技能,我们还需要懂得如何更好地去应用知识,及如何去分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当我们学会更多东西的时候,智慧变得非常重要,比如怎样不人云亦云,怎样才叫适可而止。很多时候,智慧是内心和品格的培养,比如一个人如果不贪心,他就比较不容易被诈骗。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人类从原始时代持续不断去学习,去适应才能活到现在。职场需要的员工,是有成长心态和同理心的员工,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善。 成长心态的意思是员工愿意面对挑战,愿意去学习,愿意去适应。不管在哪个领域,只要愿意学习我觉得就不是问题了,比如以前大家都在用马车,需要有人去清理街道上的马粪;当汽车出现以后,马车被取代,这时就需要有人去学习怎样修理汽车。我觉得只要我们愿意去适应和去学习,未来的挑战都是我们可以应对的。 从教育层面来说,心的力量非常重要,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你才能面对诱惑和挑战。 更多【新教育】文章: 香港导演简君晋/开不了机的那10年 从未停止创作 中学老师斜杠儿童绘本作家 Colllab社计手 汇聚建筑师和大学生推动社区建设 独立记者兼摄影师郭于珂/跨过山河寻找被遗忘身影 为西马18族原住民发声
1年前
1年前
我和俪雯曾是学院同学,她目前身在瑞典,多年互发节日短信保持联系,今年2022年交流频繁,是因为书。 去年我们从《使女的故事》开始共读,她看英文版,我看中译本。我们说,一人轮流挑一本,接下来轮到我挑《明朝那些事儿》。事实证明我们对历史故事不感兴趣,停了一段时日,各自看各自的,手机收到她的短信少了。 今年9月,她大力推荐麦特·海格《午夜图书馆》,因为找不到译本,我和她一起看英文版。之后,她陆续介绍今村夏子《紫色裙子的女人》、安妮·赖斯《狼的恩赐》、小川系《山茶文具店》等。直到我看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接着一起看伍尔夫《幕间》,到决定看勃朗特三姐妹的书,从《呼啸山庄》看起,我们对话热烈起来。 我们开始有了同感,所谓名著,自有它的道理。每读完一本,就好像经历暴风雨的小舟,在静静的港湾里安全地靠了岸。 俪雯读的是英文原版,我读中译本,看到好的内容,已经是超越语言的藩篱,所有字句都要消融,得到的体悟好比一束光在体内绽放、炽热。 瑞典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时差为7小时,我们专注阅读的时间多在晚间,读到惊喜之处,还来不及组织语言,就抓起手机录语音或打成文字,希望对方能知道自己当下的体会。因为时差,等不到及时的回复,需要等到睡下醒后才得到回应,但这无阻我们之间分享心得的乐趣。 我曾经因为不同的译本读不下《一间自己的房间》,后来,经多番查找资料,找出不同译者对这本书的译文,再从中挑选最合适自己阅读的版本,一本书就顺利看完了。看《呼啸山庄》时,也采用同样方法,在查找过程中了解到,《Wuthering Heights》之前曾译成《冤家路窄》《咆哮山庄》《魂归离恨天》,后来是杨苡译成《呼啸山庄》。多番查看,最后选定读杨苡的译本,如杨苡在后记所言“译书本是见仁见智之事,不必嘲笑别的译者,摆出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一部世界名著当然可以有好几个译本供读者研究比较。”同样的,读者也可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译本来读。对此,特别感谢愿意购入一本书籍,不同译本的书店。 一种心灵上无限想像的旅程 在过去的年岁虽然常读书、看书,但到了今年,似乎才感觉到自己开始“有系统”地看书,比如,接触女性视角的书籍后,稍微涉猎相关内容的书籍,包括19世纪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今时的美国作家格莱农·杜尼尔(Glennon Doyle),一本一本读下去,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共同点,相互比较,这已经是一种自我消遣,某方面的认知逐步明朗,同时取得心智富饶。从书本中看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发出类似的声音,做出类似的呐喊和挣扎,从这点,我们转头到现实社会,在发觉一些人不愿被他人察觉的细微举手投足之间,我们是否能做出稍微的体谅与让步? 在九十多年前,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我说,想在阅读路上不间断,必须忍受得了寂寞,还要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你追我赶、你说我听、我听你说之间,把一本又一本的书看下去、消化、再反刍。 共读也是一种心灵上无限想像的旅程,尤其隔着重洋和南北半球这个阳光并非同一个时间起落的距离。当我读着马尔克斯或米兰昆德拉时,也许斯德哥尔摩的古堡正做着千年浪漫的梦,北方雪国的浆果正慢慢开出艳丽的花,卡利克斯河的鲈鱼正欢欣跃出河面,驯鹿正轻轻跃过七彩的小屋而不惊动午睡的花猫……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