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意义

夜晚时不时就发恶梦。梦里出现的场面,经常是被魔鬼追逐,或摔入深坑,或掉入无底深渊。非常逼真。然后在喊叫声中从梦中惊醒过来,才发现原来又是叫我虚惊的一场恶梦。 迈入老年之后,梦境出现的,经常都是与友伴相处和互动场面。已逝世的亲朋戚友更是时常来到梦中,重现他们在生时与我相处的情景。 这一夜,睡梦中又一次遇到已荣归天国多年的友辈。梦中相聚的友人,不仅一名,有好多位呢。他们陆续在我梦中出现。我们愉快地谈心,互相诉苦,互相开玩笑。最后,正打算一同前往用餐。此时,却醒了。醒来,遇到11月2日专属基督徒的追思节 。 我们一家人都是信仰基督的天主教徒。兄弟姐妹和我在襁褓时期,就由阿嬷抱到教堂请神父为我们付洗。 童年时期,每年的11月一到,阿嬷总不会忘记备好了白蜡烛与火柴。追思节清早,我便跟随阿嬷到教堂参加为纪念逝者的“炼灵”弥撒。之后,我们会乘坐马来叔叔的三轮车,前往位于市区边沿的武吉士令烈阿嬷称之为圣山的坟场,探望已离开人间长眠于此的先人。阿嬷指示我在坟前点上蜡烛,撒圣水,然后作简短祈祷,通常都是念天主经和圣母经。阿嬷指着坟冢,逐一地告诉我,那是谁谁谁。可是,我一个也不认识。他们都在我出世之前,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这之后,我完全记不起那几位先人坟墓的位置。坟山有数不尽的坟冢,路径蜿蜒曲折。阿嬷却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地找到了先人的“居所”。我私下寻思,说不定逝者早已认出阿嬷的声音,前来相迎,指引道途。我却要过了好几年之后,才把那些路途记了下来。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 ,兴许阿嬷此时已进入耄耋之年,行动不便了。这时,我已有了家室。追思日子一到,便携带家小依循当年阿嬷的足迹,上了坟山。我们在先人坟冢前点上蜡烛后,就在心中默默的禀告逝者:阿嬷老了,走不动了,不能到来拜访各位了。 人,自呱呱坠地之后,就开始面对无从预知的未来。人的一生,没有预先拟定的行程表。人的未来,都在隐秘中。 父亲七十多岁时,在半夜睡梦中遽然离我们而去。这是我三十多年来,首次遭遇家庭丧事。面对死亡突然降临,给一家大小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让我对“死亡”产生了更大的恐惧不安。 很快的,父亲逝世的噩耗就传开了。住在田芭的邻里亲友,无不纷纷主动前来,或慰问,或为逝者念经祈祷。大家充分发挥了互助精神。 我从小就害怕见到棺材,尤其是那种特大型两头高高翘起的棺材,更深感恐怖。奇怪的是,当年在家里为父亲治丧时,面对躺着父亲的那具棺材,却一点恐惧感也没有。也许是基督徒通用的那种西洋式国际棺材,观瞻上较平和,减低了恐怖心理。 过了一段时日,父亲的坟冢墓碑已修建妥当。墓碑上除了镶嵌父亲的半身照,还注明祖籍、生卒年月。此外,墓碑下方也刻上了儿女我们的姓名。 紧接父亲坟墓的左边,尚有两个空穴位。我们便通过坟场负责人协助,代为订购,保留下来。准备作为阿嬷与母亲将来的“归宿”。 父亲逝世6周年后,近百岁高龄的阿嬷也安详地离开人间,安息主怀。目睹老人家呼出最后一口气,走完人生道路的情景,是平生第一次体验。很是震撼、哀伤,久久不能自已。 或许由于出生在田芭,自幼就具备乡下人傻里傻气的特质;又或许自幼就受到阿嬷过度呵护,养成凡事都缺乏勇气去面对的个性。从小,我就异常懦弱。我胆子小,不要说遇到强悍之辈,要退避三舍,即便是对一些小动物,也避之惟恐不及,眼不见为净。其中蛇和蛤蟆,更是我最为讨厌的小动物,连多看一眼也让我起鸡皮疙瘩,全身不舒服。 除了对一些小动物心生厌恶,我也怕见到庙里那些满脸黑胡须的雕塑神像。乩童的装扮也让我深感厌恶,对“跳童”仪式,更感恐怖。从年幼开始,一见到神经错乱的疯人,我就怕得要死,赶快避开。 说不怕死是假的! 小时候,住在田芭的亚答板厝。或许是家里人口多,床位少,又或许自己胆小如鼠,夜晚我就爱睡在阿嬷身边,如此就感觉安心稳妥,一觉到天明。 后来,父亲在客厅一角为我弄了一个床位。我便离开阿嬷身边,独自睡一张大床。可是,睡到半夜,时常会被远处随风飘来的穆斯林诵念声浪惊醒。一阵阵的诵经声,在寂静夜晚听起来,让我久久不能入眠。 父亲和阿嬷逝世后,每年的追思节,便由我载着妻小连同母亲到坟场去。到阿公阿嬷和父亲等先人墓前点上蜡烛撒圣水,为逝者祈祷。 有时候,我们指着阿嬷墓旁的哪一个空穴位,对母亲说,那是为她准备的“来日住所”。笑问她会感到害怕不?只见母亲摇摇头,细声回应:怕什么。不怕。 我们便安慰母亲,说:“是的,阿妈,不怕!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啦!” 不过,才说着说着呢。过不了几年的某一天清晨,身体时好时坏的母亲,就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眼看身边的亲朋戚友,一个紧随一个陆续逝世,心中难免激起无限孤单落寞。身边一个个可以谈心的同伴陆续走了,寂寞凄凉的滋味不期然涌上了心头。 都说,人的存在感就仅靠那一口气。你看,前些时候,大家还嘻嘻哈哈,互相挖苦,互相诉苦,互相调侃。隔没几天,突然就传来了某某安息的信息。对此,你我除了唏嘘,还能作什么?大概只能感叹生而为人,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无能、无助。 迈入老年时期了。那天傍晚在住家附近散步。邻居孩童见我牛山濯濯,满脸皱纹,笑着对我说:“阿公,你很老了。是不是快要死了?” 家长便责骂孩子乌鸦嘴。我连忙说:“童言无忌。”的确,孩子天真烂漫,口不择言。 不过,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却是事实。 只是,面对死,老年人毕竟有优先权。因此,进入耄耋之年之后,时不时有人会对我提到死的问题。 例如:“有想到死吗?怕吗?” 答曰:“怕!那当然!不是说了吗?我是没胆的。不怕死是假的!” 话说当年年轻气盛,热衷参与教团华团活动,甚至扮演领导角色。有朋友看我如此的卖力,就调侃,说我是期望当“大限”到来时,会出现热闹送殡场面。对此,我无言以对。心想,人都死了,还在乎热不热闹? 不过,要强调的是,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浪费掉。 年轻时,选择教书为业。大约20岁开始,就一直与学生为伍,从早忙到晚。退休后,继续参与指导学生阅读报章工作。前后历经半个世纪以上。虽然明了自己不是所谓的特出优良师长,曾作出什么伟大的事绩,对教育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我没有偷懒、工作没有得过且过,更没有误人子弟,总是战战兢兢,尽己所能。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其《九十述怀》著作中的〈相期以茶〉短文中写道:“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 他对死亡有如此的描述:“人总是要死的,在这方面,谁也没有特权,没有豁免权。永不停息,永远变动,是造物主主理宇宙的根本规律。要求不变是荒唐的。万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
1星期前
“妈咪,等下我有个仿写的作文,你教我写。”长女从功课堆里抬头对我说。 我愣了一下,答道:要我教可以,别到最后又是发脾气收场。 写作是我擅长的事,偏偏我不是个好老师。不但无法引导孩子的想像力,反而带来焦虑与愤怒。因此,最近一次的华文作文评估,她都不愿让我过目,追问原因是:你作文太好了,我不要给你看。 想想也是,谁愿意把自己的作文交给一个挑三拣四的人?尤其是要逼她穿着大人鞋,再把我满脑子道理塞进那些宽大的缝隙,硬是要她按指示走。所以,她更厌写作,讨厌花时间想像。只求像个务实农夫,插完秧便收工归家,啥也不想。 这就是填鸭式教育的结果。我得俯首承认,自己也是它背后的推手。只要功课做完,老师讲的都能听进去,考试自己复习,不需要我操心便好。是自律便好,但思考没变好。 看她做完其余功课,心情尚算轻松,我拿起她长簿子里的范文,是写着国民美食的高塔脆饼(Roti Tisu)。我随口就念了起来,带着抑扬顿挫,再填入卡滋卡滋和吞唾液的声音,真正地享受一趟文字的美食之旅。 她在旁喊着:妈咪,别这样念,念到我肚子都饿了。 “你看,文章念出来就有它自己要发出的声音和画面。你吃roti tisu是不是这样的感觉?这就是想像。” 电光石火间,我突然想起《梦寐以北》的〈可读的小说和可看的小说〉一文里曾提及—— “有的小说只能用眼睛看,你‘看’的时候,心里不会有一把响着的声音。 “‘可读’的小说却不一样,作为读者,那经验就像有一天你明明在阅读一部故事,却发觉那阅读的过程像极了有人在你面前悠扬或缓慢,激情或悲伤地‘说’出故事,那是有声音的。” 那篇范文,就给我一种感觉,必须读出来,甚至是表演出来,才能还原精髓。正如我在网上读书会与伙伴隔空共读《男孩、鼹鼠、狐狸和马》绘本,所有的文字突然会动了,一字一字敲在心尖上。原本无感的文字,因大家各自对句子的感想,勾勒出彼此的经历,更是令人动容落泪。 我想起长女之前在功课上的疑问,有好几题是可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可她还是不会。我观察到她是看问题后,用荧光笔划出答案,并无真正阅读文章。此投机取巧的方式,显然是求快应付考试。所以,看到再好的文章都枉然,着实可惜。 “你得停下来思考消化,知识才能变成是你的宝藏。你记忆力是很强,但那些背的课文记忆很短暂,过后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可惜了你的小学生涯。” 大量的三语听写和默写,究竟有无效果,也没人真正在乎。倒是幼女自行找到理解方式,即在听字旁佐以自己的画。不但让她懂其含义,记忆更牢固。 此次的仿写主题是“我最爱的美食”,她说写披萨。从披萨看起来像什么的拟物修辞手法到生动地描写外表、颜色、味道、口感等。我抛出一个个的问题,她偶尔接不住,文章完成得有点粗糙。可她有费劲在思考,也没发脾气,便值得称赞了。 “只要迈出这一步,地平线就会自己出现。”《男孩、鼹鼠、狐狸和马》绘本的这句话,意外成了我的口头禅。 写完后,她娘兴致勃勃地照样画葫芦演一遍。念完问她:怎样?有感受到披萨的美味了吗? “嗯嗯,好像有。”她低头折着衣服,嘴上的敷衍简直不要太明显。 唉,微微的惆怅腾起。妄想孩子接我衣钵的旧思想还在呢。想着她比我优秀好多倍;想着她再努努力,不只胜于蓝,还可以文字来为自己找到情绪流通的出口。 大道理都不如一个拥抱 她在小学二年级,我就叫她写日记。她确实有写,都是提前把将要做的事情或节目写在日记上,千篇一律。遇到临时有变动,她的烦恼是日记又要擦过重写,反而演变成焦虑。因为,她是个求安定的孩子,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应付我的要求而已。那些真正的心事,一个字都没在日记中寻获。 渐渐地,她没写,我也没问。原本的善意,换成是她每日须完成的任务与负担,实非我所愿,也失去其意义。但认真探讨,我每个举动的背后,都带有目的。 相隔数日,我想知道老师怎样给那篇文章打分。嗯,获得两颗星。再往后翻,题目是〈美丽的景色〉,她把我平日在电脑前打稿的场景写入文章中。 “妈妈写的文章也非常好。当我读她的文章,我都非常感动。因为那是她认真写出来的文章哪!” “妈妈常说,当一个人在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那就是最美丽的景色(风景)。” 每次写有关她们两姐妹的文章,我都会给她看。我不知道,原来有带给她感动。她也不知,这两段,亦让妈妈的内心化作一池温泉。妈妈的身教有落入她的心湖中,是日后会想起的一个榜样,就足矣。 罢了罢了,一切皆是执念。大道理不如一个真情拥抱有力量。当年,我的写作路不也是无人干扰,才能走得恣意快活,坚持至今么?日后,你若能找到心中挚爱,认真对待,努力奔赴,便是最好的结局。 这是妈妈对你的祝福,也是对我的提醒。
2星期前
3星期前
年底了,心思很散,满心只想着要借着节庆来好好玩耍一番。或者是,好好休息一场?那么,玩耍算不算一种休息呢?应该是的,只要有一种状况能够把埋在工作里的你给捡拾出来,之后不论是大段大段地虚度光阴,或是把心思转换到别的地方,我们也就松快了。 此时有人会说,正是该奋斗的年岁,也别太放松了,歇一歇就赶紧回去努力打拼吧。又有人会说,生活本该张弛有度,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人休息好了才可以让工作表现更好。 真是够啦,我们这些总是追求凡事都要有用的人类。到底是什么在背后挥着鞭子驱赶,让我们一刻也不敢停歇,以至于对资源使用和生产效率如此殚精竭虑,连每一个节点的机会成本都有必要谋算?是生存的焦虑,落后的恐惧,证明自己的迫切,还是对死亡的担忧? 而我们终究会死亡,只是不知道那一天是哪一天。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无法真正放松。在这条倒数的路上,我们默默自问: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吗? 有些人终究还是想要奋力一搏的。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份可以掌握的努力,都可能是对抗生命尽头的一份微小胜利;而这种期待和压力,让人陷入无止境的追逐之路。若是不奋力奔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感觉自己仿佛浪费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焦虑和恐惧当然是人类演化里的重要元素,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人类文明能够绵延和繁衍至今,正是因为我们学会了担忧、计算和规划。 于是,我们不断衡量一天24小时该怎么使用,用番茄时钟来确保每一个单位的专注力都能被有效运用,每日该摄取多少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再辅以多少分钟的心肺运动才可以养出强健的体魄,通勤时间不如打开英文广播节目来练一练听力吧——然后呢? 把自己变成了效率良好的生产力工具,是要干嘛? 人类最古早且原始的生存焦虑,变成了更复杂的成功焦虑。我们耗心神研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怎样用有限的时间达成最大化效益。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需要一个已证明了自己路径正确的精神领袖,手把手地教导我们跟他一样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人,并且,成功的人。 我们绝对不能浪费自己的潜能、才华和创造力;这个过程偶尔有个名字,叫自我实现。 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停滞不前且虚度年华,“有用与否”就成了一个显眼的衡量标准。人们透过取得成就、积累财富或产生影响力,来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再让后代继承这些东西,借以对抗自身生命终将湮灭的虚无感。 佛系躺平闭嘴做消极抵抗 当每个人都这样想的时候,世界就卷起来了。我们在焦虑中前行,在追逐中疲惫,逐渐丢失了生活。 几百年后开始有人大声疾呼了:你可以反对这样的价值观,或者说,生命道路。 或者那些人也并不大声,他们只是佛系躺平,静默辞职,只愿意投入最低要求的工作强度,能养活自己就好了,反正现在大家都在消费降级呀。既然我无法阻止别人把这个——要努力和奋斗才不负此生——的浪潮卷起来,既然我难以改变现行的工作文化和阶级固化,那我闭嘴做消极抵抗,行了吧?你总不能干预我的思想和人身自由吧。 忙碌没有意义,加班没有意义,把其他人都踩下去也没有意义。人们降低对职业成就和成为人上人的期待,把重心放到生活的细节里来。这是一场对社会期望与成功标准的隐性反叛,或者说,是把过往对成功标准的话语权慢慢夺回来。 真正成功的人生,可能是平静的心,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睡眠,自我满足的嗜好,知识的滋养,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在群体里不随大流的勇气,以及,对自我选择的笃定。我们用生活里各种微小的细节来建构自我认同和生命意义,即使那东西很小,微不足道,对他人毫无价值,也毫无产能可言,但只要你喜欢,就没什么不可以。 待到某天若有人斥责你是个无用废人的时候,你可以满怀信心而笑嘻嘻地说:对啊,我是一个快乐的小废物。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5月前
7月前
8月前
博爱主持人: 您好。 我觉得自己不是个懒惰的人,可是往往朝着自己订下的目标前进时,会出现很多的绊脚石! 当然我能理解会有失败的时候,但那个失败真的是太多太多次了!这时候我就会觉得很灰心,努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彷徨的人 审视目标是否超越能力 换位探讨寻根源改进 彷徨的人: 感受到你的无助,你觉得在自己所制定的目标里已尽力,但却被很多的绊脚石给击败,而一直经历失败已让你感到灰心,我想更多的是自己的遭遇感到失望吧? 我们似乎都响往生活要一帆风顺、幸福快乐,因此希望自己对生活所付出的一切能得到回报。 然而,遗憾的是所期待的生活往往被现实击垮,不知你所表达的灰心究竟会如何影响你? “失望”影响负面看事情 有一个危机需留意的是,生活一旦失去了目标,那么促使人去奋斗、去追求上进的动力会被告吹,因此想询问你所制定目标的初衷是什么? 回顾生命的经验,“失望”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它会影响我们看待事情都是负面的。 但我们还是有选择的能力,你要长期被失望的情绪困扰?还是要转换思维模式去探讨每一次的失败中,是否有功课能让你学习?是否我能藉着失败所学习的功课,让自己成长? 失败的名言“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我想失败也同时和成功有相等的价值。换个角度来看失败或许不是一件坏事,它能促使我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改进的方法,不达到当初所设定的目标绝不罢休。 此外,也要审视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追求自己能力相当的目标,能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因此要注意自己的期待值是否过高?当你有这样的意识,能较少失望的情绪。 增强承受现实遭遇耐力 我想,当初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肯定在实验中失败很多次,而身为科学家他应该有一个认知,要达成实验的目标的前提是需要经历很多次失败的。因此想鼓励你,如要提升克服灰心、失望情绪的能力,就要增强自己承受现实遭遇的耐力。 一次成功固然是一种最理想的境界,因谁都不愿花太多经历去碰壁;但期盼以上对失败的分享,能让你多给自己再试一次的机会,并找到这过程中所隐藏的意义。 如在前进的过程中面对困难,请与我们联系。 主持人上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博爱辅导中心新山分会 地址:02-45, Jalan Masai Jaya 1, Masai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脸书:新山博爱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6-275 9195 工作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务收费:半津贴制 如有任何疑问, 欢迎您拨打 016-275 9195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