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文化

10小时前
虽然吵到他们无法睡眠,但大家具有同理心,不会责怪之。盖因至亲远在中国,多年没见面,又无法回去送终,即使动物面对死亡都会哀号,何况是人呢? 新加坡李国梁着《广东妈姐》书中有分析当年妈姐南来的原因:“……鸦片战争爆发前,顺德已经是广东主要的蚕丝产区……1887年,顺德缫丝厂有42家……1922年左右,顺德的135家机器缫丝厂占全广东的八成,几乎全顺德人民都从事丝业相关的行业,缫丝工二十万人……机器缫丝厂吸引力大批年轻女工……上个世纪初,一个女工每年工作250天左右,就可以挣到200元以上……缫丝女工有这么一笔丰厚的收入,在农村的经济地位跟着提高。她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开放,挑战传统的夫妻关系、父女关系、婆媳关系、大家庭关系等,出现了独立性强的‘自梳女’与‘唔落家’等现象。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中国丝的品质缺乏统一的规格,无法跟上欧美生产自动化的步伐,于是,美国转向日本购买生丝。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丝价从1923年每担2,240元滑落至1930年代650元……在1934至1938年短短五年中,有19万以上的中国南方妇女来到新马……” 这些顺德或其他县女子来到马来亚多数当女佣,大部分是不嫁的自梳女。太平的阿婶多数来自东莞,都给有钱的人家当女佣,一部分是峇峇娘惹家庭。峇峇家庭很多是福建人,阿婶很快就学会了福建话,不过带有广府音腔。 北马一些被他们带大的峇峇孩子,讲话受到阿婶影响,也会有些广府腔调。有一小部分年轻阿婶被老头家收为妾,一些与峇峇阿舍(少爷)发生性关系而怀孕。其中一位生产后,娘惹老板留下婴儿,送一笔大钱让她到别处去。 太平马结巷的阿婶们,多数没结婚,梳起发髻不嫁,少数有结婚,大约二十多个,只有四五个常住在这里,她们之间偶尔也会 [vip_content_start] 吵架或打架。 她们与唐山亲人经常书信来往,当收到书信获悉家里亲人离世了,即嚎啕大哭,会哭整个晚上,同屋檐下及邻居都十分同情,虽然吵到他们无法睡眠,但大家具有同理心,不会责怪之。盖因至亲远在中国,多年没见面,又无法回去送终,即使动物面对死亡都会哀号,何况是人呢? 太平妈姐皆身着白衣黑裤,少数穿浅蓝色衣。她们生活俭省,不舍得吃好的,没工作时常在垃圾堆里捡取食物来吃,存下的钱都寄往中国乡下给亲人。 她们多数住在雇主家,有些远至怡保工作,一年几次如新年、清明节等回到此处。新年期间,就以红纸包裹两角钱给房东孩子以及邻居孩子们。清明节就在户外遥祭家乡祖先至亲或孤魂野鬼,甚至到义冢或骨灰龛去祭祀已故的姊妹们。 当工作了数年就回家乡探亲,行李很多,以多个麻袋包装,雇了罗哩坐到槟城,再乘船到香港再转入中国广东,行程大约一个月左右,在家乡住了几个月,又再回来这里工作。 一大部分阿婶在晚年回去中国定居不再回来马来西亚,一部分获得雇主善待住在雇主家一辈子直到老死,一些把“老本”寄存在雇主或房东处,嘱托在其百年后,为其收敛安葬。在太平亡故的妈姐,有一个埋葬在广东义山,其他火化后骨灰安奉在暹樾(泰佛寺)。 晚年后,一些身体虚弱,没人请去工作,就干一些散工,如采大叶婆卖或在丧礼出殡中抬灯彩、挽幛、囝婿亭(四个人抬动)等等。他们年老力衰,抬得很辛苦,亭子东歪西倒,真的令人担忧她们承受不了。 妈姐的时代已过去,她们在我国辛勤劳作,认真忠诚地付出了一生青春,虽然只是普通女佣,但作出的贡献必须给予肯定。   相关文章:李永球 | 太平的阿婶间(上)
2天前
“左边是楠木河小学,一间班级有二十多个学生,整个年级有百多名学生,今天是周末,所以学生都在家里……” 导游是云南丽江人,我们正准备进入大山观赏泸沽湖时,详细介绍在旅游业兴起前的种种趣事。 大山与大山之间流淌的河水汇聚成湖泊,巴士正在湖面桥梁缓缓前行。两岸的山坡上,零星分布着几间自建房,电缆为好几家人提供热水与电力。导游说,就读小学的小孩便住在这些房子里。 她说,小孩每日必须走好几个小时,早早起身踩着泥泞小路,只为求学。然而,湖上尚未建起铁桥时,身形瘦小的孩子们只能依靠简陋的绳索滑行过江,穿越湍急的水流及恶劣天气,才能抵达另一座山,延续求学之路。 “有时天气不好,孩子还要冒着风险滑绳索,曾经还有小孩滑着滑着不小心跌进湖里,父母看着特别难受。” 大山阻断当地新一代接触文明社会的机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他们被迫落在其后;他们走不出大山增进见识,外界也无法了解他们的处境。 父母担心孩子在路上遇险,许多学生早早辍学,留在家中帮忙务农、喂养牲畜。导游透露,她是87年生人,拥有高中学历,是那年代里山区学历最高的年轻人,甚至是学历最高的女性。 听到这里,我们纷纷拍手,似乎在鼓励近20年前打破物理与路途界限,眼光深远的女孩。 “政府在2016年修建公路,才有了如今蜿蜒曲折的山路和宽大桥梁。现在孩子上学方便多了,在山里县城读初中住校的学生,每周只需1、2小时的路程就能到家了。” 傍晚,漫步在斑驳不平的石板路。我们吃腻了跟团餐,打算寻找当地小吃。走着走着,忽然在路边石碑上看到一块牌子:汝吉小学。没想到热闹的丽江古镇里竟然隐藏着一所学校。 小学门前的招牌,介绍汝吉小学的由来——该校原名为文治小学,毕业生人才辈出,其中一位学生戴汝吉,在后来成为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将所有储蓄捐给母校。 戴汝吉于1983年11月逝世,丽江党委政府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其骨灰安葬于校内38平方公尺的花厅内,永远沉睡于他所挂念的母校,并将该校更名为汝吉小学。 当局政府在2012年10月26日,将汝吉小学列为丽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介绍牌上称这一所学校为“旧址”,我透过大门缝隙看了看,窗户满是灰尘,没有擦拭的痕迹,与喧嚣热闹的街道相比,教室空无一人,乌漆麻黑,没有丝毫学生气息,大抵是师生已经搬迁。 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二年 吃着云南特色晚餐,透过窗户望向隔壁树枝横生的汝吉小学,我心生好奇,动动手指,汝吉小学的历史竟可以追溯至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喜祗园小学,是最早向丽江纳西族传播汉人文化的学堂,也难怪这所小学能成为历史遗址。我相信,拥有如此厚重历史的学校,在中国不止一所。 灵机一动,我也上网找了找楠木河小学,相关信息少之又少,零星的记录出现在扶贫报道里,但对它的介绍,不过是贫困小学名单上的一行字。 楠木河小学的创办人呢?支教老师呢?毕业生去哪里了?相比培养高材生的重点学校,大山里的小孩求学之路都如此艰辛,媒体也无法倾斜资源为贫困小学获得关注度。 我感到历史是由接触文明社会的成功者书写的,贫困地区学校和孩子被隔绝在层层山脉;然而旅游又为我结下这一缘分,倘若大山没有建起公路,我便无法从导游的寥寥几句中知道这所小学的存在。
2天前
(玻璃市讯)2024年玻璃市州级华文嘉年华日前圆满举行,东姑布特丽雅国中校长黄秀荫指出,参赛者在赛会上的成功是努力的回报,她希望晋级全国赛的选手能够取得好成绩来为玻州争光。 这项嘉年华由东姑布特丽雅国中主催,日前举行闭幕暨颁奖典礼。 黄秀荫受邀致词时,感谢主办单位及全体老师的通力合作,让活动顺利并圆满进行。她鼓励参赛者不管结果怎样都不能气馁,反之要勤加练习争取更好的表现。 玻教局副局长:助推广多元文化教育 玻璃市州教育副局长仄拉赛迪在致词时指出,他希望一系列的比赛项目,有助于推广我国多元文化教育,进而促进各种族之间的团结,并表示自己也在努力学习中文。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长处,并为学生能发掘自己擅长的事物而感到高兴。 书法比赛高中组冠军得主苏子茜来自德玛中学,接受学记访问时指出,能在中学生涯最后1年赢得冠军让她感到开心。由于许多之前的竞争对手都相继毕业了,加上平日的练习,她才成功夺下冠军。对此,觉得自己在中学生涯书法比赛画上完美的句号。 此外,她续说,她以对书法产生兴趣是因为在疫情期间受奶奶的影响。 2024年玻璃市州级华文嘉年华得奖名单 书法比赛 初中组: 冠军:廖佳恩(德玛中学) 亚军:卢欣蕙(拿督锡阿末中学) 季军:陈子彤(德玛中学) 第四名:钟恩萱(玻璃市港口中学) 第五名:章思瑄(德玛中学) 优秀奖:刘育岓、李乐勤、杨掌晖、杨紫姗(德玛中学)、郑钰恩、刘雨恩、黄思璇、黄芝绮(拿督锡阿末中学)、王心彤、游蕾(玻璃市中学) 高中组: 冠军:苏子茜(德玛中学) 亚军:袁彤恩(德玛中学) 季军:陈子瑄(德玛中学) 第四名:金毅仁(德玛中学) 第五名:梁启贤(东姑布特丽雅中学) 优秀奖:莫佩慧、洪嘉柔、刘育妡(德玛中学)、陈子韦、左佩凌(玻璃市中学)、陈思颖(东姑布特丽雅中学)、陈钰佳(赛侯赛因中学)、林祉潼(拉惹潘慕达登姑法兹雅中学)、胡慧铭(赛莎菲中学)、李昕倩(玻璃市港口中学)   文学创作比赛 *创作新诗 小学组: 冠军:毛依婷(启明华小) 亚军:黄思涵、黄欣莉(新民华小) 季军:李昕怡(新民华小)、林恺文(群益华小) 第四名:林俊、罗焌哲(新邦华小)、林琪琪(新民华小)、谢智腾(巴东勿刹华小)、陈安慧 (群修华小) 第五名:王漮木宏、黄翊芛、李媃婗、陈星宏(群益华小)、陈俊焰(新邦华小) 初中组: 冠军:章思瑄(德玛中学) 亚军:刘育岓(德玛中学)、林芸慧(东姑布特丽雅中学) 季军:杨紫姗(德玛中学)、张芯谊(东姑布特丽雅中学) 第四名:洪语瑶、赵婧涵、颜凯乐(德玛中学)、李伟诚(玻璃市中学)、刘羽思(拿督锡阿末中学) 第五名:陈嘉雯、胡耀恩(玻璃市中学)、王康正、李嘉倩(德玛中学)、黄筱柔(东姑布特丽雅中学) 高中组: 冠军:李柔颖(玻璃市中学) 亚军:赵婧盈(玻璃市中学)、林祉潼(拉惹潘慕达登姑法兹雅中学) 季军:刘育妡、章伟义(德玛中学) 第四名:黄翊杰、张靖扬、胡家祥、梁瀞以(德玛中学)、陈昶源(玻璃市中学) 第五名:王子聪、杨智升、许翊佳(德玛中学)、江彩华(巴当勿刹北区中学)、黄贝琳(玻璃市港口中学) *散文比赛 小学组 冠军:庄志鹏(群益华小) 亚军:胡恩慧(群益华小)、古嘉恩(巴东勿刹华小) 季军:陈乐瑄(巴东勿刹华小)、林俊(新邦华小) 第四名:黄恩雯、吉迪萨(华益华小)、王婕恩、贺思语(群益华小)、江俊乐(巴东勿刹华小) 第五名:张煦弘、郭逢铭、张芝敏(华益华小)、李㺭帷(群修华小)、杨碹桐(巴东勿刹华小) 初中组 冠军:刘依妏(德玛中学) 亚军:袁雷哲、卢婉譞(德玛中学) 季军:杨紫姗(德玛中学)、黄勇智(玻璃市港口中学) 第四名:黄裕恒(拿督锡阿末中学)、钟恩萱(玻璃市港口中学)、黄筱柔、张芯谊(东姑布特丽雅中学)、金意倩(德玛中学) 第五名:刘育岓、蔡衡临、洪语瑶(德玛中学)、苏渝恩、林佑桐(东姑布特丽雅中学) 高中组 冠军:廖柔颖(德玛中学) 亚军:许嘉晨(玻璃市中学)、刘镇安(拉惹潘慕达登姑法兹雅中学) 季军:林诗晴、袁彤恩(德玛中学) 第四名:陈芊瑜(拿督锡阿末中学)、陈子韦(玻璃市中学)、何馨柔(赛沙菲中学)、金毅仁(德玛中学)、赖勇亦(拉惹潘慕达登姑法兹雅中学) 第五名:张惠莹、陈子瑄(德玛中学)、叶庆荣、邱芸莹(玻璃市港口中学)、林佳汶(东姑布特丽雅中学)   *创作小说比赛 初中组 冠军:李婧宁(德玛中学) 亚军:赵婧涵、潘家宏(德玛中学) 季军:刘依妏、王康正(德玛中学) 第四名:贺思宁、蔡弦轩、林岢垠、许芷芯、杨掌珲(德玛中学) 第五名:李乐勤、李嘉倩、颜凯乐(德玛中学)、杨义宏、谢莹敏(东姑布特丽雅中学) 高中组 冠军:梁瀞以(德玛中学) 亚军:廖柔颖(德玛中学)、陈芊瑜(拿督锡阿末中学) 季军:江彩华(巴当勿刹北区中学)、林冠煌(东姑布特丽雅中学) 第四名:袁彤恩、卢恺贤(德玛中学)、刘镇安(拉惹潘慕达登姑法兹雅中学)、洪毓靖(拿督锡阿末中学)、刘善琦(玻璃市中学) 第五名:庄慧玲、王杨宜恩(东姑布特丽雅中学)、黄珮媛、张惠莹(德玛中学)、蔡文忠(赛沙菲中学) 评语: 来文中规中矩,报道方面的内容可以再丰富一些,否则就好像只是写了得奖名单,继续加油。
2天前
在圣诞节当天,逆行中的木星处在双子座,与驻守双鱼座的土星形成正四分相(90度相位)。此四分相相位带来的能量将持续影响到明年1月16日,是一个具有张力和挑战性的星象。事关双子座的逆行木星放大了沟通和思想层面的问题,而土星在双鱼座则要求我们直面无边界感、责任和限制。总结以下三大提示,帮助你在这段时间内更好地调适和利用它的潜能。 一、沟通不良导致背黑锅 首先,双子座主宰沟通、思维和交流,木星的逆行放大了这一领域的挑战,如误解、信息不对称或表达失误。而双鱼座的土星则强调承担后果,特别是在模糊的环境下容易因为沟通不良而背负不必要的责任。这种星象在职场或创业中较为显著,比如沟通细节遗漏导致项目失误,或因未能明确表达而被误解为疏忽。 此时,给你的应对建议便是: 1. 清晰表达: 无论是团队会议还是客户沟通,建议先记录重点内容,确保逻辑清晰后再表达。 2. 留下证据: 使用邮件或会议纪要记录沟通细节,以便在需要时追溯。 3. 主动寻求帮助: 如果遇到技术性问题或关键决策不确定,应及时向专业人士或团队成员求助,避免单打独斗导致错误放大。 例如,你和事业伙伴在2025年开启全新项目时,要把每一个细节谈清谈好谈满,尽可能保持沟通开放性。遇到技术性困境时,更要及时提出来,共同谋策。 二、学习困难导致无力感 接着,双子座掌管学习和信息获取,木星逆行可能使我们在吸收知识或掌握新技能时感到停滞或反复受阻。而双鱼座的土星带来的无奈情绪可能加剧学习中的挫败感,比如不知从何开始或难以坚持。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自主学习者,都可能在这一时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无力感和拖延症。 此时,给你的应对建议便是: [vip_content_start] 1. 聚焦有用知识: 不要盲目追求信息量,而是选择对当前目标真正有帮助的内容进一步学习。 2. 分步骤掌握: 梳理学习目标,分解为小的、可执行的步骤,逐步完成。 3. 实践验证: 学习不仅是理论,更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掌握。 例如,如果你在学习理财知识,不妨从制定预算、追踪花费开始,而不是试图一次性掌握所有投资技巧。边学边运用,信心也就可以一步步建立起来。 三、无边界感导致思想困顿 最后,双鱼座象征着无边界感,而土星驻守此地提醒我们设定明确的框架和限制。与之相对,双子座的木星逆行可能放大思想上的混乱感,导致重复思考和卡顿。没有边界感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过度承诺或分心的状态,以致最后搞得自己内耗不堪。 此时,给你的应对建议便是: 1. 明确能力范围: 在接受任务或承诺之前,先评估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不要轻易超负荷。 2. 专注核心事务: 确定最重要的目标,筛选出次要任务,避免分散注意力。 3. 向导师求助: 遇到难题时,不妨请教更有经验的导师或专业人士,通过他们的指引找到解决方案。 例如,在工作中,如果你感到任务繁杂,可以通过列清单的方式将事务分类,然后集中精力完成优先级最高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你也可划分出自己、另一半和孩子们所负责的事项。切忌一个人扛完全部职务。 必须要补充的是,这次木星与土星的四分相并非完全负面,它其实为我们提供了回顾和调整的契机。 通过反思自身的沟通方式、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我们可以找到突破瓶颈的路径,为下一年就是2025年的成长奠定基础。更要记住,星象的能量不是宿命,而是提醒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愿你在这段时间中,保持觉察并活出更有力量的自己!
2星期前
其实有一部分阿婶们深懂此术,凡有人生病魂不附体,就进行叫惊,把其三魂七魄给叫回来归附主体。这属于民间习俗,信不信则由你。 上世纪在马来西亚当家庭女佣的“妈姐”,多数来自广东的东莞与顺德等县,操广府话,民间尊称她们为“阿婶”(a sam)。 福建等籍贯的人也吸收这个词汇,而且读音沿用广府话的a sam。阿婶甚至成为女佣的代名词,福建话如“请一个阿婶来工作”、“叫我帮他做东西,像我是伊的阿婶(以为我是他的女佣)”等。 全马各大地方均有广东妈姐,太平也不例外。太平的“阿婶间”(阿婶聚居房)主要有两处,一在马结巷28号、另一在戏院街。 今日访问了马结巷的二房东后裔莫福志(1955年生),谈谈昔年妈姐的生活情况。 莫福志的祖父莫继全来自广东东莞石水口村,祖母赖隐。祖父在家乡时擅长手艺,南来后制作冰淇淋的木棒售卖,祖母则是摘采“大叶婆”(也叫肉叶)售卖 。 昔年还没塑料袋时(在出现塑料袋的初期,大叶婆依然畅销,直到八十年代底才日渐式微),大叶婆是食物的主要包装物,通常外层再裹上报纸,再以咸草绑成一个圆结,供手拎取。 大叶婆一般用于包裹糕粿、炒面(粿条)等食物,也用于包装未煮熟的豆干、豆芽、面条、粿条、鱼丸、鱼饼、烧肉、叉烧、鱼、虾、猪肉、羊肉等。 莫福志小时候曾经摘大叶婆给祖母售卖,那时候大叶婆生意很好,甚至连峇眼色海也来抢购。大叶婆以片计算。大张的20片售卖两角钱,中张70片三角钱,小张100片三角钱。 由于住家就在菜市场附近,所以生意极好,愈做愈大,最后成为批发者,幸亏有妈姐等人们采了卖给祖母,祖母转手再卖给商贩们。 除了售卖大叶婆,其祖母更是擅长“叫惊”祭白虎等传统广府民间习俗,名闻遐迩,远至 [vip_content_start] 怡保也有人驱车来载她过去怡保叫惊。其实有一部分阿婶们深懂此术,凡有人生病魂不附体,就进行叫惊,把其三魂七魄给叫回来归附主体。这属于民间习俗,信不信则由你。 父亲莫镜波生于1926年,三岁时从广东南来,长大后成为猪肉贩,售卖猪肉及烧肉等。母亲何秀玲,夫妻共育有三男五女。 他们一家就租下马结巷门牌28号为住所,楼上前房空间很大,租给了妈姐们,后房其父母亲住,他们兄弟姊妹也住在一起,后来三兄弟才到楼下大厅睡,以两张长凳,上面铺上约十片的九寸板,三兄弟就睡在板上。 马结巷分几段,这处只有三间住家,乃传统的老式店屋住家,左边26号是一家做娘惹粿的福建人林亚龙,右边30号是一家名叫陈国珍的福建人居住。因为太平盛行福建话,又因邻居都是福建人,所以莫福志会讲流利的福建话。 这里的房子都属于已故头家黄务美局绅的产业,由其孙收租,最后才转手卖给了别人。当年的租金便宜,一个月20多元,他们转租出一间房给阿婶们,一年才收每个阿婶十多元。 众多妈姐里,只有一位名叫陈葵顺的妈姐在其家亡故,最后由其长辈代为办理后事,葬于太平广东义山。 基本上阿婶们都不住在这里,多数住在雇主家,这里只是存放行李(一个箱子)。一年回来最少两次,新年及清明节回来,先会嘱托房东太太赖隐帮忙准备祭品,以便在清明节祭祀他们已逝的妈姐姊妹们,也回来探望住在此处的姊妹们叙旧聊天。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日前读到编辑靖芬书写的〈看专栏〉(2024年12月2日【星云】),勾起不少看专栏的回忆。特别是一直感恩报章副刊有专栏可读,那是编辑对版面的设计跟构想,逐渐丰富读者的视野与经验。而无论那些专栏内容如何,总有一些料想不到的收获。即便有一两个句子或标题让人细细咀嚼,便是一种享受。 回溯10岁开始学看报纸以后,着迷于方块字的我实在好奇,一个个方块字如何构建一篇500、800甚至1000字文章?这些文章宛如版面上的一亩亩文字田,一眼望去赏心悦目,读了更觉得作者的文思巧妙多元。所以,看专栏追专栏是必然发展出来的阅报节奏,即使一时看不到,也会先存起来等有空再看。浩于豪(画家翁文豪)、李系德、梅淑贞、继程法师、张木钦、游枝、张景云和跳舞兰等等是我比较熟悉的本土专栏作者,各有所长。 然后,我有了与专栏作者电邮交流的经验。那是我初中二追看的《南洋商报》星期天周刊专栏“南方的窗”,作者是(已故)赖瑞和先生。他行文深入浅出,文笔流畅亲切,常常能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得生动有趣。我读得很愉快的同时,学会好些生活知识。比如怎样选购芒果,红茶的品牌有哪一些及英文翻译的一些眉角。自然慢慢喜欢他的书写,过后不仅追看他的专栏,连他在文艺版的文章也是读得津津有味。 多年之后,他出版著作《杜甫的五城——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等书籍,自然是我的必买品。书里头的出版讯息附上联系电邮,我看到就很快寄出电邮,表达自己对他的感谢。谢谢他乐于书写,让我获益不少。教学和学术研究忙碌的他抽空回函,意外自己当年的专栏有“15岁的读者”。后来的我们断断续续地联系,聊着一些阅读跟书写的问题或资料,或是生活的一点小事至他书写《人从哪里来》时,我无意间提到单德兴教授的专栏提到哪些人的进化史,促成他与对方联络,有更多的讨论。更意外的是,他问我有哪家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我建议台湾的几家出版社,并说明理由为何,他接纳及稍后告诉我一些后续进展。 这些情况显现阅读专栏的因缘转变是难以意料,却又如此奥妙可喜,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另一个没想到的是,当记者之后的我,写专栏是每月必做的工作之一。那是写给读者的“读者Blog”,内容主要是新闻的漏网之鱼或延伸,或是不能以新闻呈现的背后故事。这亦是比较柔软轻松的小文章,能给读者发现新闻中的另一面。当我在最后一篇文章告别读者之后,竟有读者拨打电话来祝福我,令人感动。 还有一个体验是,从专栏读者到专栏作者是从来不曾想过的事。不过,因缘使然,离职后的我接下海外一本佛教杂志《人生》的专栏,尝试在书写内容添入一点“佛学”。这样的经验也让自己能有机会与国外编辑交流,增长对海外出版及书写的一些面向的认识。 MCO之后,由于随手记录母亲的手作故事,《活力副刊》编辑邀请我开设“重拾新村生活法”专栏,书写新村的一些东西,每月两篇,我答应试试看吧。初始,我琢磨“新村”能写什么?从手作、植物、籍贯食谱或食品、器物等等,如何写才不会浪费编辑和读者的时间?期许如是的书写能言之有物,留下一点老一辈的生活经验给新一代参考,而不只是凡事都问谷歌。就这样写啊写,迄今刊载第71篇。 这段时间,我不时会遇到老乡亲问道:“这次你写这个怎样怎样怎样,下一期是写什么呢?我太太叫我一定要问,她很期待呢……”接着,他很热心提供我一些书写题材,就看适不适合了。再后来,我发现也有老年读者不太记得我的名字,但封了个绰号:“那个写Kampung/新村专栏的”给我,坦然接受。 其实,若谁愿意继续书写下去,谁乐意持续追读下去,均是双方的一种幸福,我们从中润养彼此,实在是一件美事。而这个过程的背后尚有编辑这位妙手的穿针引线。非常感恩。
3星期前
昨晚,以作协会员身分首次参加由隆雪中总主办的“第18届马华文学奖”颁奖典礼。本届得奖者为高龄84岁的北马作家冰谷,追梦奖则由谢诗坚、李宗舜、刘育龙、沈国明获得。 这5位得奖者,其中4位都算得上是我在文学上的知交,得奖实至名归,特别是冰谷,在文学路上从1960年代耕耘至今,笔耕不辍,让我辈敬佩不已。在台下为他鼓掌时,我希望我也能笔耕到老,追梦追到生命尽头。 话说,我是怎么认识冰谷的呢? 缘分要从我担任《中国报》副刊专栏编辑说起。 当时冰谷已著手写自传了,在《中国报》副刊上发表了长篇的“铁蒺藜岁月”系列。当时我们的版面不大,每次他的来稿都要被迫要将文章分为“Part 1、Part 2、Part 3……”刊出。 文章刊出后,有人为此喝彩,也有人为此喝倒彩。所幸,不论是我还是冰谷都获得馆方支持,坚持让冰谷的铁蒺藜岁月系列完成发表。虽然间中有些内容因不得已的因素和困境做了少许删节,但并不影响整体的精彩。 昨天走前去跟冰谷寒暄,文学果然让人年轻,让人精神焕发!但因为还有很多人要跟他合影,简单说了几句话,我就退到一旁和其他文学同道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观赏大荧幕上冰谷的文学生命历程短片时,看到温伯温祥英,看到菊凡、宋子衡等七君子,当然还有李有成老师对冰谷文学创作的点评,都深深让我感动。 说起马华文学的发展,我想起最近在读的,收在郑良树老师《马来西亚华社文史续论》中,写于2001年的〈华教·马华文学·中文系〉,郑老师对马华文学有这样的一段看法:“……大马华教自成系统,从幼稚园到大专院校中文系;这条既保存华族传统文化又吸收友族语言文化的教育输送带,就是大马华族整个文化系统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马华文学是文化系统之一,其存亡兴衰完全系命于华教。 文学有那么让人“色变”吗? 华教是华文文学的根基,二者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华教发展了文学,文学倒过来也支援了华教。但它们是母鸡生蛋,不是蛋生母鸡,是华教这只母鸡生了华文文学这颗蛋。没有华教,肯定就没有华文文学;没有华教,肯定就‘作家比读者多’,甚至于‘只有作家没有读者’,或者‘没有作家没有读者’。” 华教与马华文学唇齿相依的关系,至今不变,他日也不会改变,除非华教消失。 比较遗憾的是,文化和教育界常有人“闻文学而色变”,对此我颇为好奇,文学有那么让人“色变”吗?难道马来西亚华人不觉得自己能培养出的优秀的马华作家,如黄锦树、黎紫书等人很值得给自己鼓励和掌声吗? 疫情之后,以及网络的崛起,确实对文学创作与出版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也好在还有大力支持文化文学的个人与组织,在为力量单薄的马华文学加油打气,好比雪隆中总、留台联总、雪隆嘉应会馆、南大校友会、雪隆福建会馆、雪隆潮州会馆等,他们都以实际行动支持马华文学,让马华文学节持续举办。 坚持比放弃更难。不论是冰谷的创作,还是华人社团对文化、文学、艺术,有永续的支持,才得以让华文华教华文文学薪火相传。 昨日还得知,冰谷在《胶林纪实:冰谷自传》出版两年后,继续携手有人出版社,在2024年岁末带来了全新著作《荒野惊奇:冰谷自传II》。很幸运的是,我先接触到这本新书了!
3星期前
3星期前
文冬的老戏院曾是这座小镇最璀璨的文化符号,也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回忆。这里曾拥有多达6间戏院,每一间戏院都见证了文冬人生活的变迁。最早的两间电影院,中山戏院和东青戏院是那个年代重要的聚会场所。中山戏院设在文冬华人大会堂内,旁边的那条小巷,依旧保留着古老的街道名牌——Wayang Street,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东青戏院位于市区,前面是友联巴士车站,旁边有保记茶室和中央巴士车站,方便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那时,街道挤满了摊贩,热气腾腾的粉档、粥档,还有浓香四溢的红豆水档,只需两三角钱,便能享用一碗红豆水配上酥脆的油炸鬼,这样的简单滋味曾是无数观影人的幸福伴侣。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手捧小食,兴奋地排队等着买票,期待走进那银幕的世界。 作为文冬人,电影曾经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消遣。小时候,我和姐姐常常去看电影,姐姐偏爱东青戏院的爱情片,由谢贤、嘉玲主演的文艺片深受她的喜爱。然而年幼的我对爱情无感,便选择到中山戏院看两部合拍的电影,一张票能看两部片,内容或许不甚理解,但看电影的热闹气氛总让我感到满足。 那时的戏院不仅是观看电影的场所,更是文冬人社交生活的中心。对于小镇上的年轻人来说,戏院是约会的好去处,灯光昏黄的影院成了无数恋情的见证者。男孩手中拿着从摊贩那里买来的零食,带着心仪的女孩走进影院,看着银幕上谢贤与嘉玲的浪漫爱情,台下的他们也暗自心动。而对于乡下人来说,走进戏院,走进电影的世界,不仅是一次娱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文冬的戏院仿佛是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那些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人们通过银幕,窥见了远方繁华的城市、异国的风情,甚至是从未见过的雪山与草原。电影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忘却了劳作的疲惫,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银幕上的一部分。无论是《苦儿流浪记》里的艰辛旅程,还是《三笑姻缘》中的喜怒哀乐,都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心弦。 那时的票价虽然不高,但对于乡下人来说,看电影依然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票价从3号位4角钱到1号位1元不等,但人们愿意为了这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支付这笔“奢侈”的费用。每逢周末,戏院门口总是排满了长龙,观众急切地期待着进入那个梦幻般的世界。当卖座大片上映,戏院更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热闹的气氛蔓延到街头巷尾。 后来新建了4间戏院 文冬后来新建了4间戏院,丽宫戏院、丽都戏院、国泰戏院和丽士戏院。丽宫戏院位于友联世界旅店旁,取代了旧时的东青戏院;丽都戏院则位于市中心,与丽宫相邻。国泰戏院位于公园对面,而丽士戏院(银星)则在公教中学旁。这些戏院延续了文冬人对于电影的热爱。国泰戏院放映的《负心的人》、《三笑姻缘》等影片,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机的普及、录像带的兴起逐渐削弱了戏院的地位。曾经熙熙攘攘的文冬电影院,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丽宫戏院后来被改造成同发超市的货仓,丽都戏院则成为了同发超级市场的所在地。国泰戏院被拆除后,金星广场在其原址上拔地而起,环球超市曾在广场内一度繁荣,但最终也难逃关闭的命运。丽士戏院早已停业,戏院旁的街道也不再如往昔般热闹。 文冬的电影院曾陪伴了无数人的青春岁月,它不仅是娱乐消遣的地方,更是乡下人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寄托。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录像带再后来的网络的盛行,昔日辉煌的戏院逐渐变得冷清。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冬电影院,终究无法抵挡潮流的冲击,一个个关闭,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那些关于电影的欢笑与泪水,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回忆,成为小镇的传奇。然而戏院却让小镇的居民们在电影的光影中暂时逃离现实,拥抱梦境。 它们曾带给文冬人的欢笑与泪水,仍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熠熠生辉。那些光影流转的岁月,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文冬人的心中,成为了无声的怀念与追忆。
3星期前
4星期前
  三朝招牌,三种心态。哪种文字得排在先?哪种文字必须大?当然是由有关当局决定,而决定者的心胸是否能够容纳其他文字就会有不同的意见了。 敦马哈迪又再对中文招牌开炮,尤其招牌引起许多人的非议,其中一位马来同胞发出视频,指出顾客群若是华裔为主,如猪肉食品、猪肉干肉松、酒业、神料香烛业、糊纸(纸扎)等等,他们的招牌若以中文为主是无可厚非的。总之马哈迪对于中文极为不喜欢,对于英文等其他语文则睁一眼闭一眼。 当马哈迪点起火苗,一些政治人物纷纷加入讨伐,针对中文招牌作出抨击,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招牌一事引起我的兴趣,今日就来谈谈“三朝”招牌。 所谓三朝,即:一朝——红毛手(英殖民地时期。包括老英手,即1941年二战前的时期);二朝——日本手(1941年底至1945年8月底的日据时代) ;三朝——我国时代(1957年独立后)。 红毛手时期,招牌书写是自由的。不过招牌上必须有英文,英文字大或小均没问题,英文排在上端或底下也不存在争议。于是,早期各民族的招牌都是本身民族文字巨大,英文小得很多,而且将英文排在本身文字的底下。这种招牌目前还在一些老店里保存着。 日本手时期,由于日本占据我国时间很短,三年八个月里,经济低迷,生意十分难做,极少数的商店在这时期创办营业,所以留下来的招牌极为罕见。目前仅见于北马一家咸鱼店(也叫生货店,售卖咸鱼、虾米、江鱼囝、葱头、蒜头、大葱、马铃薯等货物)。 日本手时咸鱼供不应求,生意兴隆。人们煮了糜饭,煎数条咸鱼,一家大小可以吃上三餐,咸鱼耐存可收藏很久,成为人们抢购的主食之一。所以那时期咸鱼店纷纷兴起,此家就是在日据时代开业经营的。 其招牌文字分三行,顶端是日文,中间是中文“复利公司”,底部是罗马拼音字“Hoock Li Kou Shi”。中文字体是最 [vip_content_start] 大的,日文及罗马拼音仅有中文的一半。 “公司”的罗马拼音是Kou Shi,那是日文拼音。 我国独立后,对于招牌历年来祭出许多法令,纷纷扰扰,令人头昏脑胀。法令规定马来文必须排在最上端,字体最大,其他文字略小及在其下。 十多年前,朋友开间理发店,法令规定若是纯英文招牌,就可以不放马来文字,假使有加上中文字,就必须要有马来文,所以其招牌仅有英文,她不想招牌上有太多文字。 当今法令是怎样规定,则不大清楚。其实,当今华裔经营的商店,很多都没写上中文,除非是售卖非清真物品者,所以敦马哈迪所谓招牌都是中文是个美丽的误会,放眼我国,中文招牌是愈来愈少,甚至很多华商都放弃了中文招牌。到了今天还在炒作中文招牌,显得后知后觉,缺乏更新资讯,贴切的说是鸡蛋里挑骨头。 三朝招牌,三种心态。哪种文字得排在先?哪种文字必须大?当然是由有关当局决定,而决定者的心胸是否能够容纳其他文字就会有不同的意见了。 这一点红毛人做得最好,完全不予干涉,由老百姓自由作决定。 大家不妨退一步想,如果卖非清真东西,若把马来文放大,商家可能觉得对于回教徒显得不尊重,所以商家放大中文是有其因素,因为顾客群都是非回教徒。商家是出于尊重,不希望招牌引来回教徒的注意而产生反感或不舒服,不知敦马哈迪同意我的看法吗?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