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无语良师

为了推广生命教育,吉隆坡坤成中学日前在学校大礼堂举办了一场生命教育讲座,面向全体初二及高一的学生。校方邀请了马来西亚大体捐赠教育机构——无语良师学院创办人兼院长陈庆华教授(58岁),为学生介绍“无语良师”。 无语良师学院自2016年10月5日正式成立,是一所独立运营的非营利医学培训机构,致力于推动医学教育和大体捐赠文化。无语良师课程于2017年3月29日正式开课,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将通过模拟手术,学习手术技巧,而这些模拟操作的“老师”便是那些无语的大体捐赠者,他们被亲切地称为“无语良师”。 此次讲座中,陈庆华不仅介绍了无语良师计划,也分享了几名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此外,无语良师学院的学生也在这天莅临坤成中学,与高一的学生进行班级互动,讲述几名大体老师背后的故事。 陈庆华:未能知大体老师名字成遗憾 陈庆华表示,“无语良师”这个名词来之不易。过去,医学界一直将大体捐赠者称为“大体老师”。教学大部分是对大体老师进行解剖,让学医者认识人体的结构。西方社会更早时,甚至因为缺乏合法捐赠,他们便把从坟墓偷盗的遗体,偷偷解剖。随着时代发展,开始有人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让医学生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解剖。 在阿伯丁大学求学时,陈庆华曾与一名苏格兰的大体老师共同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涯。然而,西方社会较注重隐私,他未能知晓这名大体老师的名字和生平事迹,所以他只能默默地在心中感谢老师。无法认识陪伴自己学习的大体老师,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个遗憾。 留学回来后,陈庆华成为了马大的外科教授。他发现,许多大学都用动物解剖教学,但这会面对一些问题。动物需要被活生生杀死,在教学结束后动物就会被牺牲,这对陈庆华来说,是不道德的事。 此外,动物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差异较大,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的生理特征。当时马来西亚一些学校也有使用无人认领的大体老师来教学,但没有得到大体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也涉及一些道德上的问题。 大体捐赠 助医学生成良医 机缘巧合下,陈庆华认识了台湾慈济大学的教授,并向他学习大体捐赠计划事宜。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体老师的课程未开始之前,医学生都会到即将捐献大体的老师家里进行家访。医学生会去了解老师的生命事迹,通过笔录、拍照、拍影片,记录老师的生平事迹。 每次老师的课程都有不同国家的医生、教授及医学生前来参与,课程参与者都会通过笔录和影片了解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医学生经过这样的环节,就能提升自己的同理心。这一整个系统就叫做无语良师计划。 陈庆华透露,大体的保存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防腐保存,另一种是技术冷冻。防腐保存通过将血液替换为防腐液,使大体的组织得以保存多年。曾有一名大体老师通过防腐保存,存放了7年之久,期间共有超过1100名学生在其身上学习。 而技术冷冻则保持大体的原始状态,解冻后,大体的肌肉依然柔软,关节可活动,最大程度模拟真实人体。与活人的唯一区别就是,大体老师的心脏不再跳动,血液不再循环,所以开刀时并不会有鲜血喷出来。 成就他人 抚慰自己心灵 大部分大体老师奉献大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曾经是病人。他们了解手术时,医生犯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他们希望帮助医学生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犯错、学习,从而在未来真正的手术中,能够减少错误,挽救更多生命。 大体捐献者明白自己的生命正走向终点,就像一根蜡烛,变得越来越弱。但若是献出自己的大体,蜡烛熄灭后便能复燃,点亮更多人的生命,让更多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续下去。 在无语良师学院,医学生可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进行手术练习,导师会指导他们如何精准下刀,避免失误。这样一来,医学生在面对真实病人时,就会充满信心。除了用无菌空气技术保持无菌环境,医学生每天早上也会为老师清洗和消毒遗体。每次课程结束后,也会再一次清洗大体老师,这样才能保持老师身体的状态。 陈庆华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最近,一名晚期癌症患者选择捐赠自己的大体。在她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时,她的儿子因无法忍受母亲的痛苦,向他询问是否有办法减轻母亲的恐惧。陈庆华建议她加入无语良师计划,希望她能平静地面对死亡。这名母亲最终签署了捐赠协议,并在平和中离世。这个故事让陈庆华坚信,无语良师计划不仅帮助了医学生,也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心灵上的安慰。 陈紫玮:从双手颤抖变熟练 感谢无语良师 陈紫玮(22岁,无语良师学院学生)向学记介绍了成立于2022年的无语良师学生会。学生会中有不同的部门,工作坊部门主要负责工作坊课程与流程;研究部门负责不同的研究计划;义诊部门到各州义诊;临终关怀团队则负责对大体捐赠者进行临终关怀。 陈紫玮表示,在还没有真正接触无语良师工作坊之前,大体老师对她来说仅仅是一个概念。接触无语良师和他们的家属后,无语良师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还有它承载的情感,对芷蔚的影响十分深远。 紫玮参与无语良师工作坊,是因为她十分渴望学习手术。在医学生的学校课程里,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手术。他们有机会去观察主刀医生做手术,但真正亲手做手术的机会还是非常少。 第一次与无语良师接触的经历,让紫玮刻骨铭心。紫玮分享道,第一次参与工作坊的她,紧张多过害怕,因为她从来没有在人体身上做过手术。当时,她的双手是颤抖的,也不知道要怎么动第一刀。因此,她想感谢无语良师,让她从颤抖,变得逐渐熟练,也更加有信心去进行手术。 学医也培养人文关怀和同理心 紫玮表示,无语良师学院的工作坊包括家访、启用仪式、送殡仪式等,培养了医学生的同理心,而在她看来,同理心对医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她表示,想成为一名医生不容易,但要成为一名拥有同理心的良医,更加不简单。因此,她觉得一系列的课程、工作坊,能让医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手术技术,还包括人文关怀和同理心的培养。 紫玮透露,作为医学生,一般上课表都非常满,还需要兼顾临床时间表(Clinical Schedule)和待命轮班(On-call Schedule),所以可能会比较压力,这是她在无语良师学院学习时遇到较大的困难。 紫玮参加过蛮多义诊,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吉兰丹义诊。当时,无语良师的义诊团队从半夜出发,经过大约9到10个小时的车程才抵达吉兰丹。虽然过程很辛苦,可是结束后她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对紫玮来说,无语良师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他们也为更多生命创造了无限可能。她觉得有一句话能非常好地概括无语良师:“日落换明月升起,以生命点亮生命”,因为无语良师以生命的陨落来守护更多生命。医学生也希望秉持着无语良师这份奉献、大爱的精神,继续守护更多生命。 如果没有无语良师家属的支持,紫玮相信像她一样的医学生,并没有机会在无语良师身上学习。她想请家属和无语良师们放心,因为他们的奉献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陨落,反而会对医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医学生会谨记自己学医的初衷,成为一名妙手仁心的医生,而不只是一名为了做而做的医生。 李铭恩:学会珍惜生命 李铭恩(16岁,中学生)表示,以前的她从未听过无语良师计划,一开始听到时还有些避讳,因为在华人传统社会中,通常父母及长辈等都会较避讳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 学校安排学生聆听“死亡”相关讲座,让她有些惊讶。这场讲座也让她愈发对“无语良师”感兴趣。讲师提及他在马来西亚推行这项计划的困难,如经费不足及资源不足等。她感慨在马来西亚创办这项计划实属不容易。 铭恩认为,大体老师愿意把自己的大体捐赠给医学生学习,是非常伟大的。通常华人家庭会更希望家人往生后能保留完整的遗体,不忍心让他人在遗体上动刀。她认为,大体老师的家人能够接受这计划,十分叫人感动。 这场讲座让铭恩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讲座中,陈庆华教授曾分享一名生前患癌的大体老师,希望死后能为医学界做出贡献,于是决定捐献自己的身体。这让她意识到,人在疾病面前是多么脆弱,也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铭恩表示,若她符合所有成为大体老师的条件,她非常愿意在未来成为一名无语良师。同时,她提出,学校应该多让学生接触生命相关的话题,安排相关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并学习如何更好地爱惜自己的生命。
1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吉隆坡讯)为更好地实施高一生命教育辅导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本校辅导处近日特别安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带领25名高一学生参访孝恩馆。此次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与生命相关的主题,帮助学生反思生死的本质与人类的关怀,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学生们在抵达孝恩馆后,首先与老师及负责人合影留念,拉开参访的序幕。孝恩集团的导师介绍了“缘、殓、殡、葬、续”的概念,并将学生们分成两组,展开参访。 无语良师最后的回馈 参观过程中,学生们依次参观了礼厅、大体护理室、辅导与咨询部门及无语良师学院。在无语良师学院,学生们了解了“无语良师”的创立初衷,认识到这些“无语良师”虽不能言语,却以无声的行动回馈社会。许多医学系学生自愿在此担任志工,表达敬意与感激。 在大体护理室,墙上的一句话“我们只是在照顾不能讲话的人”,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震撼。护理师详细讲解了修复大体的步骤,并介绍了大体保存的主要方法,包括干冰和药物防腐。护理师根据尸体的状态决定药水的种类和剂量,细心处理往生者的容颜,让他们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学生们还参观了展示厅,了解到葬礼所需的各类物品,如棺木和骨灰瓷,其中也包括专为小孩设计的物品,认识到死亡并非只属于年长者。在艺术与游戏治疗室,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治疗主要帮助无法准确表达情感的幼童或特殊个案。导师分享了有关压力的见解,指出压力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是伴随心灵成长,个体的内心空间也随之变得更加宽广。 孝恩馆注重空间规划人文关怀 孝恩馆的建筑设计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馆内注重空间规划和人文关怀的概念。接体车从另一条路进入孝恩馆,避免对在场者造成心理冲击。 午餐后,辅导和咨询部安排了互动活动。学生们围绕“在生时”、“与人告别时”和“临终前”这3个主题进行讨论,通过两人一组的互相采访,深入思考当前能做的事与未来的计划。在活动接近尾声时,灯光渐暗,生日歌响起,每名学生都收到一份小蛋糕,大家许下心愿,吹灭蜡烛,为自己庆祝生命的新生。 这次活动让学生们深受启发,体会到“由生至死、由死回生”的生命轮回。希望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4月前
5月前
8月前
8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新山9日讯)无语良师学院创办人陈庆华医生指出,为推广南马区大体捐赠及生命教育的理念,该学院将在新山、麻坡、马六甲和芙蓉等地区设立联络处。 此外,他说,该学院的医学生志工团近年来,也在全马各地举办多场的生命教育分享会,以提高公众对无语良师的认识。 陈庆华17日主讲“施无畏” 也是外科教授的陈庆华是应佛光山新马寺之邀,将于本月17日前来担任“施无畏”主讲嘉宾之前,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访问。 上述讲座会是由国际佛光会马来西亚南马协会新山第三分会承办,旨在让公众了解无语良师以大爱造福社会,化无用为大用,让生命发挥最大意义。 这次陈庆华将率领30人的医疗团队前来,除了讲座会也提供义诊,项目包括胃镜、耳鼻癌、腹腔及各类癌症扫描。 陈庆华:南马民众不甚了解 他指出,以“捐赠大体,遗爱人间”为理念的无语良师计划,在大马走过10个年头,除了中北马地区已经普及,还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南马一带的民众都不甚了解。 他说:“这主要是因地域和资源分配的限制,造成这项计划无法全面扩展到南马地区。” “因路途遥远,要赶在捐赠者去世后8小时内将大体运返吉隆坡的无语良师学院急速冷冻,是一项挑战。我们也曾接到一些来自柔佛如新山、麻玻和峇株巴辖的询问,表明要成为大体老师的意愿,希望能尽量促成有关计划。” 因此,他披露,其团队计划斥资20万令吉,添置一辆有急冻设备的运输车,以确保大体在运抵该学院时保持良好状态。 据他表示,除了吉隆坡外,目前以关丹、梹城、玻璃市、霹雳和芙蓉的民众对大体捐赠的接受度最高。 询及在南马区设立无语良师学院的可行性,他表示,这涉及庞大的人力与物力,单是解剖手术室就耗资数百万令吉,而且每一具大体都必须获得充分照料,因此需要大量医学院学生参与工作。 坚持以民间力量推动计划 另一方面,他强调,其团队坚持以民间力量来推动此计划,不掺杂任何利害关系。 他说:“这项计划所提供的实习和设施经费,全由热心人士赞助,医学院生都是全程免费参与,不需支付任何费用。” 他指出,实习生来自全马政府及私人大专院校,并希望通过推广博雅教育理念,引导这些年轻的学子多元学习,成为德术兼备的医护人员。 大体捐赠不涉及宗教因素 与此同时,他强调,大体捐赠其实不涉及宗教因素,只是因为最早由台湾慈济人发起,让人误以为是佛教的活动。 “当然,它与佛教主张的无我利他主义正好贴切,但其实我身边的一些基督教的朋友也认同,并大力推广。” 谈及是否有人不适合捐献大体的问题,他指出,几乎所有人都适合,除了体型太过肥胖者,“这是因为在遗体冻结方面会有难度。” 李丽芳:解开大体捐赠迷思 佛光会新山第三分会会长李丽芳表示,这是新马寺首次举办以无语良师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讲座。 她说,无语良师计划在我国已推行10年,许多人可能已听说过,但多数人的了解仅停留在大体捐赠,而不知其真正的意义。 因此,她希望通过这项活动,能帮助大众建立起对生命教育正确的认知;同时解开人们对大体捐赠的迷思。 与“以众为我”观念不谋而合 “实际上,无语良师的理念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没有抵触的,反而是与佛法提倡的‘以众为我’这观念不谋而合,这也是星云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法的核心。” 她指出,按照星云法师的诠释,以众为我所指的是,我的生命并非我独有,而是由众人的因缘来成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活出生命的价值。 “正如本次分享会的主题‘施无畏’,这个施即是无语良师大无畏的布施,将大体捐赠出来作医学用途,造福医学院的实习生,表面上看来,受惠的是这些学生,因为他们由此获得更实操的解剖与医学经验;然而,更深远的影响是,它将塑造出更具人文素养、慈悲心和同理心的医护人员,从而造福整个社会。 她说:“我们从来不缺医术高明的医生,我们更需要的是懂得尊重生命,有道德观念的医生。”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马大第33届无语良师在11月中旬的一趟家访中拉开序幕。那是一趟到麻坡的旅途,目的是访问我们的其中一位无语良师——颜老师一家人。还记得我们10位医学生逐一自我介绍后,在家访要开始之际,颜太太不断哽咽对我们说,真的很开心看到我们,真的很感动,因为颜老师之前的心愿就是让我们在他身上好好学习。 那一刻,我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原来我们的存在、出现,对他们来说如此意义非凡。因为他们都希望我们能完成颜老师的遗愿,善用他的身体,好好学习。访谈中,我也了解到颜老师终其一生都过得充实且精彩,晚期虽与癌症搏斗,却心心念念地想成为无语良师。在人生的尽头他为自己谱下了完美的终章——把自己奉献给医学教育。起初,我以为我们的到来会是打扰,但最后我感觉到更多的是一份慰藉,一个让他们好好怀念颜老师的机会。 回程下了一场大雨,天气转凉,我的心却是暖暖的,被颜老师一家人注入了一股暖流,直到今天,我仍旧感受到余温。 近日的工作坊和感恩会,也让我感触颇深,更是由衷地感谢每一位无语老师舍身捐躯的义举,仅仅凭着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相信我们以后会成为一名良医。 工作坊开始前,我们得把老师们从冷冻库拿出来解冻。第一次目睹一具具冷冻僵硬的身躯,那一刻我打从心底钦佩老师们的伟大。那天,下了滂沱大雨,我们要把老师们运到解剖室,途经的一段路是没有屋檐的,我们合力撑起雨伞,小心翼翼地把老师运到目的地,竭尽所能不让雨水打落在老师身上。我想这是我们能为老师尽的绵力,相比他们那么伟大的贡献,这真的称不上什么。 数日解冻后,我们为老师们清理遗体、整理仪容,便迎来大体启用仪式。家属纷纷前来,在简短的诵经仪式后,他们在这一天最后一次地瞻仰老师们的仪容。这最后一面,让家属们都哭得肝肠寸断,大家都非常不舍地和老师们告别。 之后便是工作坊,教授们手把手在人体身上教我们如何插管、划刀、缝合等等。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因为我们能在面对活生生的病人之前,毫无畏惧地在老师们身上下刀、缝针,不用害怕任何失误会祸及一条人命。一开始还略显生疏,到渐渐能够熟练地操针线,为老师们缝合伤口。我们每一位医学生在老师身上都获益良多。这是唯一一堂无声的课,却胜过这5年来我们所上的任何一堂课。 工作坊的最后一天,我们有着紧凑的行程。早上为老师制作感恩卡,把对老师的寄语一字一句写出来。下午,我们为表演做最后一次的彩排,致力在隔天全力以赴。傍晚,我们为老师做最后一次的清理,把伤口都缝合起来,为封棺仪式做准备。殡葬服务中心的入殓师前来,悉心地为老师们整理仪容着装,我们则在旁协助。他们也把家属之前转交于我们的陪葬物品一一排列在棺材里头。整理完毕,我们一起把老师杠到棺材里,为老师盖上棉布,然后封棺。 体会到何谓无私的奉献 看着螺丝被钻入棺木的那一刻,刺耳的螺丝转动吵杂声划破了解剖室的宁静,心里再次感到些许惆怅。回忆起我的家人离去时,在封棺之际,我们能够做最后的告别,虽然得回避仪式却仍全程参与,陪伴在离去的亲人身旁。然而,此刻,陪伴在老师们左右的不是他们的至亲,而是我们。我想,这对家属来说或许会是一种遗憾。那一晚,我更加觉得责任重大。因为,我们由始至终扮演着家人的角色,陪伴在老师身旁。 终于来到最后一天的感恩会,一大早,我们身穿白袍站成一排,恭候家属的莅临。8点正,仪式正式开始。分享了老师们的生平简介和我们的感谢词后,家属也各派代表上台致词。他们给予我们的祝福、信任,再一次让我觉得我何德何能去承接这份厚礼。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家属说,他母亲的生命已走到尽头,但是我们的行医之路才正要开始,因此他希望能把他的失去化为一份礼物,祝福我们,希望我们日后能够善待每一位病人,成为一名良医。 之后,一条涵盖这几天工作坊照片的影片在会上播放,让家属们了解这几天的工作坊,他们至亲的大体如何有意义地成为灌溉我们成长的养分。我们医学生在颁发了纪念品和奖状予家属之后,也一同表演了一首〈最特别的老师〉献给家属,作为结尾。感恩会的最后是送殡仪式,棺木被置入灵车,家属跟在其后,成群的医学生则跟在家属后面,一行车队和人群缓缓地从医学院出发,为敬爱的无语良师们送行。虽然前几天都有着雷雨,那一天天气却出奇地明媚,阳光普照,大队不急不缓地送别老师们。 这场感恩会非常重要,它让家属的情绪有个出口。由始至末大会都不断响着抽泣的声音,大家泪洒医学院的每一个角落,泪别伟大的老师们。落泪的不仅是家属,当中也不乏医学生,经过这几天的洗礼,我们都深有感触。那一刻,老师们就犹如我们的家人,对于他们的离去,我们也感同身受。所以,这亦是一个为大家心灵深处画上完美的句点,做个总结的告别会。当然,也是各位无语良师们的毕业礼,他们光荣地走完了这不平凡的一生,用尽余晖照亮我们。 经历了几天的工作坊,除了知识收获,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斩获。我深深体会到何谓无私的奉献,被寄予的祝福,被无条件的信任,所有的点滴都会深深地烙印在心灵深处,永世难忘,时时刻刻警惕着我日后要当一位良医。 无语良师们,谢谢您以身教学、无私的奉献,对素未谋面的我们给予深厚的信任,让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也衷心感谢每一位老师的家属,谢谢你们的成全、支持,成就了我们毕生难忘的学习机会。往后,倘若在这条行医之路感到倦态,想要放弃之时,我相信你们的叮咛会在耳边回荡,给予我继续往前走的力量。 最后,感谢主办方、所有参与的志工及医生教授们,谢谢他们的付出让我们能参与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谢谢你们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成就了这一届无语良师的成功。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