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校园性骚扰

5小时前
5小时前
6小时前
7小时前
8小时前
8小时前
10小时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2天前
本篇文章从制度、文化与技术的角度,层层剖析这场“看不见的风暴”,也邀请你一同思考:当教育乐园失守,我们还能为孩子守住什么? AI不需要靠近,不需说话,不需征求同意,甚至不会留下痕迹。只要一张在Instagram分享的自拍,一张毕业照,甚至一个模糊的脸孔,就足以让演算法与想像力“再创作” 。 对古来宽柔独中的女学生而言,校园原本只是日常:上课、放学、在社群平台记录青春。她们从未想过,自己的一张普通照片,会被转化为不属于自己的裸体。这些照片被拼进AI合成的不雅照,在Telegram匿名群组中流传、贩卖、嘲弄。她不知道照片从哪来,也不知道自己成了哪一则对话里的“货品” 。她唯一知道的是,当她打开手机的那一刻,那个身体——虽然不是她,却足以毁掉她的生活。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当校园不再安全,青少年又该如何抵御这场悄无声息的数位风暴? ◢当危机来袭,校园准备好了吗? 学校本应是守护孩子的堡垒。可是当真正的危机发生时,却看不到教师与校方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刻,真正的伤害并未止于AI,而是在她们试图求助时,被制度再次推了一把。这正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所描绘:补习名师李国华以“文学赏析”为名诱骗少女,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同事、社会,全都选择视而不见。 现实的一幕比小说更荒谬。在事件发酵以后,陆续有校友揭露早在10年前就有男教师以“关心”为名行肢体越界。还有现任女教师指控男同事传送色情网站链接,甚至与女学生共坐一张椅子。这些陆续揭露的真相,不禁让人质问:学校与教师,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家长才发现,原来加害者有时不在屏幕背后,而就在课桌对面。教育现场从来不是中立之地。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也可能是权力的使用者,甚至是伤害的起点。若制度选择视而不见,那么保护,不过是一句印在讲义背面的标语罢了。 这种反应并非偶发,而是深植于华人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失灵。在许多传统华校文化中,“成绩优先、纪律挂帅”是教育的根本逻辑,学生的服从度往往被视为校风优劣的指标。而性骚扰、网络暴力、心理创伤等复杂议题,却被排除在正式课程之外,甚至在面对现实时也不知所措。2024年,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校园霸凌案件高达7016宗;联合国则指出,马来西亚青少年遭遇网络霸凌的比例居亚洲第二。这里证明了发生的一切不是个别事件,是系统性的无准备,是“看不见的暴力”正蔓延在我们教育的边角,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正如《看不见的女性》作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指出的:“制度中所谓的中性,其实只是默认了男性视角。”当我们的校规、危机应对、升学机制中都无法容纳女孩的安全需求,这种“看不见”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教育体制或许不是无能,而是从未被要求对这些问题负责。它习惯处理作弊、逃学、穿错校服,却从不面对心理暴力、性别失衡与数位伦理。 当危机发生时,体制只想平息,而非修复。学校只求“事件尽快结束”,却不在乎谁因此沉默。最终,最沉重的代价不是校方声明中的措辞,而是那些失去信任、失去声音的学生。如果教育依旧无法看见学生“作为人”的全貌,只把他们视为成绩单上的数字,那校园就不可能是避风港,而只会成为一座铺着白砖的压力室。 ◢数位火种与少年失控 宽中事件引发社会公愤和讨论,其原因不仅因为校方失职。这其中更大的因素是加害者疑似一名未成年学生。一个中学生竟然能够仅凭手机和AI应用合成数十张不雅照,将同学变成牟利工具。这意味着,在数位时代,伤害一个人的门槛前所未有地低。许多时候加害者不需要黑客技巧,不需要成年身分,只需下载一个应用、复制一张照片,就能让恶意发生。技术本身没有道德属性,但当强大的工具落入缺乏教育与共情的手中,它就成了刀刃。 在加害者眼中或许这不过是一张“不是裸照的裸照”,并不会伤害任何人。但对受害者而言,那是人格的剥离、尊严的贬值。这正是这起事件的恐怖之处,简单的操作导致后果模糊。然而,这也让这场数位性暴力的残酷也越容易被轻忽。 但问题不只在工具与制度,更在于青少年所处的文化土壤。现代青少年几乎与网络同成长,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我,也从网络获取价值观。当网络充斥着畸形的情色内容、侵权不受惩罚的例子时,尚未建立健全三观的孩子很容易被误导。 美国学者肖莎娜·朱伯夫在《监视资本主义时代》中曾剖析,科技巨头营造的数位环境常以利润和流量为先,忽视了对人性的保护。这种时代氛围下,个人隐私和影像被视作可以任意提取和操控的数据。社交平台鼓励人们不断上传照片、分享生活,却没有同步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每个人的形象都可能成为陌生人手中的“素材”。当连成年人都在这监视式的资本浪潮中疲于自卫时,青少年更是无力抵挡。 这场灾难,并非技术发展带来的偶发副作用,而是教育与制度未能与时代同步的直接后果。我们鼓励孩子拥抱科技,却没给他们理解与使用它的伦理指南。要解决这危险的数位游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育体系必须改变。数位伦理、隐私权、性别尊重不该只是讲座点缀,而应成为正式课程的一部分。我们要教会孩子:影像背后是人,网络里也有边界。家庭亦不能置身事外。父母不应把网络当作真空地带,既要尊重隐私,也应了解孩子的数位生活,引导他们辨别风险。 当我们为青少年共同建起一张伦理与技术并重的安全网,数位世界才能重回光明,而不是一场看不见尽头的黑夜狩猎。 ◢社会的沉默结构:孤岛上的受害者 无论是小说中的房思琪,还是宽中AI事件中的受害者,她们都陷入了同一种深渊。这是一份孤立无援的沉默漩涡。在里面真正令人心碎的,不只是伤害本身,而是支持系统在关键时刻的全面缺席——父母沉默、老师敷衍、校方遮掩,制度选择退场。林奕含在小说中敏锐刻画了这种令人窒息的共谋:父母信任补习名师,邻居明知却噤声,同事纵容甚至协助。最终,当思琪崩溃,人们却说她“读书读疯了”,于是可以继续逃避反省。这也是为何宽中事件中,女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尤其珍贵。 事件延烧后,另一位女校友才勇敢讲出尘封10年的遭遇。某男教师曾以“关爱”为名,触碰她的头发、搂她的腰,甚至亲吻手背。那年她不懂,只觉得自己被特别对待。然而10年后她才醒悟,那是一种权力的侵犯。这段回忆若非被唤醒,也许仍埋藏在遗忘的夹缝中。 这类故事从不罕见,只是我们选择不听。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为了家庭、校誉与和谐,习惯沉默。可沉默不是退让,而是纵容。所幸,这一次,网络舆论撕开了那层沉默,迫使校董与警方介入。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恩格尔在《这不是你的错》中指出,受害者之所以深陷自责,是因为社会让他们误以为痛苦源自自己。就像那句经典的PUA训话:“谁叫你发照片?”那不是提醒,而是审判;不是保护,而是加害的延续。 如果整个社会真的想要改变这种现象,那真正的第一步,不是揭露,而是纠正社会对受害者的错误理解。错的从来不是那个发照片的女孩,而是那个拿照片去羞辱她的人。只有当父母说“我相信你”,老师说“我站在你这边”,制度说“我们来处理”,那堵让孩子噤声的墙才会开始崩塌。 改变沉默文化,并不容易。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建立一个不责怪的环境,一个可以安全发声的空间。我们该做的,是让孩子知道:“你可以说,而且你说了,我们会听。” ◢当乐园失守,我们如何修补? 回头看,这次事件其实并不新鲜。 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它们有了不同的名字。这些方法在变,但受伤的人往往很像。 林奕含曾经说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她“最温柔的自白”。房思琪并不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坚强,也不是为了让人学会承受。她只是让我们看见,一个聪明、敏感、渴望理解世界的女孩,是怎么在最被信任的空间里,一点一滴被消音、被合理化、被毁掉的。她让我们知道,沉默不是安静,服从不是平安,教育、文学,甚至关爱本身,都可能成为掩盖伤害的工具。 这些事,大概还只是冰山一角。宽柔会发生这样的事,别的学校又凭什么不会? 无论是深伪裸照,还是教师性骚扰,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这次的事件并不是要让人怀疑每一间教室,而是提醒我们,受害这件事,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太习惯不去听,不去问。 所以我们更该小心一点,也温柔一点,让孩子知道,她们说话的时候,不会只有回音。 相关文章: 【马华读立国】王晋恒 / 愤怒的权力 · 复仇的正义 【读家投稿】丁俊勇 / 初恋乐园倒下来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