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校园性骚扰
即时国内
吉华独中男教师涉性骚 | 7人小组:勿攻击董事会校方 “理性讨论 对事不对人”
吉华独中7名校友设立的“资料收集”小组强调:“独中意义非凡,我们意在守护”,并呼吁大家不要攻击董事会、不人身攻击校方人员。
5小时前
即时国内
全国综合
专家:马性教育系统欠缺 许多人受害不自知
性与心理谘商师陈志成说,近期的校园MeToo事件,再次敲响了性侵害的警钟,让人们意识到我国的性教育防范意识依然薄弱。
5小时前
全国综合
总编推荐
【总编推荐】曾毓林:警惕人工智能“闯祸”
尽信AI则不如无AI。人工智能虽然好用,但也连连闯祸,显见并非万无一失。
6小时前
总编推荐
关注东海岸
李才华吁各界立即行动 杜绝校园性骚扰
马华关丹区会秘书拿督李才华呼吁教育部、董总、校方及社会各界立即采取行动,共同杜绝校园性骚扰行为。
7小时前
关注东海岸
即时国内
校园性骚扰 | 守护孩子 守护希望 家长盼追责勿忘学生感受
吉华独中男教师性骚扰事件爆发5天来,在籍学生家长昨日纷纷在各自的脸书以“守护孩子,守护希望”,要求大家在追责时,也别忘了在籍的学生们,让他们可以安心学习,快乐成长。
8小时前
即时国内
全国综合
董总:深刻反思 纠错补漏 携手推动校园性平教育
董总吁请各界携手合作,共同致力推动校园性别平等教育,并促成制度改革,将近期这一连串令人痛心的不幸事件,转化为社会集体学习的起点和深刻反思的契机。
8小时前
全国综合
即时国内
吉华独中老师涉性骚扰| 对话截图陆续曝光 2012年开始不当行为
吉华独中男教师涉性骚扰再爆出多名与学生个案的对话截图,并指朱姓老师早在2012年就开始性骚学生,最近一次涉语言性骚扰行为发生在1个月前。
10小时前
即时国内
北马焦点
校园性骚扰 | 吁受害者站出来报警 罗炜家:将全力协助
吉华独中近期爆出教师性骚扰事件,公正党双溪大年团队将全力协助,并且呼吁受害者勇敢站出来报警,该团队将全程协助及跟进事件的进展。
1天前
北马焦点
总编推荐
【总编推荐】朱运健:中态度明确 特朗普“认怂”
特朗普“认怂”了。 特朗普的变脸术学已经炉火纯青,连变脸师父都甘拜下风!关键是,大家现在都不信他的话了。
1天前
总编推荐
全国综合
马华妇女组:校园频传性骚案 性教育应纳课程纲要
马华妇女组对国内校园频频传出性骚扰案件感到痛心和震惊,并呼吁教育部将性教育纳入课程纲要,以提高学生的醒觉意识和保护自身安全。
1天前
全国综合
即时国内
校园性骚扰 | 庄琇凤校长抱病拍视频 一脸憔悴声声对不起!
吉华独中男老师涉嫌性骚扰案,正休病假的校长庄琇凤今日以录制视频的方式,通过该校的官方脸书,向这起事件的受害者、校友和家长们致歉。
1天前
即时国内
即时国内
校园性骚扰 | 提升安全通报机制 吉华独中董家教三机构公开道歉
吉华独中董家教三机构针对校内一名朱姓教师涉嫌对学生性骚扰的事件,再度发道歉文告,公开向受事件影响的学生、全体家长、学生及社会大众,表达最深切的歉意。
1天前
即时国内
即时国内
校园性骚扰 | 身为人父零容忍性骚扰 黄佳祯对事件震惊遗憾
吉打州行政议员黄佳祯表示,国内校园爆出性骚扰事件令人震惊与遗憾,他身为一名父亲对于任何形式的性骚扰行为持“零容忍”立场。
1天前
即时国内
即时国内
校园性骚扰|吉华独中毕业生搜证活动首日 接获10宗投报
吉华独中毕业校友发起收集涉嫌老师性骚扰的犯罪证据,首日已接到10件证据投报,其中一名受害者曾向校内师长反映,却被冷处理。
2天前
即时国内
读家
【读家说书】当乐园沦为恶梦,从《房思琪》到AI深伪事件看教育失灵与青少年困境
本篇文章从制度、文化与技术的角度,层层剖析这场“看不见的风暴”,也邀请你一同思考:当教育乐园失守,我们还能为孩子守住什么? AI不需要靠近,不需说话,不需征求同意,甚至不会留下痕迹。只要一张在Instagram分享的自拍,一张毕业照,甚至一个模糊的脸孔,就足以让演算法与想像力“再创作” 。 对古来宽柔独中的女学生而言,校园原本只是日常:上课、放学、在社群平台记录青春。她们从未想过,自己的一张普通照片,会被转化为不属于自己的裸体。这些照片被拼进AI合成的不雅照,在Telegram匿名群组中流传、贩卖、嘲弄。她不知道照片从哪来,也不知道自己成了哪一则对话里的“货品” 。她唯一知道的是,当她打开手机的那一刻,那个身体——虽然不是她,却足以毁掉她的生活。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当校园不再安全,青少年又该如何抵御这场悄无声息的数位风暴? ◢当危机来袭,校园准备好了吗? 学校本应是守护孩子的堡垒。可是当真正的危机发生时,却看不到教师与校方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刻,真正的伤害并未止于AI,而是在她们试图求助时,被制度再次推了一把。这正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所描绘:补习名师李国华以“文学赏析”为名诱骗少女,整个教育体系,包括学校、同事、社会,全都选择视而不见。 现实的一幕比小说更荒谬。在事件发酵以后,陆续有校友揭露早在10年前就有男教师以“关心”为名行肢体越界。还有现任女教师指控男同事传送色情网站链接,甚至与女学生共坐一张椅子。这些陆续揭露的真相,不禁让人质问:学校与教师,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家长才发现,原来加害者有时不在屏幕背后,而就在课桌对面。教育现场从来不是中立之地。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也可能是权力的使用者,甚至是伤害的起点。若制度选择视而不见,那么保护,不过是一句印在讲义背面的标语罢了。 这种反应并非偶发,而是深植于华人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失灵。在许多传统华校文化中,“成绩优先、纪律挂帅”是教育的根本逻辑,学生的服从度往往被视为校风优劣的指标。而性骚扰、网络暴力、心理创伤等复杂议题,却被排除在正式课程之外,甚至在面对现实时也不知所措。2024年,马来西亚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校园霸凌案件高达7016宗;联合国则指出,马来西亚青少年遭遇网络霸凌的比例居亚洲第二。这里证明了发生的一切不是个别事件,是系统性的无准备,是“看不见的暴力”正蔓延在我们教育的边角,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正如《看不见的女性》作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指出的:“制度中所谓的中性,其实只是默认了男性视角。”当我们的校规、危机应对、升学机制中都无法容纳女孩的安全需求,这种“看不见”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教育体制或许不是无能,而是从未被要求对这些问题负责。它习惯处理作弊、逃学、穿错校服,却从不面对心理暴力、性别失衡与数位伦理。 当危机发生时,体制只想平息,而非修复。学校只求“事件尽快结束”,却不在乎谁因此沉默。最终,最沉重的代价不是校方声明中的措辞,而是那些失去信任、失去声音的学生。如果教育依旧无法看见学生“作为人”的全貌,只把他们视为成绩单上的数字,那校园就不可能是避风港,而只会成为一座铺着白砖的压力室。 ◢数位火种与少年失控 宽中事件引发社会公愤和讨论,其原因不仅因为校方失职。这其中更大的因素是加害者疑似一名未成年学生。一个中学生竟然能够仅凭手机和AI应用合成数十张不雅照,将同学变成牟利工具。这意味着,在数位时代,伤害一个人的门槛前所未有地低。许多时候加害者不需要黑客技巧,不需要成年身分,只需下载一个应用、复制一张照片,就能让恶意发生。技术本身没有道德属性,但当强大的工具落入缺乏教育与共情的手中,它就成了刀刃。 在加害者眼中或许这不过是一张“不是裸照的裸照”,并不会伤害任何人。但对受害者而言,那是人格的剥离、尊严的贬值。这正是这起事件的恐怖之处,简单的操作导致后果模糊。然而,这也让这场数位性暴力的残酷也越容易被轻忽。 但问题不只在工具与制度,更在于青少年所处的文化土壤。现代青少年几乎与网络同成长,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我,也从网络获取价值观。当网络充斥着畸形的情色内容、侵权不受惩罚的例子时,尚未建立健全三观的孩子很容易被误导。 美国学者肖莎娜·朱伯夫在《监视资本主义时代》中曾剖析,科技巨头营造的数位环境常以利润和流量为先,忽视了对人性的保护。这种时代氛围下,个人隐私和影像被视作可以任意提取和操控的数据。社交平台鼓励人们不断上传照片、分享生活,却没有同步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每个人的形象都可能成为陌生人手中的“素材”。当连成年人都在这监视式的资本浪潮中疲于自卫时,青少年更是无力抵挡。 这场灾难,并非技术发展带来的偶发副作用,而是教育与制度未能与时代同步的直接后果。我们鼓励孩子拥抱科技,却没给他们理解与使用它的伦理指南。要解决这危险的数位游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教育体系必须改变。数位伦理、隐私权、性别尊重不该只是讲座点缀,而应成为正式课程的一部分。我们要教会孩子:影像背后是人,网络里也有边界。家庭亦不能置身事外。父母不应把网络当作真空地带,既要尊重隐私,也应了解孩子的数位生活,引导他们辨别风险。 当我们为青少年共同建起一张伦理与技术并重的安全网,数位世界才能重回光明,而不是一场看不见尽头的黑夜狩猎。 ◢社会的沉默结构:孤岛上的受害者 无论是小说中的房思琪,还是宽中AI事件中的受害者,她们都陷入了同一种深渊。这是一份孤立无援的沉默漩涡。在里面真正令人心碎的,不只是伤害本身,而是支持系统在关键时刻的全面缺席——父母沉默、老师敷衍、校方遮掩,制度选择退场。林奕含在小说中敏锐刻画了这种令人窒息的共谋:父母信任补习名师,邻居明知却噤声,同事纵容甚至协助。最终,当思琪崩溃,人们却说她“读书读疯了”,于是可以继续逃避反省。这也是为何宽中事件中,女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尤其珍贵。 事件延烧后,另一位女校友才勇敢讲出尘封10年的遭遇。某男教师曾以“关爱”为名,触碰她的头发、搂她的腰,甚至亲吻手背。那年她不懂,只觉得自己被特别对待。然而10年后她才醒悟,那是一种权力的侵犯。这段回忆若非被唤醒,也许仍埋藏在遗忘的夹缝中。 这类故事从不罕见,只是我们选择不听。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为了家庭、校誉与和谐,习惯沉默。可沉默不是退让,而是纵容。所幸,这一次,网络舆论撕开了那层沉默,迫使校董与警方介入。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恩格尔在《这不是你的错》中指出,受害者之所以深陷自责,是因为社会让他们误以为痛苦源自自己。就像那句经典的PUA训话:“谁叫你发照片?”那不是提醒,而是审判;不是保护,而是加害的延续。 如果整个社会真的想要改变这种现象,那真正的第一步,不是揭露,而是纠正社会对受害者的错误理解。错的从来不是那个发照片的女孩,而是那个拿照片去羞辱她的人。只有当父母说“我相信你”,老师说“我站在你这边”,制度说“我们来处理”,那堵让孩子噤声的墙才会开始崩塌。 改变沉默文化,并不容易。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建立一个不责怪的环境,一个可以安全发声的空间。我们该做的,是让孩子知道:“你可以说,而且你说了,我们会听。” ◢当乐园失守,我们如何修补? 回头看,这次事件其实并不新鲜。 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它们有了不同的名字。这些方法在变,但受伤的人往往很像。 林奕含曾经说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她“最温柔的自白”。房思琪并不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坚强,也不是为了让人学会承受。她只是让我们看见,一个聪明、敏感、渴望理解世界的女孩,是怎么在最被信任的空间里,一点一滴被消音、被合理化、被毁掉的。她让我们知道,沉默不是安静,服从不是平安,教育、文学,甚至关爱本身,都可能成为掩盖伤害的工具。 这些事,大概还只是冰山一角。宽柔会发生这样的事,别的学校又凭什么不会? 无论是深伪裸照,还是教师性骚扰,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这次的事件并不是要让人怀疑每一间教室,而是提醒我们,受害这件事,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太习惯不去听,不去问。 所以我们更该小心一点,也温柔一点,让孩子知道,她们说话的时候,不会只有回音。 相关文章: 【马华读立国】王晋恒 / 愤怒的权力 · 复仇的正义 【读家投稿】丁俊勇 / 初恋乐园倒下来
2天前
读家
北马焦点
校园性骚扰| 吉华独中男嫌犯已获保释 警方: 案件调查中
哥打士打警区主任西蒂诺莎拉娃蒂证实,吉华独中性骚扰事件的男嫌犯老师已获准保释,案件调查持续进行中。
2天前
北马焦点
更多校园性骚扰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