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特殊儿

1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4月前
柔佛州只有3个佛教团体兴办幼稚园,古来佛学会是其中之一。 该会于2018年创办幼维园的初心,是希望能给予特殊孩童协助。然而,该幼稚园如今已改为正规幼稚园,学生人数也从初时的3名学生,增加至目前的24名学生。 拍摄:蔡雪花 古来佛学会主席余伟胜感慨地告诉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兴办教育需要大量经费。 从开始的3名学生到冠病疫情期间的行动管制令(MCO),幼稚园经历学生学费收入和开支不平衡、教师为学生上网课却不收学费等情况,导致该会必须承担教师的薪水及租金等。 他坦言,幸亏幼稚园的运营得到很多佛友、护法等的支持与赞助,如今随著学生增加至24位,幼稚园的学费也开始能取得收支平衡。 他说:“对我们而言,运营出现亏损是另一回事,为了能以佛教教育孩童,我们愿意继续办下去。” 他透露,该会从早期就已开始开办儿童佛学班、青少年佛学班及成人佛学班,而在佛学班上课的学生,许多到了中学,往往因忙碌而减少与佛教的接触。 “这让我们意识到佛教教育的不足及开办幼稚园的必要性。从筹办幼稚园开始,我们希望孩童从小接受佛教教育,培养他们的德行与品行,希望这些孩童能有宗教的思维,以宗教的思维看世界。” 他表示,不论是什么宗教,正信宗教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的内心更加坚强,性格也更加稳定。 他说,这些年来,学生家长所给予的回馈很正面,他们感受到该会幼稚园的教育与其他幼稚园不一样,该会更注重品德教育,希望幼儿能在黄金期培养好的态度与习惯。 他披露,随著该会购置了一片5英亩的土地,未来的计划或规划将以教育为主导,包括建课室,招收更多幼稚园学生及开办更多佛学班。 该会副主席兼幼稚园院长林金华表示,幼稚园一路过来一点都不容易,尤其是在行动管制令期间,很多状况都显现出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否相互融合更是一大挑战。 他说:“我们的初衷是培养孩子的品格,除了正规幼稚园的课程,我们希望孩子在游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朝著德育、群育、体育、美育的方向学习。” “我们让孩子从学校开始,进入课室前先学习脱鞋放鞋,并养成自动自发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孩子了解他们学习,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棒。” 他说:“在学校,我们致力营造一个处处都可学习的环境,让孩子随时学习如何礼让等美德;在父母的教育方面,我们不定时安排成长营,让父母了解孩子出了什么状况。” 另一方面,他坦言,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面对E世纪的孩子,父母如何学会把手机放下,加强与孩子的互动及心灵交流,是当下社会的一大挑战。 他透露,开办幼稚园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协助自闭、过动等状况的特殊儿,让他们有机会与正常孩童互动,并在掌握生活技能后去应该去的地方,例如小学的特殊班,不要让他们错过学习的黄金期。    
5月前
你跟一群同学在班上温习功课,忽然其中一人打了个喷嚏,流出清清黄黄的鼻涕,他下意识往袖子擦。你和其他人对视几秒。接着,他又顺手在裤子抹了一下,然后,你发现他的笔杆上也粘稠稠的。看到这里,你和其他人默默地把屁股挪了挪,尽量远离他。 “为什么他这样脏?”“为什么他说话那么奇怪?”“我可以不要跟他同组吗?”“他走路一拐一拐,跟他一起很尴尬……” 你也曾这样想或听见别人这么说?见着这些怪模样,心里怪疙瘩的。大家聚在一起,就喜欢把他们当话题,同学间一惊一乍,把他们当“猎奇新闻”。 其实,社会里有多元群体,但总有些“极少数”,因异常思维或举止,被看作“特别的人”或“怪人”。当他们不跟大队,就慢慢被边缘化,最终只能独自一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能做些什么?只是背后议论有错吗?还是袖手旁观、见怪不怪就好?你说呢? 【动力青年‧你说】 萬傑(26岁):​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 低小开始,我就好奇,为什么哥哥不能发声音、为什么他做事总比别人差、为什么我能洗碗而他不能。上了高小,我参加特殊儿童营,才明白哥哥和许多其他孩子一样,是特殊儿。后来我去看哥哥的特殊学校,又发现原来不是每个特殊儿都是哑巴。 哥哥跟我们逛街时,喜欢玩电梯按钮,当时别人投来的眼神就像在说:“这家庭没有好好教养孩子!”我很不好意思、很讨厌。我有时不想理他,有时我会打他或叫他起来。后来长大,我才慢慢明白。 人类很复杂,但一旦了解他们,每个人都是很有趣的。我们要多点爱心和陪伴,不要一开始就拒绝人。我有个同学,跟一般人有点不同,常常抓不到问题重点,沟通时,需要不断重复解释。像网红Adeline,我们不明白她的行径,可是我希望大家可以给他人机会。因为有的人也许还不明白“什么事情对、什么事情不对”。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不能太自大。 瑩瑩(24岁):这也不是他们想要的 小时候,我觉得残障人士都很奇怪,走路拄拐杖,跟我们不一样。去探访孤儿院,我很好奇为什么他们在那里;而里头的修士也很奇怪,宁可不回家,一心照顾孤儿。我每次看到残障人士和行为怪异的孤儿,都会怕。比如,有个小弟弟一直躲在角落不出来,也不和我们玩。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能猜想他应该不喜欢我们。 但现在我明白,这也不是他们想要的,虽然不幸,他们还是坚强活下去。真让我觉得,自己实在太没礼貌了。如果现在身边还有这样的群体,我会尊重他们。 愛奇(32岁):人生道路各不相同 小学有个同学,人人都叫他“变态佬”。他样子色眯眯的,传闻说,他还偷看女生裙底。中学时,偶尔在食堂看到一个女生,她会用手抓食物,那不是有点脏吗?像这样比较特别的同学,我们都不太愿意主动亲近。 踏入社会,发现身边还是不乏特别的人——有些是身心障碍,外观跟别人不同;而有些看起来像精神疾病,不敢招惹。上网也会看到各种奇葩的人,比如早前火红的“女奥客”,很多网民都攻击她。我不认同她,但也不会公开评论,或许她是有苦衷的。不过,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外人也不能插手什么。  【动力青年‧我听见】 毕理学院社工系主任/溫玉萍:尊重,聆听,观察——不要太快敲鍵盤 每个人对“特别的人”定义都不同,当一个人离开大众所谓“规范”,可能就会被归类“怪人”。例如:强迫症患者做事有自己一套,像是认为空调必须调至指定的温度,也不理会身边人冷热;也有个案许久才洗一次衣服,直到异味飘散,影响身边的人。在他们的世界里,“正常”或“常规”的定义与别人不同,因此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一般上,我们对身边“怪人”的接受程度不一,这与我们成长过程,以及所拥有的相关知识或经验有关。比如,小时候我邻家有个自闭儿,因此我自小对“自闭症”有一定认知,便不觉得他们的行为怪异。反之,便可能因不认识而产生误解。 是什么使他们“不同”?这可归因先天(如:遗传精神病)或后天(如:童年阴影、创伤)因素。因此,帮助他们需对症下药。当个案经历过创伤,导致心理障碍,就要做“早期介入”,助他重回情绪正轨。 值得一提的是,主流社会的舆论或压力也可能间接影响一个人。曾有一名少女在网上问:“我应该自尽吗?”,结果大部分回应“应该”,她真的自尽了。事件成因复杂,但无可否认,社会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对待任何人,都应谨言慎行。 当我们遇到“特别的人”,首先应尊重。每个人都是宝贵的受造物,也是父母宝贝的孩子,不应嘲笑他人。其次是接纳并尝试理解,而非强迫改变——有时,我们实在不清楚他人的处境。 面对身边“特别的人”,我们应多多观察,学会聆听,尤其在网上,不要太快敲键盘。网上所见是“全部真相”吗?还是只凭部分事实就仓促判断?鼓励大家,放下手机,多走出去,接触不同群体,你会有另一番体悟。 中学辅导老师/許傳玉:每个人都拥有独特价值 人的生理状况可能影响心理,进而影响行为。生理状况可以是病、缺陷或有限性,比如:哑巴、思觉失调、近视、智力障碍等等;而任何关乎道德的行为,都由心发出,或良善或罪恶,比如:殷勤、懒惰、舍己、贪心、无私、自私等等。 至于我们身边“特别”的人,受哪些因素影响,情况复杂。太快贴标签,万一贴错了呢? 我遇过的个案,有的因外形遭取笑,有的因身心障碍导致行为异常,受到排挤。辅导老师接获通知后会及时介入,约见相关学生,给予辅导与劝告,并告知言语霸凌的严重性。有一名霸凌者接受辅导后,愿意向受害人道歉,现在他们已是好朋友。这些情况“特殊”的孩子,通常都喜欢亲近辅导老师,因为能从老师身上感到安全与接纳。 另外,学校举办越野赛跑,辅导小组也安排有特别需要的学生投入服务岗位。他们虽无法参赛,但我们设法让他们参与活动,塑造友善环境,因他们也是学校的一分子。 这里要对“被标签”的你说——绘本故事《你很特别》里,每个木头人都有一盒金星贴纸和一盒灰点贴纸。木头人们每天只做一件事:互贴贴纸。颜值高或有本领的木头人被贴上亮丽星星;颜值低或没本领的木头人被贴丑丑的灰点。主角胖哥身上贴满了灰点,自卑得不得了。 有一天,胖哥遇见了一个不一样的木头人——露西亚,别人往她身上不管贴星星或灰点都自动脱落。露西亚是谁?我认为她就是那真正“特别”的人——她不从自己或他人眼光看自己,而是从她是“尊贵受造物”的角度来看自己——在木匠眼里,确是如此。其实,我们都是独一无二,拥有独特价值的人,我们都是“特别的人”。 相关报道: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别打给我,我有“电话恐惧症”! 【《学海》少年/从心得力】越累越想滑手机 【动力青年/《学海》少年】储蓄, 真的那么重要吗?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峇株巴辖17日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抛开对特殊儿的刻板印象,其实这些“慢飞天使”在不同的领域都发着光,他们也能成为一般人的老师,把他们所会的技能传授给身边人。 峇株巴辖文华国际青年商会与拿汀翁惹化国中日前联办“慢飞天使叠杯交流活动”,让这些慢飞天使展现他们玩叠杯的才艺,透过教导大众玩叠杯,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 该会此次邀请来自拿汀翁惹化国中和文西苏莱曼国中特殊教育班的12名慢飞天使,参与并担任叠杯活动的“小教练”,亲自指导其他参与者叠杯技巧。 实际上,该会已非第一次举办与特殊儿有关的活动,此前还曾办过“特教师生环保制作酵素球”活动及“慢飞天使的视野”摄影工作坊和摄影展览,与特殊儿深入接触。 此这次的叠杯交流活动,慢飞天使当起参与者的小教练,除了在会上展现一技之长,更手把手教导大众如何玩叠杯,受访的参与者都对他们的表现赞叹不已。 这群慢飞天使“露一手”玩叠杯的自信模样,以及耐心热情教导参与者的模样,也让出席者们留下深刻印象。 受访的联办单位代表都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呼吁各阶层人士携手关爱和支持慢飞天使,打造一个更包容及有爱的社区,非常富有意义。 活动筹委会主席陈祖儿受访时指出,这群特殊儿都非常优秀,有些甚至在国内叠杯比赛得奖,令人刮目相看。 她指出,叠杯是一种考验手眼协调、反应能力和促进左右脑并用的游戏,过程中需要高度的注意力和精细的动作控制,有助于提升参与者的专注力。 “不仅如此,通过一起完成叠杯团体接力比赛,还能够促进慢飞天使与参与者之间的社交互动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特别感谢这群勇敢的小天使们,他们克服了自己的障碍站在观众面前介绍自己,展示比赛级的叠杯技巧和精彩表演,真的太棒了!” 峇株巴辖文华国际青年商会署理会长王颖杰表示,该会希望借此活动唤起社会大众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在各方面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他说,许多参与者都是透过此次的叠杯交流活动,才亲眼见证这群特殊儿的能力,而这群小教练当中更有几人曾代表学校或者州属参赛,能力非常强。 “因此,我们希望不了解特殊儿童这一群体的大众,能透过更多的实际接触来打破对他们的固有印象,我认为其实在某一些领域,他们甚至做得比我们更好。” 他也表示,该会这些日子以来已与一些特殊儿群体就读的学校和团体做对接,接下来将展开更深入的互动,唤起更多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XX 峇株巴辖拿汀翁惹化国中老师张玮盈透露,这群小教练当中有3人来自峇株巴辖文西苏莱曼国中,9人来自峇株巴辖拿汀翁惹化国中,其中有者还曾在国内赛事获奖。 她说,叠杯能训练左右脑协调、敏捷及专注力等,当初是老师们先上YouTube摸索自学叠杯,再教导特殊学生。 “他们学习叠杯已经有数年的时间,我常常叮嘱他们,如果要让手速变快就要在家里不断练习,大家都是自愿学习。有兴趣的,我就和其他老师一起教导他们。” 她指出,这项运动若从小学起更容易上手,现在一些学生玩起叠杯甚至比老师们的表现更好。 “我觉得这样的叠杯交流活动非常好,孩子们一玩起叠杯时全神贯注,可以很自在地和人交流,这对他们是一件好事,也希望能借此机会让公众知道,特殊儿不全然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 参与者苏友祺(31岁,纺织业)说,他平时在生活中很少与特殊儿童接触,也没有玩过叠杯,因此此次的交流对他来说是一次特别的体验,整个过程也很愉快。 他说,他没想到这些特殊儿不仅能掌握玩叠杯的技巧,手速甚至比一般人都还要快,临场表现非常出色。 “叠杯能够训练左右脑,对特殊儿挺有帮助,是一个蛮好的活动。” 参与者张富强(32岁,保险业)指出,他知道叠杯竞技在国外挺流行,但没想到能够运用在特殊儿身上,训练加强他们的左右脑协调等。 他说,他透过叠杯与这些孩子交流互动,孩子们因为有着这项技能,能够非常自信地与参与者沟通,参与者也能了解孩子们在平日所学。 “我觉得这项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今天我亲自学习叠杯才知道,其实它有一定的挑战性。”
7月前
10月前
10月前
自小患有学习障碍的林敏锐(27岁),在成长岁月中爱上七彩缤纷、造型变幻多端的长条气球,从此就与气球为伍,如今还经常扮演小丑,为小朋友送上各种造型的可爱气球,递送欢乐。 报道:苏俐婵摄影:陈敬晖(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殊儿因热爱气球,在亲自制作各种气球造型的过程中找到缤纷色彩的世界,通过自身能力为小朋友们散播欢乐。 自小患有学习障碍的林敏锐(27岁),在成长岁月中爱上七彩缤纷、造型变幻多端的长条气球,从此就与气球为伍,如今还经常扮演小丑,为小朋友送上各种造型的可爱气球,递送欢乐。 [vip_content_start] 扮小丑参与活动与人互动 林敏锐是父亲林来顺(76岁)和母亲汤秀珍(70岁)四个儿子中排行最小的孩子。 汤秀珍指出,在敏锐幼小的时候,家人都看不出他出现异样,但直到发现他2岁才学会步行、4岁才会开口说话之后,家人就带他到医院检查。 经过各项详细检查,才知道敏锐患有学习障碍。 她说,她和丈夫因此将敏锐先后送往政府特殊学校和私立的治疗和培训中心学习,包括接受语言治疗与各种治疗。 小时候的敏锐在某年生日收到哥哥送来的气球、充气泵和气球造型教学卡作为生日礼物,敏锐因此就喜欢上制作气球造型。 汤秀珍指出,喜欢社交、与人相处的敏锐小时就有扮演小丑制作气球造型,直到长大之后,家人还特别买小丑服饰、鞋子、气球泵等材料,让喜爱做气球造型的敏锐有更多机会参与活动,送气球给小朋友。 常接获邀约制气球造型 “这就是他的兴趣,这些年来,敏锐还经常获得教堂、幼儿园、私企、活动单位的工作邀约,在他们的活动或庆典上制作气球造型,现场派发给参与者。” 为了投放更多时间照顾和陪伴敏锐,原本是商人的汤秀珍在敏锐15岁那年,毅然决定放弃事业,专注照料敏锐。 支持敏锐做自己喜欢的事 父亲林来顺(76岁)指出,敏锐平常的嗜好就是上网看气球造型教学的视频,自学如何提升做气球造型的能力。 “敏锐没有物质上的追求,以前对其它玩具都没有兴趣,连卡通片都不看,就是喜欢看制作气球教学,工作赚来的钱也是用来购买气球。” 林来顺指出,家人都非常支持和乐见敏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此一来敏锐会更加开心,还能够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他说,他和太太年纪渐大,不能陪伴敏锐到老,因此都已经有做好规划。 庆幸的是,虽然敏锐的3个哥哥都各自成家立业,不过都非常疼爱和照顾他。 林来顺:家有特殊儿勿用打骂教育 林来顺鼓励家中有特殊孩子的家长,要给予更多耐心指导,别用打骂的教育,以免产生反效果。 他和太太都认为,没有人会希望孩子是特殊儿,但作为家长,他们俩不管怎样都得接受,并觉得敏锐就是上天带来的礼物,教导他们要学习付出和更有耐心。 他指出,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卑而不带特殊孩子出门,导致孩子足不出户,无法接触外面的社会。 “我们更应该让特殊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同时也希望社会更多了解和关怀特殊孩童。”
10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