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生活

去鱼鳞,剖内脏,脱羽毛,皆能由贩者代劳,恶心去半,可骨髓的红与血肉的腥,总得是自家砧板上游刃的功夫,躲不了。所幸在我到了需要洗手做羹汤的年纪,就开始远离这些切割屠宰所带来的不适。 40年前,母亲去世后,祖母居住我们家的那些年,逢年关将至,姑姑就会捉上一只养肥了的土鸡来,她孝敬母亲,我们这些孙辈看似叨光,实则也烦恼几回。在500方呎两房一厅,无阳台,无玄关,无违法打掉窗户扩建“鸟笼”似铁窗花的组屋小宅内,一只活蹦乱跳的鸡该栓在哪里合适?长辈说,除夕早上才好带去菜市场作脱毛宰杀处理,方是新鲜,所以最怕是姑姑在除夕前几天就左手一鸡,右手一袋送礼来,那可就得折腾上好几天。 一开始,姐们建议把鸡捆绑在洗碗槽下原本搁置垃圾桶的小空间,把垃圾桶暂时移位,地上铺几层报纸让鸡只拉撒待上几天。但是那个洗碗槽,使用率太高,洗碗做饭之余也还是厕后洗手、饭后漱口及早晚盥洗刷牙处,鸡会啄人,很是麻烦。加上洗碗槽旁一个铺砖时特留的四方凹地,是手洗衣物处,负责洗衣的二姐投诉洗衣时,鸡的不安分干扰异常。 鸡有翅膀,张开羽翼想飞,却套牢在狭小空间里,拴住了脚。如此一天鸡飞蛋打下来,铺在地上的报纸和着鸡粪羽毛揉成一团,又臭又脏,那味儿那境况,任谁都无法将之连贯于餐桌上的佳肴。 后来又经大家商议,决定把鸡移到厕所马桶旁,我的生活于是从快速刷牙洗脸切割到匆匆大小解,只有更窘。洗澡时,那鸡一直盯着我看,我大喊,家人说,鸡才不想看,即便看了还能怎样?大人怎么就不明白小孩开始发育后的羞涩呢,我们是连一只小壁虎的眼睛都觉得它色眯眯的啊。于是,洗澡只能乱洗一通了。如果鸡躁动地振动翅膀闹腾还啼叫起来,我就会停止洗澡动作然后模仿着给叫喊回去,幼稚地以为这样就可以唬住对方制伏它。 到了除夕早上,该由谁献出缚鸡之力?互相推让不是不愿,是不敢。最后还得是祖母徒手捉起了鸡,而我屁颠屁颠地尾随其后凑热闹,步行到仅隔一条街的巴刹去。姐们在家善后残局,然后准备开伙。 我家砧板没有血腥 农历年前的这些插曲有影响我过年的期待与兴奋吗?那倒没有。正如我念叨那鸡带来的麻烦,说我讨厌鸡只时我姐所回呛的话语:“讨厌?等它上桌时你会吃到嗞嗞叫,还会抢鸡腿!”姐没说错,几天后的餐桌上,当我嘎吱嘎吱地啃着炸鸡肉时,它的眼乃至它的粪便在我脑里竟下意识地模糊起来。许多年以后,我发现餐桌上的“下意识模糊”只是从小习惯养成的自我蒙蔽,屠宰活鸡的血腥画面,脑中记忆犹存,心始终留有怜悯。 如今我家砧板没有血腥,餐桌上也无吃剩的骨头鱼刺。当另一种习惯变成日常,我家孩子反倒恶心起了那些带骨的厨余。我让她们上素食的幼儿园、托儿所,只为巩固信心。希望她们成长以后,面对因饮食习惯无法从众而交际上或遭冷落或被边缘时,仍能站稳脚跟。 生活,恰似老鹰捉小鸡那游戏,我们原是被保护的小鸡,光阴流转,境迁景移,把我们推送到母鸡的位置去以身为盾,在护幼生存中拼搏,然后想着自己何时也能凌风化苍鹰,好逆转被动为主动。小时候家里那鸡,终究没有成为鹰。在送往屠宰场前从没安分,它也希望可以立足稳站,却无奈为着渺茫的一隅生机反复作困兽之斗,用倒数的生命去诠释了一半意义的“鸡飞狗跳”。 几十年过去,姑姑的土鸡们或许已多次轮回转世,而我的生活呀,又是一年农历迎春近,仍是一地鸡毛。
2星期前
2025年的第一个星期一,【星云】一口气迎来3位新的专栏作者——廖文烈、郭丽云及林淑可。廖文烈曾经是《活力副刊》【还是要读书】短片系列的受访者,因在传统的杂货店工作,所以平日在脸书多以店小二自居。他将在专栏“店小二手记”里记下许多日常小物件的故事。 郭丽云正职是教师,骨子里却是文艺中年的气质,她的专栏名字“飞云过影”,让人忍不住要想起杜甫的“白云苍狗”,多少有点世事多变,流水无痕的意思。她说想借助文字,记录下稍纵即逝的代际情怀。 3人中最年轻的林淑可,是独立书店的店员,也是独立出版社的编辑。专栏名叫“一半的梦”,最让人好奇——那梦是指当下与书为伍的生活,还是书本之外的纪事?且让我们跟着她的梦想读下去。 2025准时地到来,如果你问我对此有什么感想,脑中冒起的一句话便是:新的早晨又免费开张。 那句话来自李格弟(写诗的时候她叫夏宇啦)的歌词〈免费的一日赋格〉。不如这一天就让我们来读她的这首词吧—— “我们总是吃惊每一个雷同的早上 完整的一日又免费开张 我们总是吃惊每一个完整的早上 重复的一日又免费开张 我们总是吃惊每一个重复的早上 无赖的一日又免费开张 我们总是吃惊每一个免费的早上 免费的一日又重新免费又开张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只要有一点点点点小小小小小的奇迹 我们又可以若无其事活下去” 恭祝大家明天会更好,新年进步啊。
2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那天,外子带着我和几位来自西马的朋友,走进了砂南坡石迷公园,开启了一段探索自然的旅程。我们脚下踩的是砂拉越石隆门(Bau)这片古老而富有历史的土地,环顾四周,天然石壁随处可见。在这里,似乎有“五指山”、“恐龙化石”般的奇特景观尽收眼底。然而,我的目光却停留在那些被砍倒的树木和残留的木桩上,周围还能看到被烧尽的木柴和灰烬。这些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那段充满烟火气的旧时光——那些烧柴生火的日子,仿佛在眼前重现。 那段日子深深烙印在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厨房总是弥漫着柴火的香气,土灶燃烧着木柴,滋养着我们的一日三餐。每当木柴快要用完时,父亲总会请来村里的伐木工人。工人骑着摩托,前面横跨着电锯,一副久经风霜的模样。他一到高脚屋下,父亲便会领着他走进屋后的雨林,挑选合适的树木。工人双手稳握电锯,利落地抽拉启动绳,尔后电锯发出低沉的轰鸣,空气中顿时充满了力量的气息。这时,父亲总会命令我和姐姐回家,叮嘱我们远离砍树的地盘,以免受到伤害。 时间一到,母亲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在厨房烧火忙碌,准备点心。她的好客之道如细水长流,总是温暖着每一个来到我们家的人。工人休息时,母亲会端上一碗香喷喷的福州糟菜粉干,让工人填饱肚子再继续干活。工人吃饱,又重新投入工作,而父亲则用斧头将砍下的树劈成木柴。我和姐姐负责将这些木柴装进麻袋,扛回家,在阳光下晒干备用。午餐时,母亲仍然会请工人上桌一起用餐,仿佛他们也是家中的一员。 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母亲待客的身影无处不在。无论是亲戚来访,还是邻里之间的串门,母亲总是毫不吝啬地招待大家。记得每当东家阿嫂、西家阿婶来访时,母亲会煮好鸡蛋,泡上一碗浓浓的Milo,再将剥好的鸡蛋放进去,热腾腾地端到客人面前。那个年代,3个鸡蛋加上一碗Milo,已经是一顿丰盛的款待,而母亲的慷慨,更是为我们家的门庭增添了许多笑声与温情。 每逢亲戚来访,都是一家子一家子的,母亲总是热情相待,从不怠慢。柴火一经点燃,炊烟袅袅升起,左边的土灶上煮的是一大锅浓郁的菜园鸡汤,右边的大黑鼎里烹煮的是细滑的福州面线。母亲那份用心待客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和姐姐。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对待工人,我们都学会了将心比心,友善待人。 从来没有人对她这么好 一次,家里的院子长满杂草。由于我们忙于工作,总是抽不出时间清理。后来,家婆请来了一位公司员工帮忙。她生活坎坷,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她干活非常认真,把院子里的杂草一根根拔得干干净净。记得那天的晚餐,我煮了一锅益母草鸡,还准备了几道家常小菜,留她下来一起吃饭。她一开始很拘谨,连连推辞,说自己习惯了在外面吃饭盒。但在我们的坚持下,她终于坐到了餐桌旁,和我们一家人一起吃饭。看到她一口口吃着益母草鸡,一边问着它的煮法,心里铁定她喜欢那道客家补品。临走前,我给她打包了一盒益母草鸡,让她带回家。她声声道谢。事后,家婆告诉我,在送她回家的路上,她一边擦拭泪水一边讲述自己的坎坷经历。她说,从来没有人这样对她好过,平时她总是一个人坐在屋外吃饭盒,从未在雇主家中与主人同桌吃饭。我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能如此温暖她的心。我深知,母亲那种对待工人如亲人的方式已经影响了我。 还有一位经常来我家修屋顶的工人,性格随和,每次家里漏水他都毫不犹豫地赶来帮忙修补。起初,是舅舅介绍他给我们认识的,没想到这些年他不仅帮我们维修屋顶,还愿意帮我们油漆外墙和围墙。有一次,我煮了福州八珍汤,特意打包一份让他带回家。他后来发来照片说福州八珍鸡汤特别好吃。生活中不经意的善意却也和他人之间产生温情。他平时还像朋友一样与我互相问候。这些年,他再来我家小修屋顶时,竟不再收费了,总是说那是小事。 后来,又有一个来维修水管的工人。他人特别老实。在我家工作了整个早上,老妈待客的精神似乎早已深植于我的骨子里。我好几次问他饿不饿,要不要吃点东西,他总是腼腆地推辞。好不容易找到水管破裂源头,维修好后,已经是午后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收费非常低。我让外子多给他些工钱,外子却觉得按人家开价付就好。不过,他还是从橱柜里拿了一些包装的坚果和饮料递给工人。工人接过礼袋时特别开心,说自己也很喜欢吃坚果。 还有一次,外子请了几个工人来铺地砖,把前院的空地全部铺上,以解决杂草带来的困扰。老板是我同乡,特别亲切,他带来的工人也非常勤奋。那几天,我在车房的茶几上放了些干粮、点心和饮料,供他们休息时充饥。他们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聊天,气氛融洽。后来,我和老板聊到后院那棵高大的味精树,树枝已经延伸到屋顶,带来了红蚂蚁等问题。第二天,老板经我们同意下,带了电锯过来,叫工人帮忙把树砍了。听到电锯的声音,那种熟悉的亲切感又涌上心头。老板和两位工人在红蚂蚁攻击下完成了砍树工作,还帮忙移走了木桩。这一切让我回想起过去砍柴烧火的日子。后来,我给老板介绍了一单大生意,同事家扩建工程。此后,他来古晋时,还会帮我从家乡带东西来,或者协助我寄送物品给家乡的姐姐。 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之处,往往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感动。无论是对待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工人,那些看似平凡的小善,却能在某一瞬间,深深触动人心。我们给予他人的温暖,最终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年来,我愈发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往往隐藏在我们待人处事的那些不经意的瞬间。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会在无形中播撒快乐的种子,让我们彼此温暖,彼此成就。 我将继续传承母亲的待客精神,继续在生活细微处感受生活的美好。
1月前
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轨道上,你是否曾停下脚步,静静环视那早已熟悉的社区日常场景,进而思索:这个地方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它与我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为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民与社会教育科的师生,自2022年起推动“Jom Tengkera 一起懂街纳”——一项别具意义的东街纳社区导览计划。 马六甲培风中学校方,将“一起懂街纳”计划纳入公民课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实地考察、策划与举办社区活动,为学生提供将课堂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社区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主动自发关心公共事务的马来西亚公民。 在课程走过第三年之际,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民与社会教育科老师辜秋莹也在与学生同行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与思考。在参加各类比赛或与不同的机构单位交流的时候,由于需要不断地重新探问这项计划的初衷与往前行进的方向,她和伙伴们也经常在反思到底这项社区计划的本质为何。而她认为,这样的反复提问与回答是有其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打磨的过程。虽然一开始带着学生进入这个社区,只是很纯粹地想要和大家分享社区文化多样性的美好,然而越到后期我们发现,我们在课程中持续贯彻的核心理念是多元(Diversity)。” “多元乍听之下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是我们并没有打算做规模很庞大的事情,而只是希望每个人在可以舒服地成为自己的同时,也允许别人做自己。多元不仅仅是和族群有关,而是关乎作为一个人,是一项回到根本的关于人性、关于存在的课题。” 顺应马来西亚多元性 开创自身道路  关注Jom Tengkera社媒动态,会发现无论是宣传文案、实体周边商品介绍,还是由学生负责执行的“走街”社区导览,都以多语或至少双语的方式进行。辜秋莹解释,这是团队在策划社区活动时坚持纳入的元素,当中也包括学生在前期进行田野调查、向社区民众采集故事时,需要尝试学习以中文以外的语言达到有效的沟通。 她说:“这样的坚持是重要的,尤其独中作为一个母语教育的环境,这可以让大家看到坚持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这件事情是没有问题的,各族之间还是能够透过各种方式去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在辜秋莹看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倾向于要建立“共同语”的时候,马来西亚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条件使然下,可以去开创属于自身的道路。“华教族魂林连玉先生在过去提出‘共存共荣’的概念时,讲的就是多样性这件事情,只是这样的概念可能放在那个年代太超前了,和他站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前进的人不多。但我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可以谈论多元性和包容性价值观的时代,可以探讨如何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多元的环境下过得好。” 她坚定地说道。 另一位同样自社区计划启动伊始便倾力参与的老师翁汶峰提到,这项有关了解社区的课程设计,相当符合团队最初想要在公民教育里聚焦的重点之一,即个人的身分认同。他认为,建立个人身分认同的其中一个方面,应是从个人生活的场域开始,他说:“如果你是这一方人,你理应清楚了解脚下土地所蕴藏的历史,以及此地有别于他方的特色脉络。在了解之后,便会随之建立起一种对于在地的认同感,甚至是归属感。而这种认同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学校就在东街纳旁边,加上趁着老一辈居民还在,谈起过去也仍记忆犹新,我们应该协助学生把握深入理解社区历史的机会。” 翁汶峰强调,让学生建立起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是重要的,更透露了他本身的期待:“我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社区内扎根,然后在未来也会常常想到或回到这个社区。无论他已经是一名国会议员或是扮演其他角色,都能够在自身立足的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甚至带来改变。我们培养的不是华校或华裔族群的代表,而是一名能够与所处社区有所共感的马来西亚人。” 学生们展现对田调的热忱 Jom Tengkera今年于“来!共创永续生活”新新村第三届社区计划大赛中,荣获了最佳潜力奖项(Most Promising Award)。辜秋莹介绍道,由于截至目前为止在东街纳社区所累积的社区关系,比较偏向于峇峇娘惹、欧亚族裔或华裔等族群,相对而言,对于社区内马来人或穆斯林群体的理解是较为欠缺的。因此,这次用于参赛的企划,放眼未来两年能够补足这一块,主动探索这个拥有近五百年历史的混合社区里,关于马来村民的生活与信仰。 她表示,企划会从面向穆斯林文化历史的系列课程开始,同时也会聚焦于社区内一所伊斯兰祈祷室——Surau Kampung Beting的研究计划。团队也希望能够促成与马六甲博物馆协会(PERZIM)的合作,进一步策划更深入的清真寺、祈祷室与穆斯林陵墓的社区导览。 在谈到了关于公民课学生对于参与课程的回馈,老师们都慨叹,这一段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只是在遭逢种种挑战之时,和学生们站在同一阵线,一步一脚印地共同应对罢了。与此同时,老师们也会按照每一届学生的特质,适时地调整课程进行的方式。留台多年以后刚回到母校执教的李佳芯老师也是负责老师之一,她带着崭新的视角走入社区,也收获了有趣的观察。“带着学生进社区访问居民的时候多次吃了闭门羹,原因是多数居民有在午后睡午觉的习惯,后来学生发现,这可能和东街纳社群老龄化的现象有关,也因此意识到故事采集的急迫性,在老人家还愿意多分享的时候,就要把握机会多次回访。” 学生们对于田调和导览,展现出更具好奇心且积极筹备的态度,让在一旁看着这一切的李佳芯也相当感动。“我们是公民老师,但同时也是这个社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辜秋莹总结,“在社区里深耕三年,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我们是老师,跟着我们走进社区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持续在孩子心里,种下多元的种子。”
1月前
“早上好!如果见不到你,就先和你说声下午好,晚上好,晚安!” 这是楚门的经典台词,看似和邻居请安,实则鬼使神差地同步向世界各地不同时差的观众一道请安。 《楚门的世界》,一部1998年的科幻喜剧电影,年份虽然老旧,但放到当今社会来看,题材依然新颖,而且很贴合现代人的习性,不得不赞叹导演过人的远见和前卫的思想。 影片讲述了楚门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主人公,他身处于乌托邦,一个叫做海洋天堂的市镇,里边的所有事情都是虚假的,老婆是假的,好朋友是假的,父母也是假的,全都是演员,但他本人对此一无所知。 第一感觉,觉得很不舒服。这很不道德,很不正确。怎么可以窥探人家的私生活呢?然而现代生活中,网红们都自愿把自己的日常直播给全世界人。恨不得自己是世界中心,被众星捧月。被蒙在鼓里的楚门,他有权利知道吗?他需要知道吗?如果他活得好好的,很开心很快活,并且丝毫没有怀疑这一切的真实性,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不是应该一直隐瞒下去呢? 被选为万众瞩目的主人公,这是一个诅咒还是一个福气?戏剧中的导演一直用上帝视角主宰楚门的一切。他说,他给了楚门一个正常的幸福生活。这个世界,你和我处在的世界,生病了。海洋天堂才是这世界应有的样子。他在他创造的世界里,是安全的。 楚门踏出屏幕的那一刻,我还在期待。他梦中情人,西尔维娅已经在门外等着他了吗?会有一堆影迷围着他转吗?他有足够的毅力面对真实世界的残酷吗?或是他最终还是会踏入影视圈? 然而,电影留给我的,只有一片黑幕。没有了。 剩下的,只能自己想像。 如果,万一,我现在身处的世界,其实也都是假象?万一这一切都是编好的剧本,我会有勇气踏出那扇门面对更残酷现实吗?我可能会迫不及待抢过剧本,翻到结局看看会是喜剧还是悲剧。可是我为什么要在意结局?来这世间走一遭,不过就是为了体验过程吗?结局重要吗? 听过这么一席话:我们来这世间,只是为了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如何升起,夕阳怎么落下,经历有趣的事情,遇见难忘的人。生活原本就很沉闷,但跑起来就有风了。你只是来体验生命的,你什么都拥有不了,也什么都留不住。不需要证明什么,更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实现的。你能做的就是,不断尝试,收获,感受,然后放下…… 只要还有感受,就还活着。 活着时,只要开心的事情多过不开心的事情,就值得了。 早上好!如果见不到你,就先和你说声下午好,晚上好,晚安!
1月前
年底了,心思很散,满心只想着要借着节庆来好好玩耍一番。或者是,好好休息一场?那么,玩耍算不算一种休息呢?应该是的,只要有一种状况能够把埋在工作里的你给捡拾出来,之后不论是大段大段地虚度光阴,或是把心思转换到别的地方,我们也就松快了。 此时有人会说,正是该奋斗的年岁,也别太放松了,歇一歇就赶紧回去努力打拼吧。又有人会说,生活本该张弛有度,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人休息好了才可以让工作表现更好。 真是够啦,我们这些总是追求凡事都要有用的人类。到底是什么在背后挥着鞭子驱赶,让我们一刻也不敢停歇,以至于对资源使用和生产效率如此殚精竭虑,连每一个节点的机会成本都有必要谋算?是生存的焦虑,落后的恐惧,证明自己的迫切,还是对死亡的担忧? 而我们终究会死亡,只是不知道那一天是哪一天。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无法真正放松。在这条倒数的路上,我们默默自问: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吗? 有些人终究还是想要奋力一搏的。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份可以掌握的努力,都可能是对抗生命尽头的一份微小胜利;而这种期待和压力,让人陷入无止境的追逐之路。若是不奋力奔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感觉自己仿佛浪费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焦虑和恐惧当然是人类演化里的重要元素,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人类文明能够绵延和繁衍至今,正是因为我们学会了担忧、计算和规划。 于是,我们不断衡量一天24小时该怎么使用,用番茄时钟来确保每一个单位的专注力都能被有效运用,每日该摄取多少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再辅以多少分钟的心肺运动才可以养出强健的体魄,通勤时间不如打开英文广播节目来练一练听力吧——然后呢? 把自己变成了效率良好的生产力工具,是要干嘛? 人类最古早且原始的生存焦虑,变成了更复杂的成功焦虑。我们耗心神研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里脱颖而出,怎样用有限的时间达成最大化效益。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需要一个已证明了自己路径正确的精神领袖,手把手地教导我们跟他一样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人,并且,成功的人。 我们绝对不能浪费自己的潜能、才华和创造力;这个过程偶尔有个名字,叫自我实现。 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停滞不前且虚度年华,“有用与否”就成了一个显眼的衡量标准。人们透过取得成就、积累财富或产生影响力,来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接下来再让后代继承这些东西,借以对抗自身生命终将湮灭的虚无感。 佛系躺平闭嘴做消极抵抗 当每个人都这样想的时候,世界就卷起来了。我们在焦虑中前行,在追逐中疲惫,逐渐丢失了生活。 几百年后开始有人大声疾呼了:你可以反对这样的价值观,或者说,生命道路。 或者那些人也并不大声,他们只是佛系躺平,静默辞职,只愿意投入最低要求的工作强度,能养活自己就好了,反正现在大家都在消费降级呀。既然我无法阻止别人把这个——要努力和奋斗才不负此生——的浪潮卷起来,既然我难以改变现行的工作文化和阶级固化,那我闭嘴做消极抵抗,行了吧?你总不能干预我的思想和人身自由吧。 忙碌没有意义,加班没有意义,把其他人都踩下去也没有意义。人们降低对职业成就和成为人上人的期待,把重心放到生活的细节里来。这是一场对社会期望与成功标准的隐性反叛,或者说,是把过往对成功标准的话语权慢慢夺回来。 真正成功的人生,可能是平静的心,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睡眠,自我满足的嗜好,知识的滋养,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在群体里不随大流的勇气,以及,对自我选择的笃定。我们用生活里各种微小的细节来建构自我认同和生命意义,即使那东西很小,微不足道,对他人毫无价值,也毫无产能可言,但只要你喜欢,就没什么不可以。 待到某天若有人斥责你是个无用废人的时候,你可以满怀信心而笑嘻嘻地说:对啊,我是一个快乐的小废物。
1月前
1月前
在泗里街的朋友家做客,一下车就嗅到花香,原来她家门前种了一棵七里香。原本种在花盆,后来花盆裂了,它根扎在泥土,越长越茂盛,叶子几乎触及屋檐。白色的小花,越开越多,香气越来越浓。大清早,朋友大门一开,花香涌入客厅,她尽情地闻花香,心情就像洒下的阳光那么亮丽。 作家梁放送我两棵七里香,种在花盆里,已经好几年,长高了不少,花却开得不多。我天天浇水,偶尔也施肥,并细心观察它们的叶子,是否有害虫滋生。由于后院太小,不敢种在泥土中,不然它们肯定长得异常茂盛。后来梁放知道我喜欢茉莉花,便送一盆给我。这盆花虽小,但已经开花了,香气清新幽雅,难怪古诗云:一卉能熏一室香。每天早晨,一起身我就到后院赏花。沾着露水的花瓣,晶莹剔透,清新脱俗。有的花朵已经凋零,捡起来闻,香气仍旧浓郁。 最近妻子打算品尝某网红所介绍的叻沙,该咖啡店位于三哩老巴刹。那儿的泊车位有限,我侥幸在中药店后面的泊车场找到了位子。一下车,一股清香扑鼻,抬头一望,发现靠近围墙有好几棵七里香,花开得密密麻麻。香气缠绵,时光停滞,浑然忘我,若非妻子催促,我还舍不得走开。在生活节奏快速的城市,突然嗅到花香,行人缓下脚步,驻足闻香,这是一种享受,也是心情的解放。无论是斯斯文文地闻着,或贪婪地猛吸几口,相信此举能讨花儿的欢心,激励它们开得更殷勤。当然,也不忘记感谢花主的慷慨,让花香与行人搭讪,让花香与行人谈心。 我家的一棵桔子树,是父亲多年前买给我的,种在后院墙角。它一直长不大,我怀疑是因为光线不足。后来移到花盆,搬到阳光普照之处,它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叶子变得翠绿。由于疏于施肥,它不常开花,也不结果。今年8月下了蚯蚓粪肥料,一夜之间,疯狂地冒出许多花蕾。隔了几天,小白花开得满树,啊,我终于迎来了桔子树的花季。小白花吐露芬芳,沁人心脾。父亲已经走了4年,他的桔子花才盛开,只怪自己平时慵懒,没有细心照顾,辜负老人家的一番心意。 桔子树结果了,细小的模样,叫人怜惜。几个星期过去了,居然还长不大,我有点气馁。农业界的朋友说花盆太小,应该移植到比较大的花盆。果子还太小,我不敢贸然行动,担心折断其根,更担心果子全都掉落。再等一段时间吧,才把它搬去一个更宽敞的家。 做好自己 有尊严地活着 在泗里街小住的那几天,我参观了妻舅阿冬的果园。他起初以种植可可为主,后来陆续种了各种果树,单单桔子就有三十多棵。站在桔子树前面,香气围绕,闻着一阵又一阵的清香,突然想起我院子里的那棵桔子树,形单影只,孤军作战,哪像阿冬的桔子园,宛如一个大家族,人多势众,众志成城,开得放肆,开得痛快。 桔子花,颜值虽然没玫瑰妩媚,姿态也不像百合高雅,可说是其貌不扬,然而,它却拥有一群积极、勇敢且真诚的伙伴,时机一到,大伙儿尽情地绽放。桔子花传递的信息——平凡朴实的生命,即使毫不起眼,却具有个别的价值,又何必羡慕他人的才貌、财富和地位?做好自己,有尊严地活着,人生才有意义。 阿冬的兄姐们离开学校后,一个个往外发展,他却心甘情愿留在家乡,专心务农。在他眼里,翠绿的叶子,纯白的花朵,都是美好的盼望。盼望果实能够顺利成长,盼望桔子丰收,盼望卖个好价。至于花开得美不美,香不香,那倒是其次。 水果成熟季节,经常有松鼠或鸟类偷吃水果,若不及时驱逐,损失惨重。阿冬的果园靠近小河,雨季来了,河水泛滥,淹没果园;旱季则缺水,影响植物的成长,也是另一项挑战。 究竟多少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至少阿冬不是。花开固然浪漫,花落令人伤感,若付出努力却无收获,岂不坐吃山空?人总要面对现实。阿冬告诉我,达雅节桔子的市场最好,需求量增加,市价从一公斤2令吉飙升到8令吉。蜜柑的价格一向比桔子好,他曾经种植蜜柑,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生产,加上虫害问题,最终他放弃了。 参观了阿冬种植的其他果树,如榴梿、番石榴、黑橄榄、奶油果、无花果,心中感慨,即使科技再先进,人类依然离不开土地。我们的大地母亲,养育一代又一代的儿女,开花结果,生生不息。当果园里的果树开满了花,是大地母亲对劳动者的回馈。其实,从果树飘出来的花香,阿冬倒没闲情去闻,因为果园还有许多琐碎的工作要打理。 离开果园之前,阿冬带我去看他的巴西龙眼,突然瞥见几只松鼠在树上正享用水果大餐。他拎了一根木棍,在湿漉漉的草丛中奔跑,追赶松鼠。松鼠精灵得很,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驱逐松鼠之后,大汗淋漓的阿冬回到我身旁,我嗅到花香以外的气味,那是属于劳动者的“香气”。请勿嫌弃他们的汗水,那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执著与热爱。我且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星期三工作了一整天,晚上躺在床上准备就寝,姐妹淘聊天群组传来一条简讯,有人抛出了一个哲学命题:“我问你们啊,如果有下属问要如何取得工作与生活平衡,你会怎么回答呢?” 这一题确实把我问懵了,因为我工作这么多年以来,好像也没在理会这两者之间到底平不平衡。另一位姐妹马上在群组里说:“现在的年轻同事都会要求生活与工作平衡,我身为老板都没这种奢侈。” 这时候,身边的陈先生马上回答一句,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生活与工作平衡,应该是生活与工作整合才对,也就是所谓的work-life integration。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自己专业工作和私人生活融合,好让你可以兼顾两者。这个听起来感觉比较合理,也符合现实状况。 说句老实话,要彻底把自己从工作中抽离,谈何容易。今时今日,在科技的辅助下,我们已变成时时刻刻都可以工作,也因为如此,很多时候,老板们的期望也更高,会期望你在下班后,乃至休假期间都会回复电邮或讯息。老板可能觉得,回复一个讯息根本不需要几分钟,你有时间在社交媒体发文发照片,怎么就没时间回复电邮或工作讯息? 身为资深打工仔,我想对老板说,虽然回复讯息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回复工作讯息时,我们的心情会有所转变,而心情要从休假转变成工作状态再转变成休假,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假期会受到影响,明显入侵了员工的私人空间。尽管如此,很多老板或上司还是会在非工作时间电邮你,虽然不说要马上回复,不过身为员工,你看了心里感觉有东西惦记,放假也不会轻松。 谈到生活与工作平衡,网上简单搜了发现,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让员工有更多休闲时间,汽车翘楚福特公司把工作时间调整到朝九晚五;而那个时候,媒体开始用工作或休闲平衡来描述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的时间分配。随后,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大家可以就地办公,消除了以往的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引入工作生活平衡的概念。 工作与生活越来越失衡 说起来也相当讽刺,本来以为科技的方便能让工作与生活更加平衡,不过目前很多人面对的却是工作与生活越来越失衡。人手一机的时代,很多上班族时刻都会挂在公司电邮界面,不停回复电邮,不知不觉,跟家人的一顿晚餐,就这样在回复电邮中过去了。有时甚至连自己吃了什么都不记得,更别说食物到底什么味道了。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家人,特别是妻子还会有兴致为你准备晚餐吗?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有位朋友,每次跟别人谈话的时候,都喜欢刷手机查阅工作电邮。由于他能一心多用,所以很多时候他还是可以记得对方说的内容,不过让人很不舒服的是,他总是会在对方语毕一两秒后才回复,因为他需要时间完成他在手机电邮打的句子。这种交流方式令人感觉你很不尊重对方,这种交流不要也罢。这是我朋友的例子,不过我确实也听过这是一些夫妻的日常,不禁为他们的婚姻关系捏把冷汗。 工作与生活平衡到底做不做得到,这始终是争论不休的命题。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今工作已经入侵生活,导致生活离不开工作。你要提高生活素质,你要更好更大的房子,你要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些都需要金钱成本。而你的工作就是你累积财富的渠道,你必须确保在工作上有所表现,才能累积财富;听起来环环相扣,按照陈先生的说法,这是工作与生活的融合,或许这就是现代人需要面对的现实。生而为人,你必须工作,也必须生活,要如何懂得拿捏工作和生活,达到工作与生活平衡,或是年轻人喜欢说的松弛感,这门功夫,看来还需要时间好好琢磨。 往正面思考,如今很多大企业开始注重员工的心理健康,我非常乐见其成,毕竟生活与工作失衡后,伴随而来的肯定是不小的压力,除了身心疲惫,心理健康也很容易被忽略。在各界倡导下,如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员工也多了抒发情绪的管道,这在当下这个快节且高压的社会,显得尤其重要。
4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