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艺术

7天前
“这个文创艺术展是你们当初想的那样吗?” 当我问了这个问题后,学生开始一边回想最初的构想,一边说,哪一个展区是当初想的那样,哪一个展区又和之前想的有点出入时,我看到他们嘴角的微笑,还有眼里的光,这才是作为负责老师的我验收成果的时刻。 这是为期两周展览后的检讨会议,学生轮流说出他们发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地方。整个活动确实有很多缺失,毕竟这是没有前人经验为基础的一次新尝试。去年年末,学生向我提出要办展览,来推广两年一次的校内文学奖时,我很是惊讶,因为没有人要求他们做这件事,而他们“想”到了!于是,我们三位老师决定就让他们玩一玩,比起相信活动的可行性,我们更相信学生,也珍惜这一个由多位十几岁少年共同编织的梦。 展览开幕前的早上,我一人先到主展区检查。目光所及是一个个装在透明蛋糕塑料盒里的黏土模型,它们被鱼线一一地悬挂在展区内。我打开藏在塑料盒旁的暖黄氛围灯的开关,细读吊挂在透明盒下历届得奖作品文段,再看学生用黏土亲手捏出的文章里描绘的场景模型,此时的我仿佛看见一个个学生借由书写创造的世界漂浮在这小小空间中。当下我头皮发麻,感受到一股因创作而发散出来的力量,这股力量极具生命力,化作星光,闪闪发亮地流转在主展区,此时我那悬挂心头多月的大石也找到安放之处了。 展览筹备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新点子,我不断修正策展方向,拉他们回正轨,让他们再想想是否符合展览目的。他们也愿意听从意见,然而我也渐渐意识到学生想呈现的远远大于我所预料的。我常常问学生:“我们做得出来吗?”每一次学生都用极其自信的眼神和我说:“可以的,老师。”这段师生关系中,我成了那个需要被安抚的人,而我也开始思索自己的角色定位。后来,我成为一个陪伴者,陪着学生去落实想法,也因此我们最终有了主展区以外的活动,包括了改编之前得奖作品的光影戏、诗歌剪影的墙以及吸引人流的拍照区等。 看见学生一步步蜕变 展览的前几天,老师一起陪学生布展,我们也帮不上什么,便合力摆好学生用旧纸皮制作的大型开幕装置。在更早之前,当学生拿着计划书,和我讲解设计概念时,我也问了学生同样一句话:“我们做得出来吗?”而眼前的开幕装置就如学生计划书画的那样,他们当初和我说的巧妙机关也真的可行。当我们老师打开强灯,光线照射在装置上的展览名字“飞光织影”时,我们什么话都没说,但我知道灯亮起的那刻,一股暖流穿透我们内心。 我们是在线上与这批学生相识的,那时还是疫情肆虐必须居家学习的日子。从线上回归校园生活后,我们看见学生一步步蜕变。即便这次文创艺术展尚不完美,但是我希望日后学生回想这次经验时,想到的是曾经勇敢落实梦想的自己以及那坚定无惧的内心。检讨会议上,他们眼里的光就像一颗颗经历高压条件下打磨而成的钻石,那一丝丝光辉,纯然又澄澈,让我无法不撷入我的教学背囊里,伴我再走更遥远的一段路。
2星期前
来到仁嘉隆新村,你是否注意过从大道出口转弯处有个特别的老厝,还有一辆充满年代感的巴士? 放缓你的脚步,到满园文创艺术馆(Mansion 1969)感受艺术和美食的融合,在充满艺术生活和新村氛围的环境,享受特别的荤素美食之旅吧。 郑兆洺:创造本土文化空间 满园文创艺术馆创办人之一郑兆洺表示,满园文创艺术馆始的缘起是在2015年,他在东禅寺参与仁嘉隆新村老照片与文物的展览后,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将概念延伸,经筹备后在2016年初正式开张营业。 他说,满园文创艺术馆本身就是新村木屋,是创办人之一的徐威雄住过的老厝,房子由后者公公在1969年所建,新村发展起来后,家人也陆续迁出,老厝长期处于半荒废状态,直至他们想要创造一个本土华人文化艺术空间。 他提及,徐威雄的公公把屋子建得很里面,并采用四面坡屋顶的设计,也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道路建设的工程,屋子并没有因为要让路工程而被迫拆除,威雄公公的远见,让老厝得以保留,也可见老建筑的智慧,从视野上亦有更宽阔的空间范围。 “现在的满园主要区分成4大区块,包括前庭,有巴士和停车场、客厅,即历史走廊、中厅,即现在的用餐区,以及后院,有一大片的草地。” 结合文创艺术与美食 郑兆洺直言,如今我国的文创市场更被人熟知,但若放在10年前,这是当时不热门的领域,因此他们将文创艺术与美食结合,同时也推广素食文化,但也别担心,这里也有荤食,大家都欢喜。 “我们除了想通过满园1969让大家认识文创市场和仁嘉隆新村的背景历史外,我们也想让大家在这里品尝到特色菜肴。” 影响村民创造与传承 他说,他们当初用满园1969作为文创开始的推广地,让大家看到文创的价值,尤其是为影响仁嘉隆新村村民,让村民可以利用当地新村的特色,如保留老厝、老味道等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10年过去后,我们觉得当初的目标已经达成,看到正面的改变,有不少仁嘉隆第二、第三代的都留下来,传承老味道和延伸新产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概念,及想要看到的结果。接下来,当然是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做文创,让美的东西得以保留下去。” 文物馆欢迎参观者触碰老物件 历史走廊的资料和老物件,都是创办人过去几年来所收集的。有别于一般文物馆贴上“请勿触碰”的标签,“满园1969”更期待大家去触碰,把玩这些老物件,感受岁月的痕迹,回味尘封的历史。 郑兆洺补充,在之前,“满园1969”的全部文物古董都是可以触碰体验,惟由于重型摩托曾被弄倒,有伤及客人的风险,在客人的建议下也放上“请勿触碰”的标签。 “这些老物件,也可以让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讲述自己年少时的回忆,让孩子有机会认识这些物件。” 后院种果树蔬菜 自给自足 满园文创艺术馆也有另一个特色,那就是绿意盎然的后院,不仅是从餐厅的玻璃门窗也能一览的绿意好景外,更是小孩玩耍,体验爬树,以及大人追忆的好地方。 郑兆洺说,这里以前种有不少的果树,而如今也仍有红毛丹、山红毛丹、榴梿和咖啡等果树。这也是“满园1969”名称的其中一部分,满园意味着满满的后园。 值得一提的是,该后院也有一个小小的菜园,部分食材得以自给自足,如长豆、九层塔和辣椒等,而且是有天然堆肥施肥,蔬菜的健康和营养更得到保障。 127巴士承载仁嘉隆人回忆 郑兆洺也提及,至于在满园文创艺术馆外的127号巴士,不仅可以让食客拍照打卡,夜幕降临时,“127夜行巴士餐厅”(NightBus 127)更是医饱肚子的好去处,让人可以有在巴士上用餐的体验。 他说,老一辈人对127号巴士并不陌生,这是因为上个年代仁嘉隆和万津地区往返巴生的公共巴士,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同时,在仁嘉隆颇为有名的“Pak Teh”茶餐厅(Pak Teh Kopitiam)也是出自他手。这间茶餐厅更多的是要展现我国的和谐与多元文化,通过为各大民族提供各自文化特色的饮品和美食,传递友谊与温暖,值得一提的是,餐厅亦是从老厝打造而成。 来到仁嘉隆幸福村,到满园文创艺术馆感受老厝的魅力吧。 满园文创艺术馆(Mansion 1969) 地址 Lot 389, Batu 13, Jln Klang Banting, Kampung Sungai Rambai, 42600 Jenjarom, Selangor 营业时间 中午12时至晚上9时(每周二休息) 联络号码 011-3592 1969 脸书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mansion1969/ 备注 营业时间和食物售价以店家为准。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新山23日讯)本地艺术工作者邓淑君与新山舞蹈艺术工作者黄雪莉,将于12月28日在新山六坪工坊为新山的艺术爱好者带来舞蹈剧场双重奏,以舞蹈与戏剧融合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两部不同风格的作品。 本次的舞蹈剧场双重奏所表演的作品,分别是由黄雪莉与邓淑君带来的《牵绊》,以及邓淑君带来的单人作品《最后的萨满》。 邓淑君、黄雪莉和《最后的萨满》编剧及戏剧顾问凯鲁昨天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专访,介绍了这两部作品。 《最后的萨满》讲述的是沙巴罗都族(Lotud)最后一位女祭司,在临终时亲眼见证自己的丧礼仪式,死后灵魂徘徊在晋升入沙巴神山,还是留在人世继续传承族群文化的挣扎中。 凯鲁表示,他在新加坡第一次看到黄淑君呈现《最后的萨满》这部作品时,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他看到了这部作品的潜力,并决定将其编写成完整的故事,在这次的舞蹈剧场中呈现。 “我没有在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和新加坡看到过类似以即将失传的传统或文化为题材的作品。而淑君在那里(沙巴)与当地的族群生活在一起,她不仅仅是想要将这些文化呈现给观众,她更想要传达对这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的关心,所以我想要帮她完成这个作品。” 邓淑君表示,她在沙巴大学研究祭祀舞蹈时认识到这些巫师,并与他们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目前罗都族仅剩下4位巫师,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因为无法找到人传承,所产生的无助感。” 凯鲁透露,剧中的巫师一直在展现大爱,无私地为部落与族群奉献,直到死后才面对要为自己,还是继续为族群奉献的抉择。 “淑君读完剧本后就哭了,我认为是因为她从剧本中的巫师身上,看到了那个一直奉献,却经常忽略自己需求的自己。” 邓淑君则说,她感受到失去巫师这个作为人类世界与灵界沟通桥樑的角色后,人类要怎么办的恐惧和担忧,以及巫师面对抉择时两边都无法放下的复杂情感,才有感而发。 《牵绊》故事灵感则源自黄雪莉与邓淑君的个人经历,描绘母女关系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成长,以及如何在相互依赖与个人独立中找到平衡。 邓淑君表示,刚开始与黄雪莉一起排练时,还未决定要呈现怎样的作品,当她回看她们排练的画面,联想到自己与女儿的相处,于是决定以母女关系呈现这个作品。 黄雪莉表示,当她和邓淑君通过肢体接触来思考要呈现的作品主题时,她想到的是她的妈妈,以及妈妈在辛苦做家务的画面。她感受到妈妈很爱她,同时也看到妈妈为了家庭的缘故埋没了自己而感到压力与愧疚。 “妈妈年纪大了,我希望她可以活出她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现在阶段的我又没有能力让她过我理想中她应该要过的生活,就产生了这样矛盾的情绪。” 邓淑君表示,黄雪莉与她的妈妈,以及她自己与女儿,都各自有各自的故事,《牵绊》是将两段关系中最有记忆片段的画面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线。 她说,通过这部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在母女在成长中面对的磨合与挣扎,又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整个过程。 她希望通过作品可以向观众传达,不要轻易放弃一段关系,只要有耐心继续走下去,一定可以找到这段关系中的平衡点,让两个人成为最适合彼此的样子。 《牵绊》和《最后的萨满》将与12月28日,下午3时和晚上8时两个时段,在新山六坪工坊举行。票价为60令吉,每个时段都会呈现两部作品。 欲购票可通过WhatsApp,联络黄雪莉(011-3731 3781)或邓淑君(+65-8115 1022)。
1月前
芭蕾是一种轻盈优雅的舞蹈,芭蕾舞者穿着足尖鞋,利用脚趾的最顶端进行旋转、跳跃等舞步。芭蕾起源于意大利,但兴起于法国,而芭蕾一词取自法语的音译“ballet”。早期的芭蕾舞蹈主要是由男性表演的哦! 在马来西亚,芭蕾舞并未成为一个突出的艺术项目,相较于拉丁舞、街舞等舞蹈,芭蕾较难吸引大众的兴趣。近年来,芭蕾学院的数量逐渐增加,芭蕾舞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越来越多人开始欣赏这种优雅的舞蹈,学习芭蕾的人数不断上升。成人芭蕾、考级芭蕾和启蒙芭蕾等不同层次的课程相继出现。 YAGP大赛竞争激烈 芭蕾的普及推动了马来西亚芭蕾比赛数量的增加,为芭蕾舞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过去,舞者们只能前往国外参加比赛,而近几年来,马来西亚本土的芭蕾赛事逐渐增多,感兴趣的舞者可以参与高水平的比赛。其中,最著名的芭蕾比赛是YAGP(Youth America Grand Prix)。 YAGP是全球最大的芭蕾舞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进入决赛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年,YAGP半决赛的参赛者总数超过1万5000名,来自30多个国家。经过全球各赛区的激烈角逐,最后能赴纽约总决赛的独舞选手仅有500余名。 在2024年度的YAGP大赛中,年仅12岁的郭昀蒨在老师的带领下,代表马来西亚前往纽约参加决赛。这对马来西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荣誉。昀蒨是第一位代表马来西亚参加YAGP总决赛儿童组的芭蕾舞者,这标志着马来西亚芭蕾的一次重大突破。 郭昀蒨:我要做到最好 昀蒨表示,能够站在决赛的舞台上,对她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是对她多年来努力的一种美好回报。她非常开心能代表马来西亚站在这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舞台上。 她回忆起自己7岁时的一次腿部受伤,她在出国比赛前感到十分害怕,担心受伤会影响表现。从6岁开始,她不断积累比赛经验,如今已经不再紧张,心态也更加稳重。她常常告诉自己:“我要做到最好。” 她的老师Queennie认为,昀蒨在学习芭蕾的这些年中,思想上有了显著成长。通过与昀蒨的沟通,她发现昀蒨比同龄的小朋友更为成熟。正是这种成熟让她能够在芭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YAGP是她学芭蕾以来的梦想,今天能够站在这个大舞台上,更让她清晰地知道自己热爱的是什么,并立下目标要尽力做到最好! 多年努力终迎来回报 昀蒨在比赛前既开心又兴奋,因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梦想舞台,也正是她的目标。YAGP总决赛被称为“青少年舞蹈届的奥运会”。 她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她感到非常荣幸能够获得YAGP纽约总决赛的邀请。这个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YAGP自创办25年以来,她是第一位马来西亚女孩(Pre-Competitive组)代表国家前往纽约参赛。 在比赛中,她保持着开心与紧张的情绪,因为这是第一次能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选手同台竞争。尽管有压力,她始终提醒自己要在比赛中展现出最佳和最稳定的状态。 比赛期间一切都很顺利,唯一的挑战是时差。比赛前几天,她在下午感到非常疲惫,强撑着身体抓紧时间练习,只希望在比赛当天能展现出最佳状态。 在本次YAGP大赛中,昀蒨展示了古典芭蕾舞《埃斯米拉达》(La Esmeralda)和现代芭蕾舞《天鹅》(Swan)。 恩师严格教学注重细节 2015年,Tutu Toe舞蹈学院由Jess Foo和Queennie Chng两位充满激情的芭蕾舞演员创立,旨在通过激励学生培养他们成为优秀舞者,回馈芭蕾舞界。Queennie老师从昀蒨6岁时开始教导她,至今已有多年。昀蒨表示,Queennie老师非常负责任,注重细节。 Queennie老师也指出,她注重细节的原因是“细节决定成败”。在严格教学的同时,她也具备吸引孩子们的心的技巧。 Queennie老师采取严格的教学方法,希望每堂课都能让小朋友有所进步。她自认为是一位严师,会明确指出学生的错误,若未能达到要求,她会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解决问题。她坚信,尊重和理解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真正进步。 强调课堂纪律高效学习 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7岁以上的孩子,她特别强调遵守课堂纪律。Queennie老师认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孩子们需要在这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她进一步解释,课堂规则其实很简单,主要是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并在课堂上向老师行礼,避免随意坐下。虽然有些老师严格禁止学生在课堂上喝水,但她并不苛刻,只要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小的放松是可以接受的。 Queennie老师的目标是每一堂课都能让小朋友有所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她希望通过她的努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力,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他们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 行管期影响学习挑战大 Queennie老师说,在行动管制令期间教学,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家长。许多家长对芭蕾的理念各不相同,导致孩子的学习受到影响,十分可惜。尽管孩子们可能很有天赋,但如果缺乏家长的支持,他们将无法继续学习。学习任何技能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让孩子们更快上手。 昀蒨补充说,在行动管制令期间,她才8、9岁,还很小,学习进度较慢。此外,由于通过镜头学习,老师难以观察孩子的细节,许多动作无法做到位。 小朋友学芭蕾不易 Queennie老师表示,小朋友学习芭蕾相对辛苦,因为舞步复杂且需要良好的协调性,而他们常常会混淆左右。从头学到尾,一个变奏的学习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因此,初次接触的小朋友可能会不适应,但只要坚持练习,他们也能做到。 作为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与成长,她感到非常欣慰。每个小朋友的条件、体态和优缺点各不相同,她必须不断进修,学习更多关于芭蕾的知识,而不是在获得教师认证后就停止学习。 比赛积累经验拓视野 昀蒨表示,她很喜欢比赛,每一场比赛,她都保持着兴奋和紧张的心情,但不论多么紧张,都不会忘记舞蹈动作。 Queennie老师认为,比赛的意义在于积累舞台经验,透过每次比赛建立心理素质。比赛结果可以提升抗压能力,设立目标,每次的经验都是宝贵的成长机会。比赛的心态同样重要,年轻选手的失误可以被原谅,但对于有经验的选手来说,犯错后需要严肃指出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改进。 在这次比赛中,尽管昀蒨未能获得奖项,但她依然获得了来自多所芭蕾专业院校的奖学金!通过这次的舞台及期间的大师课,她学习到了许多不同的技巧,拓宽了视野,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舞者,也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这一舞台成为了她芭蕾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对她多年来努力的认可,使她对未来的芭蕾生涯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学记感言 经过本次的采访,我们对于芭蕾这个优雅的舞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能体会要站上舞台,背后所需的汗水与努力。                
1月前
2月前
那天在巴生雪州创价文化会馆,观赏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艺术家联展。不是寻常一样的展览,而是一场充满感动与启发的艺术交会。 步入展厅,迎面而来的,是几位热情洋溢的义工。他们的笑容亲切温暖,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人情味。展厅内的布置简洁优雅,屏风上的画作,主题鲜明,富有张力,散发着让人沉思的力量。每一幅画,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然而,更让我感到震撼和感动的,是这些画作背后的创作者。他们是一群“不一般”的艺术家。 有的艺术家患有自闭症,平时不善于和人交流,却用画笔表达了无尽的情感;有的艺术家部分失明或失聪,却用心灵的眼睛捕捉到世间的美;还有的艺术家,曾经历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挑战,却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与秩序。这些“不一般”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将希望与美好融入画布,让观众感受到艺术无国界、无障碍的力量。 这次展览的11位艺术家,来自马来西亚半岛各州,他们是Nurulakhmal Ab Rahman, Ian Kua Li Zhe, Yuri Azzari, Izzati Shahrin, Ryan Chee,Kirtanraw Subramanian, Tan Ken Ming, Shafiq Nazri, Jack Chin Wen Jie, Stephanie Tam Zhu Shin以及Lim Sir Woei,共展出了65件作品。作品形式多样,包括钢笔素描、压克力画、油画以及数码艺术插画等,每一件作品都透过作者的创意与才华,传递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幸福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展览的主题为《启动和平艺术展》。这一理念源自于马来西亚创价学会,旨在通过艺术的欣赏与分享,推动和平与和谐的文化。创价学会深信,艺术是一道桥梁,可以跨越文化、语言与思想的隔阂,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理解与共鸣。 此次展览地点特定于巴生皇城,意义非凡。展览不仅是艺术家们的作品展示,更是为纪念池田会长在巴生创立的首个“池田和平公园”5周年庆。池田和平公园作为和平的象征,5年来已成为许多人沉淀心灵、思考和平的重要所在。这次展览也借此契机,呼吁社会重新聚焦和平使命,共同为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在展览中,有几幅作品让我印象深刻。一幅Jack Chin Wen Jie以细腻精致的钢笔描绘,一片寂静的乡村,光影交错间,透出一股平静安定的力量。另一幅Nurulakhmal Ab Rahman的“蓝色的花园”,则运用了红黄蓝三原色,表现出花卉在阳光下绽放,充满了向阳花开的活力与希望。还有一幅Yuri Azzari的“婆婆的家”,画中窗外的树木与窗内的摇椅相映成趣,仿佛在述说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些作品,无论形式如何,都展现了艺术家们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选择用艺术与世界沟通 更令人感动的是,展览不仅仅只在艺术的层面,还通过艺术家的故事,让观众了解到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意义。这些“不一般”的艺术家们,每一位都经历过各自的人生挑战,但他们选择用艺术作为与世界沟通的语言,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珍视。 正因如此,这场“非一般”的艺术展也具有非一般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透过这些“不一般”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是生命绽放出的无限可能。 生命,需要用心去感受,需要用爱去呵护。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够传递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艺术的温暖与力量。 《啓動和平藝術展》 展览:2024年11月30日至12月8日 时间:11AM-5PM(星期六与日开放) 地点:巴生良木缘雪州创价文化会馆 电话:03-33243120(欢迎预约)
2月前
(新山2日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名年龄将近40岁或超过40岁,各别专业于打击乐、舞蹈、剧场、武术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以跨艺术方式呈献演出“40而非”,回顾过去、省思当前,展望未来。 李劲松武艺坊创办人李劲松再有新作,这次是联合3名来自吉隆坡的艺术家,即“觉奏感打击乐团”创办人唐勇豪、城市芭蕾舞学院艺术总监吕威锦,以及“好事发生工作室”团长李奕翰共同创作。 12月起巡演 “40而非”从12月起至明年5月,将先后在中国、新山,以及吉隆坡巡演。 12月8至13日,4人将应邀前往中国南宁东盟戏剧节,呈献世界首演。新山站演出落在12月19至21日,吉隆坡站表演则是5月13至18日。 在“40而非”,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他们除了演绎各自的艺术专业,也将为其他演出者加入自己的专业元素。 须特别一提的是,他们将在各自的演出部份,通过旁白陈述自己所执著的艺术之路、省思人生与期许未来。 李劲松:4人迸发出不同火花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日前专访4人,请他们谈谈演出缘起,以及跨艺术合作所擦出的火花。 2019年,39岁的李劲松到欧洲国家巡演,在那一个月里,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即在40岁过后创作一支独舞作品,回望过去。然而次年发生冠病疫期,此想法也就暂时停摆心中。 事隔5年后,李劲松迈入44岁,原本的独舞创作,延伸发展成跨艺术作品,邀来了唐勇豪、吕威锦,以及李奕翰的加入。 李劲松认为,四人来自不同艺术领域,可互补学习,迸发出不同火花。 他说,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他在进入40岁后,内心却顿生许多疑问,也不断思考,是继续留在舒适圈,还是往外发展? 他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40而非”取自似是而非概念,许多事物非既定可见的,有各种可能性。另外,“非”也取自“飞”的谐音,具展翅高飞之意。 唐勇豪:让音乐独当一面 在“40而非”,唐勇豪不仅用音乐串连舞蹈、戏剧、武术作品,也让音乐独当一面。 唐勇豪将带来他擅长的鼓乐艺术表演,先后演奏多件乐器,如手碟、马来鼓、堂鼓、雨棍、铙钹、钢舌鼓等。 他说,他需要深刻瞭其他艺术领域的特点,协助处理各演出段落“听觉”的部份。 他解释,他的任务是把音乐加入其他人的表演段落,使乐声和演出节奏更加契合与贴切,提升演绎效果。 吕威锦:互相鼓励迸发动力 另一方面,舞蹈学习起步比一般人来得晚,20岁才开始习舞,吕威锦早年以惊人的毅力,在欧洲追寻舞蹈艺术梦想。 吕威锦用一张椅子来比喻四人的演出。他说,椅子要有4个脚,才能撑起上面的坐板。 在创作与排练的过程中,四人互相鼓励,迸发动力,让他感受极深。 他准备用极简的现代舞肢体动作,来重现他昔日赴欧洲追求舞蹈艺术的筑梦过程。 他说,舞蹈结合戏剧与音乐,能可更精细展现他过去追梦的历程。 李奕翰:探索戏剧艺术之路 在艺术生涯中,是导演,也是演员,李奕翰用“好玩”来形容“40而非”。 李奕翰透露,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家很想做出一些东西,各自会考虑到彼此,并进行取舍。 他表示,从每名演出者的台词,可了解到大家各自的个性,及对生活的看法。 预计自己会活到80岁,李奕翰想通过作品探索,戏剧艺术之路如何在漫长人生岁月中继续前行。 “40而非”新山站演出时间:12月19至21日晚上8时,地点位于李劲松武艺坊101剧场,票价分为学生与乐龄券45令吉、普通券75令吉、赞助券100令吉。 有意乐捐索票者,可洽询016-715 9193,或电邮[email protected]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