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茶室

      从怡保出发,途经金宝与万邦刁湾,转入金宝─曾吉容路,经过一座穆斯林公墓后继续前行,便会看到一个指向右方的箭头标志。在那个转弯处,双溪古罗(Sungai Kroh)新村的欢迎牌静静矗立于入口,一旁高耸的水塔则成为这座村庄最显眼的地标。   双溪古罗新村隶属亚亦君令州选区,占地约40英亩,目前村内共有150户住宅,常住人口约350人。高峰时期,人口曾一度达到700人。村民以华裔为主,占约98%,仅有少数印裔家庭占2%。   村民务农为生 种棕油水果为主   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主要种植油棕,也栽种水蓊、番石榴、香蕉、沙梨等水果。随着城市化和教育普及,许多年轻人没有继承家中的农务,而是选择前往吉隆坡等大城市发展,一些人则远赴他乡,寻求新的机会。   像许多传统乡区一般,双溪古罗也面临人口老化和青年外流的问题,村里大多是中老年居民,新一代大多数在外地打拼,只有在假期或节日时才回乡团聚。然而,这个看似宁静的小村庄并未因此停滞。   随着零工经济的崛起和数子工具的普及,一些青年开始重新思考“家”的含义,选择留在家乡或归来,在社区中结合创意、技术与本地资源,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持续发掘社区特色   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和视野,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在“走出去”后,他们以各种方式“走回来”──有人从事餐饮业、有人接手家族的农业。这些在地青年和回流青年,正是双溪古罗乃至其他乡镇振兴的希望。   社区,从不缺乏特色,缺乏的是持续发掘与赋能的人。正是他们的存在,为这片熟悉的土地带来新的可能,也为“在地样样好”写下充满温度的新篇章。   Memory Cafe Tea Room 村屋改建 兄妹经营       “喂!嗰汤好似唔系好够㖞,我自己𢳂(广东话念:bat)啊!”女子说完,便掀开滚着热汤的锅盖,拿起汤勺舀了汤就往碗里淋上,动作熟练,就像在自己开的档口一样,毫不拘束,随后拿起筷子吸溜起了面条。   这间名为Memory Cafe Tea Room的茶餐室,是由一栋旧村屋改建而成,由24岁的谭俊言与21岁的妹妹谭柔均一同经营。外表朴实无华,常座无虚席,成了村里人每日早晨的聚集地,也承载着浓浓的人情味与生活气息。   这间茶餐室原本由一名长者经营逾30年,在疫情行管令期间结束营业后,他们的母亲便租下店面,交给儿女打理。   “当时我和妹妹都没有工作,妈妈就想到不如让我们来经营看看。”     兄冲泡茶水 妹掌管柜台   谭俊言接受《大霹雳》社区报访问时表示,兄妹各司其职,他负责冲泡茶水和烹煮下午时段售卖的杂菜饭菜肴,妹妹则负责掌管柜台和粉档。   他说,这间茶餐室于2020年开张,当时正值行管令期间,不仅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要应对疫情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   “在行管令期间,我们除了提供打包服务,若有村民确诊冠病、无法出门买食物,我们也会戴上口罩,将餐点送到他们家门口,尽力协助有需要的村民。”   茶室名满载一家人回忆   他指出,茶餐室名为“Memory Cafe Tea Room”,满载着一家人的回忆;这名字是母亲为纪念已故外婆而取的。   “妈妈曾在外婆退休后跟她说,想一起开个面档,因为外婆很喜欢下厨。可惜这个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外婆就离开了。所以,我们开这店,也算是弥补一个遗憾,圆一个心愿。”         向员工学冲茶技巧再改良   茶饮部分由谭俊言研发。他表示,自己最初是向一名印尼籍员工学习冲泡技巧,之后不断尝试与调整配方,逐渐摸索出最受顾客喜爱的口味。   “最受欢迎的是咖啡冰,尤其深受村里老人家的喜爱。”   他披露,曾尝试引进冰沙、鸡扒等较迎合年轻人口味的饮品与餐点,但市场反应平平。   “村里大多是长辈,年轻人口味的产品始终难以打开销路。”       曾到2城市从事餐饮   谭俊言自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新加坡及吉隆坡从事餐饮业,在两地工作一段日子后,于2023年决定返乡。   “之前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新鲜,便决定出去试试看。”   他说,新加坡的工作环境比较压抑,吉隆坡好一些,那里有更多的人情味。   “最终,我还是觉得家乡最自在,家人都在身边,回到家就像回到了避风港。”   他说,虽然二十多岁的年纪,许多人都在外打拼,但其实也有不少像他一样的朋友,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毕竟,家始终是最让人安心、最自在的地方。             接手爷爷芭场 陈品竹成第三代务农者   喝了一杯由谭俊言冲泡的香浓咖啡,提神醒脑之余,镜头一转,来到一片绿意盎然的大菜园。放眼望去,翠绿蔬叶随风摇曳,令人心旷神怡,仿佛城市的喧嚣在此刻全然退去。   在一片茂密的水蓊树丛中,21岁的陈品竹顶着炽热的阳光,手拿水果套袋,在树间来回穿梭,为一颗颗尚未成熟的水蓊果实细心包扎,以防止它们被害虫叮咬。   中学毕业后跟爸爸学种植   陈品竹说,他中学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种植,3年来从基础做起,一步步掌握了农务的各项知识与技巧。如今,他已接手家中由爷爷传下来的芭场,成为第三代务农者。     “刚开始是跟着爸爸学种植,现在很多事情已经能独立处理,所以爸爸也放心把芭场交给我。”   他目前在芭场种植的蔬菜种类不少,包括皇帝苗、水蓊、羊角豆,最近还尝试种下了较省心管理的咖哩叶。   “咖哩叶不太需要打理,比较省心。”   尽管已熟悉农务工作,陈品竹坦言,农业并不轻松,挑战处处可见。   “最困难的是有些树出了问题,但我们又不知道是什么问题。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最难。如果能准确判断树的状况,就容易很多。”   他举例,像水蓊,有时会遇到不开花的问题,必须持续观察与细心打理,树的状况才会稳定。此外,天气变化与虫害也是影响收成的重要因素,叶子一旦被虫咬得千疮百孔,不只品相差,甚至还会遭到顾客投诉。             收入不稳是农民最现实难题   他说,收入不稳定,是农民最常面对的现实难题之一。   “之前水蓊的价格曾跌到一篮不到2令吉,是我看过最低的时候。”   除了自然因素,他也提到其他挑战,如水牛闯入芭场,或是杂草过密争抢养分,影响作物生长。   “还好,如果围栏做好,水牛就不会进来。”       务农者也须学会沟通   在市场方面,陈品竹通常会将蔬菜交由前来收购的客户处理,但偶尔也会遇到沟通上的挑战。   “有一次,顾客预订了水蓊,隔天说不要这么多。其实,我们都是等顾客确认数量后才去收割,临时更改会带来不少麻烦。”   他坦言,这样的情况初期确实让人头疼,不过随着经验累积,他逐渐掌握了应对之道。   “后来我学会在出货前和顾客沟通清楚,有什么状况先讲明白,彼此就不会有误会。”       先打理芭场再思考未来   谈到家乡的农业现况,陈品竹表示,像他这样投身农业的年轻人其实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是跟着父亲做起,慢慢接手家里的芭场。”   他说,如果家中没有土地,年轻人就得设法向他人租地,自行发展,挑战更大。   目前他专注于打理家中的芭场,但曾动念到外地发展。“想过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想一辈子都待在这里。”   他透露,目前仍在摸索未来的方向,尚未确定要走哪一行。因此,先留在家乡,一边打理芭场,一边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   无论是泡茶煮饭的谭俊言,还是耕种蔬菜的陈品竹,他们的选择或许不在城市的光环之下,但他们用行动向人们展示,返乡并非退缩,而是一种独特的成长──更贴近土地、更亲近家人,活出自己的样式。          
6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摄影:李祝福 (芙蓉1日讯)农历新年假期第一个周末,芙蓉市区大部分食肆抓住商机纷纷开门营业,迎来了络绎不绝的食客,业者忙得不可开交。 新年佳节期间,大多市民都选择外出品尝美食,恰逢假期的第一个周末,众多食肆借着节日的热闹氛围纷纷开门做生意,顾客人流未见减少,反而比平日更加密集。 《花城》社区报记者走访了芙蓉市区的多家茶室和芙蓉公市,发现食肆内皆高朋满座,食肆业者都在忙碌中迎接着各地食客的到来,生意红火,甚至不少顾客需要排队等候才能入座。 新春期间,外出用餐和喝茶是市民的习惯,不仅是为了享受美食,更是与家人及亲朋好友一同享受团聚的时光,因此,大多茶室和餐馆今日人流如织,场面热闹。 据观察,用餐的食客以家庭式为主,也有不少年轻人和朋友相约喝早茶,享受轻松愉快的时光。 尽管人流密集,茶室内座无虚席,用餐也需要特别排队,但食客都能理解新年期间的繁忙,知道需要比平日更长的等候时间,因此大家都心甘情愿地耐心等待。 在芙蓉公市方面,尽管仍有一些菜档正常营业,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采购,但食肆区的人潮最为密集,一大早便迎来了爆满的情况。 有公市业者表示,因为今天是新年假期期间的周末,所以生意火爆,业者们都忙得不可开交,直到上午11时左右才稍微缓和,终于能坐下来喘口气。 他们也说,随着顾客的不断涌入,他们的工作节奏也达到了高峰,必须加派人手应对繁忙时段。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古来31日讯)受士乃老街日前发生的火患波及,营业约57年的金华茶餐室,将于来临的农历年廿八(2025年1月27日)熄灯,走入历史长河。 这也意味着,与茶室拥有同龄,家喻户晓的小吃茶粿档及拥有逾十年历史的烘焙饼档,也必须另谋出路,迁到他处。 另一方面,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心态,茶室85岁的老东家林金树,于昨日将士乃中华总商会捐献的2000令吉及士乃齐天大圣坛捐献的1000令吉援助金,如数转捐给士乃华小、及士乃老人院,并由士乃华小董事长温竣文及前任董事长张稼禄,士乃老人院管理委员会主席梁茂新及秘书郑欣民,代表领取。 林金树感谢上述组织的捐献,唯指茶室在日前的大火中仅受波及,虽然须耗资逾千令吉维修受损的部分,但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因而决定将这些善款转捐有需要的机构。 他表示,茶室在受火灾波及下,停业两天进行维整及油漆才重新营业,并未接获茶室被列入不安全建筑的通知。 他坦言,本身是在阅读星洲日报的报导,才得知古来市议会将下令该区一整排4座包括自己的店的老店,必须封锁和搬迁,因而决定在华人农历新年前,为茶室写下休止符。 他表示,茶室早期是家具店,店租从最早的百多令吉,提高至目前的两千多令吉,也见证了士乃大街发展及变化。 他感谢顾客一直以来给予的支持,虽然对结束营业感到遗憾,却也是无奈之举。 在茶室旁售卖茶粿的第三代业者陈丽诗(51岁)认为,天无绝人之路,在面对必须搬迁的挑战下,他们已计划在大街以餐车的形式经营。 她说:“我们打算在附近的咖啡店租档,等一切谈洽后便会通知顾客。当然,搬去新地点,肯定须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现有的营业额,但大家对我们已相当熟悉,应该没有大问题。” 在士乃土生土长的她表示,士乃的老店已不多,希望有关方面能尽速复修被大火烧毁的部分,让老店能恢复其原有的面貌。 在茶室经营烘焙的黄雪溦指出,目前已在物色附近租店,以在新地点继续经营。 温竣文、张稼禄、梁茂新和郑欣民受询时,则异口同声的表示对茶室结束营业的不舍,指茶室是士乃人经常喝茶交流的地点之一。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