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非凡人物
投资理财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蜡染
全国综合
从事蜡染被批没“钱”途 男子:“足够养活病母和妹妹”
一名男子从小学就跟随母亲学习巴迪蜡染,14年来坚持初衷,靠着这门手艺养活家人和生病的母亲。
7月前
全国综合
东海岸
15妇女携手创“Beg Ngesong”品牌 丹峇迪手工包受欢迎
以黄花棯和蝶豆花为图案的峇迪(蜡染),是丹州峇迪的象征,充分展现了丹州的文化特色,并深受蜡染手工艺品爱好者的欢迎。
1年前
东海岸
周刊专题
【蜡染之美/03】抢救峇迪工艺,前路难行,也要保住珍贵的文化遗产
峇迪是一门工艺,不是机器生产峇迪的质量可以相比,一件真正的峇迪让人看到匠人的精神,我们的峇迪绝对不输于任何国家。
3年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蜡染之美/02】宗柏伸的峇迪缘分:在对的时间遇见蜡染
宗柏伸纵横本地服装时尚界逾30年,直至20年前接触峇迪后,慢慢的发掘蜡染之美,他形容他与蜡染的相逢是“时间刚刚好,不早也不晚”!
3年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蜡染之美/01】坚持手工蜡染,守住峇迪工艺最后一道防线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物染色工艺,每个国家的蜡染工艺都各有特色,只是可能我们并不知道原来那些颜色斑斓,花纹独特的服饰,竟然就是我们熟悉的峇迪。
3年前
周刊专题
VIP文
前路难行,也要保住珍贵的峇迪工艺
蜡染或峇迪的世界多姿多彩,百花争艳,但全世界却只有一个峇迪设计赛事,20年来为推动峇迪工业不遗余力,把90年代濒临消失的本地峇迪工业激活。 当印尼及其他国家的进口峇迪大量进口我国,严重打击本地的峇迪工业,人们都趋向购买价廉的进口峇迪,本地峇迪工业严重受打击。 眼见如此颓势,当时首相敦阿都拉巴达威的夫人敦恩顿玛末不懈努力的让峇迪恢复其尊严和民族地位,鼓励年轻设计师利用他们的创造力为峇迪注入新面貌,探索使用峇迪的新方法来支持这项古老工艺,让峇迪重新焕发活力。 同时,恩顿也设立了马来西亚峇迪协会,主办斯里恩顿杯(Piala Seri Endon)峇迪设计比赛,从衣服、家具到手工品,将峇迪带到新高度。 报道:张露华摄影:黄志汉 谈起这一段过去,曾与恩顿并肩作战,如今兼任世界蜡染理事会与马来西亚峇迪协会主席的拿督丽拉莫哈末阿里,有无限的缅怀与欣慰,怀念那位故人之外,也欣慰本地峇迪工业回来了。 丽拉表示,峇迪是我们的工艺,也很庆幸我们还有很多工匠,可以让我们继续推广峇迪工业。 [vip_content_start] 她直言,相比从邻国进口的峇迪,国产货价格的确是缺乏竞争性,因为很多原材料如布料都需要进口,所以价格上会比较贵。 “但峇迪是一门工艺,不是机器生产峇迪的质量可以相比,一件真正的峇迪让人看到匠人的精神,我们的峇迪绝对不输于任何国家。” 她追溯在阿都拉时代,规定公务员每周四都必须穿峇迪衫上班,带起了峇迪服热潮;而该协会也从90年代开始每年都主办峇迪设计比赛,至今已经连续办了17届,近两年因为疫情关系才停办。 “或许你不知道,这是全世界唯一的峇迪设计比赛,目的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峇迪创新与多元化,让这个工业维持生命力,也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工匠,珍惜这个文化遗产。” 改变,才能走得更远 最近国会下议院也通过,允许国会议员每周四穿峇迪衫出席国会会议,丽拉对于这项议案是充满期待,希望再一次看到峇迪能够重新回到国服的位置。 但这种“指定服装”的做法,对于推广峇迪真的有用吗? 丽拉说:“有的人的确是因需求而穿(峇迪),并不是真正的欣赏或喜欢。但我觉得,视乎我们如何教育民众认识、认同这些匠人的手艺与作品,好的峇迪自有其价值所在,而不只是一件长得像峇迪的布料或衣衫。” 不过,她也是接地气的,明白钱不够用的现实,所以该协会也鼓励工匠制作一些大众化价格的峇迪,开拓更多的市场,让峇迪成为人人负担得起的产品,至少让人知道真正的峇迪是长怎么样,不要再把看似峇迪的印花布混为一谈。 “工匠也必须改变他们的想法,迎合市场需求,毕竟服饰时尚还是以年轻人为主流市场,要打入年轻人的圈子,就必须做出改变,无论是设计或价格上。” 花俏的峇迪,常被人视为度假服饰或民族风服饰,难登大雅之堂。丽拉表示,传统的峇迪设计的确是比较花俏,但现在峇迪已经蜕变,朝向简约美设计,而且也不再局限服装,可以做成饰品、如手提包、头巾、丝巾等等。 “所以你若觉得传统峇迪太花,还有很多设计选择,峇迪与时尚是没有冲突的。” 推广峇迪,路漫漫其修远兮 马来西亚峇迪协会,是大马爱心基金会其中一个分支,除了慈善与福利活动之外,推广峇迪也是该基金会的计划之一,属于非盈利机构。 她坦言,做慈善福利计划,很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与捐助,但对于推广峇迪,则有不少质疑声音,因为峇迪不会让人吃饱、穿暖,治病、服贫,再者推广文化遗产这些工作不是应该由政府负责的吗,为什么要由一个基金会来做? 所以问到推广峇迪最大的挑战时,丽拉说“肯定是钱与支援,都要我们自己去想办法!” 她反问记者:“如果你是游客,要买大马的纪念品送人,你会买什么?” 她强调,峇迪是大马的文化遗产,而国家要推动旅游业,却没有想过要推广峇迪,反之泰国、印尼却大力推广以蜡染做成的手工纪念品,所以在推广峇迪上是缺乏支持系统。 该协会扮演的角色是支援与促进峇迪工业,让更多人认识这项工艺,但协会并没有生产任何产品。但在过去主办过的峇迪比赛中,发掘很多有潜力的设计师与产品,所以未来该协会将会向旅游部推荐把这些设计师的产品,做成代表国家的纪念品,甚至找厂商生产为商品,发挥推手的角色。 “真的是时候让我们把峇迪推向多元化的时候了,我们不是没有资源,只是缺乏推手而已,我们的峇迪绝对可以在国际蜡染市场上站一席位!” 峇迪工业濒临消失,怎样召回流失的工匠? 丽拉表示,根据该协会的记录,大马现存的传统峇迪工匠有数百位,大多集中在东海岸,而且都是以家庭工业生产为主。 她坦承,这些峇迪家庭工业的确面对各方面的限制,员工、学徒短缺,年轻人对这些辛苦的工作不感兴趣,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一些已经改行老师傅回流,把珍贵的手艺传承下去,是一项挑战。 “在本地峇迪工业濒临消失的时候,很多工匠为了找生活而转行;再者,这两年的疫情,旅游业停顿,而峇迪生意与旅游业是唇齿相依,所以这两年里又流失了一些工匠。如今虽然说市场逐渐恢复,但这些工匠已经在其他行业站稳脚步,要他们重新回来并不容易,只有让他们看到峇迪的潜能与前景,才有可能让他们再回到这个工业。” 尽管前路难行,但该协会还是竭尽所能的在做,计划在吉隆坡GMBB广场开设一家峇迪总汇,命名为“斯里恩顿艺术廊”,把全国各地的峇迪产品都征集到这里,无论是成品或设计,为本地峇迪打开更大市场。 丽拉表示,这个峇迪总汇已开始营业,目前已经有12家进驻,大部分都是之前在峇迪比赛中的得奖者作品,也有峇迪产品,希望把这里打造为吉隆坡最大的峇迪枢纽。 蜡染的秘密你知多少? 峇迪,是本地人对蜡染的别称;它除了是一块布料,一件衣服之外,它也是一种艺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风格。 蜡染从17世纪盛行到二十世纪的今天,从“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原是皇室的衣料到如今人们日常穿着,而且同样的艺术因地域不同而发展出各自的风采,以极高的精确度吸引全球各地的艺术家进入这门创作艺术。 在印尼,甚至还有一个蜡染专属日子,那就是10月2日,印尼政府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把印尼峇迪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传,因此就把这个日子定为“印尼峇迪日”。 回头看马来西亚,峇迪也是大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中的工艺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是我们无法从一件峇迪杉或峇迪布可以读出来。 一起来看看蜡染下的秘密,或许我们就能对蜡染工匠们有更多的致敬。 1.大马与峇迪的结缘 根据《马来纪年》记录,在17世纪马来半岛苏丹命令一名仆人前往印度购置140匹蜡染布,而且说明每一匹布上都要有40种不同的花卉图案。 但是这名仆人却找不到苏丹所要求的蜡染布,于是他就自己制作蜡染布,准备把作品献给苏丹。不幸的是,他在回国途中遭遇海难,船只沉没了,他最终只保住了四匹布,全部送上给苏丹。 所以今天峇迪能成为大马艺术文化,我们要感谢这位仆人冒着生命危险的远赴印度,把蜡染布带回来。 2.从蜡染到峇迪 蜡染,是一种使用蜡作为拒染剂手工染色织物的技术,通过使用称为“倾斜”的喷射工具绘制抗蚀剂的点和线(打点技术),或使用铜印章(Stamp)印刷抗蚀剂来制作的。 而Batik这个名词的由来,是印尼爪哇语单词“amba”(意思是描绘)“titik”(意思是点)的混合词,两个字各取一音拼凑而成。 3.峇迪被认可为非物质遗产 蜡染文化历史悠久,图案多样,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在图案、技术和工艺质量方面最为发达,所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UNESCO) 在2009年10月将蜡染认可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蜡染曾被欧洲人禁止使用 蜡染,是源自于亚洲的纺织工艺,当欧洲殖民主义入侵亚洲后,欧洲人也喜欢上蜡染布,开始穿蜡染布做成的衣物。但东印度群岛的殖民秩序全凭分级的种族特权控制,而欧洲人穿蜡染布引起了殖民政府对通婚的恐惧,于是立法禁止欧洲人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白色西服。 不过,事过境迁的今天,蜡染在这个时代更具包容性,为世界各地人们所喜爱。
3年前
VIP文
VIP文
宗柏伸的峇迪缘分 在对的时间遇见蜡染
有的人在很迟或经历很多之后才遇上自己所爱,会把这种邂逅形容为“相逢恨晚”或“第二个春天”,然而宗柏伸(Eric Choong),本地掷地有声的时装设计师却不这么认为,他形容他与蜡染的相逢是“时间刚刚好,不早也不晚”! 报道:张露华摄影:何正圣 宗柏伸,在本地服装时尚界纵横逾30年,直至20年前接触了峇迪之后,慢慢的发掘到蜡染之美,之后就迷上这种永远带来惊喜,始终独一无二的蜡染。 而他与蜡染或峇迪的结缘,也是源自前首相敦阿都拉巴达威已故夫人恩顿。当年恩顿就是他的顾客,某天恩顿来到他的店订制衣服,突然诚恳的跟他说:“我要推广本地峇迪艺术,找了几位设计师一起合作,希望你也能参加!” [vip_content_start] 他之后就开始了峇迪的研究之路,除了通过设计把峇迪带上国际舞台之外,还周游列国研究及学习各种蜡染技术与特色,甚至成为导师,传授这门百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手艺。 “如果是早年接触蜡染,我还热衷于设计,就没有心思与时间花在学习蜡染技巧;对那时候的我而言,蜡染或峇迪只是可选择的一种布料。坦白说,恩顿找我一起推广峇迪时,我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设计来做,慢慢地从兴趣发展为爱好,这10年间可说是几乎把所有精神与时间都用在蜡染手艺,对我来说,接触蜡染时间刚刚好,不早也不晚!” “恩顿可以说是我的伯乐,她开启了我对峇迪的兴趣,点染了我对峇迪的那点火花,将峇迪融入我的设计,到学习蜡染手艺,设计图案,订制图案印章。这20年来,峇迪设计已经成为我另一个代表作。” 如今已经淡出设计界,专心当学院教授及授艺导师的宗柏伸觉得,蜡染/峇迪是一门珍贵的手艺,从认识、学习到专研,它永远都能给人带来惊喜,因此他致力学习之余,也把掌握到的技艺传授下去,期许自己能成为大马文创的推手,让峇迪成为时尚,而不只是特定场合的指定服饰。 带着峇迪走进中国,打开知名度 他形容,蜡染是一种很神秘的工艺,其发展是无限量的,完成所有工序后,就等待成品的惊喜。在众多蜡染之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扎染。 “蜡染,是会上瘾的,接触得越多,就越喜欢它。我记得第一次把峇迪带上国际舞台,是在15年前受中国邀请,以大马设计师身份参加亚洲博览会,当时我以峇迪为唯一元素,设计时尚服装,打开了大马峇迪的知名度。” 尔后,中国东方卫视更邀请他上真人秀节目,推广中国少数民族的蜡染艺术,三位设计师当中,只有他是外国人,当时他被安排去到中国汶川少数部落研习。 他在部落里了解及学习村民蜡染与刺绣工艺,把两者结合为成品,以这些蜡染布料作为设计主奏,最后三位设计师集合了各自的作品在上海办了一场服装秀,让大家看到蜡染的无限潜能。 经此节目后,宗柏伸的知名度打开了,大家都知道大马有一位擅长蜡染技术与设计的设计师,就连泰国文化部也聘请他为蜡染顾问,到泰南乡村部落指导当地的家庭蜡染工业。 他表示,泰国的蜡染也相当盛行,政府为了帮助这些家庭工业,特别出资聘请外国导师到当地指导村民,提升他们的蜡染技巧与设计,然后把成品带到各地展览,吸引买家,进而提高村民收入。 “这才是扶住村民或手工艺工业的有效方法,让他们提升技能,产品卖得更好的价钱,提高收入。” 爱上蜡染,以植物染作画 爱上蜡染那工艺的宗柏伸,不但学习本地峇迪技术,也到各国去考察学习,包括中国云南、印度、泰国、越南、印尼等,然后把这些知识与技巧用在教课上,让学生对蜡染有更深的认识,期许学生们以后也能继续把蜡染发扬光大,应用在设计上。 近年来他更对植物染产生兴趣,以蜡染技巧研发植物染料,把美丽斑斓的植物色彩融合到布料里,不但可以做衣裳,甚至用来作画,其作品更被朋友带到上海拍卖,给他更大的动力作画,并且准备开画展,这一切都是源自于蜡染。 他认为,只有织物才能显示出其隐藏的美丽,而颜色则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蜡染真正可以把两者呈现出来。 对比各国的蜡染工艺,宗柏伸一一细分如下: 大马-大量运用大自然元素,花卉、树木、鸟类 印尼-百花齐放,任何东西都可作为设计,创意无限 印度-受宗教色彩影响深远,颜色多样化,也格外鲜艳 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以杂染为主,蓝白为主色调,不太注重图案设计 越南-与中国相近 泰国-与大马相近 期望峇迪普遍化,每个人的衣橱都有峇迪 宗柏伸在这个行业30年,但他毫不犹豫的决定把事业放下,让心归零,重新出发,学习蜡染,推广蜡染,并致力把自己学习到的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用植物作画的手艺人,因为他觉得蜡染是一种百年历史文化的手艺,不但可以用来做衣服,也可用来作画,是他意想不到的收获。 “峇迪,是一种从没有消失过的布料或衣服,只是在本地它属于小众商品,市场小,不是每个人都欣赏。也可以说它只属于某个领域,如官方活动或特定场合,并不普遍,不如印尼大部分都在穿峇迪,无论是上班、出席活动或居家服,这是本地峇迪市场吃亏的地方,这点是可惜的!” 宗柏伸表示,其实这些年来本地很多工匠和艺术家都不断推广峇迪,希望有朝一日峇迪可以普遍化,走入人群,成为适合任何地方穿着的服饰。 他也提到,如今很多设计师都开始把蜡染元素融入日常服装,带出设计的独特性。但重点还是在设计上,要让峇迪普遍,还是需要政府的推动。 “还有一点限制了本地峇迪工业的发展,那就是设计风格方面,过于花俏,局限了人们把它当作日常便服的功能性。” 无论如何,他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多一点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峇迪,不要只是把它看作传统工艺,它可以幻化出很多面向,可以很时尚,希望每个人的衣橱都预留一个位置给峇迪。
3年前
VIP文
VIP文
坚持手工蜡染 守住峇迪工艺最后一道防线
峇迪,你对它的印象是什么?国服?特定场合穿的服装?友族的传统工艺?还是情有独钟? 峇迪,名字源自于印尼文。其实它的本名叫做“蜡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物染色工艺,而且每个国家的蜡染工艺都各有特色,只是可能我们并不知道原来那些颜色斑斓,花纹独特的服饰,竟然就是我们熟悉的峇迪。 报道:张露华、包素涵摄影:庄迪全 “机械化生产的不能称之为峇迪,充其量只是印上类似峇迪的图纹的布料,因为峇迪的精粹是蜡染,没有经过蜡染步骤的就不是峇迪!” 阿末阿斯哈利(Ahmad Ashaary),是手工峇迪工匠,今年已经63岁,为第二代的工匠,至今仍坚持以人工制作峇迪。 [vip_content_start] 他在关丹的峇迪工坊是在1978年由其父亲创立,至今已经43年。打小就在工坊长大的他,在已故父亲及兄长的耳濡目染下,中学毕业后就加入家族事业,三父子一起打天下。后来父亲与兄长相继去世后,就剩下他独自撑起这个家族事业。 不过,如今他的太太及女儿也都加入这个家族事业中,继续坚守着这份匠人手艺。 提起家族生意,阿末师傅很自豪地说道:“我哥哥是本地现代蜡染的先驱之一,他就是南利马力(Ramli Malek),所以我们工坊也以他的名字来取名(RM)。” 19岁已经入行的他,虽然年少气盛,但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兴趣,中学毕业后就决定跟着兄长学蜡染手艺,从打蜡、勾纹、染色、重复煮沸布料,日久见功,练就了他今日的手艺。 用岁月铸造手艺,每块布都是独一无二 正宗的峇迪,是一种以传统手工蜡染的花布。而手工蜡染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位工匠手艺都不一样,加上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影响,所以染出来的每一块布都是独特的,没有百分百相同,都是工匠以岁月与辛勤换来的手艺。 所以阿末不禁感叹:“现在是找不到接班人了,年轻人都不要学这门手艺,工作很辛苦,但政府不允许我们这个行业请外劳,所以要找工人真的太难啦,现在都是我们一家三口自己做。” 最兴盛时期,他家工坊有20个工人,曾经年销量百万令吉,前任首相敦阿都拉阿末巴达威也是他家的常客,几乎所有峇迪服都是出自阿末之手。外国游客更是多不胜数,尤其是新加坡游客,过往农历新年前是他们家旺季,很多新加坡游客都特地来这里选购。 可是他说,自2005年开始,来关丹的外国游客突然大量减少,他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知道现在已经光景不再。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外国游客都到哪里去了,或者为什么不再进来关丹,我想稀土厂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他解释,要完成一幅蜡染布料工序很多,先从一块白布开始,用沾上蜡的印章或砖(Stamps/Blocks)以斜线绘制在布上。完成图纹设计后,就使用织物染料为布料着色,然后让颜色变干,接着再浸泡布料。 待布料晾干之后,将布料浸泡在沸水中洗掉用于设计图纹的蜡,然后重复清洗、晾干,直至完全上色。 “完成一块峇迪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设计的简繁,最快3天,慢则1至2周。” 他表示,以最简单的款式来说,最少也要3天才能完成,所以与机械化生产的每天可以生产几百,甚至几千码的布料根本无法相比。 手工制作,才能称为峇迪! 既然手工制作这么辛苦,市场也日渐萎缩,为何还要坚持手工蜡染? 这位老工匠的语调马上提上来,霸气的回应:“机械做出来的峇迪不是峇迪,只是印上峇迪图案的布。峇迪的精髓是制作方法,一定要经过蜡染这个步骤,而不是用其他非天然方法染制成,所以峇迪一定要手工制作才能称为峇迪!” 大半生都在染坊里度过的他强调,机器生产的峇迪,的确是简易、快捷,但不是传统方法。对他而言这样的峇迪不天然,也不独特,失去峇迪应有的价值。 “曾经也有人找过我们合作机械化生产峇迪,但我们拒绝了,我们希望保持与保存传统,那就是蜡染制作过程,因为蜡染是一种手工艺术。” “对我们而言,任何机器印制的东西都不应被视为真正的蜡染,所以保持手工制作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更希望传承给后代,让以后的马来西亚人知道真正的峇迪是怎样做出来的!” 阿末师傅表示,因为蜡染的关系,每一块峇迪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图案相同,但总会有一些不同。为了控制品质,一般上每块布的尺码是长度3至5米左右,最长也只是20米,宽是45吋,材质包括棉质、丝质等天然纤维,如果用人工纤维布料,蜡染颜色就无法呈现出来。 “当然,丝质的峇迪是最贵的,因为布料本身就很名贵,所以制作的时候必须很小心。” 师傅老去,难寻接班人 一开始他就谈到难以找到接班人的问题,随着很多老师傅离世,他感叹自己如今是关丹最老的峇迪工匠,只有在登嘉楼和吉兰丹州的工匠人数比较多。 “以前关丹有两位老师傅,现在只剩下我了。老师傅一个接一个去世、退休,是买少见少,而且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因为很辛苦,蜡染要用热水去烫,长时间在高温、潮湿的环境工作,不容易做啊!” 在80年代,阿末家族的手工峇迪外销到很多地方,如台湾、韩国、新加坡、欧洲等等,每年的销量高达百万令吉。如今却只做本地客人,所以他形容现在是“最坏时候(Bad Time)”。 峇迪衫,也被称为“国服”,一件峇迪衫可以出席任何隆重场合。说起“国服”就不得不提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的已故夫人敦恩顿在推动峇迪更不遗余力,发起“马来西亚峇迪-世界珍品”运动。 谈起这位故人,阿末师傅更是缅怀不已。当年阿都拉巴达威在位时,某次到关丹出现一场活动后,与夫人一起参观他的工坊,对他们家的峇迪喜爱不已,随后就成为了阿都拉的“御用”峇迪衫供应商。 “他们两位都是好人,平易近人,完全没有架子!” 传统工艺式微,谁来抢救? 他感叹,如今传统峇迪似乎已经在大马渐渐式微,年轻人所穿的峇迪衫,都是在店铺所买的机器峇迪衫,价格是其一,其次是贪方便不必熨烫,长此下去他担心以后的人都不懂分辨真正的峇迪与量产的峇迪,峇迪可能只成为一个名词。 “大马与印尼很大不同,在印尼无论任何场合,人们都是穿峇迪衫,但本地却越来越少人穿正宗的峇迪衫,只要看起来像峇迪就可以了!” 虽然如此,但他表示无法确切说蜡染有多少种类,因为各种织物正在消失,而今峇迪艺术家正在眼研发更多的蜡染制作方法,如印花蜡染、斜纹、扎染等,对他而言,只有手工蜡染与机器印花布,两者无法相提并论。 “以我们制的峇迪来说,主要是蜡染后以手画或版画,通常我都只用一个图纹,颜色也以素色黑、蓝、白为主,最多两个颜色,不会太花俏,这是我们的峇迪特色。” 早些年,阿末师傅连图案、图纹都是自己设计的,究竟设计了多少个图样他自己也忘了,只是知道,这40多年来,图纹印章已经超过1000个。 面对时代的变迁,峇迪的演变,阿末师傅充满无奈,感慨曾经在马来西亚传统文化扮演着如此重要角色的蜡染,一门辛苦且很有价值的艺术,却在逐渐式微中,一如蜡染过程中,蜡不断褪去一样。 他认为,大马的蜡染有很大潜力,但遗憾它逐渐被遗忘。随着机器“蜡染”和价格廉宜的进口印尼峇迪,已经搞砸了本地的蜡染市场。 他也为新一代对本土艺术与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与教育感到可悲,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为当地艺术付出更多。 “再者,政府应该更好地保护我们本土艺术和文化,而不是总是追求现代化。历史和文化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看到蜡染行业以及整个艺术和文化场景着实令人难过,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收获忠实客户,最引以为傲 除了蜡染之外,阿末师傅也有自己设计图纹,每当有新设计,就会订制一个新的蜡染印章。当然有些顾客也会拿自己设计的图案来订制峇迪,也会根据情况聘请蜡染艺术家来为他们设计新的图样。 Batik RM屹立这个行业数十载,有过不少突破,如成为遮拉丁地中海俱乐部峇迪供应商,八、九十年代举办过自己的峇迪时装秀。 谈起过去这段辉煌时光,他还说,一些约20年前在本地工作的德国、英国人,在穿过他们家的峇迪衫或布料后,就成为忠实顾客,即使回国后也一直跟他订购,让他把衣服与布料邮寄给他们,这种以品质建立忠诚度的关系,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情。 “我还记得有一位顾客,是从吉隆坡来的,第一次来旅游时买了我们的衣服,之后就凭着记忆再来找我们,结果却找不到地方,之后打带电话给我,说很喜欢我的衣服,很耐穿,穿了很久都不会褪色变旧,所以特地再来买,岂料却找不着地点。于是我就把图样寄给他挑选,然后再邮寄给他,一直维持到现在。” 手工峇迪制作程序:
3年前
VIP文
更多蜡染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