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负担

(新加坡14日讯)柔新捷运车资将确保乘客负担得起,SMRT主席佘文民透露,票价将具竞争力,在使用率和营运可持续性等考量中取得平衡,并会为通勤族推出非繁忙时段车票和季票。 《新明日报》报道,柔新捷运预计最迟明年底通车,届时乘客可从兀兰北站搭乘地铁到武吉查卡站,两站之间的车程只需约5分钟,高峰时段每3至6分钟一班车,且两车站都将采用“一地两检”让乘客能一次过办理出发地出境和目的地入境手续。这无疑能将柔新跨境时间大大缩短。 至于柔新捷运车资为多少一直是关注点,而至今未有官方宣布。 SMRT主席佘文民(69岁)日前接受媒体专访,谈及这方面时指出,车资将由马新联营公司RTS Operations以商业考量做决定。柔新捷运车资所赚取的收入需用在3方面,包括分30年支付予两国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固定特许经营费、运营和维护成本,以及在包括列车和系统上的运营资产投资。 他说,票价制定必须将服务需求及提供可靠、高效交通体验的成本等因素皆纳入考量。因此,在顾及以上车资收入用途时,也必须确保可负担性以鼓励更多乘客使用。总的来说,票价会具竞争力,车资预计将介于现有的公共跨境巴士和德士车资之间。 媒体查询,目前从新加坡至新山的跨境巴士,依据不同营运者和上下车地点,单程收费介于2元(新币,下同;约6令吉70仙)至10多元皆有,而目前从万山街前往新山拉庆车站的马新跨境德士的单程车费则为每人15元或每趟60元。 佘文民透露,柔新捷运也将提供非繁忙时段车票及为频繁往来的通勤族提供季票,进一步确保更多需使用这一跨境交通工具者都负担得起。 为马新商家带来双赢局面 柔新捷运带来的跨境人口流动量势必带来商机,长久来说会对两国商家带来双赢局面。 佘文民认为地铁的开通,缓解柔佛长堤的交通拥堵,改善连接性,并带来共同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以“水往低处流”形容当两边人口出现流动时,更多人口必将往更少的人口流动,在两边几乎取得平衡后,就会双双开始提高。 他指出,狮城人口约为605万,新山人口约为425万。随着柔新捷运开通,加上从大马北部往那里流动的人口,新山的人口料会增至接近狮城人口的600万。届时两者相加,近1200万人的庞大市场必然有很多可发展的商机。 他鼓励狮城商家跳出既定思维模式,考虑不同的市场。如同新加坡人会往新山消费,不少大马人也会因为信任新加坡品牌信誉等因素,到狮城消费。 “更重要的是,在中美博弈持续加剧、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下,新加坡的未来与长远经济发展与大马的共处、共荣息息相关。”
5天前
2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我们做父母的,又何苦为了那一点点钱为难自己的孩子?难道临老拮据,是因为孩子不拿家用回来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自己没妥善理财的问题?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中讨论现在的年轻人该不该给父母家用这个问题。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工资也不高,刚出来社会时可能也就赚个2-3000块,扣除了日常开销,别说家用了,连自身的储蓄都成问题,又谈何容易可以挤出钱去给父母家用呢? 而天哥看到这个视频后也有跟自己的一个死党聊起,没想到我们俩的想法居然是天渊之别。天哥的死党阿强说,养育父母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难得已经开始出来社会工作,多多少少每个月必须给一些家用支持下父母,绝对是错不了。 当然,天哥认为阿强的想法是没问题的,那么为何天哥的想法却跟阿强完全南辕北辙呢?难道天哥认为年轻人不该给父母家用?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例子。 假设一个年轻小伙子刚刚读完大学出来社会工作,工资比普通人高少许,拿到2800块。在扣完雇员公积金(EPF)、社险(SOCSO)和就业险(EIS)之后,实际到手的工资其实只剩下RM2472.75。若今天这个小伙子是在外面独自生活,而不是吃住家里的,那么他每个月可能的花费如下。 房租:RM 600 (单人间或合租公寓) 交通:RM 150 (公交) 饮食和杂费:RM 800(26天xRM 30) 水电费和网络:RM 200 日用品、洗漱用品等:RM 100 休闲娱乐:RM 200(周末4天xRM 50) 储蓄或应急开支:RM 250 总计:RM 2300 以上述的年轻人为例,人家从家乡一个人来到KL拼搏,每个月光是这些基础开销,95%的收入就已经不翼而飞了。剩下的RM 170左右,你说给父母买点东西吃,还说得过去,但你说这个RM 170是叫做家用,我就真的不会了。虽然家用的定义只是供家庭使用的资金,并没有大小之分,但是这个数额就好比火灾你拿两杯水去救火的感觉,俗称杯水车薪。 而且重点是,假设忽然有什么特殊需要,例如朋友结婚,或者开始有拍拖对象,某某节日想要送点礼物给另一半,基本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数额就全没了,更别说给父母买东西吃了。或许有人会说,既然资金都不够了,还做什么储蓄,把这部分拿来给家用不就一石二鸟了? 首先,我想针对年轻人说句话,如果你的父母知道你每个月都为了给这个所谓的家用而月光光的,他们还会不断挤压孩子拿家用回来的话,要么就是他们的生活真的非常拮据,饭都没得吃日子过不去。要么就是根本没把孩子放心上,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事,总之你每个月拿钱回家就好。天哥相信,父母不该是后者的模样,正常情况来说,除非生活真的太拮据,实在没办法才要跟孩子拿钱,那么就衍生了另一个问题了。 父母难道也是刚刚出来社会工作的?孩子24-5岁的话,父母再怎么年轻都4-50岁了吧?即便30岁才生的第一胎,孩子25岁的话,那父母最少也已经55岁了。先别说已经到了提款公积金的年份,难道他们 [vip_content_start] 这2-30年没有存过一分钱?这难道还不是理财观有问题?或者父母有不良嗜好,例如好赌之类?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家用给个十万八千七一个月也无济于事了,毕竟家里两老根本不懂怎样花钱才是正路。 或许有网友会反驳说,因为上一代太孝顺,他们也是从20多岁出来社会后就每个月把所有钱贡献到家里养两老,导致自己这2-30年没有存到一分钱。因此,如今他们打算透过养儿防老的方式,再次让孩子复制相同的状况,存不存到钱也无妨,最重要供养自己到老就好。 如果作为父母的你是这样想的,那么天哥只能说一句,时代变了,今时今日这一套恐怕已经不行了。 有鉴于此,无论上述哪一个情况,天哥认为一个刚出来社会的年轻人,就更不应该为了拿家用回家而忽略储蓄,继续这个恶性循环了。毕竟这条路已经有例子是行不通的,还要硬闯的话,那么除了傻之外,天哥也不懂怎么说了。最起码要透过这几年赶紧建立起自己的储蓄,养成储蓄投资的习惯,再透过勤劳工作增加收入,让整个状态改变后,才正式拿家用回家会是一个更贴切的做法。这一点也是天哥跟阿强想法相反的一个点。 或许有网友看到这里会想要骂爆天哥,但是麻烦再稍等一下,因为这里只是表达了天哥一部分的想法,并不是想法的全部。首先,以上述的例子来说,他才刚刚出来这个社会,意味着其实家庭开支原本就已经在跑的,不会因为他的额外1-200块而改变整个情况。所以,就算头2-3年他一分钱没带过回家,估计也无妨,毕竟家庭收入还是有的。 但是,这里并不是鼓励年轻人不给家用,而是趁这几年建立起自己的收入和储蓄,学习投资理财的知识,并透过努力工作增加收入,从而在几年后可以更从容的达到既投资,也可以为家里付出的一种状况。这样不仅打破了恶性循环,孩子将来的人生也能够更得到保障,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还有另一种状况,就是孩子其实是住家里、吃家里,还开家里的车上下班的,那么这种状况就可能完全不同了。毕竟跟独自一人出外打拼不同,本身很多资源都来自于家庭的贡献,在房租、伙食甚至水电都得以节省的情况下,每个月自然能多出千多块,那么这一部分拨备多30%用作储蓄,剩余的当做家用或者给父母点买糖果钱,就变得更合理了。 除非父母真的是非常不善理财,那么提供的比例就要再减少,毕竟给再多其实也是一样的话,倒不如趁着这个家庭还能支撑的情况下,加速自己的储蓄和能力,以备将来家庭支柱出了什么问题导致家庭拮据时,自己有能力去撑起这头家才是正道,不是吗? 天哥目前最大的女儿13岁,距离他真正出来社会可能最少还有10年8年,不过你如果问天哥的话,其实天哥并没有期待他们将来会为这个家庭付出什么。如果他们有给予天哥任何回馈,其实对天哥来说就已经是额外的红利了,天哥只求他们将来可以健康快乐过日子就好,别回来找我津贴这个那个已经要还神了。 总的来说,天哥认为该不该给家用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就好比俗话说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状况和问题,并且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方式,不能说全部人用同一个方式就能解决。 至于家用该不该给的话,天哥会认为,这个是必须给的,但却是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而不是为了给家用而导致自己生活过不去。 而我们做父母的,又何苦为了那一点点钱为难自己的孩子?难道临老拮据,是因为孩子不拿家用回来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自己没妥善理财的问题?父母也该好好想想在这个状态里,自己到底在干了什么了,共勉之吧。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母亲自4月开始身体感觉不适,主要是胃口不佳,食欲不振。起初我们以为就像过去一样,是一般因高龄和三高所引起的毛病,就带她到普通的诊所就医。经医生诊断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开了一些药回家遵照服用,我们都乐观地以为,服药后就会痊愈。可是看了数次医生,也服了一段时间的药,病情依旧没有好转,且精神状态明显下滑,我们就将她送进专科医院检查并留院就医。 就这样开始了住院的治疗,四个多月内进出3家医院四次,看了7位专科医生,用了医院几乎所有有关母亲病情的治疗仪器,从抽血验尿,全身X光检查,磁共振造像MRI,超音波扫描Ultra Sound Scan,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正电子发射断层加电脑断层扫描PET-CT Scan,抽取骨髓 Bone marrow,内窥镜endoscope等等,可是结果仍然是无法检查出母亲的病因。 最后医生同意让母亲出院回家养病,同时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 母亲身体虽然肥胖,喜爱甜食,又不爱运动,但一向健康,可以长时间行走都不觉疲倦,上3层楼的楼梯也不会气喘,食量也大。 正如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说,爸爸突然离世带给妈妈的打击,是打从心理所引发的健康问题。我们把这些都交给医生。医生的经验和专业更胜于众口一词。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医生也认为这纯粹是生理上的疾病。 当食欲下降到最低点时,几乎就是靠吊点滴维持着身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我们也找中医针灸,推拿,远红外线等的治疗,依然无法找出病原。所有的努力最终尽是徒劳,换个束手无策。 眼见食欲每况愈下,连行动都受到了影响,站立与行走逐渐困难,到了令人担心的地步。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醒来我都担心妈妈的病情变得更严重,更害怕她无法站立,每天都是一次心理临界的冲击。 过多关心反而是负担 期间很多亲戚朋友给了很多说法和意见,在这个时候家属本身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并听从及配合医生的治疗,而切忌病急乱投医,或接受一些偏方治疗。 陪伴母亲抗病的过程也让我们理解到,除了医生和药物,家人的陪伴非常重要,让妈妈心情得到安慰,聊天和倾听更是精神良药。病情固然无法在短期间好转,但逐渐会往正面的方向发展。 回想起母亲住院期间,舅舅阿姨等亲人说要来探访,可是她一口就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而且态度坚定。母亲的拒绝让我了解到,病者未必喜欢有人探访,或许是不想让人看见自己的病容,或避免对病情有过多的踹测和意见;又或是对病情改善其实没有任何帮助,徒增打扰,病者更需要安静疗养。 而我想起近期许多朋友生病需要进院留医,作为朋友,我们难免会关心一番,而且都希望亲自前往探病,以为这就是给予最好最温暖的关心。从母亲的反应来看,其实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再者,我们去探访病者,应该带着怎样的态度?又如何面对病人?尤其是重病患者。用语言安慰吗?给有关病情意见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太多非专业的道听途说反而干扰治疗)嬉笑哈哈一番然后潇洒离去吗?还是纯粹只是打个照面表示我曾经来过? 其实每次去医院探访生病的朋友都是一次心理考验,总是觉得如果可以也尽量避免这么做,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因为我知道自己面对病人的时候往往不善于控制情绪。真情流露是不是会给病人或家属带来更大的情绪困扰?对病情是否有影响,或让病情恶化?对此种种我只持有保留的态度,或距离。 另外有一种令人更反感的情况,就是有些人去探病之后,就对外界大肆形容病人的病情,其实这是对病人与家人的极度不尊重,更是伤害。更可怕的是还有人上载病人的病容,以为这样叫作关心,以为这样公告天下就是功德无量。 病人其实需要保护,须多留一些空间。家属陪伴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外人过多关心反而是负担。 或许这就是年龄的领悟。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