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投资理财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社团动态
星期天头条
深度报道
非凡人物
发现东盟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513
读家
【读家说书】马来文版《在伤口上重生》续展现关怀,从缝纫始展开513的对话
编按:513事件,曾是马来西亚社会难以启齿的伤口,如今透过个人口述叙事、跨语种的出版努力,慢慢缝补、疗愈,成为不同族群共同面对的记忆。本文从今年刚出版的马来文译本《Kehidupan Seterusnya》出发,追溯这本书的出版历程,呈现背后一群人如何以谨慎与坚持,试图为“无法翻译”的经验找到出口…… 5月25日吉隆坡国际书展上,《在伤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个人口述叙事》的马来文译版《Kehidupan Seterusnya》举行读者见面会。封面设计陈爱琼(Sharon Chin)展示书封的缝纫作品,一个个黑色圆点用红线缝起,有些地方开出红、蓝、黄、白的花。她说母亲一辈的妇女都会这样静静缝东西。一位马来妇女路过被吸引,靠过来插话,“是啊,我也喜欢缝东西,感觉很疗愈,能静下心来。” 缝补、修复,缝纫的慢与温柔,象征疗愈、抚平。这是陈爱琼想要借由作品表达的,也是社会对513事件亟需展现的关怀。于是她与马来妇女从缝纫,开始讲到书,有关513的对话由此展开…… ◢巫译版多了一位亲历者的故事 2020年,彼时马来西亚正在经历冠病疫情和喜来登政变夹击,记录513事件的口述历史辑《在伤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个人口述叙事》出版。 513事件无疑是马来西亚一次严重的街头暴力事件,是国家与政治发展的转捩点,对那些亲身经历,或在事件中失去至亲的人,更是难以磨灭的伤痛。《在伤口上重生》收录了26个人的口述故事,口述者包括死难者家属、亲历者和警官,将513事件从国家论述的角度拉回到个人。 2022年,英文版《Life After》诞生,里头追加记录了历史学者Anthony Reid亲身经历。又过了3年,2025年5月,终于迎来马来文译版《Kehidupan Seterusnya》,这次又增加一位亲历者的故事。出版社文运企业透露,华文版已经四刷,英译版二刷,三语版本都在热卖中。 在文运书坊摊位的读者见面会上,513事件口述历史小组成员覃心皓、马来文译者兹克里(Zikri Rahman),以及英巫译版书封设计陈爱琼(Sharon Chin),分享了这本口述历史走过的路。 ◢华、英版成为巫版的风险缓冲 513事件个人口述叙事的计划始于2017年,学者傅向红到双溪毛糯513墓园田调,搜集死难者家属的故事,把角度拉回个人层面。覃心皓提醒,当时还是国阵长期执政,从政治上来看,其实很难确定当权者会有何反应。因此他们将采集到的资料很小心地备份在不同地方,万一发生什么事,至少不会被一网打尽。 当时采集到的资料多数用华语或方言,只有几位受访者使用马来语或英语。团队自然决定先出版华文版,牵涉的翻译工作也不多。 “另外我们考虑的是,华文书相对不那么引起政府的注意。”当时小组设想,华文版接收到的反弹应该最低,相对安全。而且,内政部若没有阻止华文版的出版,之后却要禁止英文或国语版,就比较站不住脚。 那英文先,马来文后,这样的翻译和出版顺序可有策略考量?覃心皓直言没有,纯粹是翻译的人手与门槛使然。间隔那么多年,纯粹是成员各有正职在身,忙不过来。 倒是兹克里认为,这样的顺序是很好的出版策略,“这与我国的‘翻译的政治’(politics of translation)有关。”他解释,毋庸置疑,马来文一直是常被审查的语言,前有华文和英文版,能作为风险缓冲。 ◢原文有些东西“翻译不来” 兹克里其实是在英版《Life After》的推介礼后,直接与傅向红等人到嘛嘛档商谈马来文版的翻译计划。他由英译版翻译成马来文,挑战在于,有些东西“翻译不来”。 覃心皓补充,为保留口述者的语气,小组几乎没有修饰或美化他们的话语,尽量原汁原味呈现。来到英文版和马来文版,兹克里举例,一些原文的粗话,或一些微妙的意思、语境,真的很难在译文中反映。 除了翻译,他也采访和搜集故事,接触了三四位亲历者。他们一开始都问,为什么要记录这些故事?想得到什么资讯?他们有些在访问完,或是誊好逐字稿,甚至是已经完稿,才说不想被纳入书本里。最后,只有一位同意亮相书中。 ◢延续513艺术品的那份努力 陈爱琼前后参与了英文版《Life After》和马来文版《Kehidupan Seterusnya》的封面设计。英文版是拼布和补丁,马来文版的设计则以黑色圆点缝接起来,点缀上布花。两版都采用辉煌条纹的红蓝黄白四色。 她参考了艺术家当年纪念513事件做的艺术作品,分别是依布拉欣胡先(Ibrahim Hussein)的《May 13th》(1969),以及毕雅达沙(Redza Piyadasa)《May 13th, 1969》(1970)。“艺术作品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在这之前已经有作品来纪念和缅怀那段历史,我们只是延续那份努力。” 根据兹克里在《艺术赤道》发表的文章〈神圣与世俗的转译〉,依布拉欣胡先的《May 13th》可能是回应513事件的第一个艺术作品。暴动后他从街上捡回一张破损的马来西亚国旗,重新创作,涂上黑色,中间有一条显而易见的红线代表马来西亚正经历日蚀,下面的白色圆圈则是新的开始。当年展出前,他还必须向时任副首相敦胡先翁说明用意。 毕雅达沙的《May 13th, 1969》则是一副站立着的黑色棺材,上有不完整的国旗片段。他在1971年刻意烧掉这个作品,但在2006年重新复制,在新加坡美术馆展出。513事件已经超越半个世纪,借由三语的口述历史,可否再达成跨族群对话的可能? ◢马来读者会越来越关注513 从2017年开始搜集口述历史,到2025年完成出版华、英、巫三语书籍,回看这8年,覃心皓认为,2019年至关重要。那年是513事件50周年纪念,人们开始热烈讨论,几家媒体都有制作报导,另有书籍、纪录片放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时正是国家政权更迭之后。”她说,即便华文、英文版陆续顺利出版,成员也有集体共识,不想制造混乱,选择用相对克制的方式出版和宣传,“因为我们不能预期人们的反应。” “我想时间慢慢缓解了一些人的创伤。”她说,从2019到2022年英文版出版,已经有不少媒体报导,人们对这本书有心理准备。再者,当时经历几次政变,人们对各种政治论述已经非常厌倦。 覃心皓认为,那时的政权也不稳定,忙着巩固自己的政权,还要应对冠病疫情。“如果他们真的对我们采取任何行动,看起来会真的很糟糕,尤其当这本书是讲述幸存者的视角。” 2022至2025年间,马来西亚的新闻自由排名上升不少,表示已经成功打开一个缺口去讨论513事件。“这个空间非常重要,因为越来越多与这起事件有直接记忆的人已经渐渐老去,我们看到的越来越多是幸存家庭二代,他们的冲击也不是那么直接。” 不过,比起2019年50周年,近年来关于513事件的讨论似乎又静了下来,且较集中在华语圈。“我们不着急。”覃心皓说,过去许多关于513事件的分享会都可见非华裔的面孔,马来读者关注这个课题只是时间问题。“这本书(《Kehidupan Seterusnya》)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入门。” 相关文章: 【焦点/勿忘国难(1)】保存513墓园还欠的东风何时来? 【焦点/勿忘国难 (2)】如何回顾种族冲突与历史伤痕? 白慧琪/513与503 相关视频: 【513墓园列保留地】跟副刊重访历史场景……
2星期前
读家
百格大事纪
沙盟不满国阵希盟联手 放话单打独斗 却遭质疑“贪腐遮丑”?
沙巴州选将近,政局风起云涌。国阵与希盟早前表明将携手应战,但沙盟强硬表态拒绝合作,强调“沙巴应由本土政党主导”。随后,巫统方面就反呛沙盟“言论像威胁”,更挑战对方,若真有胆量,应立即解散州内阁。 5月10日 #百格大事纪,有 #佳炫 为你汇整今日重点时事。 【其他新闻】 👉 沙盟放话独自上阵 巫统:有胆就解散州内阁 👉 登州设“禁同性恋”牌 官员:加强道德教育 👉 学者吁以513为镜 终结政治煽动 👉 刘永山促解密513文件 对破坏和谐行为依法执法 👉 马、泰首相达共识 将办联合内阁会议 👉 新羽总会长赛夫鲁 聚焦奥运首金荣耀 👉 乐蒂会否转为职业球员?答案将揭晓 👉 2少女偷包裹被逮 居民耐心劝导下物归原主 👉 光天化日偷摩托 窃贼罪行全被录下 👉 教唱中文歌换冰淇淋 华巫大叔谱写跨族友谊 订阅《#百格》,开启小铃铛🔔,别错过国内外新闻动态!👇
2月前
百格大事纪
焦点
【焦点/勿忘国难 (2)】如何回顾种族冲突与历史伤痕?
【最新消息!】经过4年的努力,雪隆历史与文化遗产之友协会(PESAWA,简称“历文之友”)于2024年11月22日收到雪兰莪州鹅唛县土地局的通知,根据雪州政府于2024年9月5日发布的宪报,依据《国家土地法典》第62条,鹅唛县Mukim Batu Lot 75114的土地被正式保留为非穆斯林墓地,并指定由历文之友负责管理。相关新闻请点击:513墓园列保留地 历文之友:终放下心头大石 又一年,513。 每年临近这一天,书写513相关内容,都有读者留言质疑“为什么又要谈起513?”或许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倒过来问,“为什么不谈513?” 超过半个世纪,513事件像鬼魅笼罩在族群之间。 想要除魅,无疑就得正视它,谈论它。 那么513事件,可以怎么谈? 2023年513事件54周年之际,历史与文化遗产之友学会(历文之友,PESAWA)分别举办了马来语、英语和华语的导览会,带领参与民众参访位于双溪毛糯的513墓园及附近的麻风病院社区“希望之谷”。其中,马来语场次是与马来亚大学历史系合作,不少马来青年参与其中。 导览活动上,他们安排参与者献花,并讲解513事件前后发生的相关事件。其中包括,冲突后国会停摆,国家行动理事会(MAGERAN)成立并接管国家行政运作。 自2017年停车场风波后,双溪毛糯513墓园成功保留下来,历文之友每年都会举办公祭仪式。该会秘书刘敬透露,2023年特别增设三语导览会及青年对话会。他们邀请不同族群的年轻人,聚集隆雪华堂,对谈有关513事件的看法。 对话会有华语和马来语场次,据刘敬观察,这些年轻朋友都深刻认识到513事件是一场悲剧。而对于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多是知道却不敢提。 28岁的刘敬是历文之友年纪最轻的成员,说起以年轻人为主的对话会,他说,“以后要接手这份工作(513事件转型正义)的就是年轻人。那么未来的国家主人翁怎么看待这事情?他们是否已经放下、宽心了呢?还是已经用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去看?”唯有当大家都对事件不再有顾忌,不再抱有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才能进一步推动转型正义,要求政府解密当时档案资料等。 为过去的受害者发声 那,什么又是转型正义?根据国际转型正义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 ICTJ)官网介绍,转型正义(Transitional Justice)指的是社会如何回应过去大规模且严重侵犯人权的问题。转型正义最关乎的是受害者,方法包括还原真相、财务赔偿、司法追究、纪念受害者等。 台湾于1947年暴发228事件后开启长达38年56天的长期戒严,引发白色恐怖,228事件成为历史禁忌,直到1990年代后才开始有平反运动。刘敬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台湾的作法,因为513事件同样是国家暴力的悲剧,而少数民族权益在513事件后受到影响,新经济政策也是这段历史事件的副产品。 “转型正义,用白话来说是希望还给受难者和所有不公的事一个公平,不管是赔偿,或者国家作为一个单位去道歉。”刘敬说,化作实际工作,历文之友的短期计划就是争取真正保留513墓园,中期计划是要求政府解密当时的文件,长期就是国家对受难者的道歉及赔偿等。 探寻穆斯林遇难者墓园 513事件的讨论多集中在华社,而当年华裔死伤也较为惨重。但这不代表没有其他族裔的死难者,双溪毛糯513墓园就有2名巫裔和2名印裔死难者的墓碑。其实,在吉隆坡文良港首都花园(Taman Ibu Kota)的穆斯林墓园,也有一小片墓地埋葬了513事件死难者,共立了11座墓碑。 历文之友主席陈松青表示,他们正联络该墓园管理员,寻求安排参访。负责联络的刘敬透露,墓园管理者的态度非常积极,唯还未安排到时间。陈松青说,除了参访,他们也想向当年的巫裔死难者表达哀思、哀悼,希望引起马来社会的注意,进一步打开对话。 4月19日,本刊前往首都花园穆斯林墓园,正值开斋节后的Syawal月,可见一些穆斯林前来扫墓。根据513事件口述历史《在伤口上重生》的地图记录,很快便在偌大的墓园找到513事件死难者的11座墓碑。 墓碑群被红砖围起,小腿高的围墙有些崩塌,一些墓碑杂草高得遮住碑文。墓碑设计各异,一些碑文已经脱漆,看不清文字,但隐约看见死亡日期皆在1969年5月13日后几天。 墓园管理员透露,近年有些许华裔前来考察墓碑,拍照记录,他们并不阻止。他并不清楚513死难者墓碑的故事,因此不便受访,需另外安排知情者来分享。唯,他们年纪大了,加上Syawal月比较忙碌,一时无法安排。他没有回绝本刊邀访,只是需要时间协调。 政局顾虑无阻追求和解 走过半个世纪,513事件因2018年政权轮替,政治氛围改变,谈论空间得以松动。但很快地在2020年后,马来西亚经历几场急促的政变,政局分为希盟、国盟与国阵三股主要势力。2022年第十五届全国大选破天荒成立希盟联手国阵的团结政府,另一边厢伊党大胜,结合马来民族主义与伊斯兰宗教的“绿潮”逐渐成型。 马来西亚经历政治大洗牌,对谈论513事件有何影响?陈松青认为,换作10年前还会有政治人物高举马来短剑呼喊民族主义的口号。但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后,马来群体也不再容易被这些话语愚弄,至多可能在乡区挑起一些情绪。他觉得,马来年轻一代若没有特地接触,很多人可能是“513盲”,对那段历史毫不知情。至于华社年轻一代对513事件的认知不深,陈松青认为这也是华社长期视之为禁忌,不去谈论的结果。 问陈松青,政局变得更为复杂,处理513课题是否多了几分顾虑?“我觉得我们的顾虑并不太大。”历文之友要推动的是种族与社会的和解,在这片513死难者墓园上建立的纪念公园绝非纪念仇恨,而是宣扬和平、种族和解的公园。 “最重要的就是,还原当年的历史,要给死难者一个交代。” 2024年513事件55周年纪念公祭将于5月18日上午9时至10时举行,环节包括全体默哀、各大宗教代表祈祷及献花。民众受促于上午8时30分抵达报到,Waze导航可循https://waze.com/ul/hw284rcu6r。详情可洽:刘敬 (011-1143 4178)、陈松青(019-388 5309)。 【513事件相关书籍】 01.《May 13: Declassified Documents on the Malaysian Riots of 1969》(柯嘉遜,SUARAM)/華文譯版《513解密文件》 02.《13 Mei 1969 Di Kuala Lumpur》(Abdul Rahman Ibrahim,DBP出版) 03.《13th May 196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s Relations》(Leon Comber,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Asia) Ltd. 出版)/馬來文譯版《Peristiwa 13 Mei: Sejarah Perhubungan Melayu-Cina》(IBS Buku出版) 04.《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五一三事件口述歷史小組編,文運出版)/英文譯版《Life After: Oral Histories of The May 13 Incident》 05. 513事件官方報告書《The May 13 Tragedy: A Report》(國家行動理事會于1969年10月9日發布,可在聯邦法院网站下載。https://eprints.kehakiman.gov.my/33002/) 06.《May 13,1969:Racial Riots:A SECURITY PERSPECTIVE》(Dato’ Nordin Yusof,Casamas Resources Sdn Bhd出版) (原稿上传于02/05/2024) 相关报道: 【焦点/勿忘国难(1)保存513墓园还欠的东风何时来?】
7月前
焦点
焦点
【焦点/勿忘国难(1)】保存513墓园还欠的东风何时来?
【最新消息!】经过4年的努力,雪隆历史与文化遗产之友协会(PESAWA,简称“历文之友”)于2024年11月22日收到雪兰莪州鹅唛县土地局的通知,根据雪州政府于2024年9月5日发布的宪报,依据《国家土地法典》第62条,鹅唛县Mukim Batu Lot 75114的土地被正式保留为非穆斯林墓地,并指定由历文之友负责管理。相关新闻请点击:513墓园列保留地 历文之友:终放下心头大石 1969年5月13日是马来西亚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这场主要发生在吉隆坡的暴力冲突,成为我国政治的分水岭。此后半世纪以来,513成为一串鬼魅数字和禁忌话题,谁也不轻易提起,而“小心513重演”则变成政治人物常用来威胁选民的魔咒。 2017年,位于雪州双溪毛糯的513墓园差点被征用兴建停车场,文史工作者群起反对,把这片极富历史意义的墓地保留下来。7年过去了,513墓园现在怎样了? 2024年4月下旬的513墓园,兴许是清明刚过,一些坟前留有祭拜用的小红杯、盛装祭品的宝丽龙饭盒,以及焚化祭品的痕迹。历史与文化遗产之友学会(历文之友,PESAWA)主席陈松青说,过些日子又到5月13日,为避开5月11日新古毛补选,今年的公祭择日5月18日举行。公祭前,他们会请人清理墓园。 也不知道是谁没关好篱笆门,让附近牛只随意进出,门口就有一坨牛粪,里头更是处处“地雷”,陈松青提醒众人小心足下。除了牛只或其他动物偶尔闯入,才建不久的防爬栅栏(Anti-Climb Fence)已被撞坏。陈松青还发现,疑似有人把后方基督教墓碑上的石球抛进墓园,拦腰砸断了其中一座墓碑。 这座513墓园坐落在双溪毛糯医院清真寺后方。2007年,玛拉工艺大学(UiTM)申请征用双溪毛糯麻风病院土地时,古迹保存工作者极力反对,却也在抗争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附近的513墓园。 真正的转捩点是2017年,另有单位申请征用土地来建停车场,以陈亚才为首的文史工作者遂发起运动,透过时任议员向雪州政府争取保留该地段。后来,他们成立“513墓园工委会”,围上篱笆,美化墓园,举办一系列活动推动513事件的转型正义。 “513墓园工委会”即历文之友的前身。他们于2020年完成社团注册,原主席陈亚才于今年交棒给陈松青。回想2017年的停车场风波,陈松青说,“这片墓园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如果被除掉的话,真的是一个灾难。” 被视为禁忌的历史 2017年,算是513事件发生后第一次被密集提起与讨论的一年。此前,在国阵独大的政治氛围,言论自由极度受限的情况下,513事件是被压抑的禁忌话题。数十年来,政治人物常以“小心重演513”来恐吓选民,捞取政治资本。然而,2017年,马来西亚已经经历多场净选盟示威运动,巫统分裂,土团党另起炉灶,马来西亚正在经历政治洗牌。 发生停车场风波时,513墓园工委会意识到必须采取一些动作争取保留墓地。“当年要引起社会人士的注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办公祭。”陈松青忆述,既要唤起社会人士注意,又不希望引起敏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公祭,拜祭死难者。而这样的纪念活动年复一年持续至今。 2018年,马来西亚首次政权更迭,希盟取代国阵执政。政治氛围转变,恰似打开讨论513事件的缝隙。 隔年2019年,513事件50周年,各媒体不约而同推出相关专题报导,513墓园工委会不只举行公祭仪式,也举办多场座谈会。民间也有几场有关513事件的纪录片和短片放映会,例如覃心皓《沉默的50年》、廖克发的《还有一些树》,以及张吉安的《义山》。虽然多场活动都有政治部警察到场,但都顺利进行。 2020年全球暴发冠病疫情,马来西亚实施行动管制,当年的公祭仪式被迫停办,2021年则改为线上进行,直到2022年才复办现场公祭活动。 陈松青说,自开始举办公祭后,他们在墓园张挂布条留下联系方式,希望更多死难者家属能主动接洽该会。“我们的用意是希望集中一批人,把他们(家属)集中起来,以后要做什么事情,这股力量也比较大。” “坦白讲,家属的联系进展得不是很好。”并没有太多家属因此接洽该会。陈松青认为,数十年来513事件一直被视为禁忌,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谈论和触碰。“这(513事件)对我们社会的撕裂啊,伤害太大了,后来的人都不太愿意谈。” 纪念和平乃未竟之业 513墓园工委会于2020年取得社团注册,改名为“历史与文化遗产之友学会”。现任主席陈松青表示,该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513墓园、推动转型正义,并呼吁政府解禁相关档案,还原历史真相,还死难者一个公道。 他们早在2019年513事件50周年之际,就呼吁雪兰莪州政府将513墓园划为保留地。“如果这片墓地能永久保存下来,我们计划做一个和平纪念碑。” 陈松青表示,在雪州政府前行政议员邓章钦协助之下,州政府原则上同意将513墓地永久保留,测量局、土地局官员也曾一起开会。“最后一步就是等测量局测量好,把图交给土地局发出地契,可是这个临门一脚拖了大概两年。”他透露,目前该会与当局测量划分的范围有出入,因此还不能颁布宪报。 对此,本刊接洽雪州行政议员黄瑞林,他于2023年接任掌管地方政府、旅游及新村发展事务,表示尚需要时间了解与跟进详情。 强调互相谅解 在这片墓地尚未列入宪报获得保留,意味着还不享有法律效力,历文之友能做什么?“充其量就是把围篱做好、除草、保护墓碑……因为确实发生过墓碑被人损坏了。” 历文之友计划墓地被正式保留后,在旁设立一座和平纪念碑。当墓园不再只是墓园,而被赋予新的意义,定调为和平公园,让民众纪念513事件这一集体记忆,或许是除魅的开始。 陈松青强调,513墓园并不代表是一种仇恨的记忆。“我们不是说要怪罪某一方面,历史(513事件)本来就是这样的。”而马来西亚无可否认是三大民族为主的多元社会,却在513事件之后,族群之间的关系每况愈下。“现在,种族、宗教好像经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 “如果513因为被定性为一个种族冲突,一个最严重的地方(事件),那我们是不是从这边开始化解这一种仇恨、误解。” 513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固然复杂,但陈松青表示,历文之友更想延伸谈论的是一个能够相互谅解的社会。“希望大家能够本着都是马来西亚的子民,能够互相的谅解、体谅。” 这也是为何,历文之友打算将墓园打造成和平公园。“它不会单纯纪念513,当然513是主要的载体,可是从513延伸出来,我们想要表达的是种族之间的相互谅解。” (原稿上传于02/05/2024) 相关报道: 【焦点/勿忘国难(2)如何回顾种族冲突与历史伤痕?】
7月前
焦点
副刊短片
【513墓园列保留地】跟副刊重访历史场景……
2017年,位于雪州双溪毛糯的513墓园差点被征用兴建停车场,文史工作者群起反对,把这片极富历史意义的墓地保留下来。多年过去了,513墓园现在怎样了? 经过4年的努力,雪隆历史与文化遗产之友协会(PESAWA,简称“历文之友”)于2024年11月22日收到雪兰莪州鹅唛县土地局的通知,根据雪州政府于2024年9月5日发布的宪报,依据《国家土地法典》第62条,鹅唛县Mukim Batu Lot 75114的土地被正式保留为非穆斯林墓地,并指定由历文之友负责管理。 2024年5月,活力副刊去采访拍摄双溪毛糯513墓园,制作了一段回顾历史的短片,以期唤起民众对此历史事件的关注。 【制作团队】 剪辑:本刊 陈愐壮 拍摄:本刊 陈愐壮 采访:本刊 白慧琪 温馨提示:点开 YouTube,享受更佳观影体验! 如果你喜欢这支影片,别忘了点赞、分享和订阅 活力副刊的 YouTube 频道,支持我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相关报道: 【焦点/勿忘国难 (1)】保存513墓园还欠的东风何时来? 【焦点/勿忘国难 (2)】如何回顾种族冲突与历史伤痕? 513墓园列保留地 历文之友:终放下心头大石
7月前
副刊短片
全国综合
513墓园列保留地 历文之友:终放下心头大石
经过4年的努力,雪隆历史与文化遗产之友协会(PESAWA,简称“历文之友”)于2024年11月22日收到雪兰莪州鹅唛县土地局的通知,根据雪州政府于2024年9月5日发布的宪报,依据《国家土地法典》第62条,鹅唛县Mukim Batu Lot 75114的土地被正式保留为非穆斯林墓地,并指定由历文之友负责管理。
7月前
全国综合
星云
《五月雪》观后感——马来西亚会更好的/淡边少女(淡边)
在写些什么之前,先给马来西亚一个很大很大的掌声,日子艰难,我们走过来了。《五月雪》的上映,说明我们进步了。 在写着这篇文章之前,内心很是挣扎。不知是否有很多像我一样观看后想写些什么的人来投稿,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来投稿还是投篮的。但如果我什么也不写,又觉得不吐不快。就让文字写出我的内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想写出一个年轻人对自身国家历史的想法。 也许是因为那是星期三下午4时35分,也因为我们在小镇,我与友人差不多算是包场,观众不超过10个。对不起导演,其实我们3人觉得蛮庆幸的,越少人观看,电影院内就越安静,思考的时候就越不会被打扰。坦白说,一直以来只知道《五月雪》是部关于513事件的电影,从它得奖开始我就认定不会在马来西亚上映,意思说我也不抱任何观赏的期待。那天友人突然邀请一起观看,我也没做什么功课就踏足电影院了。当然,前面好些情节看不明白,包括阿英的脏校服、贯穿电影的大象、为何突然说起汉丽宝、苏丹的洗脚水…… 这是部诉说第3届与第14届全国大选后,马来西亚到底怎么了的电影。我一位19岁的少年只想以看待历史的方式观看,但如果身边有经历过的人,我会想要抱抱他,就像我想要给主角阿英一个拥抱。她,被困住了,被49年前(电影里阿英的故事时间是2019年)发生的事件困住了。就因为她的父亲只带着她的哥哥到电影院看戏,母亲则带着她去看大戏,从此一家人天人永隔。任谁也没想到,看似平常的一天,竟是一家人的最后一聚,且,不是很愉快。看到她的父亲对母亲与她大小声,看到父亲的重男轻女,可以说是完美呈现了1969年的父权社会的样子。看到他们在庙里的举动,对我来说很是新鲜,是我没见过的拿督公文化。我想导演想拍出的就是一个平常的一天吧!只是后来,那些在大华戏院的人就永远消失了。 阿英幸运吗?她很幸运,当天她不在那里,逃过一劫。阿英幸运吗?她很不幸,一辈子就被困在那个悲剧里,走不出来。 缓慢温柔的述说血腥与残忍 这部电影最高招的地方莫过于以最缓慢的方式,演出最惊心的情节;以最温柔的方式,演出最血腥残忍的一幕;以最安静的方式,演出最悲伤的情绪。故事情节很缓慢却不闷。虽然戏长两小时,我却觉得不过瘾,毕竟我还有好多疑问。如果可以,我好希望导演再拍一部《五月雪2》,解答我留下的问题:失去父亲与哥哥后,阿英与母亲的生活怎么样?阿英的丈夫到底是谁?是戏班班主的儿子吗?阿英的小姑子怎么会皈依伊斯兰教?找到无名氏的墓碑,然后呢? 有时看着看着画面突然安静,哦,原来是被消音了。一开始我会抱怨怎么这样!朋友却说,马来西亚能够上映这一部戏已经很进步了。后来,在台湾念书的友人告诉我,台湾也曾发生过白色恐怖。而我,去年随教会团体到访柬埔寨也有个吐斯廉屠杀博物馆。最后我发现,原来好多国家都曾有这一类型的暴乱。不一样的是,然后呢?是逃避封锁不可再提起?还是完整还原以此为鉴?国人有更成熟看待一切吗?就像张吉安导演说,拍摄原因只是因为他爱马来西亚这片土地。挖掘历史不是为了更多的指责,而是为了我们要一个更美好更包容的家园。 有时候觉得挺讽刺的。由马来西亚人执导在马来西亚拍摄的马来西亚历史电影,竟然无法在马来西亚完整上映。也许我们是时候再向前迈出一步,消除隔阂,而不是不让人提及。就像台湾有关白色恐怖的电影可以照常上映,柬埔寨大屠杀的幸存者可以出书诉说他们的经历。也许把所有真相都藏起来,不是件好事。 回到《五月雪》,这部电影的后劲真的很强。看过一次后还会想再看个两三次,因为还有好多细节是还没看清的。盼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观看不被马赛克不被消音的《五月雪》。希望那一天后,所有的伤痛可以抚平,所有的种族情绪与怨恨可以被放下。马来西亚,会更好的!
10月前
星云
星云
5月下不成的雪/方昂(槟城)
1969年,513事件爆发。 之前1967年,槟城发生种族骚乱,官方宣布伤亡人数:8死137伤,我那时17岁,所处华人住宅近山区,出入两通道,一被堵死就无路可逃,我记得那时壮年的爸爸和青年的三姐夫,两人站在院子里,手抓棍棒和锄头,满脸焦虑紧张。家里人心惶惶,粒声不敢出。后我们到亲戚家避难。白天马路上来回逡巡,荷枪实弹的军警,让楼上窗口偷窥的我们个个大气不敢透。 《五月雪》,雪血同音,但我没看到、没嗅到也没感到血。513课题是禁忌,文学若以文字出之,用明喻、暗喻或隐喻,诉诸想像,庶可近之,文学本来就是隐藏的艺术。 电影作为艺术,当然涉及想像与感知,但主要还是声光色影的艺术。隐喻偶尔为之无妨,但若主要讯息都借诸隐喻,恐就伤及视觉艺术的筋骨了。513本来就是不可触的种族冲突课题,导演要触,空手入白刃,伤的是自己,牺牲掉许多撼动人心的影音色,牺牲掉自己的艺术。 少了核心部分 戏的第一部分没有当时大选及选后的各种角力、阴谋、激荡,就少了山雨欲来之前的风满楼;没有街道,商场,戏院,各个公共场所的慌乱、喧哗、逃亡、暴动及人群,就少了影片直接撼动人心的核心部分;没有事后的支离破碎、人体狼藉、鲜血淋漓、就少了劫后的冲击余波。这些不被允许出现在银幕上却又不可不出现在银幕的情节片段付之阙如,导演剩下的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电影的娘惹人物及文化,男女的不平等,巫华的不对等地位是这部戏主题的支线。巫华的不对等地位应该着墨甚至渲染(还是得小心拿捏),因它与主题密不可分;但娘惹人物及文化,男女的不平等,着笔过多就分散了凝聚力。不知是导演不得不为之以丰满影片(因主题不能畅快淋漓),还是这些是他节制不了的心头爱? 多数影评说第一部分比第二部分好看。我却比较喜欢第二部分,阿英的固执,及最后的嚎啕相当感人。(就我对第一部分的观感,固执及嚎啕几乎无关于第一部分) 当然,《五月雪》应该看,特别是对513几乎一无所知的七字辈之后的年轻人。但我得说:可惜啊。
10月前
星云
副刊短片
【焦点 】513墓园现在怎样了?
1969年5月13日是马来西亚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这场主要发生在吉隆坡的暴力冲突,成为我国政治的分水岭。此后半世纪以来,513成为一串鬼魅数字和禁忌话题,谁也不轻易提起,而“小心513重演”则变成政治人物常用来威胁选民的魔咒。 2017年,位于雪州双溪毛糯的513墓园差点被征用兴建停车场,文史工作者群起反对,把这片极富历史意义的墓地保留下来。7年过去了,513墓园现在怎样了? (原稿上传于13/05/2024) 文字报道: 【焦点/勿忘国难 (1)】保存513墓园还欠的东风何时来? 【焦点/勿忘国难 (2)】如何回顾种族冲突与历史伤痕?
11月前
副刊短片
大马娱乐
《五月雪》膺最佳电影 张吉安纽约亚洲电影节捧奖
张吉安执导的《五月雪》在《第23届纽约亚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拿下“最佳电影”大奖,张吉安表示,“愿以此殊荣,献给513罹难者与家属。”
11月前
大马娱乐
琴不字禁
杨丽琴.五月雪.双性花 那些曾不能说的禁忌
让历史解冻,让全民冷静思考,回顾过去,珍惜现在,总有一天,禁忌不再是禁忌。
11月前
琴不字禁
读家
廖文辉 /《五月雪》对513事件的历史再现与文化记忆重构
“《五月雪》不仅叙述了一段已经过去的伤痛,还展现了导演对国家历史和族群关系的关怀。在马来西亚娱乐片充斥的市场中,这样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非常值得观众买票进场细细品味。”(按:《五月雪》经历4次送审,终于将在2024年7月18日,全国影院上映。) 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爆发了最严重的暴动流血冲突。此事件是马来西亚各族群,尤其是巫裔和华族内心一个永远的伤痛,至今仍无法很好地抚平,后来更不断成为各政党之间用来炒作的政治议题,以巩固政权,但这只会加剧族群间的分裂,对国家的发展和族群和谐毫无帮助。直到希望联盟政府上台后,这个种族冲突的魔咒才逐渐消失它的影响力。 尽管时间已过去55年,马来西亚政权仍无法很好地面对历史。2023年著名导演张吉安拍摄了《五月雪》,这部电影入选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的第80届威尼斯国际影展,并荣膺“电影艺术特别表扬奖”(Special Mention Musa Cinema & Arts Award),接着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影展大放异彩,有所斩获。如今,这部电影在513事件55周年之际被电检局通过在马来西亚全国各地上映。 这部片子可谓马来西亚513暴动冲突事件55年来第一部获得上映的电影,其意义可谓非凡。电影获得放映,事实上就表示我们的政府更有勇气地直面这个冲突的历史事件,允许通过大银幕公开给大众观看和讨论,为往后更多类似的影片上映,或者是鼓励更多相关类型影片的拍摄,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鼓舞作用。 ◢融入传奇故事和本土元素 《五月雪》在拍摄手法和讲故事技巧上,并非一部商业电影,而是结合了中国和马来西亚历史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片名《五月雪》源自中国元代戏曲《窦娥冤》中六月飞霜的典故,电影的首段即以吉隆坡普长春粤剧班正在上演的《六月雪》为开场。此外,屠杀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蔡宝珠唱起了窦娥的经典唱词,躲了一天一夜的阿英母亲与剧组从戏台走出时,布景正是窦娥死后飘下的六月雪,这些都寓意事件的悲剧与平民的冤屈。 影片引用了《马来纪年》和《吉打纪年》两部马来文学名著的传奇故事,非常巧妙地与513事件结合在一起,隐晦地讲述了513事件的发生。《马来纪年》中唯一提到的日期恰好是1612年5月13日,预示了1969年5月13日爆发的暴动事件。在影片中,还穿插了当时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编剧的《吉打狼牙国王》的部分片段。《狼牙国王》描述了一位尝过人血的国王的连串暴政,这似乎在批判执政者引爆冲突事件,对无辜百姓的迫害。513事件爆发的当晚,戏台前出现了一个骑着大象的马来大臣,身穿传统服饰,另一个穿着明朝服饰的人对他下跪并喝下他的洗脚水,这是《马来纪年》中明朝天子喝马六甲苏丹洗脚水的寓言。 其次,《五月雪》融合了更多本土的元素。影片中再现了513事件发生地之一——半山芭,这些场景包括大华戏院和戏班,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或许是熟悉的记忆,但对年轻人则显得非常陌生。其中一幕极为震撼:513事件当晚,大华戏院前发生了流血屠杀,许多人被活活歼灭。如今这个地点变成了一家酒店,令人惊讶的是,这家酒店竟然也叫 “大华酒店”,名字和当年的大华戏院(Majestic)一模一样,仿佛历史在此重叠。此外,喝洗脚水情节的最后,有马来人将榴梿抛至空中,落在戏台屋顶,也是本土寓言元素的应用。 ◢结合导演自身生活经历 影片中还出现了乩童、神像或民间信仰的场面,这些场景实际上源于导演的生活经历。因此,这部片子也融入了许多导演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片段,张吉安非常巧妙地将各种看似无关的元素,包括中国和马来西亚的本土元素,以及他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这部电影不仅叙述了一段已经过去的伤痛,还展现了导演对国家历史和族群关系的关怀。在马来西亚娱乐片充斥的市场中,这样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非常值得观众买票进场细细品味。 相关文章: 写在《五月雪》之后/王婷婷(亚依淡) 挺艺文,保传承/张吉安 以创意关怀草根 我的传家宝 印满无言的父爱
12月前
读家
大马娱乐
《五月雪》70%场景槟拍摄 张吉安圆回来首映心愿
大马导演张吉安编导第二部剧情戏《五月雪》,昨晚在百丽宫广场TGV戏院举办首映礼,电影开场前,张吉安、演员蔡宝珠、万芳和观众们为513事件中在半芭山遇难的逝世者默哀一分钟。
12月前
大马娱乐
星云
写在《五月雪》之后/王婷婷(亚依淡)
是温柔的控诉。 那个下午,我在狮城踏上了《五月雪》放映的末班车—— 什么是513?外国人问起你,你会怎么解释?维基百科上的定义,你接受得了吗?或是,你认为这起事件其实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五月雪》 在新加坡一共上映4次,前3次我都错过了,幸而有机会观看5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在黄金剧院的最后场次。5月下旬,导演张吉安在草根书室连开两场讲座,我出席了其中一场,聆听张导分享电影里的文化符码、电影海报设计的巧思等。 整部电影分成两折,以1969年及2018年为分水岭。无可否认,电影充斥大量的文化符码,对于新马一带的人,应是最为熟悉的。娘惹、拿督公、乩童、《马来纪年》、榴梿、马来短剑、粤剧、过番歌、红登记、蓝登记……对我们而言是日常;对身边说着字正腔圆华语的外国人而言,是种猎奇心态。 就像导演在之前的访谈或是当天的映后对谈再三提及,这部影片运用了温柔的视角、各种角度的镜头作为切入点,因此电影里基本上没有出现任何暴力的场景。 而这,其实对我们而言,才是致命的。 真相究竟是什么?因为档案不解密,所以只能靠“听说”。观看电影时,画面的重要不言而喻,不过声音在这部电影里的重要可说与画面并肩。“听见”马来语、槟城福建话、娘惹日常用语中掺杂的粤语、潮州话、粗口、马来西亚华人的日常口头用词,全掺杂一体却又不令人感到违和,因为这正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 “听见”,听见大华戏院里的呼救声、寻亲声;听见那血水流淌在地面的声音;听见那稚嫩的叫嚷“好痛……”“好痛……”;听见东姑1969年宣布紧急状态的原声电台广播;听见电台广播中报导汉丽宝公主实为虚构人物;听见电台播放2018年大选后民众在机场围堵马来西亚第六任首相的新闻;听见电台在2018年5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单元却播放马来西亚第四任首相宣布“2020年宏愿”的片段;听见那阵阵传来熟悉的祈祷声,听见……温柔,却也压抑。 给马来西亚的情书 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写给上海人的 ,那《五月雪》就是张导写给马来西亚的情书,就像个文本,藏着各种符号、隐喻,让阅读者挖掘。就像,在《天下杂志》访问片段的标题就是“读一封给马来西亚的情书——《五月雪》”。 尤其2018年的那折戏,如此的日常,如此贴近生活,戏里好多场景都在槟城取景。尤其是极乐寺的观音嬷、槟威大桥、双溪里蒙巴士车站、海发茶餐室,浮罗山背双溪槟榔小镇、淡汶的连瑞利大宅前,那是我温柔又可爱的家乡啊! 虽然在马来西亚上映的影片还不确定会被剪成什么样子,或许也没能保住窦娥唱戏的一幕,不过听见导演提及马来西亚电检局的审查结果将在近日公布,而后看到张导的脸书贴文,真的好激动!我们都清楚,单是这部电影能够在马来西亚上映,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5年了,真相沉淀如此之久,迎来解密之前,终究需要让更多人知悉,到底要让年轻一代知悉。只有挥别过去的阴影,国家才能向前迈进。55年了,终于有部513的电影能在电影院上映,一定要去电影院观看、感受。 想起5年前坐在隆雪华堂里观看《义山》,5年后在黄金剧院观看《五月雪》,不知为什么当天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心中响起的竟是“Malaysia Tanah Airku”!
12月前
星云
百格新闻
72岁老妇泪洒513公祭 时隔55年还在寻觅失踪哥哥
“513冲突事件” 至今已迈入第55年,但不少国人依然认为513事件是不可言说的禁忌话题,许多罹难者家属和公民也还在要求政府公开当年的事件真相。
1年前
百格新闻
全国综合
柯嘉逊:走出513阴影 促设513真相和解委会
大马人民之声(SUARAM)主任柯嘉逊认为,为了彻底消除513的阴影,需设立一个“513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C),以确定及记录受害者,并向所有失去生命的人致以敬意。
1年前
全国综合
更多513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