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每逢年節交替,人們的話題經常會觸及新年的生肖,新的一年,迎來的是豬年。
對於豬,人們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俗話說,“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走路”,代表過去農業社會的生活儉樸,家家戶戶日常生活與豬極為貼近。
而從文字學的演進來看,漢字似乎告訴我們無豬不成家。
家字是由“宀+豕”組成。“宀”(寶蓋兒),是房屋的象形字;“豕”
則豬的象形字。家字的本義是: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房屋,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古時候,家家戶戶養豬成為家庭的一個基本特徵;家要有養豬,就能養活一家。當時,豬肉是一種奢侈品,一般人家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機會吃到,但對現代人而言,怎麼可能沒有吃過豬肉,反而,要親眼看見豬走路的可能性才少之又少。

不過,要在吉蘭丹州道北縣的甘榜佔布若看見豬走路,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甘榜佔布以暹裔聚居為主,要知道,暹裔的主食離不開豬肉,而這裡的環境與民情特殊,所以幾乎每家每戶都養上兩、三頭母豬。
母豬每半年生產一次,每胎可誕下8至15頭豬寶寶,而它們都是當地人增加家庭收入的來源之一。

再者,大部份飼養戶都是任由母豬自由地在村裡走動的。所以,進到村裡,或從大馬路望去,看到豬隻走動,那並不是什麼奇怪事,當地人也習以為常。

薇瑪:住戶都認得每一隻豬
村民薇瑪(34歲)告訴記者,甘榜佔布有百多戶人家,有逾80%的住戶都養豬,只不過,住家式的飼養,數量不多。
“大部份住戶都放任母豬和小豬自由走動,部份也會關在豬圈裡飼養,我們都認得出那是誰家的豬。它們也有活動範圍,不會走失的。”

獨特方法呼叫豬
作為家庭主婦,養豬成了薇瑪的“副業”,她每天定時餵養,而且有一套“呼叫”豬隻前來進食的方式。
豬食的部份,主要由米糠和家裡剩餘的食物組成,以及她以香蕉莖和白米熬煮的天然飼料。
她說,香蕉莖有良好的纖維,營養物質豐富,這樣的豬食能使豬隻更健康,食用時肉質更佳。
此外,這樣的飼料也有助節省飼養成本,畢竟豬的食量很大,一頭母豬每餐就要吃上一桶的豬食,如果購買豬飼料,成本可不小。

薇瑪透露,家養的豬隻因為數量有限,通常都有人預定的,養到3個月或5個月便出售。3個月大的豬一般作為燒豬用途(約30公斤),5個月大(60公斤或以上)的便宰為豬肉售賣,用作家常煮食;每公斤售價約7令吉。
她也分享,母豬的生產年限約4年,4年後,她通常任由母豬老去、死去,不會宰殺。母豬的生產“任務”結束,便由其他豬隻“接棒”。
也基於飼養成本高,加上衛生及環境問題,一些居民已逐漸放棄家庭式養豬。

阿吉:小豬供烤乳豬市場
當地人稱之為“阿吉”的84歲老伯,家裡也養了2頭母豬,每回誕下的小豬,主要供應給本地的烤乳豬市場。由於數量有限,所以十分搶手。
他說,用於烤乳豬的小豬,飼養了一個多月便會賣出,飼養者無需花更多的時間照顧。
據瞭解,每頭小豬售價約60令吉。

妹吉:甘榜豬更美味
56歲的“妹吉”也養了3頭母豬,她飼養豬隻超過30年。
她在當地經營飲食業,養豬對她來說,只是從小家裡的飼養習慣,也是額外收入的來源。
她笑說,養豬不無需要特別照顧的,只要餵飽就好,平時也就任由它們在住家範圍走動而已。更多的時候,這些豬會在高腳屋底下納涼、睡覺,較常出來走動的時間是早上和傍晚。
她也說,基於飼養數量不大,因此本地豬通常只售賣給地方上的居民或餐館,並沒有外銷。而傳統上,鄉區居民逢年過節或家裡舉辦喜宴活動時,都會大量購買豬隻烹煮傳統美食“封肉”。很多時候本地豬肉都供不應求,因為封肉選用甘榜的走地豬會更美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